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為什麼不熱衷於擴大疆土?

韋德俊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是不熱衷擴大疆土,是已經到達極限。

對於中國人來說,只有農耕的土地才叫做土地,不能農耕的土地毫無價值。

中國的地形決定了,向北,出了長城就是蒙古高原,地廣人稀,降水稀少,冬季寒冷,不適合農耕,也不適合人類居住。

向西更別說,雪域高原的一連串山脈,在古代想要翻越都是千難萬難。

這裡除了種植低產量的青稞以外,不能種其他東西。

況且連路都沒有,就算有了糧食不但運不進來,也運不出去。

向南則是越南、柬埔寨、老撾這些山區和叢林地帶,地形極為複雜,疾病很多,土地不多。其實,單單就是疾病,古人就對付不了。古代遠征南蠻的大軍,病死的往往比戰死的還多。

就算你征服了諸如越南之內的國家,你也很難站住腳。中國曾經控制越南1000年時間,到明代朱棣還直接統治越南多年,但最終都是放棄了。

古代越南紅河三角洲,倒是糧食高產的地區,但本地人口已經很多。

如果從河內地區運輸糧食到廣州,需要穿越越北山區,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的。

採用海運的化,費用很高,運輸糧食並不合算。

往東,則是太平洋。這裡特例是朝鮮和日本。但古代日本遠離大陸,需要佔領朝鮮才可以入侵日本。

然而,在古代相當長一段時期,從北平不要說作戰,即便運輸物資到朝鮮平壤,都要通過1400公里的可怕地區,不但荒無人煙,而且各種遊牧民族橫行。物資運輸都無法保證,難以徹底佔領朝鮮。歷史上,中國長期控制朝鮮北部地區,後來因為戰亂就放棄了。在中國看來,朝鮮地瘠民貧,沒有佔領的價值。

所以,中國的領土擴張在明清基本是極限,無法再擴了。

其實,當時中國確實可以仿效歐洲殖民者,採用大航海向東南亞擴張。

然而,東南亞在中國看來也屬於蠻荒之地、不毛之地,缺乏對這些土地的興趣。


薩沙


只要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統一王朝,都有對外開疆拓土的行為,經過歷朝歷代的大規模開拓,終於形成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

開疆拓土從來都不是和平接收和四夷臣服,而是一部血淚戰爭史和文明擴張史,是勢力此消彼長的擴張行為,是文明不斷髮揚光大的同化行為。



華夏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歷經五千年的發展,能達到今天的版圖範圍,北至黑龍江漠河,南到南海,東至大海,西到新疆與西藏,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全靠著歷朝歷代不斷開疆拓土的戰爭行為,和華夏文明的不斷傳播行為。

中國最早的疆域概念來自《尚書.禹貢》中記載的上古九州,相傳大禹在治水時將整個天下劃分為九州,就是九個一級行政區,分別是: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由於秦之前的朝代,並不算嚴格意義上的真正大一統王朝,只能算有著共同宗主國的國家聯盟,夏、商、周時期的諸侯國嚴格說來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尤其是到了春秋和戰國晚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完全就是滅國之戰、兼併之戰、統一之戰。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最大貢獻的人是秦始皇,沒有之一。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意義極其重大,秦始皇終結了分封制和國家聯盟制,建立了統一的大一統王朝,將華夏所有疆土有效納入管理控制,實行中央集權,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統一行為,直接延續到了今天。

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尤其是對於開疆拓土,如果周朝的分封制延續到今天,華夏大地上全是國家聯盟,彼此爭鬥不休,沒有凝聚力,沒有向心力,雖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多樣,這樣就造就了成百上千個極有個性的小國,與歐洲何異?如果是這樣的局面,會有大一統的開疆拓土嗎?沒有。



這就好比秦始皇作出一個開疆拓土的榜樣和思想,後世的歷朝歷代,無不以秦始皇的榜樣和思想進行開疆拓土的行為,雖然嘴上說秦始皇是暴君,但是內心對秦始皇的制度繼承得原原本本。

秦始皇熱衷於開疆拓土嗎?當然是,秦始皇自認為功蓋三帝,德比五皇,這種可以建立萬世功勳的作法,是秦始皇最大的愛好,只可惜當時沒有地球儀,如果給秦始皇一個地球儀,秦朝的版圖還要擴大。



