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的恩怨糾葛


時尚圈的恩怨糾葛


3月8日,中國“時尚教父”、時尚集團董事長的劉江在協和醫院陷入重度昏迷。

就在去世當晚,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也像《走近科學》前半段一樣魔幻。後來的人也都是描述不一。

有些人說,當晚就聯合董事開董事會,趁機奪權,甚至還用上了“逼宮”這個詞,但也有人說,在未來領導人不確定下,及時召開董事會解決過渡問題就是個正常的做法。

反正,就是各有各的說法。

換個意思表達就是,都說自己是忠心耿耿,指責對方則是心術不正。

然而這還不是最刺激的。

時尚集團在劉江去世6個月後,宣佈由於業務能力不足,要撤銷樊百樂的副總裁職位。


時尚圈的恩怨糾葛


而在發佈聲明的第二天,樊百樂也未“善罷甘休”,在時尚集團發出聲明的同一天,下午在微博上也在回應,稱對集團所說內容“特別不同意”。

沒有律師身份,聲明表達也相當有邏輯,怪不得這份聲明一出,就有人說,不愧是時尚圈出來的,鬥嘴都這麼有文化。

實際上,長期浸淫時尚圈的人,除了眼光毒辣之外,別說談吐氣質了,那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而且,表面上一團和氣,暗地裡搞鄙視鏈、名權鬥爭,秀價值觀,在時尚圈裡都是常有的事。

時尚圈的人也是這樣,該低調時絕不高調,該高調時也絕不低調。

1

就比如,大家都知道響噹噹的時尚芭莎,但對背後低調的時尚集團也沒太怎麼聽過。

如果用時尚狹義的定義,加上現在的審美眼光來看,時尚集團就是由一群不怎麼時尚的人創辦的。

1993年,劉江在北京東單一個衚衕的平房裡,拿出幾乎全部的錢,而且為了這本雜誌,劉江與他的搭檔吳泓,不僅拿出全部家底,四處借錢不說,居然還敢把雜誌一上來就定到了10塊錢!


時尚圈的恩怨糾葛

劉江與吳泓

平時都是一幫低調的人,給雜誌定個價卻這麼高調。

而且,敢這麼定價,不是因為雜誌印刷有多精緻,更不是供不應求。僅僅是因為內容定位。

白領、精英,就是時尚雜誌的關鍵詞。很多包括時尚集團在內的時尚雜誌們,也是順勢而起。

劉江更是一口氣說出了對雜誌定位的好幾個特點:

接近性、實用性、欣賞性。一個都不能少。

很多東西,都是矛盾又魔幻。

劉江曾形容自己,“是不折不扣的屌絲”,但對自己創立的雜誌,卻又是相當高冷與傲嬌。

這也是時尚集團為什麼這麼多年創造了好多個第一的原因,因為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不一樣。

當時一心想在文字領域發展的蘇芒,剛過去,工資也不高,還得給公司燒熱水、煮飯,大冬天還得騎自行車苦哈哈的找廣告商,公司當時還小,面對傲慢的客戶,即使表面上受什麼罪,也得把苦都咽在肚子裡。

但是,即使這樣,也沒能阻攔大家要給當時的人,無論白領還是學生,找點生活樂子,用官方話說就是提升生活品質和精神境界。

同樣是超前的人,不能不提到洪晃。1997年,洪晃則辭去了外企工作,基於家庭身份,洪晃選擇什麼也不算問題,不過她最終還是選擇了時尚。

一開始在她眼裡,做雜誌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拉最牛的作家寫稿,雜誌的銷量還愁上不去?

不過,一本講點價值觀的時尚雜誌不是那麼好做的。

坊間一個傳聞是,上海有個雜誌攤,洪晃為了讓自己的雜誌上攤位,特意跑到大爺跟前遞了盒香菸,結果還是讓老大爺不給情面的拒了。

由於常年直接接觸讀者,不能不說,老大爺是最懂大眾的市場經理了。

不過這也不能怪大眾。

當時,大眾對時尚雜誌的認知是,本就是為了看靚女,可你卻偏偏要給我上課?

1993年以後,通俗文化逐漸佔了上風,大陸明星開始崛起,也改變了人們的審美風潮。

同樣,80年代流行的文藝文學,那些梁實秋、林語堂們寫的太費腦,大家都不看了。

尤其是在2010年代,趁著民俗文化成為潮流,雜誌也一樣在崛起,一開始是一些小有名氣的演員藝人,給一些小有名氣的雜誌們拍封面、做採訪,再之後,藝人們逐漸成為明星,雜誌也聰明地抓住明星效應,雙方合作,也是相互成就。

簡單來說,就是對一本時尚雜誌,大家願意看圖片,不願意看文字;願意看明星八卦,但不願意看價值觀。

而唯一不變的,還是一塊手錶旁邊的1萬標價。

2

劉江在世時,最喜歡跟媒體強調的是,時尚是一種文化。在他看來,時尚根本不是什麼懂紅酒,重要的前提是:

你得真喜歡喝紅酒。

而且,劉江除了,也說過很多哲理之言,比如:

