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美國,有句話叫:讀博毀一生,科研窮三代,真的?

留學美國,有句話叫:讀博毀一生,科研窮三代,真的?

現在留學生大多選擇讀本科和碩士。儘管讀博的人是少數派,但有很多人會考慮一下是否要讀博。我近期做電話諮詢的時候,也遇到過幾位家長和同學詢問,有人提到了標題裡說的“讀博毀一生,科研窮三代”。

早些年,之前有談博士的就業出路。在這個文章裡,再說一下博士學位能給你帶來的優勢以及讀博期間你會面臨哪些困難。

寫本文的目的,並非要勸你讀博,而是提供一些觀點,幫助你做決定。

現在CS申請最火爆,我就以CS專業為例。其他專業的情況,在末尾也有簡單說明。

任何複雜點的話題,往往不是涇渭分明,並非either true or false,所以如同我其他的文章一樣,上來先講明條件

1)這個文章談的是一般性的普通的東西,不是非典型情況甚至是奇聞軼事。

2)我說的就是應屆生剛畢業找工作的情況;等你工作幾年之後,決定你職場高度的,學位高低不會是最重要的因素。

1. 博士生更容易拿到面試

每年秋季,FLAG為代表的美國大公司會開始新年度的招聘。按照近兩年趨勢,應屆生崗位會在幾個月內被填滿,一般到了第二年初,職位就很少了,並且會很快填滿。

有兩種情況有可能例外:有博士學位的應屆生和有工作經驗的人跳槽。他們依然可以拿到面試機會,一直到公司所有崗位都招滿。

這個背後體現了一個招聘理念:相對於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生,公司往往更歡迎有工作經驗的人;博士生會被近似等同於“有工作經驗的碩士生”。

2. 博士生起薪高、工作起點高

無論是中國公司還是美國公司,工作職位都是有級別的,比如國內阿里有P5這種數字標記的工程師等級,美國谷歌給T3-T6、Facebook給E3-E6,7級以上的工程師當然是有的,不過很少從外部招聘;跳槽能拿到6級offer的,就已經很厲害了。

不同的級別,對應著不同的收入。比如你在谷歌拿到T5,每年總收入應該會在25-35萬之間,比應屆生的T3(不到20萬)高很多。

無論是谷歌還是Facebook,應屆碩士生(level 3)拿到的級別(收入)不到20萬,而博士生很有可能是Level 4起步。注意:這裡說的是“很有可能”,你也可以理解為”概率比較大“,但我沒說“只要是個博士就給T4/E4”,我聽說過拿到只拿到Level 3的博士生,工資跟碩士生差不多,也認識好幾個PhD,剛畢業進谷歌拿到25萬+的年收入。

留學美國,有句話叫:讀博毀一生,科研窮三代,真的?

那在公司裡升級難度有多大?

這裡不說特殊情況,比如谷歌有SRE一年內從3級火箭速度升到5級;LinkedIn整體升級快。

一般情況下,碩士生從Level 3升到Level 4需要兩年,這個跳躍大部分人都能完成,也可以說,只要你工作還合格,過幾年總會拿到的。

從4->5,優秀的人可以2-3年做到,但也有不少人好多年都升不上去。

從5->6,能做到的人更少、時間更不確定。

後面的級別這裡就不說了,反正絕大多數人拿不到。

有些同學可能會說,讀博要在學校待好多年,讀碩士可以早點掙錢。這話有道理,但是博士生有可能起點更高,有可能省了從3->4的兩年時間。

3. 有些職位極度傾向招博士生

很多博士生,工作內容其實跟博士的研究方向無關,尤其是在工業界工作多年、跳槽多次以後。但隨著科技發展,例外情況也是有的。

舉個例子,2010年,Warald寫文章《COMPUTER VISION是現在EECS申請競爭最激烈的方向》。當時,針對這麼難申的方向,也有人疑問:Computer Vision工業界對口職位很少,讀了有什麼用?

這幾年,隨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無人車的興起,Computer Vision的博士生在工業界很搶手,如果你是做這個方向的,那操心的不應該是有沒有job offer,而是手握多個offer,考慮的是哪家公司什麼職位最適合你。

近期,很多公司在招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我在《Data Science三類職業方向》裡介紹過。申請ML Engineer這類工作,有博士學位是很大的加分,很多職位甚至要求必須有博士學位。

請注意:

我沒說過,凡是博士生,必然永遠有面試機會;也沒說過,凡是博士生,收入必然多少多少萬;我更沒說過,凡是博士生,起點必然明顯高於碩士生。

我說的是:

一般情況下,應該如此。如果你沒有做到,那應該反思一下如何扭轉過來。

同時,讀博也不是詩情畫意。

4. 讀博很難很累

首先,名校、熱門方向的博士申請難度很大,很多同學拿不到offer。

其次,博士要做科研。不可否認,有的人幸運,混日子也能畢業;但如果你科研上要有所成就,那讀博會很難、很累。

你會不斷的質疑自己:我是否有能力取得突破?我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做的這點突破是否有意義?對社會真的有實際意義嗎?