秦始皇還有南征百越和北擊匈奴的開疆拓土行為,頭一次將南方的百越族納入中原民族管轄範圍,這同樣是秦始皇的功績。

秦始皇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陰山以北到朝鮮北部,南到越南中部及南海,東到大海,西至隴古郡,合計國土面積約355萬平方公里,差不多是現在的三分之一,這可是兩千多年前啊!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二大貢獻的人是漢武帝。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行為有著諸多的第一,第一個打通河西走廊,在西域(今新疆和中亞)建立勢力範圍,第一個將朝鮮納入中原王朝勢力範圍,並建立了樂浪、玄菟、臨屯、真番等漢四郡,第一個將西南納入勢力範圍的中原王朝,設置西南七郡加以管理。



同時還有將從秦末時期脫離中原版圖的南越國,重新納入領土範圍,並且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並輔以武力征服西域,將漢民族的威望及文明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使全世界得知在東方有一個以漢為國號及民族的強大國家。

西漢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陰山以北到朝鮮北部,包括大半個朝鮮半島,南到越南中部及南海,東到大海,西至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合計國土面積約666萬平方公里,超過了現在國土面積的二分之一,同樣是兩千多年前。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三大貢獻的人是唐太宗。

首先唐朝的建立,有一半是李世民的功勞,在不斷的南征北戰中,李世民為李淵打下了大半個中國,之後李世民以玄武門之變奪取唐朝最高權力,成為皇帝后,李世民成為一代明君,開啟貞觀之治,對於開疆拓土,唐太宗李世民同樣是非常熱衷。



首先是滅亡東亞霸主突厥,要知道漢武帝窮盡四五十年也沒有滅亡匈奴,而唐朝只用數不到四十年時間,就滅亡了東、西突厥,佔據了整個東亞及中亞。唐朝還繼續經營西域併發揚光大,整個中亞都被唐朝佔領,唐太宗本人還親自北征高句麗,到唐高宗時代,徹底征服整個朝鮮半島,納入領土。

唐朝鼎盛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俄羅斯安加拉河地區),包括整個朝鮮半島,南到羅伏州(今越南河靜省),東到大海,西至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總國土面積約1251萬平方公里,超過了今天的國土面積。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四大貢獻的人是忽必烈。

為什麼不是成吉思汗?因為成吉思汗時期沒有元朝,只有蒙古帝國,而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以中原政權管理整個國家,部分漢化,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所以是忽必烈為華夏族的開疆拓土作出貢獻。

元朝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陰山以北到北冰洋,南到南海諸島,包括越南及中南半島,東到大海,包括西伯利亞、庫頁島及整個朝鮮半島,西到新疆及中亞一帶,總國土面積在室1500萬平方公里,超過了現在的版圖。



為華夏族開疆拓土做出第五大貢獻的是清朝的康雍乾三朝。

清朝以關外少數民族入關,進而統一全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時期,確實是一個積極進取、努力開拓的國家,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清朝乃至整個華夏的開疆拓土行為達到高峰。



康熙時期平定三藩之亂,阻擊沙俄南侵;雍正時期平定青海王和和碩特汗國的叛亂,利用改土歸流,逐漸將新疆和西藏納入實際控制,平定準噶爾汗叛亂,將內外蒙古納入領土範圍;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將整個新疆、西藏繼續納入實際控制,兩次打退尼泊爾廓爾喀對西藏的入侵,奠定的中國現代版圖的基礎。

清朝時期的最大版圖是:北至外蒙古國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部,南到南海群島,包括越南北部、緬甸北部,東到大海,及東西伯利亞,包括庫頁島,西到鹹海與蔥嶺地區,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亞巴爾喀什湖,總國土面積約1300萬平方公里。



當然其他沒有被列入的朝代,也對疆域有著貢獻,但此就不詳細說了,正因為歷史上的各朝各代熱衷於對外開疆拓土,才有了今天中化民族的96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對於國土面積,我們是一點也不能少。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的老祖宗其實還是挺熱衷開疆拓土的,早在秦漢時期,就把東亞最好的土地,也就是適合農耕的精華部分基本都給佔領了,而且自夏商周三代以降,歷代版圖總體是呈擴大態勢的。



翻開地圖,你就會發現,自古以來,東亞最好的土地一直都被中國佔領著,在當時的條件下,幾乎擴無可擴了。四周剩下的要麼是大海,要麼是些荒無人煙、不適宜人類生存的荒漠戈壁或者草原極寒地區,要麼就是漢人難以適應的瘴氣潮溼的熱帶雨林地區沒去佔領了,對於當時的農耕民族漢族而言,這些地區打下了根本沒啥用,既種不了地,又氣候寒冷,還要常年派兵駐紮,這些每年都要花銷很大一筆開支,還沒人願意去,可以說是得不償失的,對於漢族政權來說,這些地區缺乏佔領慾望與動力。






