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玄同閣傳統文化


沒有什麼看不懂的,多讀幾遍《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都能看懂。


荀彧輔佐曹操是匡扶漢室,拯救亂世的,而不是輔助曹操來稱王稱帝改朝換代的。

荀彧家族世代為漢朝官員,可以稱之為“世受漢恩”。漢末亂世,荀彧曾投奔過袁紹,但是最終認為袁紹不能拯救漢朝,於是離開了袁紹,投靠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的曹操。曹操對荀彧頗為倚重,《三國演義》裡面被曹操呼為“吾之子房”。以漢高祖自喻。


當初,漢帝蒙塵,荀彧力勸曹操“迎奉天子”,操迎之,讓漢獻帝在許昌安了家。

其後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彧發揮了重要作用,相當於漢高祖的“蕭何”,讓曹操始終無後顧之憂。而且還為曹操舉薦了很多人才。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等都是荀彧舉薦的,這些人都稱為曹操集團的重量級人物。為曹操集團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曹操威望俞重,野心也逐漸膨脹,要學王莽加九錫,稱魏王。這個時候,荀彧還停留在漢室餘光之中(相當於清朝滅亡後的,清朝的那種遺老)。認為作為一個忠臣,曹操應該作為大家的表率,效忠漢室,而不應該有不臣之心。惹怒了曹操,同年南征之時,本應留守大本營的荀彧被曹操召喚南下,隨行到壽春之時,送一個空盒子給荀彧,隨即荀彧服毒自殺,史上謂之“隱誅”,荀彧時年59歲而亡。

而曹操或許有愧於荀彧,最終只當了魏王,沒有稱帝,將篡漢的任務交給兒子曹丕去完成了。

作為正人君子的荀彧,天下百姓安之,才是自己的最大夢想,而改朝換代,並非所願,才會與曹操在最後決裂吧。


蕭子北


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人也,今天的河南許昌人,生於公元163年,死於公元212年,有說他因病去世,也有人說他是曹操賜死的,總之死因不明。

荀彧在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政治家和戰略家,是曹操的得力助手,首席謀士。他對於曹操的作用,不下於諸葛亮對於劉備的作用。諸葛亮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荀彧則輔助曹操擊敗袁紹,統一中國北方。

出身世家,王佐之才

荀彧的祖父荀淑,字季和,有八個兒子,號稱“荀氏八龍”,比司馬家的“司馬八達”名聲還大。荀彧的父親荀緄,就是八龍之一。

在漢朝一個人的出身非常重要,袁紹是四世三公,荀彧出身潁川世家,比袁紹不差,荀氏一族在當時非常有勢力。

荀彧年輕時候,有一天南陽的何顒看到他,甚為驚異,說他是“王佐之才”,荀彧就這樣把自己的個人品牌打了出去。三國不缺人才,但是怎樣才能讓別人賞識自己,需要花一番功夫。比如諸葛亮,躬耕隴畝,號稱臥龍,自比管仲、樂毅,吸引劉備三顧茅廬。

荀彧年紀輕輕就名聲在外,自然有人來找他輔助自己。冀州牧同郡韓馥遣騎迎之,荀彧於是把自己的家中遷到了冀州,非常不巧的是,等荀彧趕到,冀州已經成了袁紹的地盤。袁紹也欣賞荀彧的才華,待之如上賓,但是人家荀彧看不上袁紹。

良禽擇木,良臣擇主,荀彧看上的人是曹操。曹操當時擔任奮武將軍,荀彧跑去投奔曹操,曹操興高采烈地對別人說:這是我的張子房啊!張子房是誰?劉邦手下第一謀士,漢朝開國第一功臣張良,由此可見曹操對荀彧的重視程度。

留香荀令,算無遺策

都說周瑜是三國第一風流倜儻的人物,實際上荀彧和周瑜相比,風度絲毫不遜色。荀彧不僅人長得帥氣,而且風度翩翩,喜歡薰香,久而久之,身上自帶一種香氣,所過之處,經久不散。

《襄陽記》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因此荀彧,又被稱為“留香荀令”,甚至“令香君”在後來一度成為美男子的代名詞。但是荀彧,絕非那種有名無實之輩,虛有其表之徒,在他的一生中,從出道開始,可謂算無遺策,比所謂的鬼才郭嘉厲害多了。

可以說,郭嘉和荀彧在謀略上比起來,不過是個學生。實際上,郭嘉論輩分,確實是荀彧的學生輩,正是荀彧的舉薦,郭嘉才得以加入曹操的謀士陣營。

永漢元年,公元189年,二十六歲的荀彧舉孝廉,拜守宮令。因為董卓之亂,棄官歸家,荀彧對自己的父老鄉親們說:潁川這個地方,四次經歷戰亂,天下有變,首當其衝被禍亂波及,大家最好儘快離開。

很多人沒有聽荀彧的話,荀彧則帶著自己的家族離開了潁川到了冀州。後來果然董卓派遣自己的將領出兵關東,到了潁川、陳留一帶,留下來的鄉親大多數都被殺死。這是荀彧的第一個成真的語言。

第二個預言,荀彧在冀州,雖然袁紹百般籠絡,但是他認為袁紹難成大事,因此拒絕為袁紹效力。當時荀的弟弟荀諶及同郡的辛評、郭圖等人,都留下來為袁紹所用,他們無法理解荀彧為什麼那麼固執,放著實力最大的袁紹不投奔,反而去投奔沒什麼實力的曹操。

