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把死棋下活的人?

閒談趣更


紅軍歷史上有兩次最危險的時刻:一次是大革命(國民革命)失敗以後,一次是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之後。就連用兵如神的毛澤東,面對這兩次失敗,也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嘆:

“敵人是得到了暫時的部分的勝利,我們是遭遇了暫時的部分的失敗。這種說法對不對呢?我以為是對的,因為這是事實。”

能讓毛澤東承認紅軍“暫時的部分的”失敗,毫無疑問,這兩次失敗定然是將紅軍逼入絕境,也就是遭遇死棋。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反動派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量捕殺革命群眾,是紅軍減少三分之二的革命力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革命實力的打擊尚在繼續,黨內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佔據統治地位,再次沉重打擊了革命。

國民革命失敗之後,革命的主觀力量極大地削弱,只剩下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這些剩餘的“力量”,在內部發出這樣的質疑:

“紅旗到底還能打得多久?”

這句話,無疑對革命毫無自信,而這種失落感,也是紅軍內部普遍存在。即便經歷了三灣改編、建井岡山根據地,悲觀情緒也沒有徹底消除。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給上級寫信,直指“他們對革命太悲觀了”,並認為,這些失敗只是暫時的失敗,工農紅軍運用合理的戰術(游擊戰),一定能夠挺過去。

上級看了毛澤東的信,卻做出以下回復:

“朱、毛離開隊伍…目的在於保存紅軍和發動群眾,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除此之外,上級還要求朱、毛等人將隊伍集中起來,應付敵人的圍剿。

上級的這種做法,無疑是將紅軍往火坑裡推,甚至有可能對中國革命帶來滅頂之災。就在此萬難之際,毛澤東連續發表數篇論文,論證中國革命的前途光明無限,紅軍雖然經歷了暫時的失敗,但是一定能夠獲得最後的勝利。

這些文章包括《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等。尤其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直接預言:中國革命的最高潮就像一輪噴薄欲出的朝日、如同快要分娩的一個嬰兒,即將誕生且生機勃勃、活力四射。

幾篇文章,如同醍醐灌頂,點醒了處於迷茫著的革命者,同時也堅定了革命信念。在這以後,紅軍硬生生在敵佔區開闢出一個個革命根據地。

紅色革命,又活了過來,可是前路依舊坎坷。

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再次被極大地削弱,南方根據地全部喪失。在此性命攸關的時刻,上邊又犯了左傾冒險主義,革命形勢又被拖入絕境,任憑誰看到這幅局面,都會覺悲觀。

就在此時,毛澤東再次站在最前面,力纜狂瀾。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的絕對領導地位,緊接著,毛澤東帶著紅軍四渡赤水、萬里長征、三大會師,再次從死局中殺出一條生路。

之後的道路,困難雖有,卻不致命。

正是毛澤東這樣能夠正確把控全局的領袖、以及無數奮勇向前的革命先烈,才能把中國一次次從死局中救出,最終走向勝利。真乃國之大幸。


祗樹


毛主席曾說,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筆”,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寫到:“長征是獨一無二的,長征是無與倫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長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因此“四渡赤水”無疑是軍事史上“把死棋下活”最精彩的案例。

一、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國民黨組織重兵對中央蘇區進第五次行“圍剿”,由於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和博古冒險主義等軍事錯誤,中央紅軍拋棄了毛主席關於游擊戰和運動戰的正確建議,堅持用陣地戰與國民黨軍作戰,導致紅軍陷於被動,經過一年苦戰,反“圍剿”失敗,被迫撤出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開始大規模的戰略轉移,也就是長征。

二、錯誤路線影響,紅軍損失慘重

長征初期,博古等仍堅持錯誤路線,甚至實行逃跑主義,導致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黨軍的優勢兵力和圍追堵截,作戰不利,損失嚴重,特別是最慘烈的“湘江之戰”後,中央紅軍從剛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7萬人,付出極為慘重的代價,中國革命到了生死攸關的關鍵時刻。

三、遵義會議召開,關鍵時刻挽救革命

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著名的遵義會議,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全黨和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四、四渡赤水,毛主席的得意之筆

遵義會議後,蔣介石親自調度部署,集中40萬重兵向遵義進逼,妄圖將最後的中央紅軍徹底圍堵和消滅在遵義地區,1:10的兵力對比,疲憊不堪、裝備落後,中央紅軍面臨生死考驗。

簡單地說,中央紅軍面臨著一盤死棋。

但毛主席毫不驚慌,他冷靜、縝密、大膽,他開始發揮自己驚人的軍事天賦,以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指揮紅軍在3個月內四渡赤水,締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把死棋下活”的奇蹟。

一渡赤水,集結紮西,待機殲敵。

為擺脫敵軍,1月19日,中央紅軍由遵義北上,在集中主力圍殲尾追敵軍未果的情形下,毛主席果斷決策,撤出戰鬥,分3路縱隊西渡赤水河,又在面臨敵人在長江北岸部署重兵圍堵的情況下,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改向扎西集中,尋機殲敵,是為一渡赤水,敵人沒料到,也沒追上。

二渡赤水,回師遵義,大量殲敵。

一渡赤水後,蔣介石立刻調遣大兵圍追堵截,當敵軍主力大部被吸引到川滇邊境後,毛主席趁黔北地區敵人兵力空虛之機,果斷決定避實就虛,立刻轉兵東進,再入黔北。

2月18日至21日,中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東渡赤水河,激戰奪取婁山關,重佔遵義城,累計擊潰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俘敵約3000人,是為二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三渡赤水,放棄遵義,調動敵人。