當然,對於遊牧民族可就不一樣了,他們本身就世代居住在漠北草原等地,早就適應了這裡的氣候,還可以進行放牛養羊,他們當然有動力去佔領了,西藏等能納入中國版圖,蒙古等兄弟民族可謂功不可沒。所以,跟元朝、清朝相比,雖然漢、唐、明盛世時期,綜合國力更強大,但是每次都是打敗遊牧民族後,就把部隊給撤回來了,沒有去進行有效佔領與管理,有也是短暫的。比如,唐朝高宗時期,對漠北地區佔領兩三年後,不久就又丟了。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現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和外蒙古發現大量石油、煤炭等資源,就苛求古人怎麼不提前去佔領,這樣講是不對的。


插句題外話,中國曆代漢民族政權裡,明朝極盛時期的版圖是最完美的,不僅佔有了東亞地區全部最好的土地,在東北還有漫長的海岸線,中國海軍艦隊就可以自由出入太平洋,不怕被美國及俄羅斯等國圍追堵截了,中國周邊戰略形勢也將為之大變。


可汗說事


中國不熱衷領土擴張,提這樣問題的人,可以說不懂中國歷史。

蒙恬北渡黃河痛擊匈奴,黃河河套劃入了中國版圖,秦始皇修建了萬里長城河套地區永遠留在了中國。

漢武帝時,霍去病在發動了兩次河西戰役,大敗匈奴,河西走廊歸入中國版圖,河西走廊可是匈奴稱之為焉支山的地方,歷來是他們畜牧業的重要草場。

同樣是漢武帝時期,漢軍滅了南越,包括今天的廣州等地納入中國版圖。西南搞完了,又去搞北邊,向東又佔領了遼東,除了朝鮮外,東北地區幾乎都劃入了中華版圖。

東漢時期,又正式將西域收歸中國,三國時曹操殲滅烏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殘餘勢力。遼西走廊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從此雲貴高原納入中國版圖。

唐太宗時期,李靖滅了東突厥(不是恐怖分子),俘頡利可汗,漠北納入中國版圖。

漢唐兩代對於中國疆域的貢獻是非常大的,而且都是主動擴張的。但是到了宋朝後,宋軍隊由於一直受到打壓,所以在軍隊的戰力上有所限制,除了趙匡胤一直想要收復幽雲十六州外,很少有打出去的戰鬥。

到了明清時,中國開始落後於世界,特別是清朝割地賠款,再也沒有了當年開疆擴土的行為,所以才讓大家有了中國很和氣的印象,當然近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主張和平,所以宣傳上也沒有把中國的擴張作為宣傳的重點,這當然也是出於政治考慮的。


大鬍子說史


我的天啊?!中國還不熱衷開疆擴土?!

這整個地球上,除了俄羅斯人,還是哪個國家是像中國一樣擴張的?!

這是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的疆域:

340萬平方公里。

這是共和國的疆域:

960萬平方公里,擴大了將近三倍,你以為這多出來的六百萬平方公里是充話費送的?!

實際上,秦朝以前,西周時期中國人的活動範圍也就是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秦朝的面積相比於周朝已經倍增了。

而現在的疆域,只能算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大的時期,但是相比於巔峰期的盛唐(玄宗時期),清朝(鴉片戰爭以前),還不算最大,元朝不屬於中原王朝,不做考慮。

為什麼說中國人擅於開疆擴土?

因為從地理上講,中國已經達到了擴張的極限,尤其對於農業社會而言。


在南方,實際上兩廣的熱帶氣候相當不適合農業種植,也不適合牲畜養殖(所以古代兩廣肉類產品稀少,養成了廣東人啥都吃的習慣)。直到宋朝,北宋時期的廣東還屬於發配人的地方,朝中敗下陣來的官員會被髮配廣東(如寇準等)。直到明朝清朝,在開放貿易以前,兩廣的人也被視做南蠻。

可是就這樣,中國人居然擴張到了南海之濱!歷史上還曾經多次侵入越南!

