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9.2的《觸不可及》,直抵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文|煙火裡的微光

我們設想這樣一個場景,一位癱瘓的白人富豪要高薪聘用一位全職陪護,如果你是應聘者之一,你會如何介紹自己呢?想必你一定會為了這份高薪的工作舌燦蓮花、竭盡所能,但面對雲集的高學歷應聘者,富豪想要的顯然並非如此。

那他想要的是什麼?突然一個黑人無業遊民,出現在了他的應聘現場。出人意料的,黑人的的直白和幽默,打動了他,就這樣,一個白人,一個黑人,因著這次招聘,他們路過彼此的生命,也造就了當年的法國票房冠軍。

《觸不可及》,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不僅獲獎無數、口碑炸裂,而且締造了全球票房的奇蹟,成為世界電影史上收入最高的非英語電影。它於2011年上映,至今豆瓣評分9.2。

這部口碑極好的電影,講述的故事並不複雜,勇於冒險的白人富翁菲利普在一次跳傘事故中發生意外,導致頸部以下全身癱瘓,因為身體的原因需要招聘貼身男傭,在監獄裡呆了六個月的黑人小夥德瑞斯刑滿出獄,德瑞斯為了領取失業補貼來應聘男傭的職務。

在眾多高學歷或專業護理知識滿分者中,菲利普出人意料的選擇了毫無經驗並且有點粗魯的德瑞斯來照顧自己,而德瑞斯面對“金錢的誘惑”和現實的困境,也選擇了留下來。於是,他們之間上演了真實、有趣、自然、動人,跨越了階級和種族的感人故事。

整部影片看下來,《觸不可及》向我們傳達的,並不是無法觸及,這部影片之所以獲獎無數,深受大眾喜愛,因為它向觀眾展示的,是殘酷中的美好,是關於愛和尊嚴的平等,是超越種族歧視、貧富差距和地位鴻溝,折射出的相互尊重的人性光輝。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影片,看看它帶給我們關於平等,關於尊嚴,關於愛的滋養,有著怎樣的揭示和思考。

豆瓣評分9.2的《觸不可及》,直抵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一、憐憫和歧視,讓平等觸不可及,擁有同理心,是人性中最大的善意

影片中有個鏡頭,菲利普面試眾多應聘者,當問及他們為什麼來應聘貼身幫傭時,他們大同小異的回答著“為了讓殘疾人過得舒服些”,這些回答,讓人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掩飾不住的憐憫氣息。

也許他們只是單純的覺得菲利普高位截癱,他們來幹這份貼身護理的工作,除了高薪外,也帶有點人文關懷,可是菲利普感受到了這些憐憫,做為高位截癱的他,要的不是同情,而是同理心,是不把他當殘疾人看待的同理心,不把他自動歸於殘疾人的同理心,不把他當成個無能的殘疾人的同理心。

所以才會有他和老友的對話,老友語重心長的對他說:“從各個方面看,剛從監獄裡出來的黑人小夥德瑞斯都是作為貼身幫傭最差的選擇,他根本不會照顧人。”菲利普笑著告訴他:“太對了,他就是不會照顧人,可是我喜歡。我不想被當作殘疾人小心翼翼地照顧。德瑞斯經常會把電話遞給我等著我拿,忘記我是個殘疾人,我要的就是這個。”

說到底,殘障人士的訴求很簡單——把他們當作普通人,摒棄憐憫之心,摘下有色眼鏡。平等,永遠是弱勢群體的夙願。

據統計,我國現有殘疾人士大約8500萬。就算在家人和社會力量的關懷下,也只有小部分的殘障人士能走出家門,面對自己,面對他人。究其原因,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失去了雙腿的截肢舞蹈老師廖智,在採訪中給出了答案:“並不是說人們歧視殘疾人士,而是他們的照顧,他們的特別關心,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是一個殘疾人,我們需要被照顧,被特殊對待。”

所以不難理解影片中菲利普為什麼喜歡德瑞斯,因為德瑞斯給了他所需要的認同和平等,德瑞斯沒有把他當做一個癱瘓病人,他會帶菲利普喝酒,帶他去保健,帶他去飆車,他打心眼裡把菲利普當做一個普通人。

這部影片,帶給我們最大的現實意義也許在於提醒我們要持抱同理心平等的對待殘疾人。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而不是同情和憐憫。我們幫助他們的時候可以就像幫助一個趕路時不小心將手裡的文件灑落在地的上班族,我們幫助他們是因為他們需要,而不是因為他們殘疾。

別讓我們的善心成了將他們隔離的牆,別讓我們的熱情燒傷他們,別讓我們的世界變成觸不可及的地方。誰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對待。享有同理心,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樣對待他人,在精神和行為上的一視同仁才是人性中最大的善意。

豆瓣評分9.2的《觸不可及》,直抵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二、階級和種族矛盾,讓尊嚴觸不可及,消除偏見,人格獨立,是走向平等和擁有尊嚴的第一步