後來曹操在官渡之戰,一舉擊敗袁紹,成為中國北方最有實力的人,留香荀令的判斷果然沒有錯,袁紹倒臺了,不久病死,那些留下來效力的人,也因此遭難。

除了以上兩個預言,荀彧還預言了董卓的敗亡,呂布的敗亡,他就像一個巫師,未卜先知地把漢朝末年的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荀彧最厲害的,應該是預言曹操和袁紹的戰爭勝敗,以及袁紹手下等人的結局。

輔佐曹操,稱霸北方

荀彧投奔曹操之後 ,為他做了兩件大事。第一件,是奉迎天子。我們都知道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在自己的掌控下,天下諸侯都要聽自己的。這個主意誰給他出的呢?荀彧。

當初袁紹也想過奉迎天子這件事,但是他手下的謀士認為,漢室傾頹,漢獻帝這塊牌匾沒用了。但是荀彧不這麼認為,當初漢高祖劉邦為義帝服喪,所以天下歸心,擊敗了項羽,項羽殺了義帝,以至於失去了人心。當今天子蒙難,如果曹操能夠奉迎天子,那麼那些仍舊忠於漢室的人,一定會來投奔曹操。

就這樣,曹操派兵到洛陽把漢獻帝接到了許都。事實證明,荀彧作為首席謀士,為曹操走了一步無比精明的好棋。以後曹操打著天子的名義,想討伐誰就討伐誰,想封誰一個官就封誰一個官,政治上立住了腳,很快就壯大了自己的勢力,稱為北方袁紹最大的對手。

荀彧為曹操辦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堅定曹操的信心,協助曹操贏得官渡之戰,一舉擊敗袁紹,統一中國的北方。曹操擊敗袁術、呂布、張繡,平定徐州,整個黃河南岸,幾乎都成了曹操的地盤。而河的對岸,就是袁紹的地盤。

在曹操東征西討得時候,袁紹也沒有閒著,兼併了公孫瓚,坐擁四州之地,兵甲十萬,論實力,曹操比不上袁紹。但是一山不容二虎,曹操和袁紹,早晚要打一場戰爭,三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官渡之戰拉開序幕。

曹操心裡面很虛,能不能打贏袁紹,曹操心裡沒底,下面的文臣武將也爭論不休。這時候荀彧站出來,擺出了曹操VS袁紹的“ 四勝四敗”理論,給曹操打了一劑強心針。

哪“ 四勝四敗”呢?《三國志》有明確記載,就是說袁紹疑心病太重,曹操呢,用人不疑,這是風度上勝過了袁紹;袁紹遲疑不決,曹操能斷大事,這是智謀勝過袁紹;袁紹法令不明,曹操賞罰分明,這是軍事上勝過袁紹;袁紹好面子,沽名釣譽,曹操誠信待人,沒有架子,這是德行上勝過袁紹。而且曹操輔佐天子,征伐不義,天下莫不順從,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打不過袁紹嗎?

事情就像荀彧預料的那樣,曹操經過官渡之戰,擊敗了袁紹。而且事前,荀彧對袁紹手下的將士的命運都做了一個預測,大體不差。《三國志·荀彧傳》記載,荀彧斷言: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結果怎麼樣呢?曹操出奇兵斬殺袁紹運糧官淳于瓊,袁紹敗退。審配和許攸鬧矛盾,找個機會把許攸的家人抓起來,許攸怒而叛逃,投奔曹操,透露軍事機密讓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糧草。顏良、文丑臨陣被殺,田豐因為犯顏直諫被袁紹下獄,每個人的下場都是荀彧預料的那樣。

官渡之戰的勝利,曹操擊敗了袁紹的主力部隊,不久袁紹病死,三個兒子被曹操各個擊破,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荀彧呢?因此深受曹操器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不久,曹操又將自己的女兒安陽公主嫁給荀彧的兒子,結為親家。荀彧和自己的侄子荀攸,分住內外,地位隆重。

曹操猜忌,神秘身死

再好的君臣,也有鬧掰的一天。關鍵是,荀彧不承認曹操是自己的君主,他覺得自己效忠的,還是漢家正統。曹操擔任大將軍,荀彧擔任尚書令,荀彧認為自己和曹操同朝為官,是上下級,不是君臣名分。

這就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君臣的名分,曹操開始疏遠荀彧。雖然曹操征伐在外,荀彧調度於內,兩個人繼續配合,但是自從官渡之戰後,荀彧基本上就沒有給曹操出個其他的重大建議。或者荀彧說過,曹操沒有采納。

《三國志》記載,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有人對曹操建議: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但是荀彧表示反對,雖然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這卻成為兩個人意見不合的導火索。曹操為什麼要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度呢?顯示自己君臨天下的功績,為取代漢家江山造勢,荀彧阻止了這樣的做法。

如果說恢復九州制度只是一次小摩擦的話,到了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荀彧反對曹操加封九錫,則是徹底惹惱了曹操。曹操個人成就在三國史上,超過了同一時期的任何人,為了顯示自己的功績,曹操想自己封自己為國公、加封九錫。

