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曾有一段時間,武老師認為,他所領悟到的心理學可以概括為兩句話:

1.從關係的角度看問題;

2.世界是相反的。

隨著對心理學認識的深刻,已經不是兩句話能概括的了。但這兩句話確實是一個絕佳的起點,可以帶出心理學的很多內容。

前文主要說的是從關係的角度看問題,這部分核心內容是“世界是相反的”。更學術的表達是,榮格的“人格與陰影”。

意思是,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外顯的人格,而和這個人格對立的那些東西,就是“陰影”。它們藏在潛意識的深處,甚至可以說是,怎麼努力都難以觸及的地方。

還可以有另一種表達,“當你看到了a,就意味著你看到-a”。意思是,當你在一個人身上看到了這一面,就意味著你同時也看到了它的相反面。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一個極其外向的人,他要找的配偶,也會很容易是極其內向的;

一個快樂的過分的人,你可以推測他的內心,可能是極度悲傷;

一個極其節儉的人,他的配偶或孩子,比較容易是敗家子。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真的接受也不容易。但真正學會後,形成看問題的意識後,無論看自己,還是看別人,我們的眼光都會犀利很多。

這不僅是為了實用,在武老師看來,在心智的打開、自我的轉變、處理關係能力的提升和對人性高度哲學化的認識,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

也就是學心理學,不僅是為了實用,也會帶來一些認識上的深度轉變。作業:找出10個最能描述你自己的形容詞,並找出他們的反義詞。

描述自己的詞:驕傲、獨立、積極、陽光、快樂、自律、孤獨、有力量、自私、終身學習。

反義詞:自卑、寄生、消極、陰鬱、悲傷、放縱、溫暖、虛弱、無私、被困在當下。

就接下來是,一段境界極美的詩,魯米的:

有一片田野,它位於

是非對錯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裡等你。

當靈魂躺臥在那片青草地上時,

世界的豐盛,遠超出能言的範圍。

觀念、言語,甚至像“你我”這樣的語句,

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好我與壞我

世界是相反的。比如在一個人身上,當你看到他一個非常明顯的特質後,你要知道這意味著,你同時也看到了它相反的一面。

先講個故事,2007年,武老師剛開始做心理諮詢,是個新手,遇到一個來訪者,沒有幫到她,但她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女是一位非常勤儉持家的女子,但她的前夫賭博成癮,受不了離婚了。離婚後認識了幾個男的,都有和她結婚的打算。

與她的前夫比,他們各有優點,但她總想起前夫,而前夫也一樣想她,於是兩個人商議復婚。她對前夫說,只有一個條件,你戒賭。前夫卻說,除了這個,別的都可以談。

她來自潮汕,那裡的女人有兩種類型,讓人印象深刻:一種是賢妻良母型,善於持家,通情達理,沒有鋒芒,但性格壓抑;一種是女強人型,極為積極上進,比男人還男人。

這兩種類型,可能和潮汕地區,嚴重的重男輕女密不可分。第一種類型,被塑造為男人的賢內助;第二種類型,常見於沒有男孩的家庭,於是女孩被家人和自己期待成,要和男人競爭,顯示自己比男孩更有力量。

她就是第一種,是老大,接下來五六個妹妹,最後一個是弟弟。作為老大,境遇比妹妹們好些,得到的重視會多一些。但幾個女孩加起來得到的重視,也遠不如一個弟弟。

這種情形下,她作為孩子,就會想辦法去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而勤儉持家,就是她作為老大找到的一個好辦法。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由此,勤儉持家成了她的主人格,這是一個“好我”。它有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來的。其實就是父母對你的期待,如果你符合這個期待,在父母眼裡就是“好”的;當你不符合這個期待,你就是“壞”的。

一個人執著於“好我”時,就是執著於用這種方式,先是和父母等養育者,而後和其他人建立關係,是一種和別人建立關係的習慣方式。

“好我”的對立面,會被一個人視為“壞我”,我們會想辦法避免它,因為不僅頭腦上認為它“壞”,也擔心它一呈現,關係就會被破壞,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從關係的角度看一個人,是這樣詮釋的,對她來說,勤儉持家就是她的“好我”,而相反的部分,大手大腳或奢侈浪費,就是她的“壞我”。

可以想象,當她還是一個孩子時,她也想大手大腳,可是她不敢,因為擔心這樣做的話,父母就不愛自己了。

這個嚴重不敢呈現的部分,就像在她身上消失了一樣。但其實這不是消失,而是被壓抑到潛意識深處,成了她的意識不能碰觸到的部分。

武老師認為,當一個人的意識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質,徹底失去聯繫時,這個人就會受潛意識的支配,去接近一個明顯具備這一特質的人,通過和這個人聯繫,去碰觸自己內心的這一部分。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這是人的心靈,無比深刻的一個規律,不管你是否能意識到,它都在發揮著作用,因此這位勤儉持家的女子,找了一個賭博成癮的老公。