“如果在滿大街都是奔馳寶馬的時候再去談奔馳寶馬,那基本上已經沒有你的什麼事情了。但你也不能領先太多,在滿大街自行車的時候去和大家談勞斯萊斯。”

劉江的初心,與其說是做時尚,倒不如說是做教育。曾經一樣喜歡藉著時尚之名、行教育之實的洪晃也是一樣。

據洪晃的好友,《三聯生活週刊》前主編朱偉曾提及,洪晃之所以選擇時尚,也是因為時尚能滿足她嚮往的“張揚、瘋狂的生活方式。”

而且雜誌最初的口號還相當鮮明,“只做思想,不做明星。”

比起其他用力來配合時尚圈的人,劉江、洪晃們,都是那個需要時尚圈來配合他們的人。

肆無忌憚、一針見血,而且最愛自嘲,這些都是洪晃最鮮明的個人特點,同時,在最擅長作表面功夫的娛樂圈裡也是相當少見。

當然,看似個性化的時尚行業,在當時還是很難真正接納個性。

時尚雜誌們心裡都明白,自己還是在亦步亦趨的學著外國雜誌的路子。

同樣,紙媒鼎盛時,諸多圈內人都掀起了時尚行業的一角,當時耀眼的主編也一樣隨著雜誌崛起。《時尚芭莎》蘇芒、《VOGUE》張宇、《ELLE》曉雪、《週末畫報》葉曉薇,堪稱中國的四大時尚天后。


時尚圈的恩怨糾葛

蘇芒與劉江

當然,其中曉雪和葉曉薇在大眾面前算比較低調了,曉雪曾在洪晃手底下幹過,後來2007年去了ELLE雜誌,葉曉薇就更低調了,常年跟小眾、外國品牌打交道,領導下的週末畫報也是藝術氣息濃厚,難說在大眾面前有什麼大的動靜。

這裡也就看出,與愛寫詩的“文藝青年”劉江、愛自黑與黑別人的洪晃、常年低調的葉曉薇相比,會為人處事、也更懂得媒體效應的蘇芒們顯然看起來更適合時尚圈,也更得心應手。

這也沒什麼不對,要知道,時尚屬於媒體,低調的人是會被遺忘的,連李佳琦每晚都要扯著嗓子高喊幾個小時,時尚圈就更不例外了,你高調,我也不能佛系。

蘇芒就是個典型,能讓章子怡、劉嘉玲兩個強勢的人彼此balance,張宇也一樣,在每場時裝發佈會上,能與坐在旁邊的藝人,年紀大到70後,年紀小到00後,皆能談笑風生。

大家最常聽說過的,是經常出現在舞臺上的張宇,作為中國版 VOGUE 雜誌自 2005 年創刊以來的唯一一任編輯總監,最近也是在一檔時尚綜藝上出現過,聽著關曉彤講著白色的PPT。

而蘇芒呢,身上的title就更多了,時尚主編、出版人、慈善家、社會活動家,在傳媒圈、娛樂圈、慈善圈混得風生水起。

當然,在名利場裡,得利與失利,也總是相互的,都是暗潮洶湧。

蘇芒在2018年宣佈離開時尚集團時,也是伴隨各種宮鬥傳言,曉雪在離開洪晃公司以後,投奔了對手雜誌,也是沒拉下吃瓜者的議論閒話。

性格直率甚至偶爾抓馬的洪晃,即使後來在時尚圈的聲音漸無,但坊間都傳聞與蘇芒、曉雪有很多“摩擦”。

在洪晃的《張大小姐》裡,就有看起來是影射蘇芒的孟主編,坐大腿、“好瘦啊”也是被提到的梗。

除了影射,洪晃也曾公開懟過蘇芒旗下雜誌的調性:

“所謂特別腐敗奢華的時尚,實際上是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帶到一個歧路上。那既不是我們的傳統,也不是國外最好、最有品位、最政治正確的一種生活方式。”

而洪晃跟曉雪呢,也是過節頗深。曉雪當初還是手下的時候,兩人也算惺惺相惜,洪晃在當初的自傳也表達過很多讚揚之詞。

可是世事難料,曉雪後來去了ELLE,洪晃也收起好感,直接批評:“最後也就混個‘時二尚叫母’的名聲,離‘中國時尚教母’還是有距離的。”

2011年《VOGUE》某期雜誌在網上的售價一度被炒到80元。洪晃在微博上略帶諷刺地說,“VOGUE促銷太有方了,GUCCI有點殘。20元的雜誌就能送得起。”

即使過了幾年,彼此間的隔閡還是存在。

2017年,蘇芒在微博上放出一張合影照,圖裡要麼是演員像李冰冰這樣的,要麼是超模,就是把旁邊正在大笑不已的洪晃與張欣裁掉了。

而據說,當時張欣與洪晃大笑的原因,也是正在討論洪晃的《張大小姐》。

要不說,人就是江湖,不管走到哪裡、幹什麼都是糾葛。即使那時離蘇芒退一線不到一年,洪晃也快停辦了雜誌業務。

即使都在同一行業、甚至都在同一空間,也是各有各的心思。

3

時尚到底是啥?

