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的95後楊老師

懷抱“回報社會”的心願,國華紀念中學畢業的學生楊少敏感到“迷茫又清晰”,23歲的她選擇支教是為回饋曾經受到的幫助,趁著年輕,“讓中國孩子無論出身如何都能夠平等享受優質教育。“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楊少敏說。

23歲的楊少敏,高中畢業於國華紀念中學,大學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本可在城市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卻頂著經濟壓力、不顧家人的反對,作為公益支教項目老師,前往廣西百色那坡縣一處鄉村小學工作,至今已過了一年多。

近日,楊少敏響應高中母校國華紀念中學號召,加入碧桂園集團、國強公益基金會及澎湃新聞共同主辦的“2019夢想照進童年公益支教行動”,走進廣西百色岜皓小學,同那裡的孩子度過一段時光。


“嚴厲”的95後楊老師


楊少敏(左起第四位)和志願者一起,來到岜皓小學

她在國強公益基金會及國華紀念中學的無償資助下度過了高中、大學生活,而畢業後從事支教事業,則是對其曾受到的幫助的“一個回饋”。“這一年多以來,心境變得很平和。”10月18日,楊少敏告訴澎湃新聞,原計劃兩年的支教生活即將結束,對於以後怎麼走,有時候會覺得迷茫。

受助者:家庭陷入困境時,國華給予她機會

2011年,楊少敏考取國華紀念中學時,當時的心情,她至今仍記得。

彼時,她的家庭經濟狀況陷入困境:家中老人生病住院,原在外地打工的父親返家,以及尚有年幼的弟弟,此時她即將升入高中,經濟壓力陡增。而由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捐資興辦國華紀念中學,從2002年起便免費招收成績優異的貧困學生,這給了她一個機會。

“那時覺得,如果我不能去國華唸書,就沒書讀了。”楊少敏說。2011年7月下旬的一天,她正在醫院陪護老人,得知自己通過了國華紀念中學筆試、獲得面試資格後,“懵了”。再往後,她順利通過面試,入讀國華。

若干年後回望這個抉擇,楊少敏會意識到,這徹底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她的眼界就此打開:學習之餘,學校會利用週末時間,組織大家參加各類興趣班,參觀歷史遺蹟、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以及每年一次遠足。

但另一方面,來自小鎮初中、常考年級第一的她,來到國華後,沒有那麼“出眾”了。她見到了太多“更為優秀的人”,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平凡”。楊少敏自稱高一時“學習一般”,“全年級170名學生,會考到120位”。

進入高二後,其選擇了理科班,但物理考試“沒有考及格過”,直至一次期中考試,物理考了80多分,總成績排名“破天荒地衝到了年級理科前二十”,這令她恢復了自信心。

楊少敏母親曾在聊天中告訴她,就讀國華後其改變頗多,體會最深的一點是,回家後“不怎麼和父母生氣了”,不再像以前那麼“任性、耍小脾氣”。

離開故鄉越久,楊少敏愈發意識到,“故鄉回不去了”。最為直觀的體現是,家中住房狹窄,某次寒假回家,恰有老人來小住,“全家四口人還要擠一張床上”。

但她並未聚焦在“不適應”上,因為國華紀念中學教給她的是,不斷適應新的生活,“在哪都要活得挺好”。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唯有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去。


“嚴厲”的95後楊老師


課間,楊少敏和學生們進行交流

受助者施助,大學畢業後選擇支教

2014年,楊少敏考取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4年後大學畢業,她再一次站在人生的路口,面臨抉擇:在大城市找到一份穩定的高薪工作,還是前往山區支教?

在找工作階段,她接觸過不少化工相關的企業以及教育培訓公司。但最後,她確定,“坐在辦公室上班、過於商業化的氛圍”,會令自己“很難受”。

作為國華紀念中學畢業的學生,很多人都有“回報社會”的心願,楊少敏也不例外。上大學後,受國華影響,她會參加一些教育公益活動,期間接觸了一些支教老師,被後者的熱情、理想及團隊氛圍所感染。畢業前夕,她最終決定接受鄉村支教項目的招募,前往廣西百色鄉村支教。

對此選擇,其家人及身邊朋友頗為不解。從高中畢業選擇大學專業開始,身邊的人就告訴她,以後“找一份掙錢的工作”;等到大學畢業時,其父母則希望,應去讀研,繼續深造。

那到底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呢?楊少敏也會迷茫。但她明白,選擇支教是為回饋曾經受到的幫助,趁著年輕,“了卻心中一個牽掛”。同時,她認可這樣的理念:讓所有的中國孩子無論出身如何都能夠平等享受優質教育。“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楊少敏說。