被牽著鼻子走的蔣介石氣急敗壞,3月初,又重新糾集兵力,再度向遵義進攻。

這一招正中毛主席運動戰下懷,毛主席果斷決策,不爭一城一池之得失,主動放棄遵義,於3月16日指揮中央紅軍在茅臺及其附近地區西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敵軍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急忙調整部署,使用重兵前堵後追,是為三渡赤水,敵人又沒料到,又沒追上。

四渡赤水,飛渡烏江天險,擺脫敵人。

敵人的圍追堵截早在毛主席預料之中。3月21日,就在敵人大舉反撲,即將對我軍形成包圍之際,紅軍在毛主席指揮下,從敵軍包圍圈的唯一缺口鑽出,突然掉頭向東,在二郎灘、太平渡一線西渡赤水,然後向南急行軍,迅速渡過烏江天險,直逼貴陽。

蔣介石已經被戲耍的暈頭轉向,正在他手忙腳亂,從各處調兵準備保衛貴陽之際,紅軍已在毛主席指揮下,乘虛進軍雲南,隨後巧渡金沙江,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

五、化腐朽為神奇,把死棋下活

四渡赤水前,中央紅軍面臨死地,中國革命面臨絕境,是毛主席運用自己的軍事天賦,牢牢掌握戰場主動權,充分發揮運動戰優勢,指揮中央紅軍如同游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之間,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殲滅大量敵軍,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也是中國工農紅軍戰爭史上最光輝的戰例。

四渡赤水,可以說是國共兩黨軍事領導人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的直接對話。

縱觀四渡赤水的整個過程,毛主席有如頂級弈棋大師,洞察全局,掌控全盤,舉重若輕,氣定神閒,遊刃有餘;蔣介石如同一個菜鳥新手,拘泥於一棋一子得失,被牽著鼻子亂跑,處處受制,招招落敗,氣急敗壞,手忙腳亂。兩人境界層次和軍事能力的差別似乎也預示著兩黨的不同前景和中國革命的前途。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能把“死棋”下活的人,在整個歷史當中是有一些,可出眾的就那麼幾位。

1、毛澤東



縱觀歷史,能“扭轉乾坤、枯木生春”的第一人非主席莫屬。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毛澤東提出“槍桿子裡面出政權”,不久,毛澤東和朱德先後上了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

彼時,紅軍的實力實在弱得可憐,幾百號人,百八十條槍,就這種狀況,毛澤東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極大地增加了大家的信心。

看到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硬碰硬的狀況,紅軍吃夠了苦頭,毛澤東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略,可以說,這個戰略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圍繞“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毛澤東又提出“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的遊擊策略,以保持戰鬥的靈活性,並保存有生實力。

事實證明,主席的眼光非常獨到,靠著主席的偉大策略,紅軍四渡赤水,渡烏江天險,飛躍大渡河,巧奪金沙江,如此度過了一次又一次圍剿,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在1949年解放了全中國。

這是歷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而創造這個奇蹟的人就是毛澤東。

2、韓信



楚漢戰爭,如果沒有韓信,劉邦打下天下的概率會低得可憐。

劉邦和項羽先後入了咸陽,可是項羽勢力實在太大,無奈,劉邦被項羽送到了漢中。

誰來看,這都是個死局。

漢中相比關中大地,算得上是不毛之地,不僅山高路遠,而且道路難行,只有唯一一條道路,還要經過長距離的棧道,可惜,為了安全起見,劉邦聽了張良的建議燒了棧道。

這還不算,棧道那端,還有章邯的虎狼之師在日夜守著。

如果沒有奇蹟,那麼,劉邦老死漢中是可以預見的。



但,韓信的出現,讓困局得以突破,奇蹟得以產生。

韓信被封了大將軍後,一邊假裝在修理棧道,另一邊派人暗渡了陳倉,並且連戰連捷,開闢了關中根據地,讓三秦大地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從此,劉邦的霸業正式啟動。

這是經典的“死棋成活棋”,而創造這一經典的人是兵仙韓信。

3、朱棣



朱棣的成功,充滿著太多的不可思議。

本來,朱棣造反的決心不是很大,可是侄子建文帝要削藩,而且削到了自己府上,這讓前面“裝瘋賣傻”的朱棣太不爽了。

不爽歸不爽,但還沒有到必須造反的地步,可是身邊那個黑衣宰相姚廣孝,不斷地慫恿著,思前想後,朱棣終於舉起了造反的大旗。

舉旗容易,成功卻難。因為,這時候雙方實力還是差距比較大的,朱棣明顯劣勢。

看來,朱棣的這步棋可能會失敗。

但,朱棣的好運氣卻慢慢來了。

朱棣是很厲害,但重要的是,對手(帶兵的統帥)實在是“幫了不少忙”。早期建文帝派了善於防守的耿炳文來了,自然,仗著快速靈活地打法,朱棣以少勝多。

這下不得了了,朱棣全軍士氣大振。不久,接替耿炳文的人來了,整整組織了近50萬大軍,看來,朱棣難逃一死了。

但,意外的是,統帥竟然是李景隆。這人朱棣熟悉,是他表侄,很草包,除了是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外,沒有突出戰功。人們總以為名將的兒子也會是名將,特別是建文帝也這樣認為。但,名將李文忠的兒子很水。

這讓朱棣又打贏了一仗,而且又是“以少勝多”。

難道朱棣就無人阻擋了嗎?非也,能人還是有兩位,朱棣死活過不了這兩人的防線,一個是盛庸,一個是鐵鉉,兩人配合太好。

眼看時間拖得越來越長,如此下去,朱棣造反失敗的可能一天天在增加,掉腦袋的時刻彷彿越來越近。



大路不通啊!那就不走大路了,朱棣派人去聯絡的京城和宮裡的內應迴音了:“趕快來,我們歡迎你!”