九錫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帝王對大臣最高規格的禮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荀彧認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很生氣,恰逢當時征討孫權,就派遣五十多歲的荀彧去前線犒勞軍隊。

從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荀彧離開袁紹投奔曹操以來,一直到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二十一年來曹操和荀彧這對黃金搭檔一直都是曹操主外荀彧主內,曹操在外面東征西討荀彧在大後方組織後勤輸送糧草。派遣荀彧到前線勞軍這一一反常態的做法,宣告了曹操和荀彧的決裂。

《三國志記載》: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因輒留彧,以侍中光祿大夫持節,參丞相軍事。太祖軍至濡須,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

按照這個說法,荀彧是病死的。但是裴松之所注的《三國志》認為,荀彧是曹操賜死的。《三國演義》也這麼說,曹操興兵江南,早有殺荀彧之心,命令荀彧同行,荀彧在壽春託病,曹操命令人送來一個食盒,荀彧打開,空空如已,懂得曹操的心思,於是服毒身亡。其子荀惲,發哀書報曹操。操甚懊悔,命厚葬之,諡曰敬侯。

荀彧為什麼要反對曹操加封九錫,進位為王呢?因為荀彧出身潁川士大夫家族,把忠君看得比命還重,他認為自己效忠於漢室,就有責任阻止曹操作出有損漢室尊嚴的事情。曹操為什麼殺荀彧呢?不是因為狡兔死,走狗烹,而是兩個人的世界觀已經完全不在一塊,而且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

雖然荀彧是否為曹操所殺有待爭議,但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為而死”,如果曹操不是派遣荀彧到壽春,荀彧也不至於染病而亡,終年五十歲。荀彧死後第二年,曹操進封為魏公,他還是沒能阻止曹操。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一般的謀士,都是為了實現君主的理想而奮鬥,而不在意君主是對是錯。荀彧非一般謀士,他有自己的理想,合作的前提是君臣目標一致。

荀彧的理想是輔佐一位英雄,一起平定天下,匡扶漢室。早年,荀彧曾寄希望於袁紹,但發現袁紹只是一位“割據軍閥”,立即遠離。

後來,荀彧覺得曹操是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英雄。因為曹操不僅具備實力,而且在想法上是與自己一致。董卓動亂後,曹操首倡義兵;在其他軍閥不管皇帝生死時,曹操挺身而出。所以,荀彧對曹操說:

“乃心無不在漢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

當時的荀彧以為曹操同自己一樣,也是在為漢朝打工,竭盡全力地輔佐他,然而曹操後來的一系列事情,還是讓荀彧失望了。

公元204年,兩人就開始出現矛盾。曹操攻克鄴城後,佔領了袁紹的地盤,代理冀州牧。當時就有人建議,應該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如是,冀州的地盤就做大了。按照九州制,幷州與幽州以及司州四郡都要劃入冀州。

曹操聽到這個建議,覺得不錯,準備採納,但荀彧不同意,導致“合併州”的計劃擱淺。到了213年,曹操還是推動了該計劃的實施,司州被一分為三。司州原本是漢朝的京城所在地,洛陽與長安都在裡面,相當於“天字第一州”。

曹操分解司州,就等於把大漢的首都地區給打散了,這與荀彧的理想有很大差距。當然,幷州計劃的實施是在荀彧去世後,但醞釀卻是在荀彧去世前。

曹操合併州的計劃,是與其封國建公同步的。他的目的是將司州的一部分,加上幷州、幽州劃入冀州,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魏國。

這意味著曹操與漢朝的關係已經發生根本變化,在此之前,曹操與漢獻帝是君臣,冀州是朝廷的地方。建立魏國之後,漢朝就連一片土地也沒有,完全淪為空殼,而皇帝的權威也將遭受毀滅性的打擊。

之前的曹操,為自己加官進爵,甚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荀彧都能接受,畢竟蕭何也是漢朝的忠臣。

但封公建國事關重大,極為敏感,荀彧立刻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不能同意,因為一旦建立魏國,大漢天下在實際上就會變成曹家天下,這突破了荀彧的底線。

曹操對荀彧的反對大失所望,以勞軍的名義將其調往前線,實際上是調離中樞。荀彧走到壽春就一病不起,沒多久就去世了。

荀彧的理想是興復漢室,眼看大廈將傾,自己卻無能為力。對於一個有理想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比理想的破滅更痛苦。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荀彧就是具備這種品格的士人,寧願死守名節,當一輩子漢臣,也不願變更自己的立場。

荀彧與曹操,一個漢臣,一個“漢賊”;一箇舊秩序的維護者,一個新秩序的建設者;一個士族的代表,一個寒族的領袖,同路不同道,兩人因理想而走到一起,因政見而分道揚鑣。


秋媚讀史


荀彧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的,荀彧前期盡心盡力的輔佐曹操,幫助曹操統一北方。後來,兩人因為曹操稱魏公的事情而分道揚鑣,這一前一後,詫異很大。不但現在的人們很困惑,古人也很困惑。所以有許多人譏笑荀彧,說荀彧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雖然最後以自殺明志,為之晚矣。其實,說這些話的人都是不懂荀彧的。為什麼呢?

大多數人對荀彧不理解,究其原因是因為對曹操有誤判,人們都認為曹操是奸雄,於是想當然的以為荀彧也認為曹操是奸雄。那麼事實情況真的如此嗎?非也。早期, 曹操和荀彧一樣,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為什麼這樣說呢?

