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願意參加“他”的宴席嗎?

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落後。特別在農村,若有親戚朋友請客吃飯,在那個年代可算得上是一件令人歡喜的事。時過境遷,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人們的生活可以說是豐衣足食,就是生活在最貧困山區的人們,也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如今,人們對於請客吃飯已不再被視為一件稀罕的事。甚至有人說,現在的人去參加筵席,是給對方的面子才去的,意思是說吃飯是給對方的面子。

其實,這種情形在耶穌的時代就有,從耶穌所講的比喻故事中得知,有一種筵席是非常重要的,當一個人一旦拒絕邀請,錯過了機會,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兩個看似相同的比喻故事

比喻在聖經文學中是常見的。比喻在教導上可以說是頗有成效的工具之一,它可以借一件事物來講明屬靈的事。耶穌在祂三年多的傳道事工中,比喻在祂的教導中佔了三分之一。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耶穌當日所講的兩個有關筵席的比喻,分別記載在馬太和路加兩卷福音書中。有人說這兩個比喻是同出一源,只是馬太把故事中的家主改成了王,晚宴是以王為兒子娶親作為背景。因為兩個故事中的情節很相似。那麼,如果我們把兩個比喻放到一起仔細做一比較時,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耶穌在娶親的故事裡,比喻是以猶太人的習俗為背景,述說神國的情況。講的神的國就好像一個王為自己的兒子娶親。在婚宴沒開始前,王就打發僕人把請帖發出去,邀請客人屆時前來赴席,遺憾的是被邀請的人不肯來。但王並沒有因此氣餒,等筵席預備完畢之後,就再次打發別的僕人說:你們去告訴那些被召的客人:“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你們來赴席。”但這些被邀請的人就以各種藉口拒絕,有些說,我田裡有農活要做;有些說,我要做買賣養家餬口,說後就一個個不理不睬的走了。而其餘的人不但不感恩,甚至拿住僕人,凌辱他們,最終把他們殺了(參太22:2-6)

得知僕人被殺後的王就大大發怒,發兵除滅了那些可惡的兇手,並且燒燬了他們的城。於是王就對僕人說:喜筵已經齊備,只是所召的人不配,現在你們要去到外面的岔路口,凡遇到的人都可召來赴席。僕人就遵照王的吩咐來到大路上,凡遇見的,無論是善或惡,都招聚了來,坐滿了席位,筵席就開始了。

當王進來觀看賓客時,見其中一個客人沒有穿禮服。在這種場合,這對王來說是極不尊重,也是輕蔑的表現。王甚是不悅地對他說:“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人聽後,無言以答,於是王就發怒,命人將那人的手腳捆起來,丟在外面的黑暗裡,叫那人哀哭切齒(參太22:7-13)。

在路加福音裡,耶穌講了一個極為相似的筵席比喻,它與婚宴的比喻,在結構上很相似,說的是主人邀請客人赴宴被拒,只是沒有僕人被殺的情節。如果我們仔細對照兩個比喻,就會發現它們不是同一個故事。娶親筵席的比喻,是耶穌最後一次進入耶路撒冷,在聖殿中,緊接在兇惡佃戶比喻(參太21:33-22:1)後講論的;而路加福音裡筵席的比喻是發生在安息日裡,耶穌受邀在法利賽人首領的家裡,在席間(參路14:1,16)所講論的。兩個筵席的舉辦地點也不同,一個在王的家裡,是娶親的筵席,一個是在一個人的家裡,作者並沒有交代是什麼筵席(參太22:2,路14:16)。

比喻所要表達的屬靈真理

解經家幾乎都贊同王是象徵神;兒子是象徵耶穌;婚宴是象徵著神國裡的喜樂,是因著耶穌基督的救贖帶來的。首先被召的人是象徵成為神之選民的猶太人。按蒙召的次序,猶太人是被召在先的。起初神應許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要賜給他一位後裔,萬國都要因他的後裔得福,照保羅所說,這位後裔是特指耶穌說的(加3:16)。因此,耶穌和使徒們傳道也是從猶太地開始的。神原本是要藉著猶太這個民族,為祂結果子,最終使屬天的福氣臨到萬國。只是猶太人沒有遵行神這美好的旨意,反倒拒絕了這位使萬民蒙福的後裔——耶穌基督。

