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曹禺先生的話劇《雷雨》是經久不衰的經典作品,除了話劇之外,《雷雨》的劇本還曾六次被改編為電影,兩次改編為電視劇。筆者有幸當年在學校時曾參與排演過一次話劇,在劇中筆者飾演的是魯大海。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就在筆者在學校裡演出話劇《雷雨》的同一年,周星馳的電影《喜劇之王》上映,在這部名叫喜劇看起來更像悲劇的電影中,尹天仇從頭到尾都在堅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排演話劇《雷雨》。

我們習慣了看到中國人藝的《雷雨》,習慣了那些殿堂級藝術家們排演的話劇《雷雨》,總覺得這部話劇和高度娛樂化的香港電影似乎八竿子打不著,因此不光是筆者,估計也有不少人對周星馳《喜劇之王》中這根貫穿頭尾的橋段頗為不解,為什麼他會選擇《雷雨》?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喜劇之王》的末尾我們還能看到周星馳版《雷雨》的演員安排,小混混洪爺飾演周樸園,大明星娟姐飾演繁漪,周星馳飾演周萍,柳飄飄飾演四鳳,收保護費的小弟飾演周衝。很反叛,很無厘頭,不是嗎?

事情當然要從周星馳的偶像李小龍說起,周星馳很多電影中都會有向李小龍致敬的橋段和細節,但《喜劇之王》中的“雷雨”就沒有光致敬李小龍那麼簡單了。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一、李小龍的《雷雨》

香港曾在1957年拍過一次電影《雷雨》,其中童星出身年僅17歲的李小龍出演周衝,當時還算小鮮肉的他出演這個角色確實挺合適的。現在說起這版《雷雨》來,大家都會冠以李小龍版《雷雨》,事實上週衝在片中有多大戲份大家心知肚明。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1957年香港的這部《雷雨》中更應該被銘記的是吳回、張瑛、白燕等人,《喜劇之王》裡阿婆說了三個名字,除了李小龍,白燕在《雷雨》中出演了魯侍萍,吳楚帆雖然沒有出演1957年這部電影,但他演過話劇《雷雨》。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而在《雷雨》電影中出演周萍的張瑛則在《喜劇之王》中被尹天仇貼在了鏡子旁。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1957年《雷雨》的導演吳回和周星馳同樣有淵源,他晚年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就是在《九品芝麻官》裡出演了包龍星的老爹。

周星馳之所以在自己的電影中銘記他們,是因為這些人代表了香港電影的一個黃金時代。吳回、吳楚帆、張瑛他們都曾是歐陽予倩的學生,而歐陽予倩則是在1935年就排演了話劇《雷雨》,受老師的影響,這批人都對曹禺、田漢等人崇敬備至。

五十年代以前的香港電影充斥著神怪、色情、荒誕的元素,吳楚帆等人發起了“淨化電影”行動,他們陸續拍攝了一系列的經典劇情片,如巴金的《家》《春》《秋》等片,當然還有經典不衰的《雷雨》。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這是香港電影最文藝的黃金時代,對於出生在1962年的周星馳來說,他最早接觸到的影片大部分都是這批精英的作品,這種追求藝術的電影風格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延續到周星馳自己開始加入電影行業的時候。

由此來看,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大篇幅全貫穿的致敬《雷雨》,絕不是僅僅為了致敬李小龍那麼簡單,他更像是在懷念和致敬那個逝去的黃金時代。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二、周星馳的《雷雨》

《雷雨》的氣氛是非常壓抑的,是一種山雨欲來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壓抑,是像監獄一樣的窒息。

《雷雨》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分裂的,最典型的莫過於周萍,分裂、撕扯,面對父親的軟弱,面對魯大海的兇狠,面對繁漪和始亂終棄和麵對四鳳的彷徨糾結。

這樣一部劇,這樣一個人,似乎和我們一般印象中的周星馳八竿子打不著,事實上週星馳在《喜劇之王》中安插雷雨的橋段,甚至於自己去出演周萍,當然也是他自己一種心境的體現。

在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說是周星馳時代都不為過,另外的一週一成似乎都壓不過他的鋒芒,但他始終給大家留下的都是膚淺、搞怪、無厘頭的形象,深度的角色和劇情和他是絕緣的。

但周星馳心裡還是有做精品藝術電影的夢想,電影在他心中還是一門藝術而不僅僅是娛樂。於是我們看到了他慘敗而歸的《大話西遊》。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轉型的失敗讓周星馳壓力倍增,因此在《喜劇之王》中他給自己安排了一句臺詞。

如果瞭解周星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的心理困境,自然就會理解《喜劇之王》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讓人窒息和悲傷的橋段,甚至於連片名都是分裂的,《喜劇之王》就像同時期的《沒事偷著樂》一樣,喜中含悲,實質上就算結尾都是喜劇的,究其實質,依然是悲劇。

《喜劇之王》中不僅有雷雨,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部電影也是周星馳的《雷雨》。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三、孫道臨的《雷雨》

至今為止,電影版《雷雨》一共有五部,如果算上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也可以說是六部。在這些電影中,筆者認為最經典的一部則是備受批評的那部,孫道臨版《雷雨》。

1984年孫道臨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雷雨》,他在片中出演了周樸園。孫道臨對《雷雨》情有獨鍾,早在話劇劇本剛問世之時,他就自告奮勇想去演周衝,可惜被劇團淘汰了,其實那時候的孫道臨演周衝簡直不要太合適。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等到孫道臨功成名就之後,他選擇當導演,第一部作品居然就選中了《雷雨》,其實這是一個很不討巧甚至是費力不討好的選擇。

《雷雨》改編成電影,自然就要有改編多少的糾結,對於孫道臨來說,他還沒開拍就幾乎失敗了。

不改編照搬劇情,拍好了,那是原著之功。拍不好,那是你毀了經典。

大幅改編劇情,拍好了,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參考張藝謀),拍不好,你又糟蹋了經典。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因此孫道臨的迎難而上是需要極大勇氣的,最終他選擇了小範圍的改編,對待劇情和服化道他也是倍加用心,也多次向原著作者曹禺請教,可惜這部《電影》一出來依然是被罵慘了。

本身《雷雨》就是一個很難改編成電影的劇本,它遵從三一律,電影很難發揮。筆者個人認為孫道臨的《雷雨》雖有瑕疵,但已經算是完美之作了。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孫道臨版《雷雨》裡幾乎每一個演員都是實力派,孫道臨的周樸園,馬曉偉的周萍,秦怡的魯侍萍、張瑜的四鳳、梁同裕的魯大海、胡慶樹的魯貴,不誇張的說幾乎每一個角色都是筆者心目中的最佳選擇。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不得不提的是飾演繁漪的顧永菲,在眾多版本繁漪中,筆者認為顧永菲是最完美的,如果說周萍還有濮存晰這樣的選擇,繁漪的終極版非顧永菲莫屬,她的容貌、氣質和演技是極度契合人物的。

筆者認為,孫道臨的《雷雨》如果拋開原著去看的話,自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如果結合原著去考量,其經典意味則是其他版本不具備的。

李小龍、周星馳和孫道臨的《雷雨》,殊途同歸的藝術追求

還是上文所說的那樣,比起電影本身,孫道臨迎難而上拍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電影,其本身對藝術的追求更值得肯定。

不管是李小龍版《雷雨》的主創人員們,還是周星馳《喜劇之王》中的雷雨橋段,還有孫道臨經典版的《雷雨》,他們是在拍電影,更是在追求電影這門藝術的根本,而不僅僅是為了取悅大眾。

電影,說到底,並不光是娛樂,它承載的藝術更值得電影人去追求和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