作為“最不像時尚圈的人”,劉江、洪晃們卻早就看破了時尚的真相。

要說自黑自己,沒人比他們更犀利。劉江曾說自己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屌絲”;洪晃也說,“我的相貌實在沒走好運”。

但這並不耽誤他們對時尚的詮釋。劉江一直強調,時尚不是奢侈品,時尚雜誌要選擇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洪晃也說,“我就老怕知識分子笑我是時尚圈的,而時尚圈的人有笑話我,根本沒有時尚圈的顏值,又假裝文化人的深沉。”

他們的話不一樣,但本質的思想卻挺一致。

但文化人的時尚變成了商業人的生意,還能好做嗎?

顯然,在社會的大染缸裡,時尚也只能是門生意,時尚集團有工作狂人蘇芒,在很多公開材料中,都提到了蘇芒曾為時尚集團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發起的芭莎慈善夜雖然也是爭議頗多。

但既然是眼球生意,要的就是個名氣。


時尚圈的恩怨糾葛

洪晃


而反觀洪晃的雜誌,還請了好幾個愛拖稿的“小祖宗”,公司內部折騰的不行,大家都有個性,誰都不聽誰。

與其說洪晃,更不如說像個推翻者,因為看不慣時尚圈的浮躁氣息,懟過廣告商,也在文章裡怒罵拜金主義。

結果呢,把品牌商都惹毛了。惹怒金主爸爸的結果可不好。直接的體現就是公司收入直線下滑,後來洪晃也承認,“自己不能光做思想家。”

實際上,傳媒圈根本容不得低調。

上要爭奪廣告商資源,下有要“討好”的讀者,中間還要搞定一幫脾氣古怪極有個性的時尚編輯。

長袖善舞才是立得住的關鍵詞,而非個性鋒芒。

時尚圈“宮鬥”、“爭豔”之複雜,一點不輸娛樂圈,能拿到檯面上的所謂“揭秘”傳聞,都只是冰山上面的一點點。

而且,時尚這行業,人心永遠複雜、關係永遠多變。

比如,好不容易培養出來個優秀主編,還動不動就要自己出來單幹,還是討厭的同行;好不容易培養出個能幹的職業經理人,還總野心勃勃地惦記著公司的股權。

同樣,縱觀國內雜誌就那麼幾個,名人的圈子其實也沒那麼大,一般參加個什麼盛典大會,想避避不開,總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

要說壞就壞在這,畢竟,對著不喜歡的人假笑還是不容易的。

4

實話講,在紙媒的黃金時代,即使再囊中羞澀的人,為了一本雜誌也捨得掏錢。

像《時尚芭莎》、《瑞麗》等雜誌,當時隨便一本雜誌,都是青澀女生們滿足自我幻想的枕邊讀物。

當然,再配合食用郭敬明的最世文化系列,堪稱是圓小鎮青年們對大都市夢的最佳良藥。

曾經,思想與時尚,就像商業與審美一樣,對立很容易,想融合起來卻很難。

即使是“時尚女魔頭”蘇芒,基本上的讚美,也都是其人脈關係與業務能力。對於審美精神的指引,同時作為時尚集團的初心,也是不容易普及,始終困於小眾的精神趣味。

相比美國雜誌《vogue》,一般的明星模特,想登上封面都相當困難,都是需要先經過價值觀的考量,而國內的雜誌,還是明星們一窩蜂的湧上,哪個劇的明星火,哪個明星流量多,基本就可以拉上封面。

過去,中國很多時尚雜誌所看重的,是無圖不歡,現在隨便打開一本雜誌,還是一樣,也像是微博的紙質版。

但如今,一晃30年過去了,移動大潮來臨,傳統媒體危機等講濫了的話題,基本也都成了共識。

時尚可以變得越來越個人、越碎片,甚至碎碎唸了。誰都能隨便在文章下面吐槽兩句,寫文也不再是雜誌主編們的專屬,誰都可以發文對某個明星穿著發表意見。

數字大潮裡,時尚、瑞麗、ELLE也是一點兒不敢鬆懈,紛紛開公眾號,推線上雜誌電子版。

不過市場就是這麼殘酷。當時的白領,跟現在的白領也不一樣了。對於時尚內容的需求,不是幾張圖片加個知音體就可以滿足得了。

能夠扛起時尚大旗,帶得動貨的人,除了微信、小紅書上的各路意見領袖,還得必須有人情味,不能帶著雜誌語言那種生硬感。

也不難發現,現在頂部甚至出圈的諸多時尚博主,成名的原因,不是因為時裝搭配有多好、圖文多精緻。

最終能被人看見的,甚至出圈的,說到底,還是博主們本身由價值觀組構起來的人格魅力。

相反,如果沒有一個根本的價值觀作支撐,那些只會單一吆喝的網紅,反而也被大眾厭煩。

畢竟,就連明星楊冪,都在最近的廣告片裡借品牌之口,說出“拒絕浮躁”的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