當時董卓挾持漢獻帝,亂政於洛陽。關東諸軍聯合起來討伐董卓,但是卻只聯合無征伐,這讓年輕的曹操氣憤不已。曹操認為:既然聯軍已經集結,為何要按兵不動?現如今董卓挾天子西遷洛陽,失掉民心,一戰可定,不可錯失機會。

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週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曹操的目標很明顯,那就是誅殺董卓,拯救漢獻帝。這是什麼行為?典型的捍衛漢室王朝的忠臣,這時的曹操雖然有點憤青,但是勇氣可嘉。他隨後領兵獨自進兵滎陽,在滎陽被董卓手下將領徐榮所敗,差點喪命。

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當時所有的聯軍隊伍中,曹操的實力是最弱的。為什麼呢?袁紹為渤海太守,和韓馥共享冀州。劉岱是兗州刺史,孔伷是豫州刺史,張邈是陳留太守,橋瑁是東郡太守等等,只有曹操是以私家軍起兵於陳留,實力最弱。即使這樣,曹操確是最勇敢的。

因此,當袁紹取代韓馥後,儘管他禮待荀彧,荀彧還是離開了袁紹。為什麼呢?史書記載: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其實這個說法是有誤的,即使荀彧能看到曹操有才能,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他投靠曹操也絕不是因為這個原因,那是什麼原因呢?

袁紹當時盡佔富饒之地,有兵甲,是最有希望拯救漢獻帝的。但是袁紹身為盟主卻無心西向戮戰董卓。這就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袁紹有兼併天下之心,他已經放棄了漢室朝廷。而當時的曹操心存漢室,有勇有謀,是最適合投靠的對象,因此,荀彧投靠了曹操。荀彧投靠曹操後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從此以後兩人患難與共,從微小的力量開始慢慢發展。

曹操開始是很可憐的,身無立錐之地。所幸的是運氣還算不錯,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軍所殺,於是郡中功曹陳宮推舉曹操為兗州牧,從此以後曹操有了地盤。但是隨後曹操因為父親被陶謙所殺,於是率兵征討徐州,陳宮勾結張邈,迎呂布入兗州。當時兗州各郡皆叛,只剩下範縣、東阿、鄄城得以保全。

而最先發現叛軍苗頭的就是荀彧,荀彧看到張邈無故調動軍隊,認為有變,於是提前做準備,終於保住了鄄城。後程昱和荀彧說服範縣守將,保住了範縣。三縣堅守,等待曹操回軍救援。後曹操與呂布戮戰,由於蝗蟲之災氾濫,軍隊無糧可食,雙方罷兵。

後曹操又兩次討伐呂布,雙方對峙,誰都無法取勝。曹操於是想先進攻徐州,然後再回師征討呂布。這時荀彧制止了他。荀彧認為:兗州雖破,卻是曹操的根基。不固根基就無法發展壯大,因此不能失去兗州。曹操經過與呂布的持續拉鋸戰,終於生擒呂布,奪回了兗州。

曹操在兗州站穩腳跟後,荀彧就建議曹操奉迎天子。其實奉迎天子是把雙刃劍,如果自己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是個好事情,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如果沒有實力,那麼奉迎天子就是個禍害,很可能被大家群毆。而曹操就屬於後者。

曹操奉迎天子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大將軍,封袁紹為太尉。這時袁紹不高興了,恥於位列曹操之下。曹操為了袁紹高興,於是將大將軍的職位讓給了袁紹。這就是當時曹操的處境,雖然挾天子,但是真的令不了諸侯。

因此,此時的荀彧和曹操真的算是患難與共,兩人一個外出攻城略地,一個留守後方定奪軍國大事,共同維持著兗州及許都的安全。後曹操與袁紹爭雄,在最艱難的時刻,也是荀彧寫信勸曹操堅守,最後才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那麼荀彧和曹操又是什麼時候翻臉的,因為什麼事情呢?

準確的說,是在曹操徹底平定北方之後。曹操原來唯一懼怕的對手就是袁紹,袁紹死後,曹操一舉掃清北方袁氏勢力,實力從原來的最弱變成了最強。而這時曹操的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

原來曹操剛剛奉迎天子時,侍中太史令王立曾經多次對曹操說:天命有歸,五行輪迴。如今漢室衰微,取代漢朝的將是魏,而唯一能平定天下的是曹氏。話說的再明白不過,但是曹操很謹慎,立馬說道:我知道你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誰也不知道,你就不要再說了。

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等到曹操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後,曹操心態開始有了變化。公元208年,曹操公然廢三公,重設丞相官職,而且自封為丞相,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公元212年5月,董昭等大臣上奏漢獻帝,認為曹操功蓋千秋,應該冊封為魏公。這時曹操沒有再推辭,準備接受。而此時荀彧仍然對曹操抱有一絲幻想,當董昭等人拿此事詢問荀彧意見時,荀彧說:曹公興義兵以助朝廷,志慮忠純,君子愛人以德,我們不應該參與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曹操知道後很生氣。那麼兩人到底分歧在哪裡呢?

曹操認為:荀彧輔佐有功,應該有難同當,有福共享。我為魏公,你當三公,皆有進階,有何不妥。而荀彧則認為:當初興義兵以助朝廷,本應當匡扶漢室,安守本分。你曾經是司空,如今已經做了丞相,難道還想圖謀魏公的位置嗎?公之後就是王,而漢朝天下有古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你難道想當亂臣賊子嗎?

