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項羽,會在鴻門宴上殺劉邦嗎?

馬成林18


很多人把歷史事件簡單化,總認為項羽不殺劉邦,是一大錯誤。

錯誤是一定的,問題只在於:只要項羽不是政治家,他就無法下定殺劉邦的決心。

換句話說,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換了你,在項羽那個位置上,也不會殺劉邦。

不殺劉邦,是人之常情;

殺劉邦,是政治常情。

從這個角度來講,極力主張殺劉邦的范增,倒算是半個政治家;

可惜他情商太低,受挫之後竟怒斥主子項羽“豎子不足與謀”,實在沒有政治家風範,所以只能算半個。

為什麼說只要是個普通人,在鴻門宴上就不會殺劉邦呢?

因為,劉邦在這次宴席上,已經治癒了項羽的所有心病,讓他沒有任何理由再殺劉邦。

這些心病,都是“過去時”;

而殺劉邦的理由,屬於“未來時”,是一種預判、一種推斷,還沒有成為事實,需要遠見。

不殺劉邦的理由,屬於“既成事實”,已經發生,一清二楚;

殺劉邦的理由,只是“他未來會成為你最大的敵人”——只要項羽沒長天眼,就很難下定這個決心。

項羽的心病,有三個。

第一,先入關中為王,這是楚懷王當初的約定,結果劉邦先入關了。

第二,劉邦佔了關中,關中和咸陽,是你做主還是我做主。

實力上我項羽明顯佔優,問題是你是否會明確表態臣服於我,把關中地區交給我。

第三,你為什麼封了函谷關,不讓我的軍隊進來?

劉邦為了不和項羽正面衝突(敵強我弱,等於自取滅亡),主動讓出了兩個巨大的蛋糕:

首先,什麼先入關中為王,老子只是給你打先鋒,根本不會在關中稱王!

這也是政治站隊,表示和楚懷王決裂,站在項羽這一邊。

楚懷王只是名義上的首領,無實權,但當初有了這一約定。

而楚懷王為了奪權,有意壓制項羽、提拔劉邦,讓劉邦西進攻秦,目的是培植他對抗項羽。

因為劉邦先入關,項羽派人去問楚懷王原來的約定還算不算,目的是希望楚懷王退一步,按軍功封王。

沒想到楚懷王還很犟,說“如約”——按原來的規定辦。

這讓項羽對楚懷王十分不滿,繼而遷怒於劉邦。

劉邦此舉,等於是背叛楚懷王,順從項羽,從而讓項羽失去了殺他的最重要理由。

其次,是把關中地區全部交由項羽處置。

雖然關中是我打進來的、咸陽是向我投降的,但全部聽憑項羽處置,等於是功勞全歸項羽。

這兩個大蛋糕,足以讓項羽打消殺劉邦的理由了。

僅剩的一個心病,即劉邦為什麼封函谷關。這很好辦,就說是誤會,撒個謊、一泡尿的工夫就解決了。

畢竟兵荒馬亂的,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很多,誤會也常見。

劉邦堂而皇之地以“抗拒盜賊”為藉口,項羽也就沒有深究。

核心問題是,當時劉邦只是命令封關,也就是關門緊閉,但沒有和項羽軍隊發生戰鬥。

項羽軍用木柴把城門燒燬,進了關;如果城上放箭、攻擊,士兵是很難迅速接近城門、燒掉城門的。

頂多算個小的軍事摩擦,算不上戰鬥。

所以說,鴻門宴之所以項羽不殺劉邦,是因為劉邦已經付出了巨大代價,項羽的收穫也足夠大了,他的確沒有充足的理由再殺劉邦,無論是法理上 還是情理上。

殺劉邦,唯一的出發點,只能是從政治上考慮。

可項羽不是政治家。

所以,換了你,只要你沒有政治家皮厚心黑的基本素質,也不會下定決心,殺掉劉邦的。

事實上,劉邦後來為了逃離關中(范增不讓走,企圖把他困在關中,找機會殺死),還付出了兩個巨大代價:

