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是福臨登基而不是博果兒登基?

曹政情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沒有定下繼承人人選,剛建立起來的清朝陷入了繼位者的爭奪,其中以豪格和多爾袞的呼聲最高,兩方勢力互不相讓。最終,雙方各退一步,選擇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登基為帝。

其實除了福臨之外,皇太極當時還有其他的兒子,比如身份比福臨更高的博穆博果爾,為什麼最後選擇的是福臨不是博果爾呢?

福臨vs博果爾

福臨是皇太極第九子,生母是當時的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孝莊太后)。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第十一子,生母是當時的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

從當時的位份來看,娜木鐘的身份要高於莊妃,身份上來說,娜木鐘的地位也要略比莊妃尊貴。其他條件來說,福臨與博果爾相當,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

為什麼選擇了福臨?

在豪格和多爾袞競爭白熱化的時候,多爾袞一看自己和豪格都沒有絕對的勝算,於是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立皇太極的其他子嗣。那麼應該選擇誰呢?

除去豪格是皇長子身份外,皇太極剩下的子嗣,有競爭之力的就是皇九子福臨及十一子博穆博果爾,兩人的生母皆是崇德五宮后妃。若是兩人的生母身份相比較的話,在關雎宮宸妃病逝後,麟趾宮貴妃(博果爾)生母是後宮位份第二的女人了,怎麼看都是博果爾勝算大些,可最終福臨勝出了,阿淺個人分析,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福臨年長,除生母外,還有中宮支持

福臨與博果爾年紀相仿,但福臨要年長一些。生母莊妃雖然在崇德五宮中排名最末,可是中宮皇后哲哲可是莊妃的親姑姑。

2、多爾袞攝政的需要

既然多爾袞主動提出立第三人,那麼就不會打沒有準備的仗。扶植幼帝,自己可以獨攬大權,權傾朝野,選擇好控制且沒有隱患的繼承人,是他所考慮的。

博果爾的生母原是察哈爾部林丹汗的大福晉,雖然率部歸降,但勢力還是不容小覷。若是選擇博果爾,那麼朝政勢力很有可能落入娜木鐘及察哈爾舊部之手,屆時若起了異心,對剛建立不久的清政權極為不利。福臨生母所在的科爾沁部,一直都是皇太極的支持者,中宮皇后還是科爾沁部的,他們不容易生異心,是個比較好控制的。

3、野史傳聞,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關係

關於孝莊太后與多爾袞的關係,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且不說是否兩人真有異常的關係,但在福臨登基的背後,一定離不開孝莊太后對多爾袞的籠絡,至於是用的何手段,就有待研究了。


若淺話史


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其所有在世的皇子中,皇九子福臨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無疑是身份最為高貴的。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二十一日,清太宗皇太極驟然崩逝,引起朝野上下一片譁然,隨之而來的就是長達十七天的皇位之爭。

皇太極一生之中,一共誕育了11位皇子,分別是:

皇長子正藍旗旗主、肅親王豪格,時年34歲,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

皇二子洛格,幼殤,生母繼妃烏拉那拉氏;

皇三子洛博會,幼殤,生母元妃鈕祜祿氏;

皇四子葉布舒,時年16歲,生母庶妃顏扎氏;

皇五子碩塞,時年14歲,生母側妃葉赫那拉氏;

皇六子高塞,時年6歲,生母庶妃那拉氏;

皇七子常舒,時年6歲,生母庶妃伊爾根覺羅氏;

皇八子,幼殤,生母是關睢宮宸妃海蘭珠,也就是後來的敏惠恭和元妃;

皇九子福臨,時年5歲,生母是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後來的孝莊文皇后,大家更習慣稱之為孝莊太后;

皇十子韜塞,時年4歲,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時年2歲,生母是麟趾宮貴妃娜木鐘,也就是後來的懿靖大貴妃。

按照“子以母貴”的傳統,此時的皇子出身的高貴與否,必然要看其生母是否位列皇太極的“五宮后妃”之列。

所謂皇太極的“五宮后妃”,即中宮皇后哲哲、關雎宮宸妃海蘭珠、麟趾宮貴妃娜木鐘、衍慶宮淑妃巴特瑪璪以及永福宮莊妃布木布泰。

皇后哲哲與淑妃巴特瑪璪並沒有誕育皇子,宸妃海蘭珠所生的皇子早殤,其也在此前已經去世,所以在上述所有皇子中,只有皇九子福臨和皇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為“五宮后妃”所生,因而身份也就更加高貴,與其他皇子相比更加具有競爭皇位的優勢,其他皇子自然而然的就被排除在了考慮範圍之內。