然後再看看師兄,找到的工作可能跟科研方向無關,他跟你說paper多一篇少一篇其實影響不大;刷刷朋友圈,一起上課的小碩們曬多個offer,大學一起出國的同學已經在加州買車甚至買房、開啟世界各地旅遊模式,你的心態是否依然沉穩?

一畝三分地論壇八週年徵文,版主yx的文章《當年還是太年輕,到了美帝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激起很多人的共鳴。他的情況值得大家參考,讀博期間,固然有人像他這樣,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挫折中取得正果;也有很多人很遺憾的放棄了。

5. 讀博運氣成分也不小

也許你們系的博士資格考試遇到了一位變態教授把關,你反覆掛掉後被迫走人。

也許你的科研課題,別人比你更早甚至提出了更好的idea,你就白忙活了。

也許你的科研課題,按照目前的技術水平,的確沒什麼好的解決方法呢。

有種說法:讀博期間最重要的是導師。

五六年的時間裡,導師也許對你產生了誤會、誤解,或者,反過來,你也許對導師的一些做法有質疑呢。

你暑假應該發論文還是做實習?論文該求穩還是求險投個頂會?

導師帶學生是否有耐心?他是控制狂,讓你很不爽?還是放羊型導師,讓你無所適從?你心理抑鬱了,導師是否理解、勸導?

這些並不是看導師名氣大小、學校排名高低就能提前知道的。在幾年的時間裡,在各個階段,雙方的關係都可能會變糟。

跟導師產生矛盾,長期心理壓抑,乾脆quit PhD一走了之,在博士生裡也不少見。

6. 我應該讀碩還是讀博?

抓住要點,其實並不難。

如果家裡經濟條件無法支撐你自費讀碩,那想留學的話,也只能讀博,因為博士生一般都有獎學金。老一代的留學生們,走的都是這條路子。

如果你有選擇,那我在《一波三折留學路》直播裡說過:不要太多考慮功利的東西。讀博不太可能讓你暴富,也不太可能讓你赤貧 - 就算收入暫時低一些,優秀的博士生將來起點更高。

建議根據自己的興趣來。如果做科研是你喜歡的,那就努力一把、嘗試一下。即使無法堅持下去,quit PhD之後,人生照樣可以重起一個篇章。

回到本文標題“讀博毀一生,科研窮三代”。這個說法,對於CS專業來說,不成立,也可以很犀利的送上兩個字:扯淡。

留學美國,有句話叫:讀博毀一生,科研窮三代,真的?

7. 其他專業的情況

在《讀了博士PHD有什麼出路?》文章裡,我總結了留美博士生常見的就業出路。

說到讀博的出路,我們首先需要考慮的角度是“社會/工業界需要什麼”,然後才是“我的專業是什麼、我會什麼“。

留學生在美國找工作,工業界需求最大就是兩類方向:編程類和數據分析類。

前者主要對應著CS、EE;後者對應著數學、統計、工業工程,甚至學經濟的,很多人也做Data Scientist,從Uber到AirBnB,都有很多學經濟專業的人做數據分析。

你的專業名字叫什麼,固然對就業有影響(學CS和學統計的當然最受歡迎),但更主要的是,你讀博期間,獲得了什麼樣的能力,比如EE做信號處理的同學,如果編程能力比較強,做ML Engineer,也很受歡迎;再比如你是化工或者物理這種實驗學科,甚至文科專業,但是科研的方向用到統計方法,那做好準備,求職瞄準Data Scientist,也完全可行。

換句話說,如果讀博期間,你培養了編程或者數據分析的能力,那你不應該“毀一生、窮三代”,相反,分析自身長處,做好定位和準備,你應該會有很好的工作。

其他情況,在美國工業界機會少。無論具體是什麼專業、什麼學位,就業情況都不樂觀。“讀博”和“科研”不是“毀一生、窮三代”的原因,而是“只要讀XXX專業,無論是碩士還是博士,都會窮很久”。一畝三分地裡,有過機械、建築、生物等各個專業的人出來說過。近期的文章《[職場感言] 在貧困線上掙扎的美國建築設計行業》,也可以供大家參考。

當然,學這些專業的同學,每年都有少數人堅守本專業也能找到工作,對他們來說,有博士學位,優勢更明顯;很多情況,博士學位也是基本要求,公司不會考慮碩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