諮詢沒有成功,結束時,武老師給她的建議是:你接下來可以學習大手大腳,奢侈浪費,甚至你可以去賭博,賭得不妨厲害一點,這時你老公可能就會生你氣,擔心你浪費錢,他會來阻止你。

武老師繼續解釋說,這是個半認真半開玩笑的,不過的確在想,你們這麼在乎彼此,他應該很愛你,而他賭博,也許是愛你的一種方式。你也想奢侈浪費,可是你不敢,而他愛你,於是替你活出了這一部分。

她沉默了一會兒,接著說:你說的可能是對的,我老公他本來是不賭的,結婚兩年後,他才開始賭的,所以很可能他的賭博,是因我而起。

當她這樣說時,是有了“從關係的角度看問題”的意識。這句話還可以說成是:問題不是僅僅發生在“你”身上,也不僅僅發生在“我”身上,而是發生在“你和我”之間。

意識和潛意識的二元對立

“好我”與“壞我”,a與-a,這對詞彙,意味著二元對立。原初的人性,或者說圓滿的人性,是超出了二元對立的,是合一的。

二元對立無處不在,特別是人的頭腦,很容易固化一些東西,判斷這是好的,那是壞的,我們要這個,遠離那個。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越是持有這個二元對立的“好壞觀”,就意味著我們的內心和人性就越分裂,於是就會出現這一局面:我們意識上使勁兒朝著a, 而我們的潛意識卻總是被-a吸引。

所以會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男人也一樣,意識上想找那種賢妻良母,但潛意識總會被與之相反的女性吸引。

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是潛意識層面的二元對立,當一個人只呈現a的一面時,你要深入他的內心,才能看到它的-a。

a的極致,可能帶來-a的極致

在關係中,更容易看到a與-a的存在,例如外向與內向,聖母與渣男,前面的節儉與賭博。

武老師認為,如果a的一面達到了極致,-a的一面,也會達到極致。催眠大師吉利根,在他的課上,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年輕女子,有嚴重的嗜睡症,常常走路說話時,突然就睡著了,因為嗜睡症,她的人生變得極其消極。

可她生活在一個極講究積極上進的美國家族,有大把的成功人士,鄙視消極,鄙視懶惰,鄙視失敗。

比如女孩爺爺過90歲生日時,給他慶祝的一個節目是打馬球,這位90歲的老人,還照舊騎上馬跟年輕人打馬球,但摔下來暈倒在地,失去意識。結果其他人過來對他喊:嘿,快起來,我們接著打球。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在這個家族,積極上進就是整個家族的“好我”,追求這一點,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於是,相反的力量,出現在這個女孩身上。可以說,女孩是在用這樣的方式,來平衡整個家族的動力。

我們要警惕極端的分裂,當你的a是六七分時,這還好,意味著你內心的-a,也是六七分,這個分裂還不算嚴重,並且你也想辦法,讓自己有時處於負a的狀態中。

但當你的a達到了8.5、9分甚至更高時,武老師認為,這時分裂就太嚴重了。你的意識上,會拼盡全力讓自己只處於“好我”這一面,但你的“壞我”,就容易以極有破壞力的方式出現。

總結

1.世界是相反的,每個人身上都有“好我”與“壞我”,也就是說,當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2.“好我”其實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期待。如果符合這個期待,在父母眼裡,我們就是好的;如果不符合這個期待,我們就是壞的。

一個人執著於“好我”時,是執著於用這種方式和他人建立關係。“好我”的對立面,被一個人視為“壞我”,我們會想辦法避免它,因為我們不僅頭腦上認為它“壞”,也擔心它一旦呈現,關係就會被破壞,別人會不喜歡自己。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3.當一個人的意識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質,徹底失去聯繫時,這個人就會受潛意識的支配,去接近一個明顯具備這一特質的人,通過和這個人聯繫,去碰觸自己內心的這一部分,所以在關係中,更容易看到a與-a的存在。

4.“好我”與“壞我”意味著二元對立,越是持有這種二元對立的好壞觀,就意味著我們的內心和人性越分裂,我們要警惕這種極端的分裂。

如果分裂太嚴重,就會出現,我們意識上拼盡全力讓自己只處於“好我”的一面,但我們的“壞我”,就容易以極有破壞力的方式出現。

思考

世界是相反的,越執著於想得到某種品質,就越容易分裂。這讓我想到了精神分裂,會不會就是對某一特質特別執著,而後不小心分裂出來了兩個人。

寫了10個詞之後,發現這些反面的詞,自己身上也都有,原來自己有時候這麼矛盾。你有多深情,就有多無情。

為什麼內向總跟外向在一起?為什麼聖母總跟渣男在一起?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也許把所有的路都走過了,才知道哪條路更適合自己。推薦一部電影《心靈捕手》。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