於是,曾經的患難之交,如今因為政見分歧而陷入冷戰。曹操為漢朝丞相,荀彧為漢朝尚書令,曹操要想當魏公,沒有尚書令的同意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曹操召荀彧隨軍,想和他談談心,了結此事。

其實兩人的想法彼此都心知肚明,但是站在正統的立場上曹操不佔理。於是荀彧想親自求見曹操,找曹操好好理論此事。但是曹操沒有給他機會,曹操閉門不見,因為曹操怕他。

至董昭建立魏公之議,彧意不同,欲言之於太祖。及齎璽書犒軍,飲饗禮畢,彧留請間。太祖知彧欲言封事,揖而遣之,彧遂不得言。

隨後曹操以比較委婉的方法去規勸荀彧,他派人給荀彧送了一個食盒,而盒內空無一物。寓意讓人深思,可以理解為漢室已亡(空盒),要想吃飯,還必須找我。可以理解為你已經沒有用處了,彼此兩清。不管怎麼理解,荀彧看到這個食盒後自盡而亡,一代英才就此走完自己的一生。

回顧兩人合作的經歷,荀彧一開始就看出來曹操是個奸臣嗎?沒有。當年的曹操以微弱之勢逆襲董卓,其行為活脫脫就是一個最大的忠臣。只是後來曹操戰勝袁紹,陡然變成最強的割據勢力,曹操心態變化了而已。而跟隨曹操的人哪個不想隨著曹操的稱帝而榮華富貴?曹操想,那些部下也想,但是荀彧不想。為什麼?

因為在荀彧心中,比榮華富貴更重要的是名望。他不想自己在歷史上落下一個亂臣賊子幫兇的罪名。既然曹操是自己一手幫忙發展起來的,如今政見不再一致,那麼為了維持自身的清白,只有以死明志了。這就是荀彧的苦衷,而這苦衷又有誰能體會呢?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曹操從一開始並不是奸臣,所以荀彧會不遺餘力的幫助他。因為幫助他就是幫助朝廷。否則曹操被滅,漢獻帝又要流離失所。但是後來曹操滅了袁紹之後,開始慢慢有不臣之心,這是荀彧不能控制和左右的。於是為了和曹操撇清關係,荀彧選擇了反對曹操,後反對無效,荀彧以死明志。這就是荀彧前後矛盾的真實原因,對此,你怎麼看呢?


每日趣評


本人也非常喜歡荀彧,首先曹操並沒有稱帝,而是晉升魏公(只是名義上沒有稱帝而已)。

在三國裡荀彧是評分很高的謀士,最有影響力的便是力排眾議,鼓勵曹操跟袁紹打官渡之戰,分析了袁紹雖然兵多將廣,但謀士內部矛盾重重,顏良文丑有勇無謀,堅定了曹操對抗袁紹的信心,並取得了勝利,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荀彧雖然能力很強,但在三國時期,他還是不同於其他謀士的,簡單的說,別的謀士都在為自己的主公效力,而在荀彧心裡,他在為漢朝效力,他的理想是讓漢朝延續下去。如果曹操真的自立魏公,建魏國,那麼大漢皇帝隨時隨地便會被曹家取締,漢朝也將結束,所以荀彧內心是非常矛盾的,他的上級領導的做為跟自己的理想發生了嚴重的衝突,所以在所有人為曹操晉升魏公而歡呼雀躍時,荀彧選擇了沉默,最後用死亡結束的對自己內心折磨的終結。

荀彧的死歷史有很多說法,三國演義裡,曹操送給他一個空盒子,這可以代表很多意思,或許是你已經對我沒用了,荀彧看後遍服毒自盡了。曹操是個不折不扣的奸雄,對反對自己政治道路的人是不會留情的,雖然是被他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回到主題,荀彧反對曹操晉升魏公的主要原因是他內心有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這和曹操要建立魏家王朝的野心發生了衝突,也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今生已錯過


首先,荀彧是忠於漢帝國的。

其次,他出身大世家,很早就出仕,避董卓而歸,舉家離開他認為危險的故鄉去冀州。不久袁紹佔領冀州,希望招攬荀彧,觀察了一段時間,荀彧覺得袁紹不是能成大事者。所以主動離開,投靠他認定有能力安撫地方,進而扶持漢室的曹操。

事實上,此時的曹操確實有心作為。荀彧的選擇沒有錯誤。為曹操推薦了豪華的文士集團,如郭嘉,戲志才,荀攸,鍾繇,杜襲等,個個都是閃耀光芒。

第三,隨著勢力的逐步增長,曹操當然從熱血青年蛻變成了奸雄,但這也不能怪曹操。因為曹家宗族、一大批世家寒門將領官員,他們的安危榮辱都系在曹操之身。曹操無路可退,只能在權臣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將廢黜漢獻帝的任務交給兒子曹丕去完成。

