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拒絕,才能活出自己

在小時候,書本里面就教育我們要學會樂於助人,但是很多人錯誤的理解了樂於助人的概念,變得不會拒絕別人的要求。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小品《有事您說話》,郭冬臨在裡面扮演的就是一個不會拒絕別人要求的人,為了幫單位的人買票,為了不讓人說自己無能,自己搭進去錢買到了高價票。

答應幫別人扛500斤白菜上6樓,因為當時自己不在,對方來找的時候,結果最後是老丈人幫忙扛上去的。

而在別人有要求的時候,為了自己的面子,一句有事您說話,當別人有要求的時候不敢拒絕,甚至是答應一些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結果害苦了自己和家人。

學會拒絕,才能活出自己

生活中,並不是要求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也沒有錯,但是我們要學會適當的幫助,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幫助,懂得什麼是力所能及。

不能因為幫助別人而傷害到自己的家人,或者答應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當你做不到的時候,大多數並不會因為你在中間的辛苦來感謝你,反而因為你做不到而埋怨你。

不懂拒絕的人,活的很累

很多人因為面子、不好意思或者一些其他的原因,因而沒有拒絕別人的要求。

有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有一個人下班的途中在天橋上遇到了一個乞丐,他看到乞丐非常的可憐,因此給了乞丐10元錢,接著第二天又看到了乞丐,又給了10元。

這個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一次他沒有給乞丐錢的時候,乞丐問他:為什麼這次不給錢了。他說自己這次要坐車,而乞丐大罵:你居然用我的錢去打車。

本來我們以為好心的舉動,當別人習慣之後,如果你沒有在滿足他的要求,他就會認為這是你的錯。

學會拒絕,才能活出自己

所謂的升米恩,鬥米仇也就是這樣。當我們面對別人的要求不會拒絕的時候,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當別人習慣你的幫助,而如果你不能幫助他的時候,反而會出現仇恨。

而在我們答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後,我們會為如何做到這件事情而苦惱、痛苦。最終沒有做到的時候卻並不會得到別人的理解。

而且如果在幫別人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是會需要去承擔。

在《歡樂頌》中,關雎爾在一次工作的時候,答應了同事幫助他做剩下的工作。當她把做好的工作交給領導的時候,卻被領導臭罵了一頓。因為工作中有錯誤,因此要求她重做。

關雎爾發現這個錯誤是之前同事做的那部分裡面的,因此給領導解釋。但是領導卻指責她,雖然這部分錯誤是同事的,但是工作最後簽字的卻是你。因此責任也需要你來承擔。

學會拒絕,你可以過得更好

記得以前在《家有兒女》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有一次,夏東海家來了一個新鄰居,而這鄰居老師喜歡向他們借東西,借完還不喜歡還。

而因為鄰居的女兒和劉星是同學,因此他們不好意思拒絕。而這讓鄰居變本加厲,越借越多。最後歐還是小雪說不接,並找鄰居要回了借的那些東西,讓父母擺脫了苦惱。

學會拒絕,才能活出自己

《以廉為寶》講述的是古代春秋時期的一個故事,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了寶玉,因此拿去給高官子罕,而子罕並沒有這是寶玉而接受,反而對獻玉的人的說:

“我是以廉潔為寶的,而你是以玉為寶的,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麼我們就都會失去自己寶貴的東西。”

拒絕的後果並沒有那麼糟糕,雖然之後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但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理解你。

三毛曾說過: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在我們不想去做的時候,我們可以拒絕,但是要注意拒絕不能夠直接、粗暴的說不,這樣可以避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