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炙補法、瀉法是什麼?

冒號52102137


艾灸的補洩這個一向是比較有爭議的話題,現代溫和灸,多數專業人士認為它是補多洩少。

那麼現在的溫和灸,和古代傳統的麥立灸,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關於艾灸補瀉理論的記載。

《黃帝內經》中就已明確指出灸療補瀉。如《靈樞•背腧》篇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洩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那麼把上面那段話翻譯。艾灸的補法就是溫和的火,

洩法就是大火!

壯伙食氣,少火生氣。


它的意思就是說小火是補法,大火是瀉法!

那麼用在艾條上來說,小艾條是補法,大艾條是洩法

從艾灸時間來說,10分鐘,短時間為補發!

長久的時間為洩法!

從經絡走向來說順經絡為補法,逆經絡為瀉法。

那麼通過現在的臨床實踐。單純用艾灸來做補洩,它的效果是比較低的!

通常用針刺刮痧,拔火罐做洩法。

用艾灸做溫補療法。

那麼現在是一個綜合療法比見效快為常用的臨床使用方法。

那麼艾灸的補瀉在手法上面還有非常多。

定點懸灸,迴旋灸為補法,雀著灸為洩法!

回答完畢,歡迎大家在下方補充留言討論。

我是老吳蘄艾,專注蘄艾種植加工,艾灸文化公益傳播!


老吳和蘄艾


艾灸,不是艾炙,很多朋友會寫混。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艾灸並不是火越大越好,而是要根據每個人對熱的感觸來定,你感覺灸在身上溫煦舒服,但是不燙,就好了。

艾火在明火期滲透力差,因為火力猛,皮膚也會啟動保護機制;而到了闇火期(就是火頭有了一層艾灰),火力就會溫和,滲透力最好,所以“不要勤刮灰”,一般3~5分鐘刮一次。有些朋友怕浪費,覺得花錢買的艾條就要發揮最大功用,於是有了點灰就趕緊刮掉,讓艾火對著皮膚燻,一點都不浪費,這是很多人的誤區。“猛火為瀉,溫火為補”,記住了。

在這裡特別強調一個穴位“命門穴”,也就是肚臍正後方所在的位置,這個穴宜補不宜瀉。如果你仔細留意就會發現,正規的艾灸師在刮痧、拔罐的時候,這裡不會去動它(那些美容院半路出山的不在此列)。因為刮痧、拔罐是瀉多補少,所以不宜在此處操作,艾灸也是用溫火溫和灸,避免瀉氣。

然後還有哪些補瀉呢?小艾條為補,粗艾條為瀉;迴旋灸、循經往返灸、定點灸為補,雀啄灸為瀉;順經絡為補,逆經絡為瀉。但實際操作中也看不出會帶來多少明顯的不同。

所以平常做保健灸也不用太糾結它的補瀉,選好高品質艾條是根本,配穴少而精,依據自己身體的感覺灸透就好了。





古蘄貢艾


艾灸多為補法,只有一個洩法,隔物灸時,用口速吹其火使其旺,灸後不封穴。就是普通補法,灸後揉一揉,稱封穴。目的就是是艾性在體內多留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