於是,朱棣帶領大軍繞過了山東,直撲南京。

如果,京城此時有人堅守,那麼盛庸和其他部隊和京城的守兵可以兩面夾擊,朱棣就玩完了。

朱棣無疑是賭對了,因為內應很靠譜。

這個內應不是一個人,有太監,有官員,最重要的是有個內應叫李景隆。

朱棣到南京城下沒幾天,就在李景隆的幫助下進了京城,從此,朱棣的時代拉開了大幕。

死棋下活的人,有不少,最厲害的,我認為是這幾位。


藍風破曉


把死棋下活,偉大領袖毛主席絕對是一個最優秀的代表。

毛主席革命生涯中面對多次無解的難題,這幾次解決的最完美。



1,秋收起義。

1927年9月9日,毛主席擔任前敵委員領導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失禮,千餘名工農紅軍革命戰士無處可去。毛主席毅然決定,向山區進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到達三灣時,毛主席對革命隊伍進行改編,這支隊伍成了真正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人民子弟兵!三灣改編的歷史意義絲毫不比南昌起義低!

到達井岡山,毛主席與當地革命隊伍袁文才王佐合作,建設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保存革命火種的同時,革命隊伍不斷壯大。後來彭德懷和朱德先後率領隊伍前來會師。井岡山成為工農革命的新起點。



2,遵義會議。

我們說遵義會議是長征的轉折點,此言不虛。長征前期,紅軍被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形勢堪憂。尤其是湘江之戰,紅軍損失過半,革命事業岌岌可危。

遵義會議召開後,大家一致認為軍事指揮權應該歸毛主席。毛主席受命於危難之際,運用他高超的運動戰指揮才能,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四渡赤水戰役中,毛主席三個月之內,四次度過赤水河,把十倍於己的敵人玩得團團轉,變被動為主動,尋機消滅了敵人兩萬人,形式大好,紅軍轉危為安。



3,重慶談判。

抗戰勝利後,張瀾為首的民盟作為第三方力量,響應我黨的和平建國要求,組織和平談判,地點就在國民黨政府的陪都重慶。 毛主席以大無畏的精神參加了和平談判,離開延安時甚至安排瞭如果遭遇不測如何應對。

國民黨沒有準備談判,談判一結束就對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只有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如何對付數百萬國民黨軍隊的飛機大炮?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三年中間,檣櫓灰飛煙滅,蔣家王朝轟然倒地,嶄新的新中國成立了!



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建設偉大祖國,就是對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最好懷念!


歷史知事


歷史上把死棋下活的案例很多。要說咱們就說說最經典的——世界歷史上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最經典案例,非“長征”莫屬。

波瀾壯闊的長征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長征的歷史背景,和長征過程中的兇險,我們有必要相互探討一下。

1933年5月,長城抗戰已經結束,反動派與日本關東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賣國協議,日軍暫時慢慢消化已經侵略的北方土地,減輕了對反動派的軍事壓力。

反動派在蔣總裁的“攘外必先安內”反動政策指導下,在前四次圍剿紅軍失敗的情況下,調集大軍展開第五次圍剿。為了第五次圍剿,反動派準備充分,規模空前。反動派大肆向歐美列強貸款,購買軍事物資和訓練精銳部隊。

蔣總裁成立“南昌行營”,親自坐鎮指揮,聘請外國軍事顧問,手下大將雲集(顧祝同、陳誠、蔡延鍇、陳濟棠、薛嶽等名將)。調集一百萬以軍隊,直接參戰軍隊達到五十萬。另外兩百架以上飛機,火炮機槍大量裝備。

蔣總裁和反動派妄圖四面圍剿一次性消滅紅軍主力。在軍事實力嚴重不成對比的情況下,中央紅軍損失嚴重。這時對於中央紅軍和蘇維埃政府是一個生死存亡的危局,反動派的包圍圈和封鎖線,時刻都可能將紅軍扼殺在瑞金。

紅軍領袖們,以大智慧、大勇氣,做出了向西長征、北上抗日的戰略決策。“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偉人詩歌寫的豪邁輕鬆,但是長征不是請客吃飯,長征的困難不是一個“艱苦卓絕”就可以用概括得了。

長征每走一步都要付出鮮血的代價,面對的是數倍敵軍的圍追堵截,和前途未卜的惡劣生存條件。第五次圍剿時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11萬多人,長征向西突圍時剩下8萬多人。突破三道防線後,反動派軍隊在湘江設下更嚴密第四道防線。“湘江之戰”悲壯豪邁,紅軍以血肉之軀,鋪就了前進道路。這時中央紅軍減員到3萬多人,仍然是一個死局。



遵義會議,紅軍少做休整,確立了毛的領導地位。遵義之戰過後,紅軍的戰術風格開始出神入化,“四渡赤水”、“飛渡瀘定橋”、“強渡大渡河”一個個都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案例。翻越終年冰封的大雪山,走過沼澤叢生的大草地,走在前面的先遣隊在用白骨累累為同志們指引方向。缺衣服、缺藥品、缺食物,掉隊就意味著死亡。


除了與敵人的飛機大炮作戰,還要與內部的分裂行為做鬥爭,更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紅軍征服了20多條河流;紅軍把20多條山脈踩在腳下;經過12個省份,攻取了62座城市;平均每週一小仗,每月一大仗。終於,中央紅軍用兩年時間兩萬五千裡的征程,打破了戰略上被動局面。

到達陝北的時候,中央紅軍出發時的8萬多人,減員至不到1萬人,“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紅軍的地獄之行,成功將“轉戰西北、北上抗日”的戰略構想,變成了現實。在人類歷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壯舉。