但支教並不順利。2018年秋季學期,楊少敏正式成為百色那坡一所鄉村小學的老師,教語文課。很快,她意識到,支教老師在當地僅是“教師資源的補充”,想給當地教育生態帶來改變,“這很難”。農村學生知識接受能力較弱,教學進展緩慢,同樣令她充滿挫敗感。

此外,同男友分居兩地帶來的感情危機,以及因工資較低導致的經濟拮据,這些都讓她焦慮。“父母年近50,身體不好。我沒有辦法幫到家裡,反而需要他們擔心。”楊少敏稱,自己曾一度想過放棄支教。

但孩子們“留”下了她。“學生的一些行為會讓人很生氣,比如上課吵鬧、不交作業,下課後你追我趕,但他們有時候又很可愛。”楊少敏在處理教室一副地圖時,被圖釘劃傷,她以為無人注意到,但午飯期間,兩個小女孩特意跑過來詢問傷情,這令她頗為感動。

而大山裡孩子們展現的學習能力偶爾也會“超乎想象”。楊少敏曾給學生播放紀錄片《人間世》,其中一集《生日》記錄了“母親生子”的不易。她要求孩子們看後寫出感想,結果發現“大家理解到的比想象中要多”。其中,有學生寫到,媽媽生自己很辛苦、危險,“要愛自己的媽媽”。

這些細節無一不支撐著楊少敏繼續堅持支教,並在工作中找到了狀態——經過努力,其在學校開設了“性教育課”,內容包括介紹生命的起源、男女身體部位、青春期變化以及男女性社會分工平等,其中,還會講到“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

楊少敏明白,開設性教育課程,這在農村學校中頗為超前,同樣,效果也很明顯。課後,會有小女孩問她,“青春期還會有哪些變化”,“現在這樣是不是正常的”,或問“什麼時候開始穿內衣”。

“最嚴厲的楊老師”

10月中旬,“2019夢想照進童年公益支教行動”走進百色田東縣岜皓小學,這距離楊少敏支教的那坡縣不遠。應母校邀請,她成為此次支教志願者。到岜皓小學後的第二天,還未正式上課,“楊老師好嚴厲哦”的說法便已傳開了。


“嚴厲”的95後楊老師


岜皓小學的手工課上,楊少敏指導小朋友做“風鈴”(本文均為 徐大偉 圖)

在二年級的一堂繪本課上,楊少敏講課聲音顯得格外“抑揚頓挫”:當聲音突然上揚時,定是有某個學生在搞小動作,而她則會一直盯著他,直到後者意識到錯誤。一名小女孩癱坐在椅子上,腦袋仰著,楊少敏走過去“凝視”她,最終以小女孩重新端正坐好而告終。

對於學生的評價,楊少敏也頗為無奈。她已有一年的語文授課經歷,因為學生多,任務重,面對學生時保持充足而持續的耐性並不容易,她也在反思,學著像其他志願者一樣,語言表達更為溫柔。

“山裡面的小孩,見到新老師都是特別好奇、喜歡、熱情。”楊少敏說。早在9月底,她便讓班裡的小孩每人寫了一封信,由自己帶到岜皓小學,交到學生手中,要求他們回信。“孩子們能看到的世界就只有眼前的這一點。”楊少敏希望,他們能通過這封信建立友誼,“看一下同齡人的世界和生活。”

頗令她難過的是,對於一些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岜皓小學的家長似乎並不在意。在一次家訪中,四年級一名逃課學生的爺爺,難以回答志願者“孩子去了哪裡”的詢問,也並不清楚其為何連續兩天未到學校。而在支教即將結束之際,志願者得知,這名孩子將被在外打工的父親暫時接到廣東。

手機遊戲、短視頻平臺在農村小學生中日漸流行,楊少敏認為,“科技在發展,孩子們接觸到這些是必然的,但網絡上的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倘若缺少引導,會導致帶來負面影響。”而現狀是,很多家長也沉溺於“刷短視頻”,對孩子來說難言引導。

2020年,楊少敏將結束兩年支教生活。身處偏僻的鄉村學校,楊少敏能夠深深感受到,孩子們渴望未來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迷茫”,正如曾經的自己。但她從鄉村走向城市,又返回鄉村,已經成長到能夠適應任何環境。楊少敏說,希望她所教過的孩子,終有一天會擺脫迷茫,在人生中找到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