而由於博木博果爾的生母麟趾宮貴妃娜木鐘在海蘭珠去世後,地位進一步躍升至僅次於皇后的存在,因而比排在“五宮后妃”之末的孝莊高出了三個級別,因此博穆博果爾的身份相較於福臨也就更加高貴。


當然,儘管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儘管是庶出,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卻是比福臨和博木博果爾更加熱門的皇位競爭者。

豪格的出身原本也是非常的高貴,他的生母葉赫那拉氏,在皇太極的結髮妻子鈕祜祿氏去世後,成為皇太極的正室福晉。然而,由於葉赫那拉氏曾在宮中乘轎行走,且見到貝勒阿濟格沒有下轎行禮,進而被努爾哈赤勒令與皇太極離婚,於是豪格的在皇太極所有皇子中的身份就此變得低微。

但是,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很好的發揮了其年齡優勢,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在戰場上拼殺,之後更是憑藉軍功,在皇太極登基後被封為了“四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並且主管戶部,與自己的叔伯們平起平坐。

而在皇太極去世的時候,豪格成為了爭奪皇位的熱門人選,一方面,他手中握有正藍旗,同時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在索尼、鰲拜、圖賴、圖爾格等人的帶領下,共同支持豪格,使得豪格獲得了爭奪皇位的重要資本;另一方面,當時皇位的傳承,除了遵循漢族傳統的即位方式外,更多的還是依照努爾哈赤時期所確立的“八和碩貝勒共舉新汗”的方式,這就使得作為皇太子長子並且擁有戰功的豪格,更具有奪位的優勢。

於是,皇位的爭奪首先在豪格與另外一位同樣有著眾多支持且戰功卓著的候選人,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之間展開。

期間,掌管兩紅旗的禮親王代善與掌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表示支持豪格,這使得豪格瞬間佔有了巨大的優勢,然而在此情況下,豪格竟然大言不慚的說了一句“德小福薄”,遭到了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兄弟的激烈反撲,雙方重新陷入僵持。而豪格,也就此痛失皇位。


擁立福臨登基,在當時是各方勢力相互妥協的結果,但同時於情於理都不失為是最佳選擇。

就在豪格與多爾袞兄弟重新陷入僵持的時候,兩黃旗已經包圍了舉行會議的崇政殿,兩白旗也開始進行了軍事部署,皇位的爭奪馬上就將演變為八旗內部的一次火併,甚至有可能就此引發八旗內戰。

於是在這個時候,鄭親王濟爾哈朗主動提議,豪格和多爾袞都都不能登基,而是從皇太極的皇子中另擇一人,於是鄭親王首先提議由福臨繼承皇位,多爾袞也表示同意,豪格也就此選擇了讓步。就這樣,福臨非常意外的獲得了皇位。

那麼,與福臨同樣出身高貴,甚至身份比福臨還要尊貴的博穆博果爾不能繼承皇位,這實際上,還是因為此時的福臨相較於博穆博果爾,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優勢的。

首先,就是皇太極對於科爾沁來的三位后妃的態度上,本就透漏出了傳位的意向。

皇太極的“五宮后妃”中,皇后哲哲,宸妃海蘭珠以及孝莊,都是來自於蒙古科爾沁部,並且哲哲是其他二人的親姑姑,海蘭珠優勢孝莊的親姐姐,他們嫁給皇太極本身就是政治聯姻。

皇太極先是迎娶了哲哲,在與豪格生母葉赫那拉氏離婚後,將其扶為正室福晉,之後哲哲懷孕,孝莊作為哲哲的“替補”嫁給了皇太極。而在此之後,由於哲哲和孝莊一直沒有給皇太子誕育皇子,這才讓皇太極迎娶了已經二十六歲的海蘭珠,由此可見,皇太極從一開始就希望從他與科爾沁的聯姻中,找尋自己的接班人。

而後來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下了一個兒子,皇太子喜出望外,並且有非常明顯的意向冊立為自己的接班人,也證明了這一點。只是天命不假,海蘭珠的兒子早殤,海蘭珠也在不久之後去世。

