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中山,古稱“香山”,廣東省地級市,全國5個不設區的地級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 廣東地區性中心城市之一、 連續多年保持廣東省第5的經濟總量,並與順德、南海、東莞一起被稱為廣東四小虎。前身為1152年設立的香山縣;1925年,為紀念孫中山而改名為中山縣,位於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處,北接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西鄰江門市區、新會區和珠海市斗門區,東南連珠海市,東隔珠江口伶仃洋與深圳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相望。中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發祥於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享有廣東省曲藝之鄉(粵劇)、華僑之鄉的美譽。有旅居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和地區的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80多萬人。

中山是偉人孫中山故里,所以在中山,有很多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古蹟和公園:包括有孫中山故居、孫文公園、中山紀念堂、還有中山紀念中學等。除此之外,中山也有很多景點值得大家去遊玩。

中山景點

一、孫中山故居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孫中山故居位於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是孫中山先生出生成長的地方。孫中山故居紀念館設有"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山市民俗博物館"、"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所"三個機構,分為孫中山紀念展示區、翠亨民居展示區、農耕文化展示區、楊殷、陸皓東紀念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其他展區6大區域組成,形成以“孫中山及其成長的社會環境”為主題、兼具歷史紀念性和民俗性,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的展示體系。

在故居旁邊設有辛亥革命紀念公園以孫中山為首的民主革命家敢為人先的精神,花崗岩日記牆刻有孫中山、黃興、蔡元培、毛澤東、朱德、董必武、宋慶齡等人對辛亥革命歷史的日記、回憶錄以及詩詞等,重溫了辛亥革命的歷史記憶。而故居後面有中山紀念中學,中山紀念中學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長子孫科秉承其父“謀建設,培人才,為富強根本”的遺願而創辦於1934年,初名“總理故鄉紀念中學校”;1949年,學校改名為“中山紀念中學”。

地址:中山市翠亨大道93號

二、中山城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中山影視城,位於廣東省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故居旁,是集旅遊觀光、愛國主義教育和影視拍攝等功能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遊區。2001年,由中山市人民政府投資1.5億元興建而成。2006年,中山影視城當選中國十大影視基地 。

中山影視城由中國景區、日本景區、英國景區、美國景區和展覽館區五大部分景觀組成。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是以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足跡,濃縮他在中國和世界各地從事革命活動的紀念地而建造的建築群。

三、孫文公園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孫文紀念公園位於中山市中心城區南面,興中道與城桂路的連接處,坐落在中山新十景“興中綴錦”上。佔地26.6公頃,1996年11月孫中山先生誕辰之日全面竣工開放。這個公園的牌匾還是由臺灣著名書法家、嶺南派國畫大師歐豪年教授書寫。

孫文紀念公園主要由兩個平緩的山坡改建而成,分為革命紀念區和綜合遊覽區兩個不同的區域。紀念區以紀念孫中山先生的題材為主,設有孫中山先生銅像、噴水池以及松園、竹園、梅園和栽種了999株龍柏的龍柏山等景點。與紀念區遙遙相對的是遊覽區,這個遊覽區設有“香山”、“飛來石”、“一線天”、“水簾洞”、“觀景閣”、“迎陽石”等景點。整個公園重點突出了“紀念”的主題,景點的佈局也緊緊圍繞主題鋪排。

從公園的正門穿過用花崗岩雕刻築就的公園牌坊拾級而上,便進入了公園的革命紀念區。在這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旁青翠挺拔的龍柏以及6支高大的華表,整個環境顯得莊嚴肅穆。沿著花崗岩臺階拾級而上,很快就到達山頂的平臺,此時,孫中山先生頂天立地、高大威武的塑像便呈現在眼前。順著孫中山先生塑像的目光回首北望,高樓林立、充滿現代化動感的中山城區一覽無遺。尤其是寬敞平直、車水馬龍,有“興中綴錦”之稱的興中道更令人不得不歎服偉人故里,名城中山的大氣和亮麗。往東看,寬闊的城桂公路、博愛路,以及新城區的高樓大廈一一映入眼前。往南看是中山人用慈善萬人行活動籌得的善款興建的博愛醫院,站在孫中山先生雕像的腳下欣賞這座醫院,遊客不但可以觀賞到其建築風格的別緻,而且,還可以領略到中山人的愛心。往西看,則是風景優美的公園綜合遊覽區。當然,從孫中山先生塑像後面的臺階往下走,遊客還可以遊覽松園、竹園、梅園等景點。

地址:中山市興中道

四、詹園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中山詹園,又名中山大宅門,坐落於中山市南區北臺,是嶺南最大的私人家庭園林。