在農業社會,兩廣的土地幾乎沒有利用價值,更不要說更南邊的越南了,由於交通極度不便,中原王朝幾乎無力維持這麼遠的土地,可是就這樣,老祖宗們也生生佔領了這麼靠南的土地,哪怕對於當時的他們並沒有什麼用處。

向西方向,青藏高原的千米高原對於古代社會幾乎是無解的問題,可是就是這樣,中原王朝還是打的西藏的政權叫爸爸,直到清朝將他們徹底打服,有北京的駐藏大臣控制著達賴班禪的選擇權(金瓶擎籤制度)。

新疆方向,中原王朝向西域擴張需要走數百公里的無人區,穿過漫長的河西走廊,才能艱難維持對西域的統治。一旦被切斷交通西域就成為飛地。可是即使這樣,從漢武帝開始,我們對西域的征伐就沒有停止過,直到將新疆完全納入版圖。




東北方向,在作物沒有現代豐富之前,東北的土地並沒有太大價值。可是在清朝,我們的統治範圍居然到了更遠的庫頁島!

當然了,那時候的庫頁島實在是沒有人,熊瞎子比人都多,朝廷也不過就是隔十幾年派個人上島宣讀一下詔書,顯示主權而已。

至於蒙古以北,西伯利亞天寒地凍的針葉林對,對於中原王朝有啥價值?而且那個地方當年連熊瞎子都沒有,統治誰去?

無論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古代中國的擴張都已經到了極限。本著“有價值要佔,沒有價值創造價值也要佔”的原則,生生搞出這麼大一片江山,這還不叫開疆擴土,啥叫開疆擴土?


小約翰


說中國歷史上不熱衷於擴大疆土的那位,你站出來,我給你講講!我們就從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一一來講!


隋朝國土面積467萬平方公里

隋朝雖然面積只有467萬平方公里,隋煬帝楊廣在位時有志於開疆闢土,經營西域,控制了中原通往西域的門戶,楊廣打突厥、打吐谷渾都打的很漂亮,但打一個彈丸小國,卻連連失敗,這就是歷史上的三徵高句麗,三次起動用120萬軍隊,無數的後勤民夫,這得要消耗多少糧食,多少國力,在加上楊廣急功近利,開挖大運河抓民夫,老百姓叫苦連天,最終隋朝滅亡,楊廣所做一切,卻為唐朝做了嫁衣,可喜可恨,才有後來的唐朝盛世之說!楊廣罪在一時,功在千秋,比如他挖的大運河至少還在用!

唐朝國土面積1273萬平方公里

從地圖來看唐朝的面積明顯大於隋朝,唐朝鼎盛時期領土達到了1237萬平方公里,唐太宗和唐高宗執政期間,不斷對突厥、薛延陀、吐谷渾、西域諸國(高昌、龜茲等)等國家作戰並消滅了這些政權,由此逐漸控制了漠南、漠北、西域等地,並將他們吞併了,達到領土面積的頂峰!雖然唐朝末期領土面積大大縮水,漢地但仍保有河套地區。

宋朝國土面積280萬平方公里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朝代中,國土面積最少的,但不代表不想擴張,問題是他們面臨的敵人是當時亞洲最強大的帝國——遼國。在當時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遼國的軍力絕對在宋朝之上,國力也也不亞於宋朝,面對超級大國,宋朝也無能為力,當時宋朝,商品、文化教育、程度都很發達,科學創新也達到了世強之最,高度繁榮的時代下,重文抑武的思想就很嚴重了,沒有很好的武將,也是宋朝沒能開疆擴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開掛的朝代,公認為世界上最強大帝國之一,對國土擴張的熱衷中國朝代之最,先是滅了身邊小國、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

時間 元朝對外戰爭

1218年\t滅西遼。

1219年\t西征中亞花剌子模,一直進攻到東歐的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

1227年\t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死亡。

1234年\t滅金國。

1241年\t一度逼近東歐腹地。

1246年\t招降吐蕃。

1253年\t滅大理。

統一中國後,國土面積達到1372萬平方公里元朝

但元朝對外擴張還沒停,緊接著又派兵攻打日本,東南亞,由於戰線拉太長,戰場開太多,糧草補己以成問題,等眾多因素,元軍屢遭失利,無一勝利,國土擴張也就到此為止了。


明朝國土面積997萬平方公里

明朝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個不熱衷開疆拓土的朝代,其實不是這樣的,明朝也曾擴張過領土,只是維持的時間太短,明朝曾管理過東南亞,設舊港宣慰司,初期休養生息,大約六七十年後開始擴張,北擊匈奴,擴張也就到此為止了,但明朝注重發展海域,開拓海上貿易,這也就是著名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為明朝的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