所以,具有科爾沁背景的福臨,相較於察哈爾背景下的博穆博果爾,更符合皇太極的意向。

其次,就是在於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娜木鐘與皇太極的婚姻是“二婚”。

娜木鐘之前是蒙古察哈爾部首領林丹汗的“八大福晉”之首的“囊囊大福晉”,並且為林丹汗誕育了遺腹子阿布鼐。後來林丹汗被皇太極打敗,遠走青海,死在了大草灘,娜木鐘率部歸降後金。起初皇太極是想讓代善迎娶娜木鐘,可是代善嫌棄娜木鐘年齡大且財產少,不願意迎娶,皇太極這才在“無奈”之下迎娶了娜木鐘,並處於對察哈爾歸降部眾安撫的目的,將其封為了地位較高的麟趾宮貴妃。

由於此時的滿洲已經在皇太極的帶領下,開始了漢化的進程,並且朝堂之上有著眾多漢族官員,滿洲官員也在逐步接受漢族思想,因而在他們看來“二婚”的娜木鐘必然不能與皇太極“原裝”的莊妃相比,這無疑也使得朝臣對於福臨的接受和認可度要高於對待博穆博果爾。

再加上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後金就與科爾沁部通過聯姻的方式結盟,而察哈爾部,兩者相互征戰十數年,自然對於科爾沁的感情也是遠勝於察哈爾,況且,娜木鐘膝下還有一個林丹汗的兒子,這也會讓滿洲貴族們予以警覺。後來的歷史也證明,這個阿布鼐對大清是口服心不負,其子更是在康熙朝的“三藩之亂”中,率領察哈爾部造反,這也從側面說明了當時滿洲貴族與察哈爾部蒙古貴族之間的矛盾。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福臨自然會比博穆博果爾更具有優勢。

再次,不得不說的就是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后了。

孝莊之所以能成為清楚最為傑出的女政治家,必然有著其優秀的能力與眼見卓識,儘管處於“後宮不能幹政”的角度,並沒有講述孝莊在此期間的作用,但是不能排除孝莊在皇太極在位時期以及爭奪皇位期間,孝莊也通過一系列的方式幫助自己的兒子福臨登上皇位,並且此後也極力的確保了福臨皇位的穩固。在這一點上,孝莊相較於娜木鐘,還是要強出不少的。

況且,孝莊的背後,還有位列“五宮后妃”之首,同時也是自己親姑姑的哲哲皇后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也必然不會讓皇位旁落給察哈爾部后妃所生皇子中,這也增添了福臨取勝的砝碼。

由此可見,在豪格與多爾袞相繼被排除在繼位名單之外後,儘管福臨和博穆博果爾的出身同樣高貴,甚至博木博果爾在身份地位上更勝福臨,但是從當時的勢力格局與福臨的出身上,比博穆博果爾更加具有優勢,於是最終也是由福臨繼承了皇位,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就此拉開了大清王朝揮師入關、一統中原的序幕。


雍親王府


為什麼最後是福臨登基而不是博穆博果爾?如果依照中原王朝長期實行的“嫡長子繼承製”原則,他倆誰都沒戲!繼承皇位的應該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嫡長子豪格(豪格的生母烏拉納喇氏曾經是清太宗的繼室嫡福晉)。只可惜,後金和清王朝根本不講這一套,一切憑實力說話!



清太宗前腳剛去世,多爾袞後腳便站了出來,與豪格爭奪皇位!豪格手握正藍旗,又和清太宗親掌的兩黃旗下將領打得火熱;一母同胞的多爾袞兄弟手裡緊緊攥著兩白旗。一時間,二人勢均力敵、互不相讓!坐擁兩紅旗的代善一脈除了少數子孫倒向多爾袞外,大多數都選擇了待價而沽、作壁上觀。執掌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則更加是高高掛起,他本就是小宗旁支,皇位與他絕緣。加之與清太宗的私人關係相當親密,他不可能公開支持多爾袞。但是,濟爾哈朗實力較弱,他也不想公開支持豪格,把自己捲入政治漩渦。畢竟父親舒爾哈齊和哥哥阿敏的前車之鑑並不久遠,濟爾哈朗最終選擇了表面上的中立。



就在這個時候,索尼、鰲拜、譚泰等兩黃旗下將領幹了一件自以為是的蠢事,公開要求“立皇子”!這幫人的初衷其實很明確,就是為豪格出頭,可卻被有心之人給利用了!代善等人見兩黃旗下將領提出了這一訴求頓時看到了機會,清太宗的皇子可不止豪格一位!立一位實力相對弱小的皇子,對自身利益而言要遠勝過多爾袞或豪格!代善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公開支持立皇子。兩黃旗將領既然提出了“立皇子”,只要是皇子即位,他們也不便再公開支持豪格。表面上保持中立的濟爾哈朗見形勢一邊倒,也選擇了支持立皇子。實力對比瞬間扭轉,支持立皇子者佔據了五旗,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和豪格的正藍旗成為了少數派,反倒是處於了劣勢。



