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排擠你?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你不懂怎麼溝通

最近,有朋友跟我說,自己被公司裡的同事們排擠了。被排擠確實是個令人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職場中,被排擠往往意味著你跟公司其他人的距離越來越遠了,以後有什麼好處或者有什麼訊息,你都可能是最後一個知道的。而且,這種事情,一旦處理不當,那麼後果可是非常嚴重的。

可蒼蠅不叮無縫蛋,無緣無故的,為什麼他會被排擠呢?我忍不住向他提出了心裡的疑問。朋友也很納悶,感覺自己也沒做錯什麼呀,最多也就是說話態度差了一點,或者在言談方面比較隨意,難道是因為這個?於是,我讓朋友找個關係比較好的同事,兩人好好聊一聊,順便打探一下,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後來,朋友又給我打電話了,並表示自己終於查明瞭真相!

原來。他之所以被人排擠,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說話太讓人生氣了,一聽到他說話,大家就氣不打一處來。

“是因為你喜歡說粗話嗎?”我問他。

“不是,他的意思是,聽我說話容易來氣,所以他們不樂意跟人接觸。”他回答。

“那你平時怎麼說話的? ”我繼續問。

“就偶爾吧,我會說別人小氣、自私或者沒時間觀念什麼的,然後他們就生氣了,你說,他們是不是太小心眼了?”朋友說。

聽完朋友的這句話,我終於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要我說,他之所以被排擠,還真不冤,這麼喜歡用暴力語言來溝通,難怪這麼容易得罪人!

為什麼大家都排擠你?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你不懂怎麼溝通

一、什麼是暴力語言?

在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明確指出:道德評判、過度比較、逃避責任、強人所難都屬於暴力語言。這種暴力語言雖然不帶一個髒字,但仍然會給人帶來傷害,或者激怒別人。

作者指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

如果你在跟別人溝通時,別人的某句話突然讓你不開心了,那麼很有可能,你正在遭受別人的“暴力溝通”。

比如說,有的人在溝通時,會這樣說:

“你怎麼又遲到了?你真是沒有一點責任心”

“你這個人真是太自私了”

“你看看人家,你再看看你”

“不管你怎麼想,這件事你必須要做”

“我這可是為你好,你怎麼不聽我的呢?”

這一類型的話,都屬於暴力溝通,即便溝通者本身並沒有惡意,但也早已給對方帶來了傷害。

而作為傾聽者,聽到這些話時,本能得就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為了逃避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人們就會選擇遠離使用暴力語言的人。所以,這也就是上面這位朋友被同事們“排擠”的原因。

為什麼大家都排擠你?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你不懂怎麼溝通

二、人們為什麼會使用暴力語言?

作者指出:人們之所以會發出暴力之聲,是因為背後隱藏著人性本惡的價值取向。

認為人性本惡的人,他們看別人的行為,總是帶著惡意揣測的。

比如說,小志特別喜歡早睡早起,而他的同事小劉呢,是一個喜歡晚睡晚起的人,因此,小志就覺得小劉是一個作息不規律、不自律、對自己沒有要求的人,並且給小劉貼上了“不靠譜”的標籤。這種標籤一旦貼上,他所看到的便全是小劉的缺點了。下一次,如果小劉犯了什麼錯,小志就會覺得,小劉就是這種不靠譜的人。

而實際上,他們只是作息不同而已,讓小志產生這種想法的,從來不是小劉的行為,而是小志一直在以“人性本惡”的觀念看待事情。一旦人們認定了這一看法,他們所說出的話,就是帶著惡意滿滿的“暴力之聲”。

為什麼大家都排擠你?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你不懂怎麼溝通

三、如何避免使用暴力語言?

我們已經知道,人們之所以使用暴力語言,是因為人們的觀念出現了偏差,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使用暴力語言呢?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提出了一種新的溝通方式: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以愛為核心,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既避免了引發不良情緒,又可以更精準的表達,讓無數人獲益匪淺。

那麼,具體怎樣操作呢?

第一步、使用觀察而非評論

還記得本文最上面的例子嗎?為什麼他會被大家排斥?因為他總是在評論別人如何如何,說這個人“小氣”、那個人“小心眼”。這種評價,無論是誰都不願意聽到吧!

事實上,評價不僅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這種評價還不精準。以“懶惰”為例,事實上,每個人都可以是懶惰者,也都可以是勤奮者。因為人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種評價過於片面。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那麼,觀察和評論有什麼區別呢?

下面舉例說明,同樣是遲到,有兩種描述方式:

1.你怎麼總是遲到?

2.你要注意一下,因為你這個月已經遲到過4次了!

發現了嗎?評論通常是模糊的,而觀察則是精確的,觀察通常描繪的事實,而評論說的卻是觀點。

第二步、真實的表達觀點

不知道是不是受我國文化的影響,我們似乎很少向別人袒露自己的想法,而是用一些模糊的詞掩蓋要表達的真實意思,希望能夠理解自己的暗示。

比如說,小梅對老公說:“我們好久沒有出去旅遊過了!”

這時候,對方則會回答:“什麼意思?我們去年不是才去過嗎?”

事實上,小梅是表達的並不是“好久沒去旅遊”過了,而是想說“我想出去旅遊了,增進一下感情”。但因為表達錯誤,小梅的老公誤解了她的意思,兩人反而大吵起來。

是的,掩蓋自己的真實想法,反而會給溝通帶來障礙。因為溝通最重要的是把目標達成一致。只有兩人袒露心聲,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方才能明白你的意思,接下來的溝通才能更加順暢。

第三步、明確對方的需求

溝通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改變某一方的行為,以達到雙方都滿意的狀況。因此,作為主動溝通的一方,不能只攜帶自己需求,也需要照顧別人的需求。否則,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矛盾。

黃執中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眼中的問題,就是別人眼中的解決”

意思就是說,很多時候,你覺得別人不講理、不聽話,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如此,而是因為“不講理、不聽話”正是他對某些事情的解決方案。比如說,有的同事之所以脾氣火爆,不是因為他真的脾氣不好,而是因為他知道脾氣爆可以讓他免受傷害。

所以,在溝通時,需要明確雙方的需求,達到需求的共通。比如說,當你向老闆提出要漲工資,而老闆卻不願意接受時,你應該做的是問明老闆為什麼,而不是一賭氣就提出辭職。只有明確對方的需求,你們才有合作的可能性。

第四步、提出具體的請求

一定要清楚的告訴對方,你需要對方做什麼,否則,對方也會覺得很疑惑,不知道你到底想要做什麼。

比如說,當看到員工在上班時間玩手機時,有的領導是這樣說的:“我希望你能少花一點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

這時候,員工就會一臉疑惑:“領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而如果你直接說:“我希望在上班時間,你能少玩一點手機。”

這樣,員工就容易明白你具體需要什麼,並且根據你的要求作出調整。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請求和要求弄混了!很多人說話之所以讓人討厭,是因為他們總在用一種盛氣凌人的姿態要求別人,別人當然不會接受,畢竟每個人都是渴望被尊重的。而聰明人懂得了解對方的需求後,再提出請求,不僅增加成功率,而且,還更容易贏得信賴。

為什麼大家都排擠你?不是因為他們壞,而是你不懂怎麼溝通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確實如此,一句話說得好了,大傢伙都開心;一句話說得不好,不僅會傷害別人,還可能會傷到自己。

所以,真心希望大家都別再用暴力語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