荀彧投靠曹操的第一心願基本完成,統一北方安定百姓。接下來就無法抑制曹操逐步邁向奸雄的道路了。

自王莽篡漢,公爵是漢制沒有的,這自然就是忠於漢室的荀彧不能忍受的,為自己的堅定政治信仰而選擇殉道。所以荀彧不能接受曹操稱公建國。


四川達州


荀彧是曹操的頭號智囊,曾經忠心地輔佐曹操,曹操曾經也很信任他,但二人最終分道揚鑣,矛盾的核心是政治立場的不同。

矛盾開始:“九州制”風波

荀彧與曹操出現分歧,最早是因恢復“九州制”引起的。曹操佔領鄴縣後,有人建議他恢復古代的九州制,原因是在古代九州里冀州的面積最大,如果恢復古代的九州制曹操的勢力範圍將變得更大,“則天下易服”。

對這個建議曹操有點動心,但這件事提出後立即引來眾多反對,身在許縣的荀彧聽說後給曹操寫了信,表達了反對意見。

荀彧認為,現在如果依古制,那麼冀州的管轄範圍將包括現在的河東郡、馮翊郡、扶風郡、西河以及幽州、幷州的全部,這些地方本來人心就不穩,讓他們歸屬冀州,將會使大家更加不自安。如果因此引起叛亂,那麼天下大業就不好說了。

荀彧建議曹操先平定黃河以北的地區,修復舊都洛陽,之後南下荊州討伐劉表、劉璋等不肯朝貢的軍閥,使人人自安,等到天下大定之後再來議古制。

荀彧的這番表態說得很有道理,卻讓曹操吃了一驚。因為曹操動了恢復九州制的念頭後,想的不是擴大冀州地盤那麼簡單,背後還其它考慮,看來荀彧沒看到。

九州是一個地理概念,但它也是整個古制中的組成部分,只有把它與整個古制聯繫起來看才能洞悉曹操的心理。恢復地理或行政區劃上的九州制不是曹操想法的全部,甚至不是主要部分,借恢復九州制進而恢復已經廢除的其它政治制度才是要害。

當時的政治制度大都因襲於漢初,這套制度由漢高祖劉邦初創,經過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等君王的不斷改造,與最初的形制已經有了很大不同。比如目前推行的三公制與漢朝初年的丞相制就區別很大,三公分了丞相的權力,有了制衡卻喪失了效率,東漢三公又長期被尚書檯等內朝官分權,有時形同虛設。

在曹操看來,即使漢高祖劉邦定下的制度有些也值得商榷,比如封爵制度,以前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劉邦非要來一個白馬盟誓,稱“非劉氏不得封王”,斷了一般人的封王之路,異姓的臣子功勞再高,封到縣侯也就到頂了,逼得王莽這樣的人只好另找出路。

曹操想恢復九州制,行政區劃調整是第一步,後面還會陸續推行以恢復古制為重點的政治制度,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自身集權,同時在爵位分封等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步還沒有邁出去便遭到了荀彧乾脆利索的反對,荀彧的表態讓曹操不能不認真對待,荀彧不僅是自己事業上的第一功臣,而且在士人中很有號召力,自己手下相當一批官員都來自荀彧的推薦。

或許荀彧沒有看出自己的真實動機,就行政區劃調整本身發表了一些意見,但也有一種可能,他看到了自己的心思而執意反對,如果是那樣就麻煩了。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恢復“九州制”的提議都不能再進行下去了,曹操下令終止關於恢復“九州制”的討論,為此專門寫信給荀彧說:“不是先生及時提出反對意見,我要失去的可能更多!”話是這麼說的,但曹操的心裡很不是滋味。

矛盾升級:“伏皇后事件”

接著,荀彧與曹操之間發生了更大的衝突,這件事與伏皇后有關。

伏皇后是漢獻帝的皇后,官渡之前戰漢獻帝的董貴人及其父董承因謀反被殺,伏皇后悲憤不已,寫了一封言辭激烈的信給自己的父親伏完,讓伏完聯絡一些人除掉曹操。

伏完決心反抗曹操,他在背後也搞起了聯絡工作,而所找的人裡竟然有荀彧。伏完拿出皇后的信給荀彧看,荀彧看後意識到問題很嚴重,但他沒有作任何表示,以他的政治經驗不難判斷伏完父女的行動等於自殺,但他也沒有向曹操報告。

伏完聯絡的人裡還有自己的妻弟樊普,樊普害怕事後被誅連,就把這封信交給了曹操,曹操心裡有了防備,但沒有立即挑明。

過了很久之後荀彧也察覺到事情已經洩露了,擔心曹操追究。荀彧於是主動跑到鄴縣,勸曹操廢掉伏皇后,另立曹操自己的女兒為皇后。

曹操聽完顯得有些吃驚:“現在朝廷有伏皇后,我的女兒能配皇上只是因為我那一點微不足道的功勞而已,怎能有更進一步的奢望?”

荀彧解釋說:“伏皇后沒有兒子,性情兇險惡毒,以前還給她父親寫信,說了些大逆不道的話,所以應該廢掉她。”

荀彧想輕描淡寫地把那件事掩飾過去,但曹操很認真:“這件事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荀彧也假裝驚訝地說:“我前面向您報告過呀!”

可曹操仍然很認真,不給荀彧留任何機會:“這難道是小事嗎,我怎會忘記?”荀彧裝著又想了想說:“確實沒有報告過,可能是當初在官渡與袁紹相拒,不想打擾您,所以沒有說。”

曹操明白荀彧是在為自己圓場,放在以前他一定裝糊塗混過去,俗話說“看透別說透、還能做朋友”,不給對方臺階下通常並不是曹操的風格,但這一回曹操較真到底了,繼續追問:“官渡之戰以後為什麼不報告?”