清朝國土面積1316萬平方公里,

清朝國土面積比明朝多出300多萬平方公里,準噶爾是當時清朝最大威脅,經歷爺孫三代直到乾隆才平叛準噶爾完全勝利,並將劃入清朝版圖,清朝對領土最大的貢獻就是把,新疆、西藏、蒙古、納入清朝版圖,並有效得到管理,清朝在中國歷史朝代裡,是個豐富多彩的朝代,從多爾袞領清軍入關,一路勢如破竹,在冷兵器時代,八旗子弟兵的戰鬥力還是很強悍的,人擋殺人,佛擋殺佛,到了清朝末期,當封建王朝遇到工業國家,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清朝完全不堪一擊,簽訂喪權辱國條約,割地賠款,也就成家常便飯了。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是熱衷於擴張疆土的,只不過每個朝代所處時代不同,內外情況不同,且先不說能力大小,就說現在的新中國963多萬平方公里國土,如果中國歷史上不熱衷於擴張領土,那這963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怎麼來的,是充電話費送的嘛?那你是想多了!退一萬步說,當今中國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如果歷史上中國不熱衷於擴張疆,世界200多個國家,你憑什麼排第三,別逗了大家都挺忙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帶你看不一樣的歷史。


歷史三劍客


中國歷史上的領土擴張,更多的是和當時的社會生產能力相適應。

簡單的來說就是,得有適合開墾的土地,或者有經營價值的地區,才會成為封建王朝擴大疆域的目標區域。

我們從中國自古以來的疆域變化,就會發現,自中華文明發源於中原地區以來,我們的祖先就不斷在追尋著最適合生存的土地。

隨著華夏民族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們對土地的需求也隨之擴大。

秦朝為華夏民族發展空間,開拓嶺南地區

就拿最早的封建大一統王朝秦朝來說,當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他並沒有滿足於六國原有的國土區域,他的眼光更遠,看到了遠在南方的百越和南粵地區。

為此,他不惜修建靈渠將長江與珠江相連,並徵發50萬秦軍前往開拓征服這一相對蠻荒落後的區域,只因為這些地方在將來有可能成為秦朝第二個天府之國。

漢朝為絲路開拓西域

而秦朝的繼任者漢朝,不僅繼承了秦國在東南開發的新國土,同時也由於陸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及發展,開始向西北方向的西域挺進,期間雖然與匈奴打打停停近百年,但是面對西域絲綢之路的巨大經濟及軍事價值,使得漢朝不惜代價最終獲得了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區的控制權,並建立了西域都護府,以保護漢朝在這一區域的經濟利益。

同時也由於此時的氣候條件相對溫暖,漢朝的可開墾區域也得到了極大增加,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在漢朝地圖上看到,漢朝的疆域已經擴大到了遼東及朝鮮半島大部的原因所在。

再之後,我們的軍事力量也曾經擴大到了更為偏遠的北部寒帶地區和南部炙熱的中南半島區域,但是由於這些區域對於習慣於溫帶地區的中原王朝而言,這些地方都是苦寒及瘴氣的代名詞,不僅開發困難,而且惡劣環境及疫病的致死率奇高,對於還不具有現代後勤保障及醫療體系的封建王朝而言,顯然是無法持續開發的區域,無法開發,自然就無法產出價值,這樣一來就更加不會吸引封建王朝建開疆拓土的目標轉到這些土地上來了。

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採取委任統治

待到後來,唐朝將自己的疆域擴大到了蒙古高原及東北廣大的原始森林地區。但是,這種管理更多的還是源於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並且採取的主要還是委任統治的形式,唐朝真正控制的區域還是傳統的中原腹地和絲綢之路區域。

而歷史上一直為後人討論的唐朝與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交鋒恆羅斯之戰,其實也主要是為了爭奪絲綢之路的利益戰爭罷了。

元朝疆域擴大,主要依靠以戰養戰模式

而真正將疆域擴大到極限的其實就是元朝,但元朝的擴張更多的是源於他們的無需太多後勤保障的戰爭模式,即一人三馬,以戰養戰的模式。

這在其他封建王朝而言是幾乎不可能做到的,而當蒙古人征服的戰爭腳步停下之後,幅員過於遼闊,但管理組織無法跟上的弊端就開始體現了出來,龐大的蒙古帝國隨之分裂成了五個國家。

