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本文載於汕頭日報,作者陳雪峰


從前,韓江是粵東、閩西和贛南地區商業的大動脈,善於經商的潮汕人足跡遍及韓江流域,重要的韓江流域水系節點往往發展成為重要商業中心,如大埔高陂、梅縣鬆口、永定峰市和閩西汀州均是這樣。在這些地方,潮人往往設立會館,其作為潮商在外地重要組織,起到聯繫鄉誼、促進貿易、兼顧慈善和教育的作用。近日,筆者走訪梅州市興寧區,發現寧江邊有一座兩海會館,就是當年潮商在興寧活動的重要見證。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一座古典的潮汕建築

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海會館位於興寧區中心的興城神光路五號,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兩海會館是由海陽(潮安舊稱)、澄海兩邑旅興商賈所建,故稱“兩海會館”。民國九年(1920)重修。二○○九年,興寧地方政府把兩海會館列為重點項目再次進行維修保護。二○一七年,該館列為《東征軍興寧歷史展覽館》進行布展,重點展示了“東征軍在興寧”、“周恩來在興寧”和“潮汕人在興寧”的史實。

兩海會館坐西向東,佔地面積約一千平方米,是具有潮州風格、秀麗玲瓏的藝術精品。兩海會館的入門處有匾額“瀛海輯寧”。從正門進去,庭院向縱深重迭排列,正殿左右翼以迴廊,形成對稱式四合院佈局。綜合運用繪畫、雕刻、文字作牆壁、跳手、柱樑、斗拱、託簷等構件的裝飾,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栩栩如生。不論是整體、外觀,還是局部、內部,整座兩海會館完全是一座潮汕祠堂式的“四點金”建築,並且建築水平十分高超。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重修兩海會館記》載會館始建事:

嘉慶十一年,始卜地於附郭。西河之南,並建兩海會館,彼都人士,假為歲時代臘雅集之所。兩海者,海陽、澄海也。潮之商於興寧者,不惟其二邑人;而館為二邑人所建,故以兩海名,以別於潮商之非海陽、澄海也。

《重修兩海會館記》的撰者是興寧人、著名客家學者羅翽雲,因為他不是潮汕人,更能客觀記錄歷史事實,這篇碑記還記載民國時期的重修:

咸豐己未,邑遭兵燹,震驚靈神。其明年庚申,乃重新之。一俛仰間,已六十年矣。材之堅者敝,基之高者窪矣。旅興潮商,歲時入拜,顧瞻旁皇,群喟然曰:茲館襟帶河流,勢成坐井。倘春漲,不時馮夷作崇,洪濤萬頃,東下建瓴,越周垣,雨浸堂殿,其何以妥明神,便商旅也?

民國時期,潮汕人在兩海會館內創辦“潮光小學”,潮籍、客籍學子共讀,實行國語、潮語、客語同教。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潮汕商人在興寧

從前興寧之重要,離不開和商貿有關的水運。興寧北部的羅浮鎮屬東江流域,鎮內河溪均流入東江上游的渡田河。其餘二十八個鎮屬韓江流域,鎮內四十六條河溪水流入韓江上游的梅江。寧江(古稱左別溪)貫穿興寧南北,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梅江支流,《重修兩海會館記》首段載:

興寧,於嶺東為邑,蕞然僻且小,無長江大河為之交通也。然西北行百餘里達於江右,東南流二百餘里而注於韓江。西北陸產,委輸東南;東南水產,轉運西北,而皆以興寧為中樞。當海未南通,潮人之之廣州者,其道當出此。故商務倍形發達。興寧之有潮商也,蓋肇興於清乾嘉間也,其來久矣!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從這段敘述看,潮汕商人進入興寧自清代中期的乾隆、嘉慶間就出現了。從地圖看,興寧中心的興城一帶,是寧江經過,寧江南流,在水口和梅江匯合,再繼續東流,進入韓江。兩海會館正是在寧江邊,和當年商貿依賴河運有極大關係。

自清代至民國,潮商在興寧有較大勢力。而《重修兩海會館記》對此記載:“遐想其時,躬闤宅闠者,潮稱極盛,金錢之流滯,市價之漲落,鹹凜凜潮商之命是聽。以故潮人執商界牛耳者,凡數十年。今雖情隨事遷,而吾寧商務,以布為大宗,業此者無不仰給於潮商,則其力之大,猶足挾之而趨也。”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民國時期重修兩海會館花費很大。《重修兩海會館記》載:“是役也,土木工費總計萬金。公儲不足,則兩海商戶樂飲之。維時,潮商大小都二十家,非兩海人不興,既刑性告竣,黃君麗南,乃請予文於後。”可見,潮商對於兩海會館重修捐納了大量資金,黃麗南應是當年的旅興潮商之重要者。

潮汕人在興寧的主業是經商和務工。他們從單一到多項,從小本經營到大商號,先後在興城西門街、鹽埔街、河唇街設“過載行”、“二合行”為據點,後來發展的大商號有:球英堂、萬誠堂、義安堂、永德堂、啟興昌、儀記、晉順、晉山林、蔡義興、錫坤種籽店等。

