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子殺手》口碑票房不及預期,李安的新技術為何難以反饋到電影票房?

candy2004


如果你是一名影迷,在看《雙子殺手》之前,請先自問兩個問題:你抱著怎樣的預期來看這部李安作品?你又期待在這部電影中看到怎樣的李安式表達?

這兩個問題很關鍵,預期不同,角度不同,獲得的體驗自然也不同。

其實看電影之前大家都會做預期,但《雙子殺手》可能有些特殊,一是因為導演是李安,從影28年以來他幾乎沒有作品失手過,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也曾拿下金獅與金熊,觀眾尤其是中國觀眾在他身上賦予了太多的標籤,可能他也是唯一一位擔得起“華人之光”美譽的導演。

二是這部電影在技術上仍舊有著極強的先鋒性,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次推出了一部120幀的電影,再加上4K、3D的頂級配置,《雙子殺手》在技術上的探索已經到達了極致。觀眾走進影院,肯定也希望獲得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體驗。

無論是導演還是技術,《雙子殺手》都是當下最頂尖的,自然就要揹負著格外大的壓力,很多人也必將帶著挑剔的眼光來看這部電影。所以在北美試映時,流出的口碑非常不理想,甚至可以說糟糕,於是李安老矣,江郎才盡的論調再度出現。

對於我個人來說,也許因為之前在影院看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對於《雙子殺手》技術層面的展現已經有所領略,所以這次更多地是想看李安怎樣將一個上世紀就能寫出來的故事做一些全新的結構。可惜最後呈現的結果,還是略微有些失望的。

影片中雖然有很多有價值的主題,比如對於克隆技術的反思、自我意識的對立等等,但整體並無什麼新鮮感。尤其是自己殺自己這件事,在太多的影視作品中已經有過展現。不管是穿越時空隧道,還是採用克隆技術,但故事的脈絡還是殊途同歸的。

劇本本身也很擰巴,尤其是養別人的克隆體兒子做兒子,再派他去殺掉本體,這種設定感覺完全不符合邏輯。雖然反派最後在臨死前用“陳述理念”強行圓場,但中間的很多細節還是很難說得通,比如派Junior去殺亨利,怎麼就敢如此篤定他能殺掉亨利,若是二人有了交流,那多年來的計劃勢必被戳穿,反派的自負簡直到了愚蠢的地步。

這可能也是這個劇本多年來沒有被拍出來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太平庸了,如果中規中矩的拍出來,可能扔在同類型片子中根本就不會被人注意到。所以李安這次想要讓故事煥發活力,勢必要加入更多新的元素和思考。

於是我們看到電影中有了挑戰父權這條線索,這是非常李安式的情感,也是他多年來一直堅持表達的主題。只不過早年“父親”三部曲最終是親子達成和解,而《雙子殺手》則是完全推翻了父權,甚至在“弒父”的邊緣徘徊,最後反倒是達成了自己與自己的和解。

越到晚年的李安,在自己真正做了父親之後,反倒多了幾分叛逆,年輕時的和解可能是某種無可奈何的溫柔與屈服,但是在過了知天命之年,他對於父子關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知。這種“科幻動作為皮,親情倫理為骨”的設計,確實是李安最得心應手的表達。

當故事不能完全打動人的時候,就需要技術來加分了。說實話,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珠玉在前,這次《雙子殺手》想在視覺上突破其實挺難,但最後看完影片後,我認為技術在各方面還是比較完美的。

兩個威爾·史密斯的對壘很有真實感,尤其是第一場追車戲和第二場墓室戲,這兩場打鬥戲的精細度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李安這次選擇“製造”出一個年輕的史密斯,這本身就是極大的挑戰,大多數時候電影中用特效將角色復刻為年輕化,都會有一種違和感。最近的一次就是《我和我的祖國》中任達華與惠英紅年輕時相遇的戲份,很多觀眾看到都有笑場。

這次採用的CGI技術不僅徹底,而且還被很多觀眾認為近乎於失真,感覺像在看一個遊戲人物,我在觀看的時候感覺還好,尤其是很多面部表情的細節,還是能看出來幕後肯定用了很多道工序,和如今的史密斯相比可以形成一定的反差。

其實現在這種技術越來越普遍地被運用,老馬丁的新片《愛爾蘭人》投資1億美元,當中很大一部分是要對羅伯特·德尼羅、阿爾·帕西諾等人進行“減齡”。肯定會有人質疑這種技術是否必要,為何不能找一個年輕演員來演,偏偏要耗時耗力?但我覺得這樣確實能增強影片的真實感,如果找到兩個完全不像的演員來演,也同樣難以令人接受,畢竟姜文-夏雨-張一山這樣的“跨代兄弟”組合還是太少。

當然《雙子殺手》和《愛爾蘭人》這樣將CGI技術貫穿始終的製作確實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120幀剛剛出現時一樣,也是對於觀眾接受度的考驗。畢竟之前像《速度與激情7》保羅·沃克結尾的驚豔一面還恰到好處,當用的多了,觀眾是否能完全接受?可能確實需要時間的檢驗。

再聊聊關於影片的幀數,我第一次看的版本是60幀,已經感覺到很強烈的感官刺激了,比如飛馳的列車、穿梭的子彈、滾落的頭骨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偏靜態的畫面還是比較多,但是到了《雙子殺手》幾乎每一個場景都在動,而且有著大量的激烈動作戲,可能刷一遍真的只會關注到電影中動起來的人物,而忽視身旁靜態的景物。

相信電影在國內大規模上映後,會掀起更多關於技術方面的討論,而李安之後也將推出《馬尼拉之戰》,完成自己的“技術”三部曲,只是很多影迷的擔心不無道理,好萊塢是否還會給李安下一次機會,如果《雙子殺手》撲街,李安接下來的好萊塢之路又該怎麼走?

其實能感覺到,李安在電影的探索之路上越來越孤獨,觀眾、市場、資本的不理解使他遭受越來越多的爭議,有時候感覺他當下的心境就像去年金馬那一幕苦笑,有一絲心酸,也有一絲無助,但他是一個蠻堅強的人,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念,這很勇敢。

雖然我不夠喜歡《雙子殺手》,但我倒是對李安這種孤獨感有一種共情,像他這樣等級的導演,大多不是重啟IP炒冷飯,就是拍一些打安全牌的作品,但他為了能夠讓觀眾投入更加沉浸式的體驗,願意揹負這些罵名和壓力,本身就是值得一件鼓勵的事情,而不是潑冷水。

從李安過往的水準來看,我相信他對於自己技術探索這件事不是自負,而是自信,即使在他的作品履歷中平庸如《綠巨人》,時隔多年後再放到漫威體系中來看也是比較特殊的存在,所以《雙子殺手》的價值與意義可能在以後會得到更多的體現吧。

最後想用前不久看到的李安採訪中,他說的一句話來結束本文:“我知道我會遍體鱗傷,但我必須繼續努力。”這可能就是電影藝術家的宿命吧。






香港電影漫談plus


其實這個有好幾方面原因,首先說能達到放映《雙子殺手》的影院全國也就十幾家。不可能大規模的放映所以就導致票房低迷了。第二:就算是放普通的2D版同期呢也遭到了不少強力的競爭對手。國慶的三部主旋律電影熱度還很強。第三:主演在中國可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有票房號召力。既然宣傳時候說60幀大家肯定奔著60幀看的,既然60幀看不到那就還不如看一個自己喜歡的演員或者電影呢,當然了我說的只是其中的幾點,票房不好呢有很多方面原因。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