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消费!小心开市客Costco的过度消费陷阱

理性消费!小心开市客Costco的过度消费陷阱

--爸爸,你怎么又买这么多蛋糕呀?吃都吃不完!冰箱都塞满了!

这些东西看着便宜,所以就一下子没控制住,买多了。既然买都买了,就抓紧吃,努力吃吧!

--上次你买的大排还有好多在冰箱里面呢。你干脆再买个冰箱放蛋糕吧!

这次从开市客Costco购物回来,买了一些可颂、蛋糕、披萨回来。就被小蔡一顿说。

我忽然恍惚,我怎么也开始如此消费了?还记得每次去我父母家帮忙清空冰箱的情况,也是常常跟父母唠叨,怎么冰箱里面放这么多东西,很多都已经过期了,一些蔬菜都蔫掉了。每次都是一袋一袋的往垃圾桶扔啊!

开市客Costco是美国的超市,主打的就是会员制仓储量贩。这次在上海闵行首开店,吸引了周边人群蜂拥踏至,甚至远在杭州的市民,都开着车跑高速来上海过把购物瘾。

其实美国的国情和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总所周知美国超市一般远离居民区,美国人民一般都是开车跑很远才能进行购物,所以一次性购买的量也较大。同时每个美国家庭的人员也比较多,在周末的时候,经常搞些派对。所以量贩式的购物方式比较适合美国家庭。

可是中国近几年互联网的发展,盒马生鲜、超级物种、京东、天猫、叮咚买菜等等这些社区和网络电商的崛起,足以让中国家庭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想的东西。小区周边有菜市场、超市,购买一些生鲜禽肉制品也很方便。

中国家庭以一家三口较多。节假日和周末可以去商场、购物中心、游乐场玩耍,我周围很多家庭都已经很少自己在家烧饭了。

我们父母这一辈,或者爷爷奶奶这一辈喜欢购买很多,在家囤货,其实是有历史背景的。中国刚刚解放初始,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物质相对匮乏,还有一段时期要凭票限购。那个时候大家的生活习惯就是能买尽量买,就怕买不到。久而久之就固定下来了这种生活习惯。更何况现在大家的年龄也是越来越大,要更改更是不太现实了。

可是我们现阶段,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早已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了,更是到了物质太多的时代了。从国家每年都要在各个行业限制产能就可以看出,现在是东西太多了。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更多的是要求少、精,当然能便宜点最好。

我们先不论开市客Costco的价格有多么优惠。可颂是12个/盒,一家三口起码吃两天,更多的要三天才能吃完。请问后面两天吃,还有口感吗?

一盒草鸡蛋30枚,你就每天吃水煮蛋、蛋汤、蛋饼吧。

鲍鱼,一箱28只,打算一顿吃几只?别放到后面变臭咯!

这种大包装的东西,往往到最后就是浪费。折合到真实用在个人身上的消费(扣除浪费后的实际金额),说不准比市面上小包装的更贵哦。

我们再来说说开市客Costco的承诺,毛利率不超过14%。在中国互联网的冲击下,很多做淘宝的、天猫的、微商,哪家毛利率又超过14%?雷军更是说过:小米硬件净利率不超过5%。其实往往量产型的,因为单价绝对值高,相比每份数,毛利率只有少。参照房价,大户型和小户型的相比,总是大户型的每平米加单要低一点点。同样的道理。所以毛利率不超过14%,怕是想超过都很难吧?

这次网络上很多关于开市客Costco的段子,都是奔着茅台和五粮液去的。有人算了一笔账,全家6个人买了12瓶茅台和6瓶五粮液,经过一个晚上的捣腾,找黄牛茅台按2488一瓶价格出手12瓶,五粮液出手4瓶,七七八八扣除会员卡费、停车费等可以净赚12000。请问开市客Costco,茅台和五粮液量贩了没有?何必又拿茅台和五粮液作为营销的噱头呢。

网上很多人又拿开市客Costco和京东、天猫、家乐福等进行比较。发现有些商品相对还是网店更为便宜。像双11、618等等购物节,很多商家都是赔本赚吆喝,每每都有经销商和厂家吐苦水。

有时候真的很疑惑国人的心态,怎么就这么喜欢冲动消费呢?

前段时间发生的优衣库“现象级事件”:百米冲刺,一次买几百件。仅仅是优衣库与纽约当代街头艺术家KAWS联名推出的第六季UT。难道这不是一件衣服吗?还是奢侈品、收藏品不成?为了几件衣服,在商场中百米冲刺,钻卷帘门,抢,打,闹!

还有星巴克出的猫爪杯一推出,有人凌晨2点排队,更为夸张的是,有不少人为了抢购,直接在星巴克门店内大打出手。

就连本次开市客Costco开业首日,周边交通严重堵塞,有人凌晨排队,钻卷帘门,百米冲刺。店内也有好多阿姨排队,还问前面的人:在排什么?前面的人回答是:不知道!

这种见队就排,见东西就抢的局面,大家扪心自问,难道不丢脸吗?是没见过世面?还是买不到了?每次都扫到打架,这是国人喜欢占便宜的“小市民心理”!

至少我问了身边的几个朋友,都保持着观望的态度,问他们是否去次开市客,回答皆为:NO!

所以别再神话开市客Costco了。我们要理性消费,只买适合自己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不可取。

附:原创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希望大家关注"大小蔡聊聊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