第一,一路殺奔關中壯大起來的10萬人馬,項羽只准他帶走兩三萬左右的沛縣子弟兵;

第二,張良是個傑出謀士,項羽很清楚,不准他跟著劉邦。

張良可比百萬雄師,自己的部隊又被砍掉三分之二,如此之大的代價,才換來劉邦活著離開了關中。




明日該何去何從


范增在劉邦使計逃跑之後,說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由此可見,至少在范增的眼中,這是殺掉劉邦的最好機會,錯過了這次機會,以後便不會再有了,而歷史也恰恰證明了范增的言論,所以說,如果鴻門宴是除掉劉邦的最好機會,那麼項羽確實應該這麼做,原因如下:

首先,進入關中之後,項羽和劉邦二人的不同做法

當時,劉邦駐軍灞上,而項羽駐軍新豐鴻門。劉邦在崤山以東的時候,貪戀美色和金銀財寶,進入關中之後,摒棄以前一切的貪慾,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讓關中之地安定下來。

反觀項羽,進入咸陽之後,殺害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燒燬秦朝宮室。並且更令世人所震驚的是項羽鉅鹿之戰戰勝章邯之後,章邯率眾投降,結果項羽卻一夜之間殺掉了秦降兵二十萬人,這也是項羽在關中之地無法立足的原因之一,項羽的這一做法令秦人群起而攻之。

項羽和劉邦二人的做法,或許也反應了二人在政治上的大局觀和究竟能在爭霸的道路上走多遠。


項羽的婦人之仁和優柔寡斷的性格也決定了他錯失了除掉劉邦的絕佳機會。

在鴻門宴上,項羽有多次機會除掉劉邦,亞父范增也多次示意項羽可以開始行動,但項羽猶豫不決,最終被劉邦逃走。

韓信曾評價項羽有婦人之仁,有生病的人將自己的食物分給他,並且還為他流淚,但在分封諸侯,給功臣加官進爵的時候,卻總是捨不得,在鴻門之宴上,項羽的婦人之仁也是充分的顯露了出來。相反,在這一點上,劉邦比項羽要做的好。

我們上文提到,這是除掉劉邦的絕佳機會,他的可行性自然不必多說,所以說,如果鴻門之宴上劉邦需要除掉,那麼就不能有項羽的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大家可以點個贊,並且關注一下@小宇聊文化,感謝各位。(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小宇聊文化


又是穿越命題。

鴻門宴是千古流傳的故事,很多人認為鴻門宴上項羽婦人之仁,沒有殺掉劉邦的事情而耿耿於懷,但事實上鴻門宴上直接殺掉劉邦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顯然不是,畢竟酒宴之上誅殺有功之人,造成的政治負面影響太過於惡劣,而當時有太多的選擇。

為何劉邦能夠早於項羽先入關中呢?

項梁、項羽渡江北上進入中原之後,先是擊殺了自立為楚王的秦嘉,而後立熊心為楚懷王,並收留了劉邦,此時項梁已經成為當時各路起義軍的實際領袖,只不過楚懷王熊心作為招牌而已,此後項梁先是救援齊國,大敗章邯。然而好景不長,項梁不久之後在定陶一戰中被章邯擊敗身死,而楚懷王也方寸大亂,不過他也趁此機會,將各路楚軍收縮回彭城附近,將楚國大權掌握在手中。

項梁戰死,讓很多情況發生了變化

而此時的章邯也認為楚軍不會有什麼大作為,沒有繼續進攻楚國,而是轉頭北上與王離一起進攻趙國,結果將趙王圍困在鉅鹿,趙國無奈之下只得向楚國求援。

而接到趙國求援的楚國,做出兩個重大選擇,一路有宋義為主帥,北上救援趙國,另外一路由劉邦帶領,利用關中空虛,向西伐秦。


但是北路軍的進軍途中發生了變化,主帥宋義被項羽砍死奪走兵權,而之後項羽贏得鉅鹿之戰全殲秦軍王離部,之後又在漳汙之戰迫降章邯,秦軍主力全部覆沒。而劉邦則趁著關中秦軍主力空虛,以及趙高弒殺秦二世胡亥的內訌,進軍關中滅亡了秦朝。