明清時期疆域擴大,受益於高產物種的引進

明朝出於這些現實情況的考慮,則將這些不具有太大價值的區域大多設置成了不徵之國。

而清朝則受益於明末從海外引入的高產作物,如土豆、地瓜、玉米,由於這些作物可以在北方大量種植,解決了後勤問題,進而將疆域擴大到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範圍。

結語

所以,總的來說,中國封建王朝的疆域擴大往往與當下的社會生產力或經濟價值相匹配。如果沒有價值,自然不會有人去開拓,就好比大航海時代的歐洲,如果殖民地的產出沒有價值,他們會去建立殖民地嗎?道理就這麼簡單!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古代的土地沒有產權證。

有產權證也沒有人認。

所以,土地、尤其是宜耕宜牧的優質土地,是所有部落、族群民眾的嚮往。

中國的土地沒有一寸是充話費送的,都是靠老祖宗的犧牲贏得的。

誠然,咱們的老祖宗從習慣耕種開始,對非耕地的嚮往就日益消減,但既然能長草,想必就能長一些莊稼;不長莊稼,想必草料也可以餵馬;多一些牧場,想必也可以為中原王朝多一些戰略緩衝地帶,怎麼說都是划算的。

古代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是一種零和博弈,此消彼長,把你辦嘍,你們的人死光了,我們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空間。

這種理論聽起來很不友好,很不博愛,但古代生產力低下,顧好自己是正途,顧不上與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友好博愛,除非自己主動尋死,自絕於天地。

所以才有商朝婦好美女戰神大祭司的遠征土方、巴方、夷方。

所以才有西周滅商後的征討東夷、南夷。

所以才有秦朝蒙恬的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

所以才有兩漢的經營開發大西北。

所以才有盛唐時的安東、安西、安北都護府。

北宋“弱雞”成那個熊樣,還在河西搞了一出“熙河開邊”運動。

......

憑什麼中原王朝不熱衷於開疆拓土?

關鍵是周圍的國家和政權哪個不也喜歡開疆拓土?

實力上升期就創業,實力下降的時候就守成,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

實力強的時候,安南也是塊肉,中原王朝也喜歡啃一口,三季稻誰不願意種?

實力弱的時候,偏安的東南小朝廷都朝不保夕,想吃口錫盟小肥羊肉只能在夢裡。

所以,負責任的說,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誰都有一副“擴大疆土”的雄心,實力不濟,只好韜光養晦咯!


歷來現實


我個人感覺下面這些國家都是莫名其妙消失的,我們的九百六十萬一定是充話費送的。


閔越、百越、夜郎、稹池、北匈奴等滅國。

西域諸國。

漢朝的邊軍過境,順者還有個上供的位置,反抗的基本祖廟都被燒了。

608年吐谷渾滅國。

629年東突厥亡國。

634年吐谷渾再次滅國。

640年高昌滅國。

657年西突厥亡國。

660年百濟亡國。

668年高句麗亡國。

不說唐朝,就明清時期,安南的小朝廷亡了幾次我都忘了。

這幾千年來,西北和北邊的原住民總是換人,就像是韭菜。

西域的都護府,長史府,將軍府,省,自治區,花了千年才給捋直了。

吐蕃今天還有嗎?宣政院,烏思藏,駐藏大臣,區。


中國的擴張同化都是以百年為單位的,一點點建立朝貢體系,同化,文化入侵,融合,直到今天。

除了俄羅斯日本,周邊國家在近代的時候哪個不是弱雞?這就是祖先把能打的基本都廢掉吞掉了。

這就是中國用千年為單位打磨出來的穩定疆域,而就算俄羅斯在遠東人口都不到中國一個省。


歷史區哈士奇


這話不正確,用段子手的話語來說:“中國960萬平方公里難道是充話費送的麼?”

我們祖先發源於黃河流域,看下圖

就這麼一丁點,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口的流通,統治區域不斷變大,只是沒有像西方一樣實行殖民統治而已。

到了唐朝,包含外蒙在內的廣大領土都囊括了進去(看下圖)

這不久是擴張的結果麼?

而對於周邊,比如朝鮮半島,沒有進行佔領是得不償失,在古代交通信息不發達的前提下,已經到了極限。

中國古代領土,北方為極寒之地,南方為瘴氣潮溼之地,東部大海,西部高原,可以說已經擴張了到極限。


中國是農耕文明的國度,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是否擴張領土除了軍事實力外,更重要的看重是否適合耕種。

邊廷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這種詩文,就很好的表達了古人其實“熱衷於擴大疆土”。只是控制已經達到極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