中山詹園建於1998年,佔地百畝,由詹園主人黃遠新親自設計,並從蘇州徵調百名園林能工巧匠歷時五年共同建成。其建園初衷出於為母親建造一處淡雅精緻、頤養天年的靜心居所,特以母親的姓氏命名為詹園,後母親感慰兒子的孝心,更為了讓天下所有的人都來感受其兒子的孝行,建議主人把園區對外開放。詹園倚山而建,一水兩岸,繼承了中國古典私家園林的傳統之餘,更凸顯著嶺南水鄉所獨有的佈局脈絡,同時還吸收了西式園林的風格,水體和裝修多呈幾何形式。庭園佈局瀟灑,層次分明,建築注重選址,造型洗練簡潔,色調明朗,樸實素秀,構成一種通透典雅、輕盈暢朗的嶺南格調。園內無論是明清古董、千年盆栽、鍾乳奇石,還是宅門漏窗、匾額屏風、對聯壁畫,均由園主細心挑選佈置,慷慨而陳,可謂精誠之至。

地址:中山市南區105國道旁

五、紫馬嶺公園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紫馬嶺公園是廣東省最大的郊野公園,也是中山市舉辦大型名花展覽的場所。紫馬嶺的特色是集天然與人工秀色於一體,是遊憩與生態並重的郊野公園。園內共有十三個園和一個大型賞鳥區,在不同的節日均有不同的展覽和表演。進入正門,映入眼簾的是"紫馬奔騰"像,像前是長達70米的噴水池。漫步園內,可謂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園內分佈有摩崖園、百花園、名人樹木、竹園、野趣園、雕塑園、春園、夏園、秋園、冬園、“嚶鳴谷”、陰生植物園、水生植物園、水園、兒童樂園等十幾個景點和遊樂場所。

地址:中山市中山三路南側

六、中山紀念堂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孫中山紀念堂位於中山石岐城區中心,由郭得勝先生捐款一千萬港元興建而成。紀念堂外觀莊嚴宏偉、富麗堂煌,高三十五米,總面積為三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為八千四百平方米。紀念堂的設計富於新意。從高空鳥瞰成一“中”字,而從地面平視則又成一“山”字,整個建築既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又充滿了時代的特色。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同志生前親筆敬題了橫匾“中山紀念堂”五個剛勁有力的大字。紀念堂為組合的複式結構,分前、中、後三座,前座是三層樓房,一樓為大廳,正中安放著一座用漢白玉雕刻的孫中山胸像,兩邊分別是“中山建設成就展覽館”;二樓兩側均為“孫中山革命史蹟展覽館”;三樓是呈“山”字排列的三個亭頂結構,中間大八角亭是可容一百餘人的貴賓室,兩旁小四角亭為貴賓休息室,紀念堂的中座是大型現代化影劇場,設有中央空調系統,座位一千四百八十四個。舞臺可旋轉,音樂池分三級升降,舞臺上裝有三十九路電動佈置吊杆,場內裝有四十路電容話筒和聲控燈光設備。紀念堂的後座分兩層,均為演員化妝室。紀念堂兩側是幽廊曲徑;園林小景。紀念堂前面為公園,並附設有商店、停車場等。

地址:孫文中路188-192號

七、中山溫泉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中山溫泉坐落於中山市三鄉鎮羅三妹山南麓,位處廣珠公路旁,毗鄰港澳,距珠海、澳門26公里,至石岐城區24公里,離孫中山先生故居翠亨村1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中山溫泉景區佔地2.2平方公里,是一個由星級酒店、天然溫泉、高爾夫球場、羅三妹山組成的複合型旅遊度假區。

地址:廣東省中山市迎賓二路

八、岐江夜遊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岐江是中山人民的母親河。岐江遊,以水為魂、橋為眼,以香山歷史為鋪墊,推出了“一河兩岸三個燈光秀四個碼頭五個市民廣場六座大橋九支火樹銀花十個主題公園”的絕美景觀。乘船夜賞岐江,看波光流影,享受景隨燈動的美好情境。14艘各式遊船將載著來自各地的遊客在岐江上盪漾,品味百年的歷史沉澱,觀賞現代都市景觀。

地址:中山一路與西堤路交叉口

九、泉林山莊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泉林山莊坐落於中山市三鄉鎮南龍村白水林山下,佔地逾600畝,投資逾6000萬元;是一座集娛樂、休閒、會議、戶外拓展、科普教育和度假於一體的大型旅遊度假區。

永遠的新鮮是泉林旅遊山莊帶給遊客們的另一大感受,為體現出“一步一景緻”的景觀氛圍,你會看到一個更加容光煥發的泉林旅遊山莊,各個遊樂項目裡裡外外的面貌都煥然一新,各種標誌牌更加美觀趣致,新建的標誌性噴泉景觀,全方位的細緻美化,塑造出了一個更美麗鮮亮的泉林旅遊山莊。泉林旅遊山莊被中山市旅遊局評為中山“最具人氣”的旅遊景點。