1936年10月,甘肅,紅軍幾大主力勝利會師,陝甘寧根據地成為革命聖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選擇了我黨,我黨成就了中國。


爾朱少帥


把死棋下活這樣的事,不一定非是在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關鍵戰役中才能體現出,那些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下定決心:就這麼幹,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把死棋下活。因為如果這個決心沒下定,那麼以後的棋局真的就走到了死衚衕,成了死棋。

歷史上在關鍵時刻做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英明決定的人不在少數,但若是非要選出一個對當今人們之所以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生活貢獻最大的人,我覺得,這個人一定是偉大領袖毛主席。

毛主席力排眾議,做出重大決定。

毛主席一生都在為解放全民族奮鬥,他的偉大功勳,彪炳千秋。而在當年之所以全國能夠獲得解放,國共沒有分江而治,與毛主席當年的一個英明決定有著很大關係,當時我軍處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名副其實的死棋,毛主席硬是把死棋下活了。


當年在抗戰勝利後,我軍並沒有打算跟蔣介石爭天下,而是希望在國民政府擁有一席之地,因為當時蔣介石的個人威望達到了頂點,他是中國抗戰的領袖人物。

而且根據我軍當時的實力,雖然有了一億人口的根據地、90萬人的軍隊,但是相比國軍還是差很遠。

所以毛主席親自赴重慶談判就是希望談出一個和平未來。去重慶,對毛主席來說,得下多大的決心。

當時的雙十談判,國軍許諾華北五省的主席由我軍人物擔任,另外全國縮編成100師,我軍可以佔20師的配額。毛主席當時對這個結果還是很滿意的。


但是,蔣介石表面上把圖畫的挺美,等到雙十協定要實施的時候卻不斷向我軍施加壓力,並且派遣大軍從大後方源源不斷地向華北、東北擴張。

這時候就是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毛主席當時考慮到底跟國民黨打還是不打,據胡喬木說毛主席苦苦思索了三天三夜,最後才決定跟國民黨徹底決裂。

打,但是打的贏打不贏?當時我軍的將領中幾乎沒幾個人認為在當時的條件下能打贏國軍。

當時最有代表的就是李富春、黃克誠給中央寫了一封長篇報告,說二戰後蘇聯受了很大沖擊,不能立刻支援我們,而國軍得到美國大力支持,要知道目前的實力不具備與國軍對抗的條件,所以要忍、要退,不能決裂。

這份報告可以說代表當時我軍高級將領的普遍思想。

但是偉人毛主席在這個關鍵時刻又力挽狂瀾,寫了一個回覆。

他說,報告說的情況都是真的,但是有一個缺點,那就是報告對蔣介石的困難估計不足。二戰後國際進步力量沒下降,反而上升了,如果我們堅決鬥爭,可能比一直退讓要好的多;如果沒有鬥爭精神,結果將會非常糟糕,可能會是一盤死棋。



毛主席的這個指示發表在軍事文集上,當時的人們一臉驚訝。什麼?蔣介石比我軍還困難?誰相信呢?

結果事實證明,毛主席的預判就是正確的。

仗該怎麼打?摸著石頭過河。

但是,真要是徹底決裂開戰,我軍當時要跟國軍爭內地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蘇聯撤走後的東北是一片空白,雙方在那都沒有根據地基礎,於是我軍就佔著地利之先,十萬大軍挺進東北。

這一下,蔣介石可著急了,因為東北是當時中國的工業基地,必須要拿下。所以蔣介石就派了緬甸遠征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杜聿明的指揮下開赴東北。

我軍十萬進駐東北,林彪指揮的部隊可以說是五湖四海,哪個根據地的人都有。毛主席指示林彪在四平跟國軍打一仗。要是把國軍打贏了,他們就得承認咱們在東北的合法性,打輸了再說。

集中優勢兵力是打勝仗的前提,這是毛主席的第一條軍事理論。

國軍對四平這一戰也是非常重視,所以在1946年5月的四平保衛戰也是林彪和杜聿明之間真刀真槍的第一戰。


當時,我們的東北民主聯軍是各個部隊集合起來的,林彪當時到了那以後這個也不認識那個也不熟悉,可以說是倉促打了一場正規戰。

結果可想而知,林彪因為武器差、兵源散、指揮也不協調,守了一個月最後還是敗了。

當時是林彪人生中最難受的一段時間,兵敗如山倒,退過鬆花江,就剩下哈爾濱、北滿那一塊不大點的地方了。

但是,國軍後來處處受到牽制,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因為他們每收復一個地方就有守土之責,佔的地方越多,兵力就越分散,可用於前線作戰的兵力就越少。

我軍則不同,丟多少地方不在乎,毛主席的原則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所以才會在戰爭初期的頭兩個月,丟了106個城市。但城市雖然丟了,兵力卻保留了下來。

這才有了林彪之後的反撲,四平之戰後,杜聿明大舉進攻,林彪帶著軍隊退過鬆花江,但國軍到了松花江邊突然停止了。

當時的林彪做了最壞打算,要把“撤退將軍”的名號做實,準備放棄哈爾濱,帶著主力部隊到北滿的樹林裡打游擊。

沒想到國軍停止追擊了,這就給我軍贏得了寶貴時間。林彪反撲成功,最終贏下雙方的揭幕戰,為以後的解放全國奠定了基礎、士氣。可以說,這都是毛主席力挽狂瀾的英明決定。

當然,毛主席不止一次力挽狂瀾,救我軍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作為前線委員的時候就經常力排眾議,奠定正確路線,正確方針,每當關鍵時刻,總是毛主席給將領們打氣加油,鼓舞士氣,迎難而上,一次又一次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無數次將原本死氣沉沉的悲劇,搖手一揮,指點江山,最終扭轉乾坤。當然,很多次重大戰役中,敵軍有很多人充當我方最佳第六人,但那也是他們對毛主席的欽佩而為之。沒有毛主席的英明決定,現在可能依然戰亂紛飛。