荀彧終於無言以對,只有不停地檢討自己。史書稱,這件事使曹操對荀彧產生了嚴重不滿,只是表面上包容他而已。

矛盾激化:反對“五等爵制”

可惜荀彧仍然不放棄自己的政治觀點,漢獻帝建安十七年(212年)2月,董昭提議恢復“五等爵制”,此議與前面的恢復“九州制”目的相同,但荀彧繼續反對,曹操對荀彧徹底失望。

半年後,曹操親自指揮大軍遠征孫權,參戰的部隊先後在譙縣附近集結,曹操專門請漢獻帝派時任尚書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譙縣來慰問。

天子派大臣到前線勞軍是慣例,但由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的荀彧親自前來是以前沒有過的。包括荀彧本人在內,許多人都注意到了這個細節,感覺將有什麼事發生。

果然,曹操隨後就以漢獻帝的名義發佈詔令改任荀彧為光祿大夫,不再擔任尚書令一職,同時繼續留在軍中“參丞相軍事”,即兼任曹操的軍事顧問。

改作閒職,又直接讓其成為自己的屬下,從這些任命看荀彧在曹操面前徹底“失寵”了,荀彧鬱悶至極,病了。

曹操率大軍推進到長江邊上的濡須口一帶,隨軍行動的荀彧因病留在了壽春,在這裡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最終病逝於壽春,時年50歲。

矛盾背後:對漢室的態度

荀彧死後,關於他的死因在當時就有種種猜測。有的史書說荀彧是生病死的,有的說“以憂薨”,即因心情極度鬱悶而死,還有的甚至說荀彧是自殺。

有一部史籍寫道,曹操這時饋贈給荀彧一些吃的東西,荀彧打開後發現裡面是空的,荀彧很奇怪,之後感到這是曹操在暗示自己什麼,於是“飲藥而卒”。

另一部史籍記載,荀彧臨死前把與自己保存的重要文件都燒了,因而他一生提出過的許多奇策密謀都不再為世人所知。

荀彧究竟是怎麼死的?這個問題已無法有準確的答案了,不過有個事實很明確,那就是曹操對他越來越反感了,他已經從的“第一智囊”和事業的堅定支持者變成了曹操心中的“絆腳石”。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荀彧的政治理念與曹操產生了嚴重分歧,荀彧是漢室禮教薰陶和培養出來的傳統士人,他心中的皇權正統觀念很強,他幫助曹操,是希望曹操能匡扶漢室而不是取而自代。

荀彧與曹操的矛盾根源在於對漢室的態度,荀彧忠心於漢室,因而反對曹操稱王稱帝,從勸說曹操“奉天子”到反對“九州制”、“五等爵制”,荀彧的這個政治態度始終如一。

因為如此,就使得荀彧與曹操之間越走越遠,即使沒有突然離世,荀彧在曹操集團中的作用和使命也已經終結了。


南門太守


三國裡最不懂的還是荀彧,全心全力的幫助曹操,但為什麼最後卻要反對他稱王稱帝?

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這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多年以來荀彧事為魏臣,實為漢臣,盡心盡力輔佐曹操,最後卻因為曹操想稱魏公而與曹操對立,相當於把權力送到人手裡,人家拿了,你又不高興了,我們不能理解荀彧,當時的人也不能理解荀彧,荀彧死後曾有人評價他是漢室傾頹、曹魏得權的主要幫兇,最後自殺明志,為之晚矣。

這話說出來對於荀彧是不公平的,為什麼我說不公平呢,因為無論是現在的我們,還是當時的人們,眼中看到的都是野心滿滿的曹操,就像新三國裡曹操說的:“也許你今天看錯了我曹孟德,可是明天呢,你又錯了。”這句話我是這樣理解的,曹操從身為漢臣到自己得權顛覆漢室他是有一個心理變化的。

曹操起初是真的想挽救漢室之頹,在聯軍各懷心思按兵不動的時候,曹操實力最弱卻獨自領軍深入敵境,企圖拯救漢獻帝,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圍剿,幾乎喪命,這正是這一點被荀彧看上了,忠漢之心袁紹、劉岱、張邈之輩沒有一個人趕得上曹操,這也是為什麼荀彧拒絕實力雄厚袁紹的邀請,反而投奔當時弱小的曹操,因為那時的曹操和荀彧心思在一條線上,荀彧幫助曹操站穩腳跟,擴充實力,招兵買馬,廣納賢才,這都是為了能和曹操一起振興漢室,他需要曹操這樣的領袖去帶頭,他需要曹操幫助漢室,清除董卓、袁紹這樣的毒瘤。

可是今日的曹操不是昨日的曹操,當曹操做到袁紹這麼大的時候,他的心態就變化了,就像當年袁紹想要吞併天下一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朝堂之上,百官之前廢除三公,自封丞相,代政劉協。

這個時候荀彧想要後悔已經晚了,兩個人之間已經心照不宣了,只差沒有捅破的窗戶紙而已,廟堂內外也唯他荀彧還是漢臣,其實兩個人公開的決裂是在曹操準備稱魏公的時候,荀彧對曹操說的話還是挺重的,亂臣賊子的帽子不偏不倚地戴在了曹操頭上,基本上點出了曹操圖謀天下的野心,這也導致,當初親密無間的夥伴反目成仇。

