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內事不決問百度,香事不決,上『百料匯』!

如果公司也有流量之說,那麼互聯網公司無疑是這個時代最大的流量明星。我們能隨口說出世界頂級大咖微軟、蘋果、亞馬遜,也對本土巨星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牽腸掛肚。相比起來,專注化工實業的公司總像是幕後英雄,他們的故事顯得頗為冷淡,無人問津。

事實上,化學工業不僅是「氧硅鋁鐵鈣,鈉鉀鎂氫鈦」。對於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來說,它從一個不起眼的染料小工廠起家,經歷了暴力鎮壓罷工、製作毒氣參與戰爭,戰後又利用合成材料東山再起,一步步發展為全球第一的過程,不僅見證了人類對自然資源開採利用的升級,更見證了德國作為歐洲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間的起起伏伏。

巴斯夫的 154 年,是化學工業的發展史,也是人類社會從戰爭走向和平的另類記錄。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路德維希港

1865 年 4 月,煤氣廠老闆弗里德里希·恩格爾霍恩在萊茵河岸邊的路德維希港成立了一家工廠,名為巴登苯胺蘇打工廠(Badische Anilin-&Soda-Fabrik),簡稱巴斯夫(BASF)。

當時,路德維希港的居民只有 1500 人,非常荒涼,巴斯夫原本的選址是河對岸繁華的曼海姆,不料買地計劃受阻,正好路德維希港所屬的巴伐利亞王國主動開出優惠,不僅白送土地,還倒貼錢,巴斯夫也就順理落地路德維希港。巴伐利亞王國做了史上最划算的一筆招商引資,此後,這座城市因巴斯夫而聞名世界。

巴斯夫的誕生,起源於創始人的野心:他不甘心只生產煤氣,還想利用副產品煤焦油拓展產業鏈,生產剛剛被研製出來的焦油染料。當時,第一種人工焦油染料「苯胺紫」騰空出世,隨後苯胺黃、俾斯麥棕、霍夫曼紫相繼問世,這些美麗鮮豔的染料和名人緊緊綁定在一起,價格高昂,堪比黃金。

時勢造英雄,巴斯夫成立的時代,也是整個德國地區開啟政治和經濟新紀元的時代。1870 年,普魯士打敗法國,俘獲拿破崙三世,完成統一德意志的大業,次年,德意志帝國成立,俾斯麥力推工業革命,大量農民湧向城市,成為工人,再加上法國高達 50 億法郎的賠款,全國經濟一片欣欣向榮。

巴斯夫能打響名頭,恰恰是借了這股東風。成立不久,巴斯夫就網羅了許多科學家,研製出染料靛藍,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出陰丹士林、茜素、曙紅、金胺等稀有染料。不僅如此,在德意志帝國的大旗下,巴斯夫暢通無阻地把染料推向了世界各地,尤其是當時最具潛力的北美和中國市場。

有技術,會營銷,在全球蹣跚起步的化工企業裡,巴斯夫揮舞著染料換來的鈔票,跑得飛快。1900 年,巴黎舉辦世界博覽會,巴斯夫成立不過 35 年,就已經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廠了,它擁有 148 位化學家、 75 位工程師、 305 位商務人員和 6207 名工人,業務足跡遍佈五大洲。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19世紀末的巴斯夫靛藍工廠

創始人的野心似乎已經完成了,但作為一個經營朝陽產業的公司,一個生長在德國土地上的公司,巴斯夫才剛剛迎來其跌宕起伏命運的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巴斯夫發現了合成氨的辦法,開始生產化肥,但還沒來得及為德意志帝國的農業做出貢獻,戰爭爆發了。在這場戰爭中,本該是用來提高農業產量、養活更多人的合成氨工廠,被納入國防工業,用來生產炸藥,研製毒氣的前體。