小小嬴政


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就是標準的“把死棋下活”的案例,且聽本人細說。

1927年8月,爆發了南昌起義,由於情況有變,起義的發動時間比原定計劃提前,這也讓盧德銘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以後行文簡稱警衛團)未能趕上起義日期。於是這隻隊伍暫時駐紮在江西境內,而盧德銘則赴武漢向黨中央請示下一步行動。

於是中央決定利用這支隊伍發動秋收起義,並派毛主席擔任前敵委員會書記。而此時的警衛團在餘灑度領導下,迅速完成了升級。在餘灑度的決斷下,警衛團暫時投入江西軍閥朱培德麾下,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一師,由余灑度擔任師長,並收編了蘇先俊、餘賁民領導的瀏陽民軍和黔軍邱國軒部,警衛團此時可以說是兵強馬壯,只等起義的東風了。

1927年九月九日,湘贛邊秋收起義爆發。警衛團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餘灑度任師長,下轄四個團,團長分別為鍾文璋(主力為警衛團)、蘇先俊(主力為瀏陽民軍)、王新亞(主力為萍鄉民軍和安源工人糾察隊)、邱國軒(餘灑度收編的黔軍)。起義剛一發動就出了意外,匪性未改的邱國軒部突然襲擊鐘文璋團,鍾文璋部瞬間崩潰,團長鍾文璋下落不明。王新亞的第二團輕鬆打下瀏陽後就衝昏頭腦,在瀏陽吃喝玩樂夜夜笙歌,結果湘軍一攻城,王新亞部瞬間崩潰,王新亞在痛哭一場後不知去向。

唯一保留下來的革命火種是第三團,在毛委員、盧德銘指揮下,第三團進攻受挫後並沒有執行中央攻打長沙的錯誤方針,而是直奔敵人統治薄弱的井岡山地區。隊伍行至萍鄉慈溪鎮時遇敵,為掩護隊伍撤退,盧德銘壯烈犧牲。9月29日,這隻隊伍在永新縣三灣村進行整頓,剝奪了餘灑度、蘇先俊的軍事指揮權,將隊伍縮編為一個團,由陳浩擔任團長。將支部建在連上,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方針。從此,中國革命確立了自己的正確方向,毛委員率領的這支“星星之火”也從井岡山開始“燎原”。


林屋公子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兩位人物做到了把死棋下活,他們是毛澤東和鄧小平。

偉大領袖毛主席

1927年中國大革命宣佈失敗,中國共產黨和進步人士遭到了鎮壓和迫害,國民黨反動派正式撕下了革命的偽裝。

在生死存亡的時刻,毛主席冷靜地分析了國內形勢,他嚴厲地批評了黨內的投降主義,並且提議組織農民起義,成立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裝隊伍。



1927年秋,毛主席到群眾基礎較好的湘贛邊界組織農民起義,起義軍有4000餘人,大部分出身窮苦家庭。在進攻大城市長沙受挫後,毛主席正確地分析了形勢,在文家市的三灣地區召開了會議,毛主席建議起義軍放棄攻打大城市的策略,轉而向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去,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緊接著起義軍來到了井岡山地區,和朱德的起義軍勝利會師,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開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序幕。

後來在紅軍反圍剿失利,開始進行長征的途中,面對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毛主席及時做出了糾正,挽救了黨和紅軍,為中國革命留下了寶貴的火種,毛主席功不可沒。

可以說是毛主席數次在危難時刻挽救了黨和人民軍隊,沒有毛主席中國革命的形勢將會發生逆轉。

在後來的革命實踐過程中,再一次證明了毛主席對於中國革命所起到的作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

總設計師鄧小平

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次會議將中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

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了特殊時期,可以說是百廢待興。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中國迫切需要進行一次改革,鑑於此種情況,鄧小平提出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建議,並獲得了大多數人的支持,這就是後來的改革開放政策。

鄧小平根據中國的特殊國情,做出了三步策略。

第一步就是在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讓農民家庭分到了土地,進行自主經營,整個農村煥發了新的活力。

第二步在沿海城市中選擇了深圳和上海等5個經濟特區,進行對外開放的試點城市。

第三步就是在進行南方考察時,鄧小平回答了姓社和姓資的問題,打消了一部分人的顧慮,同時確立了擴大對外開放的政策,這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突破了國內外複雜形勢,實現了經濟的快速發展,鄧小平居功至偉,沒有鄧小平就沒有中國的經濟騰飛。

偉大領袖毛主席和總設計師鄧小平,他們兩位都用自己的偉大革命智慧,為中國的獨立和富強做出了突出貢獻,說是下活了中國這盤大棋也不為過。

—END—



文史頻道


看到這道題,不假思索的就想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


其一是遵義會議這盤棋

毫無疑問,遵義會議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如果沒有遵義會議任憑冒主義不顧一切的為所欲為,就很有可能就會斷送掉中國的革命,國家命運將不堪設想。

在這時,毛澤東同志通過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發現了左傾路線的弊端,及時提出科學的軍事戰略路線,並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領導地位。毛主席預見性的察覺到了蔣介石對於湘西地區的埋伏,並命令紅軍轉戰四川、貴州開發新的根據地,避免了革命火種全軍覆滅的危險,在紅色政權最危險的時候力挽狂瀾,難道不是把死棋下活了嗎?這也是我們黨第一次運用馬列主義解決內部路線方針問題,也代表著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