人類的發展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奮進史,也是一部充滿抗爭的血淚史,其中,從來不缺階級矛盾和種族矛盾,如何消除貧富差異和改善種族衝突,是全社會的大命題,也是我們每個人要思考和努力的方向。而消除偏見,人格獨立,是走向平等和擁有尊嚴的第一步。

在這一點上,電影《觸不可及》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範。影片中,膚色、階層的差異並沒有成為偏見和歧視的緣由,人與人的融洽相處更多的是一種發乎本心的平等與尊重,而不是“我認為你膚色不同就差人一等”或是“我認為你有錢就要高攀、巴結。”

電影的兩位主人公之所以可以成為超越階層的心靈知己,因為他們都在有意無意中將對方視作了獨立人格的自由人,其次才是富翁、黑人、癱瘓、移民這些附加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在他們眼中僅僅是差異,而不是偏見。雙方在相處過程中,都朝著獨立的人格去努力,從而成為了更好的自己。德瑞斯學會欣賞藝術,學會禮貌待人,學會為人分憂,菲利普不再頹廢,不再沉淪,勇敢生活。

那麼,怎麼擁有獨立的人格,以下是幾點建議:

1,學會辯證思維和獨立思考:一個人要是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自己分辨是非,只能人云亦云,長期以往會被他人和環境影響,逐漸失去生活和奮鬥的目標。

2,有為自己做決定的能力:沒有誰想自己的人生掌控在別人手裡,哪怕這個人是你的親人,你的愛人。我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有句名言:“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與這個世界無關,而與你願意把它製造成什麼樣子有關。”

3,有說“不”的能力: 做人要有尊嚴有底線,別人對你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允許的。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守住自己的底線一再讓步,最後不但為別人做的事情做不好,還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林徽因教我們:“溫柔要有,但不是妥協,我們要在安靜中,不慌不忙的堅持。”

4,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一條,一個人的成熟和獨立,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為之去奮鬥。最怕的就是我們不願意努力,卻說夢想遙不可及;我們抱怨環境太差,平臺太低,卻畏懼改變,止步不前。我們想過哪種生活,都得自己去掙,腳踏實地做好每件事,該來的都在路上。

豆瓣評分9.2的《觸不可及》,直抵我們內心最深的渴望

三、消極和悲觀,讓幸福觸不可及,活在當下,讓當下的力量滋養生命

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克哈特·託利在他的《當下的力量》一書中寫道:“在研究中發現,自己如果一直都處在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生活在對時間的永恆焦慮中,就會阻礙你擺脫內心的痛苦。但實際上,我們只能活在當下,活在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是在當下發生的,而過去和未來只是一個單純的時間概念。通過向當下的臣服,你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

活在當下,是這部影片向我們傳遞的除了平等和尊重外,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菲利普在凌晨四點因藥物作用身體疼痛時,形容自己“我總覺得自己像是一塊,被放進熱油鍋的冷凍牛排,我雖然沒感覺,卻仍然在受苦。” 積極樂觀的德瑞斯則帶他深夜遊巴黎,讓他體會臣服,體會活在當下的感覺,而不是沉迷於痛苦中無法自拔;

在德瑞斯“活在當下”的帶動下,菲利普學會了抽菸、並嚮往愛情、還去繼續跳傘、聲稱要坐著輪椅從女兒身上碾過去。當菲利普遇見真愛時,德瑞斯鼓勵他別想太多,應該馬上去打電話、去見面;當菲利普感受不到生日的快樂時,德瑞斯又帶頭跳舞讓菲利普體會當下這一刻快樂的意義。

為什麼活在當下很重要呢?

心理學家很早就開始向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與焦慮和壓力作鬥爭的人推薦了這種生活方式。活在當下是保持健康和快樂的關鍵。它能幫助我們戰勝焦慮,減少我們的擔憂和沉思,讓我們腳踏實地,與自己和周圍的一切保持聯繫。

活在當下,發揮我們的專注能力,不僅能讓我們更快樂,還能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處理疼痛,減輕壓力,減少它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提高我們應對恐懼和憤怒等負面情緒的能力。

或許這就是電影導演最需要傳達給觀眾的一點:在所有的生命體系中,畢竟每個人都可能會有別人無法觸及的世界,面對痛苦和挫折,唯一的治癒就是活在當下,臣服於當下,不將自己囚困於負面情緒中,積極樂觀的生活,讓當下的力量滋養我們的生命。

一切觸不可及的,關於平等,關於尊嚴,關於幸福,其實就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深的渴望。而擁有同理心,消除偏見,人格獨立,積極樂觀的活在當下,正在逐漸讓這一切觸手可及。感謝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光輝,也獲得了活在當下的力量。

(全文完)

埃克哈特·託利《當下的力量》

作者簡介:煙火裡的微光,喜歡分享小確幸,專注心理和情感,希望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