這一次從民用到軍用角色的轉化,就像是巴斯夫的魔咒,儘管一戰很快就結束了,但巴斯夫和每一個參與過戰爭的德國人一樣,依然留在戰爭的陰影下。

作為戰敗國的公司,巴斯夫的染料專利被盟國沒收了,雖然工廠恢復了生產,但失去壟斷地位後,公司業績斷崖下跌。禍不單行,由於工人工資沒法按時下發, 2000 多名工人集體罷工,巴斯夫剛剛聯合警察鎮壓下去,另一邊制氮廠又發生爆炸, 565 人不幸遇難,附近大部分的居民區也受到波及。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巴斯夫工廠

巴斯夫的低迷只是整個德國化工業的一個縮影,在內,德國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通貨膨脹,在外,美國化學巨頭杜邦公司咄咄逼人。無奈之下,巴斯夫聯合了拜耳、愛克發等其它五家化工企業,組成法本集團( IG Farben AG)共渡難關。

那是 1925 年,德國改為共和制不過 7 年,工業重地魯爾區仍被比利時和法國軍隊佔領著,德國躺在解剖臺上,任由盟軍用道威斯計劃和新貨幣重塑全國經濟。儘管在這一時期,德國經歷了所謂的「黃金二十年代」,但《凡爾賽條約》的嚴苛仍然令德國人如芒在背,不敢放鬆。

包括巴斯夫在內的法本集團也是如此,但德國軍事上的失敗,反而鞭策著德國化工業加速前進。

1923 年,巴斯夫研究出甲醇的人工合成辦法。接著又利用加氫生產出汽油,成功趕上了當時火熱的汽車工業。不僅如此,合成橡膠、尿素、聚乙烯、人造纖維等重磅產品一個接一個被攻克。憑藉如此強悍的研究能力,法本集團主導了當時合成染料的世界市場,經濟史學家小艾爾弗雷德·錢德勒稱其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管理工業企業」。

在暗淡的戰敗歲月裡,法本集團是德國人不肯輕言放棄的一大見證。自成立起,其監事會就有一個響亮的名字,號稱「眾神理事會」(Rat der Götter),甚至於法本集團總部大樓,也被稱作是「歐洲的五角大樓」。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法本集團大樓

很可惜,法本集團的輝煌歷史始終無法與德國的黑暗歲月剝離開。

1933 年,阿道夫·希特勒上臺,此後德國開始重新武裝。自此,法本集團就開始面臨爭議,因為監事會成員中有三成以上是猶太人,被右翼人士稱為「國際資本主義猶太人公司」。1930 年代之後,法本集團不可避免地被納粹化,所有猶太員工都被解僱,公司成了納粹政府的「錢袋子」,以及最大的政府承包商。

從那時起,直到盟軍攻入柏林之前,法本集團,包括巴斯夫在內的德國化工企業,經歷了其企業歷史上最瘋狂、黑暗、血腥,但同時又富有創造力的時期。

作為納粹政府的供應商,法本集團研製了沙林毒氣和 Zyklon B ,這些毒氣不僅被用於戰場,更被用於屠殺猶太人,超過 100 萬人因此而死亡。鮮為人知的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毒氣 Zyklon B ,原本只是法本集團研發的一種殺蟲劑而已。「人如螻蟻,命如草芥」,不外如是。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奧斯維辛博物館的 Zyklon B 罐頭

另一方面,作為一家研發和生產並重的企業,法本集團對化學領域的貢獻也不容小覷。1937 年,法本集團科學家發現了用於聚氨酯合成的加成化合物,由此拉開合成材料的大幕。之後,又有數名科學家被授予諾貝爾獎,以表彰他們在化學高壓方法、苯丙酮酚的抗菌作用等方面的貢獻。

幸好, 1945 年 5 月 8 日,這瘋狂扭曲的一切都結束了。法本集團被接管,關鍵人物被審判,這個聯合體很快被切割為 6 家公司,曾經因為美麗色彩而存在的巴斯夫,重新成為了巴斯夫。