其二是三大戰役這盤棋

三大戰役前夕,我軍小米加步槍的簡陋配置對戰裝備精良的國軍,再加上人口、資源、兵力上的劣勢,我軍卻能扭轉乾坤,不得不提到這盤棋執子者毛主席的功勞。把握好稍縱即逝的戰機,有著統籌全局的魄力,在每一次的困難中總能夠創造條件迎難而上,三大戰役動輒上百萬人的大軍團作戰均能以弱勝強,成為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是和毛主席的功勞分不開的。

(配圖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


納蘭談史


柴榮的高平之戰就是一個把死棋下活的案例。

講柴榮之前,先前情提要一下,唐末黃巢起義,把大唐南方的基地都攪亂了,大唐不可避免走上了滅亡。此後, 天下迎來了五代十國的歷史,簡單點,就是中原有五個朝代更替,外圍還有十個小國割據。

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叫後周,開國皇帝是郭威。郭威只當了三年皇帝就死了,皇位傳到了他的義子柴榮身上。

柴榮不是郭威的親生兒子,他能當皇帝,全靠郭威的親兒子都被人殺死了。另外,柴榮不是武將出身,歷史記載,他以前還販過茶葉來養家,長大後也沒有在軍隊歷練。在軍中沒有自己的親信,也沒有威望。

第三,這是一個講究槍桿子出政權的人,一個士兵操縱長官的時代,趙匡胤的龍袍加身,在以前就多次上演。比如郭威就是被部下擁戴。

第四,五代十國很多都是二代而亡。

瞭解這些,才能瞭解下面的故事,才能知道柴榮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死局。

登基後的一個月,割據太原的北漢皇帝劉崇發兵南下,北漢還聯合了當時的遼人。

收到消息後,柴榮準備反擊,並且還要親征。

柴榮很清楚,這個時候必須要勝,如果一敗,自己的江山就不保。

而且必須親征取勝,因為如果不是自己親征,而是別的將軍打贏這場仗,他回師之日,極有可能就是奪位之日。

“劉崇幸災樂禍我朝有大喪,欺負我年少新立,想趁機吞併天下,這一次,他一定親自南下了,我不能不去!”

這時候,朝中出現了一個很怪異的聲音。

宰相馮道站出來反對。

馮道號稱不倒翁,五代裡,他曾經給四個朝代打過工,服務過十個皇帝。

這說明,此人非常善於判斷形勢。

聽說柴榮要親征,馮道表示不太合適。為了說服馮道,柴榮說道:“當年唐太宗平定天下,也常常領軍出征,我怎麼敢偷安呢?”

馮道直接回道:“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唐太宗呢?”

直接懟了回去!而且發生在馮道身上,這太奇怪了。馮道這個人從來不是直言極諫的人,而是見風使舵的人,連他都敢直接懟柴榮,可見,沒有人真把柴榮當皇帝。

柴榮臉紅了,他明白自己並沒有權威,他強行撐場道:“以我兵力之強,破劉崇如泰山壓卵而已!”柴榮漲紅了臉,聲調徒然高了三分。

“不知道陛下你能不能成為山呢?”

滿朝發出低聲的議論,充滿著對這個新皇帝的質疑跟輕視。

事情已經走到了一個死局:如果服軟,那誰都知道他可欺負,只要有一個強人出現,他就得讓出皇位。

柴榮沒有選擇,他站了起來,宣佈:朕意親征,多說何益!

但是,柴榮只是避免了慢性死亡,他把自己放到了一個急性的,更為危急的地步。

如果親征失敗,結局也只有一個:國滅身死。

柴榮無疑清楚這一點,他急需一場勝利。

調集軍隊,柴榮出汴州急行北上,當時通事舍人鄭好謙看柴榮有些心急,好心勸了一句:“對方氣勢很盛,最好不要急於進軍,應該靜觀其變,尋找時機再出擊。”

柴榮一聲斷喝:“你怎麼會說這些?快說!這些話是誰教你的,說出來,你可以不死,不說,必死無疑。”

柴榮這一句是蒙的,結果這位鄭好謙不經嚇,一問就招了,是是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教他說的。

原來軍將也不願意迎敵!

柴榮將兩人關了起來,繼續北上。

十日後,柴榮終於碰到了北漢的軍隊,一交戰,北漢就開始撤退。

柴榮畢竟是新人,沒有什麼經驗,一看對方後退,當場下令:全軍出發,追擊劉崇。

結果中了劉崇的誘兵之計,大軍被北漢跟遼國的軍隊半圍了起來。

如果正常下去,柴榮必敗。因為北漢軍團大概有四萬人,而柴榮是二萬人,而且還是勞師遠征。

這時候,北漢的劉崇出了一個昏招,他看到柴榮的兵馬太少,就跟遼人說:你們在旁邊看我怎麼破敵就好了。

劉崇的算盤是這樣的,自己是三萬兵,對柴榮有優勢,遼國的一萬是來幫忙的,要是讓他們出力太多,自己付出的酬勞就更多。所以,乾脆不用遼兵。

遼兵一聽,得,那我就看熱鬧吧,把一萬兵馬撤走了。

劉崇決定發起攻擊,最先衝出去的是北漢猛將張元徽。

他一衝擊之下,柴榮的軍隊就亂了。

柴榮的右軍中,率領騎兵的 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率先逃跑了,何徽本來是個好同志,此時正率領步兵在後面列陣,可敵人沒碰到,先被退下來的友軍騎兵衝了個七葷八素。一看情況不妙,何徽扔下自己的步兵,緊跟兄弟,也溜了。

剩下在戰場的一千多步兵看領導都跑了,自己要跑,可惜沒長四條腿,於是,連兩條腿都不要了,紛紛解去鎧甲,丟下兵器,跪在地上,對著劉崇的方向高喊萬歲。

右軍頃刻間瓦解。

這一切全看在柴榮的眼裡。他的耳邊不僅迴響著自己的步兵在向對方山呼萬歲,似乎又響起了那天大殿之上的聲音.

