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當陽村美麗鄉村的小洋樓

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土坯房

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開州區:住房變化見證農村發展

青磚房

房子就是家的縮影,對於家庭觀念很重的中國人來說,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新中國成立70年間,生產力極速發展,人們的消費需求日益多樣化,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住房變遷可謂天翻地覆。

從茅草屋、土坯房,到青磚房,再到如今遍地的電梯房、小洋房,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水平變化之劇肉眼可見。這70年,是中國走向富強的70年,也是人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70年。

土坯房擔心颳風下雨

上世紀60年代中和鎮當陽村的村民袁定剛住的就是土坯房,今天看來土坯房十分簡陋和寒酸,但那個物質匱乏的時代,能住上這樣的房屋已經是生活比較寬裕的家庭了,因為當時還有不少人蝸居在茅草屋裡。

“那個時候特別擔心颳風下雨,風來了能吹跑瓦片,雨來了會滿屋子進水,生活十分辛苦!”袁定剛回憶,有時遇到半夜下大雨,就得拿著盆子放在漏雨的地方,幾間房子每個屋都要放上好幾個盆,盆不夠,連鍋都得用上。

房屋變成了“水簾洞”,這還不夠,要是一陣狂風呼嘯而過,瓦還會被成片捲走,那麼先前的努力就白費了,還得趕緊收拾被子、床鋪免得也被雨水淋溼了。一晚上都在和大自然作鬥爭,但袁定剛一直是輸家!

沒有颳風下雨的時候,這樣的土坯房也不安全。袁定剛說:“老鼠在屋裡到處跑,由於以前柴火堆也放在家裡,時常還有蛇光顧。”袁定剛那時的心願不多,就想住上像模像樣的房子,但什麼是像模像樣的房子他不知道,畢竟放眼四周都是茅草屋、土坯房……

青磚房不通水電氣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祖國大地卯足勁發展,袁定剛也見了些世面,更掙了些錢。他心裡對像模像樣的房子,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他花了2萬塊錢,在臨近土坯房處,蓋了一棟2層樓高的青磚房。從土坯房到住進樓房,是新中國日新月異變化發展的縮影,但還不夠,因為住進新房子,雖然不再擔心颳風下雨了,但也有不少煩心事。

袁定剛告訴記者,那時候吃的不是自來水,而是自己牽塑料管子,從水池或山裡引到家中,如果運氣好,還能找個地方打一口水井,壓水出來,夠全家生活所用。

還有用電也是個大問題,那時電費貴,一塊多錢一度,平常人家哪裡敢用。市場上賣的燈泡,大多是5瓦至20瓦。而且,停電是家常便飯的事。當時用電,僅限夜間照明所用。

雖然從土坯房搬進了青磚樓房,但有一樣生活條件並沒有得到改善,那就是用柴燒火煮飯。袁定剛說:“那時候見過別人家用煤氣做飯,還有用電飯煲的,好羨慕啊。我們家還是燒柴,煤氣用不起,用電更是難,想都沒想過。”

小洋房舒適自在生活美

撥動時鐘,社會的發展明顯加快。2011年中和鎮黨委政府著手建設美麗鄉村,選址的地方剛好毗鄰袁定剛住所。受益於此次機會,他家通了水電氣網。終於過上了好日子,袁定剛笑得合不攏嘴。

2011年,中和鎮黨委政府牽頭,當陽村村支“兩委”負責村民集資和基礎工作,通過程序招標,美麗鄉村建設了第一期——87戶,2016年根據群眾要求,該村又修建了117戶。美麗的新農村可謂亭臺樓閣屋明瓦亮,生活更是曲觴流水悠然自得。

今年70多歲的袁德東就是美麗鄉村的住戶之一。近日,記者探訪其家時,走進屋內一看,地面鋪上了瓷磚,廚房生火用的天然氣,電冰箱、洗衣機、電腦一應俱全。

袁德東開心地說:“以前還羨慕城裡人生活方便,現在不羨慕了,他們有的我們都有。而且我們這裡還有健身區、休閒區,各住戶都是單獨成戶,一出門就能和大家打成一圈兒,嘮嘮家常,生活十分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