理性消費!小心開市客Costco的過度消費陷阱

理性消費!小心開市客Costco的過度消費陷阱

--爸爸,你怎麼又買這麼多蛋糕呀?吃都吃不完!冰箱都塞滿了!

這些東西看著便宜,所以就一下子沒控制住,買多了。既然買都買了,就抓緊吃,努力吃吧!

--上次你買的大排還有好多在冰箱裡面呢。你乾脆再買個冰箱放蛋糕吧!

這次從開市客Costco購物回來,買了一些可頌、蛋糕、披薩回來。就被小蔡一頓說。

我忽然恍惚,我怎麼也開始如此消費了?還記得每次去我父母家幫忙清空冰箱的情況,也是常常跟父母嘮叨,怎麼冰箱裡面放這麼多東西,很多都已經過期了,一些蔬菜都蔫掉了。每次都是一袋一袋的往垃圾桶扔啊!

開市客Costco是美國的超市,主打的就是會員制倉儲量販。這次在上海閔行首開店,吸引了周邊人群蜂擁踏至,甚至遠在杭州的市民,都開著車跑高速來上海過把購物癮。

其實美國的國情和中國是完全不一樣的。總所周知美國超市一般遠離居民區,美國人民一般都是開車跑很遠才能進行購物,所以一次性購買的量也較大。同時每個美國家庭的人員也比較多,在週末的時候,經常搞些派對。所以量販式的購物方式比較適合美國家庭。

可是中國近幾年互聯網的發展,盒馬生鮮、超級物種、京東、天貓、叮咚買菜等等這些社區和網絡電商的崛起,足以讓中國家庭足不出戶就能買到心想的東西。小區周邊有菜市場、超市,購買一些生鮮禽肉製品也很方便。

中國家庭以一家三口較多。節假日和週末可以去商場、購物中心、遊樂場玩耍,我周圍很多家庭都已經很少自己在家燒飯了。

我們父母這一輩,或者爺爺奶奶這一輩喜歡購買很多,在家囤貨,其實是有歷史背景的。中國剛剛解放初始,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物質相對匱乏,還有一段時期要憑票限購。那個時候大家的生活習慣就是能買儘量買,就怕買不到。久而久之就固定下來了這種生活習慣。更何況現在大家的年齡也是越來越大,要更改更是不太現實了。

可是我們現階段,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早已過了物質匱乏的年代了,更是到了物質太多的時代了。從國家每年都要在各個行業限制產能就可以看出,現在是東西太多了。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更多的是要求少、精,當然能便宜點最好。

我們先不論開市客Costco的價格有多麼優惠。可頌是12個/盒,一家三口起碼吃兩天,更多的要三天才能吃完。請問後面兩天吃,還有口感嗎?

一盒草雞蛋30枚,你就每天吃水煮蛋、蛋湯、蛋餅吧。

鮑魚,一箱28只,打算一頓吃幾隻?別放到後面變臭咯!

這種大包裝的東西,往往到最後就是浪費。摺合到真實用在個人身上的消費(扣除浪費後的實際金額),說不準比市面上小包裝的更貴哦。

我們再來說說開市客Costco的承諾,毛利率不超過14%。在中國互聯網的衝擊下,很多做淘寶的、天貓的、微商,哪家毛利率又超過14%?雷軍更是說過:小米硬件淨利率不超過5%。其實往往量產型的,因為單價絕對值高,相比每份數,毛利率只有少。參照房價,大戶型和小戶型的相比,總是大戶型的每平米加單要低一點點。同樣的道理。所以毛利率不超過14%,怕是想超過都很難吧?

這次網絡上很多關於開市客Costco的段子,都是奔著茅臺和五糧液去的。有人算了一筆賬,全家6個人買了12瓶茅臺和6瓶五糧液,經過一個晚上的搗騰,找黃牛茅臺按2488一瓶價格出手12瓶,五糧液出手4瓶,七七八八扣除會員卡費、停車費等可以淨賺12000。請問開市客Costco,茅臺和五糧液量販了沒有?何必又拿茅臺和五糧液作為營銷的噱頭呢。

網上很多人又拿開市客Costco和京東、天貓、家樂福等進行比較。發現有些商品相對還是網店更為便宜。像雙11、618等等購物節,很多商家都是賠本賺吆喝,每每都有經銷商和廠家吐苦水。

有時候真的很疑惑國人的心態,怎麼就這麼喜歡衝動消費呢?

前段時間發生的優衣庫“現象級事件”:百米衝刺,一次買幾百件。僅僅是優衣庫與紐約當代街頭藝術家KAWS聯名推出的第六季UT。難道這不是一件衣服嗎?還是奢侈品、收藏品不成?為了幾件衣服,在商場中百米衝刺,鑽捲簾門,搶,打,鬧!

還有星巴克出的貓爪杯一推出,有人凌晨2點排隊,更為誇張的是,有不少人為了搶購,直接在星巴克門店內大打出手。

就連本次開市客Costco開業首日,周邊交通嚴重堵塞,有人凌晨排隊,鑽捲簾門,百米衝刺。店內也有好多阿姨排隊,還問前面的人:在排什麼?前面的人回答是:不知道!

這種見隊就排,見東西就搶的局面,大家捫心自問,難道不丟臉嗎?是沒見過世面?還是買不到了?每次都掃到打架,這是國人喜歡佔便宜的“小市民心理”!

至少我問了身邊的幾個朋友,都保持著觀望的態度,問他們是否去次開市客,回答皆為:NO!

所以別再神話開市客Costco了。我們要理性消費,只買適合自己的。衝動消費,過度消費不可取。

附:原創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鳴,希望大家關注"大小蔡聊聊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