"朕將學太宗,橫掃天下!"

"不知陛下做不做得了唐太宗?"

"朕將如泰山,力壓劉崇!"

"不知陛下當不當得了泰山呢?"

馮道嘲弄的聲音就在耳邊,輕蔑的笑容就在眼前。

一個劉崇不能敵,何以當太宗?首戰就一敗塗地,何以稱泰山?

柴榮進入到死局,一交陣,自己一方就潰敗了一半,自己的兵朝著人家喊萬歲。這是亡軍之象。而亡軍之後,必是亡國!

血漸漸地從心臟湧上柴榮的大腦,降兵萬歲的聲音漸行漸遠,喧譁的戰場於柴榮突然變得安靜,整個世界只剩下了簡單的選擇。

現在,沒有什麼可以倚靠,沒有什麼可以期待,只有自己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上帝救自救者。

拔劍,縱馬,柴榮躍出重重禁軍護衛的中軍,衝向了正激戰的前線。

若是太宗重世,便是此人,若是泰山降臨,便如此勢。

柴榮沒有別的方法,也沒有任何的策略,他剩下的只有勇氣,一種死也死在戰場的勇氣。

這一看上去絕望的舉止突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看到最高領導身先士卒衝出去後,擔任警衛工作的一位將領對著左右喝道:

“主上危難如此,我們難道還怕死嗎?”

說話的是誰呢?正是後面的北宋皇帝趙匡胤。說完,趙匡胤並沒有緊跟著柴榮衝出去,反而轉身,去找了另一個人。

趙匡胤找的人是張永德,此人是柴榮的妹夫,時任殿前都指揮使。

拍馬趕到,趙匡胤對著張永德說出了自己的計劃:

“對方初戰告捷,志驕意滿,此時,只要拼死一戰,一定能擊破對方?”

“怎麼破?”

“張都尉部下射術精湛,請張都尉領部下戰領高地放箭,我引部下近攻。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張永德的軍職比趙匡胤的高,但聽完對方的計劃,他意識到,這是正確的應對。於是,他馬上表示同意。

柴榮在前,牙兵在後,張永德居高遠攻,趙匡胤率眾近搏,這一支本來殿後圍觀的後軍衝到了最前面。

此時,風越來越大,強勁的南風橫掃高平的高原,注意還是南風,這意味著周兵是順風攻擊。而漢軍是逆風攻擊。

據記載,劉崇在發動攻擊前,還颳著東北風,等東北風轉成南風,主管天氣的北漢司天監建議:正是攻擊的時候。

不知道司天監根據那本皇曆做得判斷,當時,旁邊的一位學士憤而起立,告訴劉崇,可以將這位司天監拉下去斬首,逆風豈是可戰的時候。

對於懦生的建議,劉崇給出了乾脆利落的回答:老措大,別胡說八道傷我士氣!(老措大相當於文化界的屌絲)

從某種意義來說,作戰跟種田一樣,是看天吃飯,不遵守自然規律,不看天氣預報是要吃苦頭的。

被迎面刮來的大風迷亂了雙眼,北漢的士兵看到了一位天子身著黃金鎧甲奮劍而來。接著,他們看到了讓他們更為驚恐的事情。

在對方陣地的上空,雲氣翻卷,隱約可見龍虎的影像。

王者降臨高平。

劉崇對此一無所知,不久前,他還叫人捧出了酒,與諸君痛飲了一小會。一嬴錢就開始消費,這是賭徒的第二個思維模式。

等他發現賭局還沒結束時,他緊急下令張元徽再次發起衝鋒,準備通吃對方。

這一次,一定要活捉柴榮。

張元徽迎風而上。他剛接受了劉崇的褒賞(可能還喝了酒),工作熱情高漲,可經驗告訴我們,持續作業容易出事故,疲勞駕駛有風險(可能還是醉駕)。尤其是一匹疲勞的馬。

也許是連續高強度衝刺,也許是迎來吹來的風靡了眼睛,張元徽的馬剛衝到對方前面,一個踉蹌,摔倒在地。張元徽沒能爬起來,被一哄而上,不講體育精神的周兵就地斬殺。

據記載,張元徽的部下非常勇猛,冒死衝上來,搶走了張元徽的屍體。可也就僅此而已。

正如風向轉變一樣,勝利的天平已經傾斜。

劉崇慌了,這位老前輩是個沙場菜鳥,職業水準停留在靠數人頭來判斷勝負,衝鋒又不看風向,可他最大的弱點是他脆弱的內心。

這是一個內心軟弱的人,他沒有柴榮那種遇險而上的勇氣,在碰到困難時,唯一的想到的辦法是退縮。

看到張元徽倒下後,為了又快又省的結束戰鬥,劉崇做出了一個決定:揮動紅旗撤退。

紅旗一出,本就膽怯的漢兵一鬨而散,撤退過程中發生了不少踩踏事件,不少漢兵棄械投降,跑過去的一千多原周朝步兵比較糾結,上午剛跳到北漢陣營,連新的軍服都沒領到,現在又要向原單位投誠。