擁有高山滑草、零下5攝氏度的冰動樂園、荷李活鬼城、空中飛人、超級跑車、活水山泉泳場、還有全長1180米的觀光纜車、廣東省目前唯一的比例為1:10的遙控模型車賽車場、彩彈野戰和2009年最新引進的大型機動遊戲旋轉迪士高等60多個遊樂項目,探索者戶外露營拓展俱樂部有專業教練全程指導學員進行一系列的專業拓展培訓,還有創意廣場——“挑戰極限123關”,挑戰你的體能、 挑戰你的膽量;1500平方米的創意廣場適合各種大型活動、篝火晚會的舉辦,給你無限的創意空間。而泉林科學館已獲中山科協授予“中山市科普教育基地”稱號。

地址:中山市三鄉鎮南龍村泉林路6號

中山美食

中山特色美食中山美食在全國乃至海外都有名,"吃在中山"是珠三角市民、港澳臺同胞以及海外僑胞的共識。中山有大小食肆6000多家。

一、杏仁餅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咀香園杏仁餅是一道美味可口的傳統名點,屬於粵菜系。咀香園杏仁餅創始於一九一八年,產於廣東中山市。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稱杏仁餅。已有近百年曆史,原屬家庭自作自食;以後創制成為產品,外形改為圓形小餅。先選取一級綠豆,經傳統工藝精選製成綠豆粉;配以杏仁磨成粉,在餅中夾肉精製而成。餅身鬆脆,餅心香甜,入口松化,風味獨特。中山杏仁餅,以咀香園生產為正宗,規模最大,質量最佳,又稱咀香園餅。

二、石岐乳鴿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石岐乳鴿是中山市著名的特色小吃,石岐乳鴿本是中山籍華僑從國外引進的優良鴿種,經同中山石岐的優良鴿雜交後孵育出來的一種乳鴿。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嫩、胸肉特厚而著名,烹製方法繁多,用乳鴿製作的茶餚,有紅燒乳鴿、脆皮乳鴿、明燒乳鴿、松江乳鴿、江南白花鴿、油浸乳鴿、白切乳鴿、豉油王乳鴿等。

三、南朗鴨粥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南朗鴨粥做得好,一是在鴨肉上,二是粥本身的滋味。用來熬鴨粥的鴨肉需經過特別的製作。南朗人一般從市場上買來新鮮的鴨肉,把鴨子預先燜熟了,然後過一下油,再切成肉丁,經過如此製作的鴨肉既保持了原來的鴨味,又多了特別的滋味。如果覺得只有鴨肉的味道顯得有點寡的話,可以試試滷過的鴨肉。滷過的鴨肉製作的粥,端上來就先有一種夾雜著肉香和滷味的香氣撲鼻而來,一邊吃粥,一邊咬著鴨肉,嘴裡嘗著的、咬著的是韌韌的鴨肉,鼻子還享受著特別的香味。

四、沙溪扣肉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沙溪扣肉是廣東中山沙溪鎮所有酒樓食店甚至一般家庭均懂得製作的傳統名萊,屬於粵菜系。這種菜式首先講究選料,所選豬肉既不太肥也不太瘦,以偏肥的"五花腩"為首選。

製作時最花工花時間是漂油,即原大塊肉清水煮熟後,用特製的“釘板”把有豬皮的一面拍打再浸水使肥油漂出,然後加配料醃製再紅燒,直至肉面變黃而皮色和瘦肉部份變紅,然後切件,每件夾一塊已熟的粉葛(稱葛扣)或香芋(稱芋扣)或用青菜或梅菜墊底(稱菜扣),排好上缽隔水燉約一小時。這種扣肉味香肉滑雖肥而不膩,特別豬皮部份,其味更佳,以前怕吃肥肉的人,就算是試吃也會感到意外驚喜。

五、神灣菠蘿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神灣菠蘿,果身圓形或橢圓形,果丁較深。一般每個重一市斤左右,色澤金黃,皮薄肉厚,肉細爽脆無渣,甜蜜清香而無酸味,齒頰留香,經久不散。神灣菠蘿營養價值,菠蘿含有一種叫“菠蘿朊酶”的物質,它能分解蛋白質,有利於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症和水腫;菠蘿中所含糖、鹽類和酶有利尿作用,適當食用對腎炎、高血壓病患者有益。