這樣就造成了劉邦早於項羽進入關中的局面。

劉邦在項梁死後,獲得了更多的機會

鴻門宴前後,項羽劉邦實力差距懸殊,項羽佔據絕對主動權

劉邦雖然是直接滅亡秦朝之人,但是滅秦功勞者當數秦軍,因為秦軍主力的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和章邯所部共計數十萬人都是被項羽擊敗的,而項羽也在鉅鹿之戰後,被東方各路諸侯公認為諸侯長。

項羽隨後進入函谷關時,劉邦還想要閉關自守,阻止項羽入關,結果被項羽一戰擊破,隨後項羽入關,屯軍霸上,此時項羽有軍隊40萬,且經受國大戰的洗禮,而劉邦僅有軍隊10萬,可謂兩者相差懸殊。

所以項羽有著更多的選擇。項羽曾經一度掌握主動權

他既可以直接以劉邦阻撓他入關,以諸侯長身份討滅之,又可以在入關以後,分封劉邦之後,將其分封在關中,然後半路擊殺之,

顯然無論正面堂堂正正的攻殺,還是乾淨的刺殺,像他後來狙殺楚懷王熊心那樣乾淨利落的話,都是沒有問題的。都比在鴻門宴上殺掉,要高明得多。

但是項羽都沒有這麼做。

項羽放過劉邦的原因,既有婦人之仁,也確實輕視了劉邦

作為曾經一起並肩作戰的戰友,項羽對於劉邦還是有一定感情的,項羽和劉邦曾經一起作戰砍死了李斯的兒子秦朝三川郡郡守李由。

而鴻門宴之時,項羽剛剛26歲正是重感情的年齡,而劉邦已經50歲卻已經成了精的老狐狸,項羽的內心就是想要放劉邦一馬。

同時在兩年多的反秦起義中,劉邦雖然滅亡的秦朝,但是真正出彩的地方不多,反而是項羽在鉅鹿之戰、漳汙之戰中的大放異彩,這也讓項羽有些飄飄然,也更加輕視劉邦。

綜合多種因素,項羽分封劉邦蜀中、漢中,但是卻沒有過分的壓迫劉邦。


大東北的小豆包


首先申明一點,歷史不能假設!非要假設一下,必然存在多樣的“我”。如果我是一個堂堂正正之人,不會選擇此時此地殺掉劉邦,以當時的情況,劉邦確實沒有做出任何行為能夠讓項羽找到藉口去殺掉他,我可以在以後的歲月真刀真槍憑實力去打敗對手;如果我是一個剛愎自用之人,根本聽不進別人言語,只想自己臉上好看,並相信自己隨時隨地有能力除掉對手,;如果我是一個膽小怕事之人,一定擔心如果真地發生火拼,萬一對方拼命,說不定會傷及到自身,因此只能明天再說,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如果我是一個機智勇敢之人,一定不會放棄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我會精心地策劃,周密的安排,不給對手一點反擊的機會,一舉全殲對手。如果,如果,還是如果,看來歷史還真不能假設!其實,政治鬥爭,你死我活,關鍵在於運籌帷幄。筆者突然想起粉碎“四人幫”之經過,堪稱運籌帷幄之典範。


用戶惜時如金


如果我是項羽,在鴻門宴時候會殺劉邦。不是因為說他以後會怎麼樣,而是他進城之後的“約法三章”,這種明顯收買前朝人心的行為證明他是有更大的政治野心的作為一個合格的統帥是不能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對於此類事件應該扼殺在萌芽裡。


異客


如果是,肯定聽亞父范增殺掉劉邦,最後證明,劉邦阻擋項羽的奪天下之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