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紮實中醫學的基礎呢,學好中醫又是從哪個階段才開始的?

卜坤波


如何才能紮實中醫學的基礎呢?學好中醫又是從哪個階段才開始?相信很多對中醫感興趣的人或者正在學習中醫的人都會有這方面的困惑。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惑呢?

我先說說最近在朋友圈看到的一則很有意思的吐槽

雖然看起來有點好笑,但是我們也應該深思——為什麼中醫教育越來越先進,越來越豐富多彩,反而越來越難出大家?主要還是要看中醫的學習模式和人們的文化底蘊。

一、以前的中醫學習是師帶徒形式,學徒在幼齡就跟師學習,耳濡目染,對中醫經典、中藥、經絡腧穴等的學習和認識都是很深刻的,這種認識不僅是理論上的,也是臨床實踐上的,更是現在的中醫學習模式不可比擬的。

而現在的中醫學習模式主要是照搬的西醫的那一套。本科是大班教學,研究生導師制,看起來是越來越規範化,但也有一些值得我們好好反思的地方,比如大學才開始學習中醫與以前的中醫相比相對較晚,本科的理論學習囫圇吞棗,理論與實踐脫軌,西醫比重越來越高等等。導致現在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高材生大多診病先用西醫的診斷思路,有了結果末了再去開中藥,這裡邊固然有醫療模式的影響,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違和感。

反而民間一些自己看中醫經典、自己研究中醫的,能摸索出一些古時中醫的影子。相對學院派來說,他們受西醫的影響要小一些。民間中醫更有個性一些,學院派培養出來的中醫生共性更大,都是在一個模子裡走出來的,思維都被條條框框限制住了,當然學院派的中醫也是有他本身的優勢的,這裡就不多說了。

二、宏觀一點來看,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它是根植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現在人們都追求高科技、智能化,中國傳統的文化,比如周易、天文、五運六氣等,成了非常小眾的了。這些跟中醫沒有關係嗎?當然是有關係的。中國古代的人,不管是王公貴族,還是平常小民,他們雖不能精通這些,但或多或少都收到了很大的影響,現在的人這方面的文化底蘊卻越來越淡了。而這個文化它的各個方面理念是想通的,中醫不僅僅是中醫,而是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在醫學中的一個發展、一個體現。可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土壤,中醫就是在這片土壤上生長的參天大樹。現在土壤還在,但是稀罕的人少了,中醫汲取養分也變得困難了。說個簡單的例子,中醫不僅是對人體的醫學,也是天人相應的醫學,這與周易、五運六氣等的理念是同宗同源的,都主張天地人的一個和諧,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把“和”拋開了!這是很悲哀的。


如何才能紮實中醫學的基礎呢?

一、中醫學的基礎就是中醫的經典名著,想要紮實基礎,名著是必須要看的,但也要知道怎麼看。

要有順序,分主次。中醫四大經典為主,其他為輔。《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這中醫四大經典是必須要看的,不僅要看,還要熟讀成誦,在應用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可以說,學習四大經典奠定的是中醫的基本理論。在四大經典之外,也可以多看看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各家學說,逐漸摸索出自己的路子。

二、實踐出真知,紮實中醫基礎,只理論是不夠的,必須把理論用到臨床,檢驗、摸索、揣度,一步步的去融會貫通。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促進的。中醫講辨證論治,千人千方,只有通過臨床,把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用活了,才能進一步紮實中醫學基礎;而基礎的逐漸深厚,又能對臨床產生良性的促進作用,這可以說是一個良性循環。

三、不要只拘泥於中醫書籍。周易、天文、五運六氣等都可以涉獵一些,對學習中醫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多學學文言,會有利於我們對中醫古籍的理解。

學好中醫又是從哪個階段才開始?

其實,學好中醫是一個比較長遠的歷程,每一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主要還是要沉下心來,不冒進,踏實研究學習,走穩學習中醫的每一步,爭做精誠大醫。


奇妙的中醫藥


我覺得,首先要熟記頻湖脈學,藥性四百味,湯頭歌訣,完了開始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這樣中醫的大概,已瞭然於胸,這些是很枯燥乏味的,一定要堅持,大概需要三年時間,再往後,就是找一箇中醫老師學習了。如果有時間,越早越好,因為年輕時記憶很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