按慣例,當筵席預備完畢以後,開席前,主人會向被召的客人發出最後一次的邀請。誠然,王再次打發僕人前往之前被召的客人那裡,告訴他們,牛和肥畜已經宰了,各樣都齊備,請他們來赴席。

如果說第一次的邀請,是象徵著神在古時與亞伯拉罕立約,對祂選民救恩的應許。那麼,第二次就是耶穌傳道三年多的時間裡,已將神國筵席的邀請向猶太人發出,可結果遭到了拒絕。而最後一次邀請就是耶穌從死裡復活昇天後,祂差遣使徒再次向他們發起邀請,是要告訴被召的人,基督已藉著祂在十字架上的代死,救贖的工作已大功告成,凡接受邀請的人,就可白白進來享受天國的福氣。但最終還是同樣被拒。

客人們並沒有因王再三的邀請,和付出的巨大代價而感恩。在他們對王的反應中,可分為兩等人。一等人只單顧暫時的屬世物質,今生的好處,不理不睬地走了,因為他們要忙於各自的事業,至於將來神的國,在他們看來,是多麼的不現實啊;而另一些定意要抵擋到底的人,他們不但凌辱王打發去的僕人,甚至將他們殺了。這個情節所要表達出來的是猶太人剛硬的心地,他們不僅殺了生命的主,此後還變本加厲的逼迫教會,殺了神的使者(參徒7:57-8:3)。

這些客人的惡行令人髮指,怎不叫王發怒,忍無可忍的王就發兵除滅了那些惡人。有人說,這是指主後七十年耶路撒冷被毀情形,羅馬提多將軍率兵攻打耶路撒冷城,燒燬聖殿,並殺死了許多猶太人,血流如河。

娶親筵席的比喻所要表達的真理是,不服從神王權的屬地選民,要被驅逐出神的國。既然被召的人拒絕邀請赴宴,王就宣告說,凡願意前來赴宴的人,無論善惡,都可進來享受筵席(太22:9-10),王這樣的決定是預指猶太人拒絕了神的國,不能結果子,使別人得福,那麼,神就把祂的國從他們手中奪去,交給能結果子的百姓,筆者認為這“百姓”是指外邦人。

後來被召的人,本該是無份於筵席,那麼,這群被召的人之所以能白白的分享王的這次婚宴,可以說完全是出於王的憐憫與恩典。而恰恰相反的是,原本首先被召的,卻無份於筵席。

這個比喻是提醒今日的基督徒,今生在地上的責任和使命是什麼?就是主託付給我們的使命,是要叫萬民做主的門徒。這是神賜予我們的權利與福分,我們若像比喻中那些抗拒王權,和只顧今生利益而輕視神國的人,必將失去結果子的機會。被召參與事工的人雖然不分善惡,但他當具備該有的品格,且絕對的服從王權。不要像那個故意不穿禮服的人,最終無份於神國的事工(參太22:11-13)。

耶穌給這個比喻的最後總結是:“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太22:14)可見,被邀請的人雖多,但真正被選上的人卻不多。這句話適合最先被召和最後被邀請的兩種人。

至於路加福音中筵席的比喻,是由一個人在席間,對耶穌所說的話引起的。這人對耶穌說:“在神國裡吃飯的有福了。”(路14:15)

耶穌在這個故事裡,首先要表明神擺設了筵席,人是可以白白的進去享受神國的福氣(路14:16-17),神邀請人進去坐席是出於祂的恩典,但人被拒之門外,是因為人拒絕了祂的邀請。(路14:24)

當日眾人推辭坐席的原因是: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準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準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路14:18-20)

這個比喻對當代的基督徒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我們都承認神的國美好,也羨慕神的國,神也願意我們白白的分享祂的恩典,只是我們不願意進去,卻以今生的事物為念,找藉口回絕神的邀請。這是多麼的得不償失啊!

結語

教會今日在地上存在的目的就是傳揚福音,見證基督。藉著聖禮、教導,使萬民做主的門徒,這就是基督託付給教會的大使命,教會當絕對地服從基督的權柄,教會若拒絕基督的命令,那麼,教會就將會失去結果子的機會,以至最終失去屬天的福氣。同時要建立基督徒的價值觀,活出天國的生活,領受從神而來的恩典!

你願意參加“他”的宴席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