兵敗如山倒,倉皇后退的劉崇到這時才想起了同志,向遠處一望,剛還擠滿遼兵的高地已經空空如也。

遼兵已經走了。遼兵是懷著一肚子氣跑到高地的,自從被劉崇劃定為圍觀群眾後,他們就一直在觀戰。看到劉崇敗退時,他們沒有猶豫,沒打招呼,直接撤了出去。

劉崇幾乎陷入了絕望,在這一天黃昏的時候,劉崇總算把自己的隊伍又歸到了一處,三萬多兵馬只剩下了一萬。領著這一萬兵馬,劉崇渡過一條淺河,重新列陣。

只要天一黑,對方就不敢貿然過河急攻,只需要一晚,就可以重新穩住軍心。

這是劉崇最後的希望,可人得意時多是電影,二小時拉倒,倒黴起來,就是連續劇,一波接一波,且高潮多在後面。

此刻,一支全新的精力充沛的周軍出現在戰場。

率領這支部隊的是河陽節度使劉詞。

這是一位老將,平時睡覺都穿鎧甲,永遠是一副準備上沙場的樣子,可就這樣的劉詞依然落在了柴榮的後面。

這天下午時分,劉詞終於趕到高平,最先遇上的也不是柴榮,而是從前線逃回來的樊愛能、何徽。這兩位難兄難弟也算有出息了,下來後沒多久,就被柴榮的使者追上了。

“兩位將軍莫跑,我軍已經反敗為勝了。”

兩位將軍哈哈大笑起來,騙誰呢。

笑完,這兩位也挺有人生目標的,直接就奔周軍的輜重去了,可算是跑路不忘搞經濟。據記載,把管物資的文官李谷都嚇得跑到山裡躲了起來。

搶了一通之後,他們碰上遲到的劉詞。

“劉將軍,你來遲了,我軍已經大敗,就我們逃了出來,剩下的已經解甲投降了。”兩位好心將戰狀通報給劉詞。

我軍敗了?!

聽著不遠處傳來的震天喊殺聲,劉詞陷入了深深的自責當中,但最後,他下了一個決定。

就算敗了,我也要到前線看一眼。

來到前線的劉詞喜出望外,己方不但沒敗,還佔盡上風,柴榮不僅身體健康,還幹勁十足,更好的是,劉崇比較頑強,還搞了一萬人組織了防線。

總算給我留了一波啊。劉詞同志年紀大了,這可以說是他最後一次參與大戰了。

劉詞馬上率領他的河陽軍投入到戰鬥當中,這支新力軍發揮了實力充沛,幹勁足的特點,一鼓作氣突破了劉崇的河岸防線,徹底擊碎了劉崇最後的妄想。

劉崇逃跑了,他本來是逃不掉的。

深夜,高平西北面通道,江豬嶺。

夜色下,一位老人出現在荒野的山路上,其人面色蒼白,鬍鬚打結、分叉,再沒有往日那樣自信的縹緲。我不說,你絕對猜不到這就是北漢皇帝劉崇同志。

行至江豬嶺,狼狽不堪的劉崇終於鬆了一口氣,望望四處平靜的荒野,他不禁露出一絲淒涼的笑意。

柴榮啊,柴榮,要是你在此處設兵,我劉崇那裡還逃得出去。

此情此景,頗似當年曹操敗走華容道,恨敵不設伏,當然,諸葛亮是設過伏的,而柴榮同樣是設過伏的。

柴榮是一位軍事鬼才,在看似冒進的進軍中,早就埋好了伏筆,在今天早上出擊前,他就派出了一支小分隊守在江豬嶺,只可惜守路的周兵聽聞前方兵敗,自個逃跑了。這證明,好的計策如果沒有好的執行也是白搭。

懷著僥倖的心情,劉崇越過了江豬嶺,逃離了戰場。但這還不是勝利大逃亡。

跑到半路,劉崇迷路了。老劉也在河東混了十多年,怎麼路痴到在自己的地盤附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無奈之下,只好抓了一位老鄉在前面帶路。

在老鄉的指引下,劉崇走了一百多里路,在天亮的時候,劉崇的鬍子止不住顫抖起來。老鄉老鄉,背後一槍,你把我領到那了?!

再往前走二步,不是太原,而是晉州。周將王彥超就在那裡。

憤怒之下,劉崇一刀結果了帶路的鄉親,緊急調頭,往北奔去,這下總算找對方向了。

據記載,劉崇換了身粗布衣服,頭戴斗笠(估計是從老鄉那搶的),還變更了姓名,自然旗子什麼都不打了,一路上相當低調,常常跑到一個地方,拿起筷子還沒夾起菜,就不得不丟下筷子翻身上馬,因為周兵已經追來了,這大概就是傳說中的風聲鶴唳了。

經過數日亡命狂奔,劉崇終於回到了太原,回來時,他已經氣力全無,只能伏在馬上。能逃回來,全靠胯下這匹馬了。劉崇為了感謝一路載他回家的馬,專門修了一座馬廄,裝修很豪華(飾以金銀),伙食水平很高,參照三品官的餐飲標準(食以三品料)。還封了一個“自在將軍”。據記載,這匹馬是契丹人送給他的。

這是後漢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出擊,第二年年底,劉崇因為羞憤難當離開了人世,他的兒子劉承鈞接過父親的旗幟,這位青年總的來說是愛好和平的,基本上沒有動過逐鹿中原的念頭。

守住太原,過節時能給劉知遠上炷香,這便是北漢唯一的希望。

而柴榮則把屬於自己的死局下成了活局。這一戰之後,柴榮做穩了江山,才開始大刀闊斧的搞起了改革,雖然因為生病早早去世,雖然後周的江山被趙匡胤奪走了。但是,五代亂世的終結可以說,是從他這一次大勝開始的。

本文大部分摘自腦洞歷史觀在今日頭條的專欄《五代十國的梟雄們》,其文一百萬字,全景講解五代十國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