六、小欖菊花宴

小欖菊花宴是廣東省地方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利用菊瓣所特製的菊花宴,也是他們最馳名的菊花系列菜式。如三蛇菊花羹、菊花炸魚球、菊花蒸肉丸、菊花魚欖、菊花魚片、菊花雞、菊花海鮮、菊花燜豬肉、菊花炒牛肉等,都能使每種菜式都有肉的鮮味,更有濃濃的菊花清香。能在金秋季節賞菊之餘,一嘗難逢的菊花宴,成為中外遊客的追求。小欖鎮以擅於種菊嘗菊而成為幾百年來的優良傳統,每逢甲戌年60年一屆的菊花盛會更是名聞中外,而他們由於盛產菊花,利用菊瓣所特製的菊花宴,也是他們最馳名的菊花系列菜式。

七、黃圃臘味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黃圃臘味起源於清光緒年間,由黃圃民間小食作坊的主人王聯盛利用當地原料,加上獨特的手工技藝製作而成。經過一路發展,黃圃臘味利用本地的原材料,經過多種傳統手工技藝製作而成,色、香、味俱佳,是廣式臘味的典型代表。

八、小欖粉果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小欖粉果是一道美食,製作原料主要有瘦肉、肥肉、胡蘿蔔、香藁、牛粉、豬油。粉果可以隔水蒸,也可以用油半煎炸,為煎粉果。粉果又稱”娥姐粉果”,相傳粉果是抗戰前一名叫“娥姐”的女傭創制的,因粉果別具風味而被“茶香室”的老闆看中,特聘娥姐到茶室主持。

九、三鄉瀨粉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中山市三鄉鎮的傳統產品瀨粉,已有150多年曆史(一說200多年),過去是以冷飯曬乾後磨粉特製而成。現經不斷改進工藝,以優質粘米為主要原料,並選用當地的優質礦泉水,拌和成稠度適中的粉漿,蒸製成細長而很有韌性的園條狀鮮粉,成品配上上湯肉料,吃起來粉條潤滑爽口而有彈性,非常可口。

十、蘆兜粽

中山蘆兜粽是圓筒狀,兩頭交錯一字平口,一般直徑1 2釐米,長30釐米,釀入洗淨的糯米(有微量精鹽、生油、拌勻),夾以燒腩肉、鹹蛋黃(洗淨蛋白膠為宜),用圓水草綁紮。武火煲至水滾放入蘆兜粽,文火煮4個小時,間中加些開水,收火留浸於湯內4小時。味香膩,食之韌滑。昔日,悅來南路瓊芳茶樓,在馬路旁當眾裹粽,起了活廣告作用。據說,其所用的燒腩肉,還加上微量五香粉,粽的香味更濃郁。有些家庭主婦,在煲蘆兜粽的水中,放些菖蒲以增加"香"味。是時,茶樓、餅店、小商販紛紛做蘆兜粽出售,供應給消費者及送禮者。

十一、三鄉茶果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三丫苦茶果、竹葉包兼粽、梘水兼糕、白水餃、芋頭糕、蘿蔔糕、角仔、葉仔、豆撈等美食糕點,是中山三鄉的特色小食,每年歲時節令,不論是三鄉本地百姓或是旅居海外的三鄉人都趕回家鄉吃茶果,形成獨特的傳統飲食文化。三鄉茶果以本地的物產製作,特別具有本土風味。其中,以三鄉瀨粉最有特色:三鄉瀨粉的製作始於清代嘉慶年間。三鄉白石村後山的一條繞經天后廟和觀音廟旁流淌的“媽坑”溪水,流經三鄉所處丹山的丹紅色朱沙泥土過濾之後變得水質清冽甜美,是早年三鄉村民的主要食用水源,用“媽坑”溪水製作出來的瀨粉香滑爽口。在農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鄉每條村輪流吃瀨粉,家家戶戶製作瀨粉食用;後來,三鄉瀨粉發展成為村民天天食用的食品,並每天供應澳門的酒樓飯館。以三鄉瀨粉加上用豬骨、大地魚熬成的上湯,配以燒鵝、白切雞、叉燒等配料,味道鮮美可口,是一道馳名省港澳的地方食品。

十二、東昇脆肉鯇

廣東攻略第二十九篇:中山篇


脆肉鯇(huàn)原產是在於中山市長江水庫,是用水庫的礦泉水,喂精飼料運用活水密集養殖法養育成的名特水產品。因其肉質結實、清爽、脆口而得名,養出來的魚,外形如舊,但肉質已變,蛋白質較普通鯇魚高12%,味道更為鮮美,還具肉質軟滑、爽脆與眾不同的特點,尤以魚肚部分最佳,因這種魚肉質帶有韌性,固烹調製作繁多,生炒切片炒口感更佳、蒸(不要整條蒸)、燉、火鍋(廣東人較多),等各具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