二十年彈指一揮間,曾經作為世界第四大、歐洲第一大企業一份子存在的巴斯夫,又回到了當年那個祖國被割裂、一切生產資料都被管控的艱難年代。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1945 年德國被美英法蘇分別佔領

不過這一次,巴斯夫已經有了東山再起的經驗。

藉助二戰期間積累的合成材料基礎,巴斯夫在石油化學產品上發展得非常順利。先是在乙烯、乙炔和苯乙烯泡沫上領先一步,大規模佔有建築和包裝產業中的絕緣材料市場,接著又開始量產聚乙烯和聚氯乙烯,推動人類進入「塑料社會」。

不僅如此,巴斯夫還承繼了法本集團諸多領域的研究結果,開始自己製藥、生產除草劑、殺蟲劑、油漆和磁帶。值得一提的是,巴斯夫還開發了香水系列。戰爭期間的毒氣製造廠,也能在和平時期散發出取悅人類的芳香。

很快,巴斯夫找到了自己的產品範圍,主攻化學制品、塑料、精加工產品、功能解決方案、作物保護與營養、石油與天然氣這 6 個方向。德國人的科研技術仍然強悍,巴斯夫也一直秉持著「技術+營銷」兩條腿走路的策略,整個公司重新步入正軌,繼續實現創始人「打通產業鏈」的野心。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揚巴工廠(揚子石化-巴斯夫)動工儀式

在巴斯夫的營銷之路上,中國市場的開拓是其不得不提的一大步。

早在 1885 年,巴斯夫就已經帶著靛藍染料來到中國。到了 1913 年,巴斯夫在華的靛藍銷售額高達 83.2 萬美元,幾乎壟斷了焦油染料市場。當時巴斯夫的董事會成員手握昂貴的靛藍,美滋滋地寫下:「每個中國人都至少會有一件用靛藍染的藍衣服,所以中國會是德國染料出口前景最好的國家。」前些年熱播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孫儷扮演的角色原型周瑩,她的鋪子用到的染料就很可能是巴斯夫生產的。

在之後的動盪歲月裡,巴斯夫也從沒有離開過中國市場。陰丹士林、氮肥等流行產品一生產出來,中國市場很快就能夠銷售。自 1980 年代開始,市場向外打開,巴斯夫就謀求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先是與中石化合資,在吉林、南京建廠,之後乾脆宣佈在廣東湛江投資 100 億美元,建造巴斯夫繼路德維希港、比利時安特衛普之後的全球第三大生產基地。

在巴斯夫 154 年的歷史中,和中國市場打交道的時間就超過 130 年。最初的中國,只能作為銷售市場而存在,但根據巴斯夫對全球化工市場的評估和預測,中國化工產業生產總額已經佔到全球總額的 40% ,到 2030 年將達到 49% 。巴斯夫一開始懷著「每個中國人一件靛藍衣服」的信心而堅持闖進的市場,終於成了巴斯夫生產和銷售都離不開的地方。

如今,中國隨處可見巴斯夫的印記,水立方的吸音材料、鳥巢的水泥外加劑、公交車的尾氣催化劑,甚至幾乎每一雙運動鞋裡,都能找到巴斯夫的產品。

從殺人毒氣到迷人香水,全球最大化工公司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水立方

有人曾經問過巴斯夫高管,在外建廠,技術流失怎麼辦?對此他們回答:專有技術從合資公司生產中流失,某種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想應對這種損失唯一的防禦辦法,

就是不斷改進核心技術,擁有專業知識優勢。

靠色彩起家,又深陷戰爭泥潭,最後成為全球最大的化工公司,巴斯夫這一路不長不短,剛好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兩次瘋狂,以及人類是如何差點毀滅自己,又如何重建了一個新世界。它瘋狂過也迷失過,但如今和所有公司一樣,都只能在商業賽場上埋頭奔跑,無問西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