潮汕人在興寧發跡後不忘興寧,各商號國經倡導、支持興建寧江河石階碼頭,慷慨解囊興建寧江西河大橋,捐款獻物維修寧江鵝湖段河堤等。他們在抗洪搶險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抗戰後期潮汕難民湧入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純圤、勤勞、聰慧的潮人,早在二百多年前,為謀生、避戰亂、逃災荒,離開沃土、物阜、人興的家鄉,百里遷徙,紮根興寧。“此心安處,便是吾鄉。”潮汕人在興寧勤奮工作,積極進取,形成潮客一家親,為興寧的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然而,興寧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潮汕移民浪潮出現在抗日戰爭的後期,由於當年潮汕出現大饑荒,大批難民外逃至閩西、贛南和梅州地區,近十萬潮汕人進入興寧。抗日戰爭時期,潮州旅興同鄉會設立“潮存善社”,在兩海會館收容難民三百多人。在寧江河西堤壩處,設立孤兒院,收容孤兒上百人。

儘管當地政府、社團、潮州旅興同鄉會盡力做好難民的安撫工作,但是,仍有大批潮汕同胞乞食城鄉,露宿街頭,在飢餓和疾病中煎熬,陷入死亡境地。賣兒賣女者,做苦力者,拓荒種地者,從僕做婢者不乏其人,其悽苦之狀,不忍描述。這次潮汕難民進入興城,甚至人數超過興城的本地客家人。“疊座笙歌酒氣填,歸途寒已透吳棉。風馳電掣露霜苦,照見飢兒抱母眠。”曾任興寧副縣長、支持過辛亥革命的張花谷寫了此詩,道出當年潮汕難民的外逃慘狀。

據稱,抗戰結束,一些在興寧的潮汕人回到潮汕老家,但仍有相當數量的潮汕人居留在興寧,成為“新興寧人”。今天的興寧人中,不少先祖來自潮汕人,筆者在興寧著名古圍屋之一的東昇圍問一位老人,他也提及潮汕人在興寧極多,甚至圍屋中有潮汕人居住多年者。很多潮汕人後代在興寧客家化,屬於“潮汕祖客家人”了。

以下舉例潮汕人後代在興寧的突出者:

林若,廣東潮安人,一九二四年十月出生,年青時,因日本侵華,潮汕淪陷,避難到興 寧居住。一九四五年,加入中共。一九四七年參加東江游擊隊,先後任教導員、團政治部主任。一九五○年,在東莞先後任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委書記、縣委副書記、書記等職。一九七一年後,歷任湛江地委常委,《南方日報》社黨委副書記,中共廣州市委書記。一九七七年,任中共湛江地委書記。一九八二年,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

柳甲聲,字榮華,揭陽縣榕城鎮人。是享譽興寧的著名老中醫,興寧中醫院的創始人。出身於名中醫世家,自幼聰明好學,自學成才。十八歲考取中醫師,在潮汕掛牌行醫。潮汕淪陷後,遷居興寧,並在興寧兩海會館為難民和貧民善醫,直到興寧解放,被譽為“善醫先生”。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東征的歷史見證

兩海會館還是具有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一九二五年二月,在中共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舉行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三月十九日,東征軍右翼部隊在蔣介石、周恩來率領下進抵興寧,在興寧人民全力支持下,進攻興城,激戰兩天,取得勝利,史稱“興寧大捷”。同年十月,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第二次東征,三十一日,攻佔興城。一九二六年二月,東征軍潮梅留守縱隊在興寧合水的反圍剿戰鬥,使陳炯明軍隊徹底失敗,成為東征軍在粵東的最後一戰。

興寧大捷後,周恩來在興寧工作、生活了二十三天。當年,東征軍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就在兩海會館接見農民運動領導人。周恩來曾在此召開興寧農民運動骨幹會議並與進步青年座談,使興寧農工運動蓬勃發展。周恩來在興寧成立討逆軍第十五軍團,促進了興寧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推動了興寧地方黨團組織的建立和工、農、學動的發展,為興寧成為日後的蘇區縣奠定基礎。大革命時期,這裡是興寧縣農運協會會址。


兩海會館:潮汕人在興寧的歷史見證


兩海會館中有周恩來休息室,甚至當年周恩來睡覺的床也放在裡面。兩海會館中還有周恩來給興寧縣長羅師揚的信,其中落款是東征軍總指揮部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信中寫著:“師揚縣長大鑒:睽違日久,拳念殊殷,嘉應敉平,政府正謀與民更始,同志更應為公努力。……此間事務匆忙,一時恐難來嘉。一切事務,遣逕函汕頭,商酌辦理,至盼。專此,即頌黨祺!”從信的內容看,當時周恩來是在汕頭給羅師揚致信的。

羅師揚,字曜生,號師揚,晚號希山老人,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歷史學家,也是著名客家學大師羅香林之父。民國十四年(1925)他在興寧任職,時值國民革命軍攻克興寧,籌集軍餉大洋二萬元支援東征軍,周恩來親自致信並讚揚。羅師揚於民國二十年病卒,享年六十五歲。

——本文載於汕頭日報,作者陳雪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