曹操不是一成不變的,而荀彧是死板的,這也是曹操為什麼比荀彧強,荀彧的愚忠讓人惋惜。其實荀彧如果想要建立新的秩序,大可以留在當初實力最強的袁紹身邊,恰恰因為荀彧想要振興漢室,想要保住劉家的江山他才幫助曹操,他覺得幫助曹操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他認為曹操是高祖的蕭何,可惜可惜,曹操成了第二個董卓。

萬一曹操取代了劉協,荀彧就成了助紂為虐,漢室的大罪人,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荀彧不想以這樣的身份名留青史。所以荀彧在自知反抗曹操沒有希望以後只能自殺表明自己的立場,告訴後人自己不是漢朝的罪人,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這件事不能說荀彧不忠,也不能說曹操不義,曹操送給荀彧一個空盒也是委婉地規勸荀彧。希望荀彧看清現實,認識到漢室氣數已盡的命運。但是荀彧自己過不去心理這道坎,所以荀彧從始至終就沒有背叛過漢。

不過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有人得志就勢必有人失志,沒有荀彧就沒有曹操,沒有曹操也不會有荀彧,只可惜荀彧曠世奇才,早早就退出了可以名立千秋歷史舞臺。

但不得不說,荀彧成功了,在三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留下良好名聲的人不多,顯然,他就是其中一個!

楊角風發作


簡介:1.荀彧(公元163年-公元212年),字文若。穎川穎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三國)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功臣。

2.荀彧早年被稱為“王佐之才”,初舉孝廉,(孝廉:根據儒家的思想,強調為人立身以孝為本,任官從政以廉為方,因此,察舉孝廉被確定為選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為漢代察舉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察舉孝廉原為兩個科目,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就是舉孝一人,察廉一人。然而終兩漢之世,孝廉往往連稱而混同於一科。被舉者多為州郡屬吏或通曉儒經的儒生,被舉後,沒有官職者授以官職,原為小官者升為大官)任守宮令。後棄官歸鄉,又率宗族避難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

3.荀彧不看好袁紹最終舍袁紹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尚書令。因任尚書令,處理軍國事務,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後因反對曹操稱魏王而受曹操所猜忌,調離中樞,在壽春憂鬱成病而亡。(關於荀彧的死是個迷,姑且不討論)

4.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逐鹿天下而得到曹操的讚賞,其中“迎奉漢獻帝”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出自荀彧的謀劃,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等等;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荀攸、陳群、杜襲、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應該說在曹操心裡除了郭嘉,就是荀彧所以給了荀彧很高的評價“吾之子房”)

曹操和荀彧曾經最親密的戰友最終走上了對立,不是封王,而是“封魏公、加九錫”。九錫就是九種特殊的待遇,它就是篡位的一種徵兆。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

荀彧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顒的,(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他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那麼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

荀彧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復起來,那麼要恢復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曹操是明主,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著曹操要篡漢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離開了曹操。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鏢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衝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曹操要的是自家霸業,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衝突。



曹操與荀彧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理想衝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鏢則不可避免。

他們的意識形態發生了變化,曹操是現實主義者而荀彧是理想主義者,當一個人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隨之而來的野心、慾望、成就也隨之膨脹,曹操從一個無名小卒一步步登上權利的巔峰,這時的曹操他的權利、威望已經無人能及,應該說他心態和追求已經發生變化,他絕對不會滿足於什麼大漢丞相,所以說當兩種意識形態發生碰撞時必定有一方會倒下。


諸葛村夫2019


首先糾正題目上的一個錯誤,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並不存在反對曹操稱帝的說法,曹操最終也沒有稱帝。


三國裡,荀彧的行為和結局的確是一個組矛盾的事件。他一生輔佐曹操兢兢業業,最後反對曹操稱魏公,這在曹操的其他主要文臣武將中式是沒有的。荀彧全心全意輔佐曹操有以下幾點:

  1. 規劃統一北方藍圖,指定統一北方軍事路線。
  2. 公元191年,荀彧轉投曹操,曹操大悅:"吾之子房"。後來,曹操討打陶謙,呂布攻打甄城,荀彧泰然處之,守住了甄、範、東阿三城。
  3. 後來又勸曹操迎奉天子,從此曹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處於主動地位,對外代表中央。
  4. 舉賢任能。荀彧舉薦了荀攸、戲志才、郭嘉、陳群、司馬懿等人,個個都是一時俊傑。
  5. 居中持重。荀彧和荀攸分眾主內外,荀彧守備後方,為曹操的大後方提供保障,還為曹操籌辦糧餉、軍械等等。

荀彧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熱烈的愛國情懷,是漢室的榮耀。他的功績有目共睹,早年選擇曹操,是認定曹操有平定天下能力。後來,曹操稱魏公,荀彧堅持反對,來表達自己對漢室的忠臣。或許當年荀彧以為自己能夠讓曹操做個大漢的忠臣,但是自己看走眼了,但是他別無選擇,只有以死明志。後來曹操徵孫權,荀彧因病留壽春養病,不久憂鬱而死(一說曹操送了一個空盒,荀彧見之,服毒自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