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好像步入了一個叢林社會?

拿著免費卡的老年人被吐槽退休以後是有多忙,非得高峰期和年輕人搶地鐵,沒人讓座活該。

孩子愛哭哄不住,就別帶著出遠門了,或者學“上等人士”給孩子喂安眠水,給同艙的人發小禮品和卡片。

吃飯要AA,紅包五塊二的男青年就別談戀愛了,遲早被吐槽“說說這些年我遇見摳門又極品的相親對象”。

年紀越大,你對此領悟越深。

沒人同情,出門擠公交下班沒人陪;沒人理解,工作是真的不好找。

你漸漸意識到,一個不想承認卻必須面對的事實:

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因為窮,女朋友的爸爸糾結要不要讓你們分手。

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因為窮,出門旅遊也會引起討論。

最近刷屏的營銷文案中這句話最扎心,“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窮似乎成了一種原罪。

外媒做過一項關於窮爸爸和富爸爸的街頭對比實驗。

倆人都抱著嬰兒,找路人要兩塊錢。富爸爸衣著簡單站在法拉利旁邊,窮爸爸打扮相對寒酸,推著推車。

實驗結果迥異。

富爸爸要錢非常順利,聲稱把錢包落在家裡,想給寶寶買點吃的。路人則紛紛解囊,表示理解。

甚至遇見一位女生邊給錢邊調情:“那我能用兩塊錢買你的電話號碼嗎?”

路人對窮爸爸的態度卻相當惡劣。

有人說:“重整你的人生吧!”

有人說:“你他媽的滾開好不好,你他媽的去找工作!”

離開時厭惡地衝他吐了口水。

實驗或許不夠科學嚴謹且走極端,現實情況卻相差無幾。

“窮太久就是你的錯”,

“窮是你自找的”,

“你憑什麼窮得心安理得”,

“所有的歲月靜好,只會變窮”。

討伐窮人的聲音越來越多:圍剿底層成為共同的狂歡。

喬治·奧威爾說:“二十歲之後就沒有人關心你為人好不好了。”

言外之意,年紀越大,人們越關心你有沒有錢,也越不能原諒你的窮。

窮的時候,野心和慾望往往被嘲笑和戲弄。

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歡樂頌》中,樊勝美一心想找有錢人,就被貼上“窮不可怕,貪才可怕”、“撈女”、“鳳凰女”等各種汙名化的標籤。

簡單粗暴的詆譭,是來自有錢人最大的惡意。

看過對《歡樂頌》最好的註解是:曲筱綃見過爸爸年輕時做生意,喝酒中途跑去外面吐的樣子,這說明她並非生來就是有錢人,是因為爸爸的成功才成為富二代,之所以排斥樊勝美,是不想她只是通過結婚,就變成和自己同一個階層的人。

中產階級手拉手圍成圈,不過是想穩住費力上升的階層。

而一切妄想通過結婚過上更好生活的男男女女,哪怕學歷高工作能力強,都是他們眼中的不勞而獲。

窮的時候,才發現買房也分三六九等。

“全款的優先,貸款的排隊,公積金的等通知”,是窮人好不容易攢齊錢買房,面臨的真實無奈。

青島,濟南等多地樓市出現全款優先,六成首付才能買房的現象。客戶被分為幾批,全款則成為第一批優先選房的人,按揭客戶次之,房子若還有剩,才可以通知公積金客戶。

“全款優先”四字,抹殺了限購的意義,也抹殺了窮人買房的夢想。

年紀越大,越沒人會原諒你的窮?


當年輕人在網上哭窮的時候,他們到底在哭些什麼?

握在手裡的咖啡均價30元一杯,但29元一碗的面還是會覺得很貴;為了健康得狠心投資,辦了年卡的健身房還是去不了幾次;到手的工資勉強應付房租,還得時刻惦記著要在n環以內有個自己的房子。

想要活得體面,“窮”才成了必然。

每個時代都有它特殊的疤痕,或許是物質匱乏,或許是工作高壓,沒有哪一代很輕鬆地就能過上舒適的日子,也沒有哪一代真的成了“垮掉的一代”。

整天喊著“窮”,變著花樣說自己“喪”的年輕人們,其實也只不過是想用力地好好生活。

窮和“哭窮”並不可恥,每個人都有花錢 的自由,也有揮霍的權利,更有“怕窮”的本能。

任何約束自我的小“委屈”,都是為了夢寐以求的未來,合理的開源節流,時間是公平的,你的付出不會白白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