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為全面展現高等院校在教育扶貧工作中的良好成效,充分挖掘優秀經驗和先進典型,總結多樣化高校扶貧路徑,近日,教育部組織開展了2019年“第二屆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評選活動,我校申報的《“小核桃”成為“大產業”》案例成功入選第二屆全國教育扶貧典型案例,並刊登於《中國教育報》(高教週刊·專刊)。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赫章縣是貴州大學助力脫貧攻堅重點關注的國家級貧困縣,亦是我國西南雲貴川地區泡核桃的分佈中心。由於缺乏核桃主導品種和產業化關鍵技術,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成為了赫章縣核桃產業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2006年開始,貴州大學針對赫章縣核桃產業扶貧的重大需求,通過校內遴選科技特派員,組建核桃種植技術團隊,推動赫章核桃產業基地建設與加工技術發展,助推赫章縣“小核桃”成為“大產業”,助力農民脫貧致富。貴州大學在全省核桃主產區推廣“專家小院”模式,構建扶貧聯盟,助推核桃產業健康發展,打造貴州脫貧和鞏固脫貧效果的重要產業。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我校農學院副院長潘學軍教授正是赫章核桃大豐收背後的核心專家,他通過多年理論研究、實地調查選種、培育等系列工作,在十年的時間裡,澆灌出了蓬勃生長的赫章核桃產業,讓研究成果惠及貴州大山裡的貧困百姓。2006年,潘學軍來到赫章,“赫章核桃”自此煥發生機——13年間,種植面積從14萬畝增加到163萬畝,年產值大幅提高,種植戶年人均增收5000元。如今,赫章縣已是聞名遐邇的核桃之鄉,核桃產量高、質量優,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潘學軍也因此被老鄉們親切地稱為“潘核桃”。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聽“潘核桃”講初心故事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我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小時候看到家鄉人依靠果樹產業脫貧致富,我因此對果樹有了特殊的感情。2005年,我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果樹學專業畢業後,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貴州考察。漫山遍野的野生果樹讓我心動,從此決定紮根貴州。

果樹的培育“三分種,七分管”。這裡雖然果樹資源豐富,但百姓對果樹缺乏管理。山區要脫貧,發展果樹的潛力巨大,我暗下決心要為山區發展和脫貧攻堅幹一番事業。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2006年,我背上行囊,來到赫章縣。從最基礎的氣候、土壤、種質資源調查開始,全身心地撲在這小小的核桃上。為了選育優良核桃品種,兩年時間我走遍了貴州全省88個縣。路上餓得頭暈眼花,老鄉看見了,就把我拉到家裡,烤兩個洋芋給我吃,他們的淳樸讓我非常感動,更激起我幫助他們早日脫貧的強烈願望。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科研工作困難重重。記得在息烽縣,我帶領農戶利用省外引進的大樹高接技術嫁接了76棵低產大樹,最終卻只成活了6棵。我這才充分認識到貴州特殊的氣候條件,倒春寒和降雨使核桃嫁接的難度遠遠大於北方和雲南,照搬外省的技術不行。經過無數次試驗後,我終於找到了問題的關鍵,核桃傷流液的量太大,吐水太厲害,嫁接口容易積聚大水包。如何成功放水成為核桃大樹嫁接的關鍵環節。經過6年的科技攻關,我帶領團隊實現了核桃大樹的高成活率嫁接。當地農戶非常願意用我帶來的品種和技術,大家還親切地稱我是“潘核桃”。

十多年來,我不僅自己種核桃,還帶著研究生、本科生一起種,培養他們對農民、農村、農業的感情,把所學的知識用於幫助農戶脫貧致富。我們一起爬山越嶺,搞調查、做研究、做示範,有時在地裡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我們培育了“黔核”系列4個核桃新品種,研發了核桃專用肥,獲得了核桃嫁接方面的國家發明專利3項。赫章縣核桃種植面積從14萬畝增加到163萬畝,堅果年產值從3億元增加到15億元;種植戶年人均增收5000元。如今,赫章縣已經成為貴州核桃產業的一張名片。

初心故事丨潘學軍:一片赤誠 助力“小核桃”成為“大產業”

很多人問我:“在赫章帶著農戶種核桃,一干就是十幾年,到底圖個啥?”其實,我的初心就是讓赫章老百姓早日種出好核桃、早日過上幸福生活,從來沒有改變。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是知識分子的使命。

審校:張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