那麼,立誰呢?豪格自然是被排除了。但是,清太宗的皇子還是有不少的。雖然清王朝沒有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嫡庶之別還是存在的。接下來便是拼出身了,清太宗唯一在世的嫡子是豪格,但他被排除了。那麼,就只剩崇德五宮福晉的兒子了,清太宗那些庶出中的庶出之子自然不在考慮之列。到這個時候,皇位之爭實際上變成了清世祖福臨與博穆博果爾之間的競爭。那麼,清世祖又為什麼能夠最終勝出呢?



清世祖齒序比博穆博果爾靠前

清世祖雖然行九,算是清太宗兒子中齒序靠後的。可架不住博穆博果爾更小啊,他是老十一!彼時的博穆博果爾才虛三歲,話都還沒說利索呢……讓這麼一個小娃娃坐在龍椅上,總歸不是太好看的,不是嗎?



博穆博果爾的生母背景太深

博穆博果爾雖然是清太宗的兒子,但是他的生母卻不是隻有清太宗一個丈夫。在被清太宗收編之前,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娜木鐘是末代蒙古帝國大汗林丹汗的正室大福晉!當初清太宗之所以娶了這位寡婦,更多地也是因為她的這一身份。她在外藩蒙古圈子裡的影響力太深、人脈也太廣!代善、濟爾哈朗等人之所以支持立皇子,就是為了尋找一位影響力較小的新皇帝,從而避免危害自身利益。顯然,選擇博穆博果爾並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相對而言,清世祖母家的背景要相對弱小的多。蒙古科爾沁部是較早歸附滿洲的外藩蒙古部族,後金及清王朝與之關係更加親密,對其控制力也更加強一些。而且,因為歸附滿洲較早,蒙古科爾沁部與外藩蒙古各部的親密度也較低,在其圈子中的影響力也相對較弱。選擇清世祖顯然要比選擇博穆博果爾更加妥當,更加符合宗室王公們的要求,他們可不想外藩蒙古各部來和自己搶食!



孝端文皇后的影響力和取向

孝端文皇后作為清世宗生母孝莊文皇后的親姑姑,選擇清世祖自然對她是最為有利的,她自然也更加傾向於清世祖而不是博穆博果爾。孝端文皇后雖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硬實力,但是作為清太宗的皇后、未來的皇太后,還是有一些話語權的。雖然做不到一言九鼎,但她的話多少還是能夠起到一定影響的。



多爾袞的態度

無論立哪位皇子,都無法繞開多爾袞!如果多爾袞無法接受,一切都是徒勞。因此,多爾袞雖然被排除在外,但是他的的態度還是有著舉足輕重作用的。選擇清世祖顯然多爾袞更容易接受一些,倒不是說像一些野史裡說的什麼多爾袞與孝莊文皇后有染。多爾袞的嫡福晉也是出身蒙古科爾沁部,她的祖父明安是孝莊文皇后之父、孝端文皇后之兄——科爾沁貝勒布和(寨桑)的親叔叔!正所謂打斷骨頭連著筋,選擇擁有自家愛新覺羅和蒙古科爾沁部血統的清世祖顯然要比博穆博果爾更加符合多爾袞的切身利益。博穆博果爾的生母雖然也是博爾濟吉特氏,卻不屬於蒙古科爾沁部,她和多爾袞根本不是一個圈子裡的人。讓她的兒子繼承皇位,將來勢必會與多爾袞發生更多爭權奪利的爭鬥,得不償失,倒不如索性將這種可能性扼殺在萌芽狀態。



在一系列權力鬥爭和利益角逐之後,清世祖最終得以勝出,榮登九五。但是,多爾袞三兄弟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最終,多爾袞以虛位換實權,成為了攝政王,權傾天下!至於順治八年的那檔子事兒,那都是後話了……


農民工老楊歪說歷史


一、皇太極時期滿清還沒有入關,當時還遺留著女真時期的婚姻制度,他們是一夫多妻制,皇太極冊封的“崇德五宮”原則上都是妻子,她們所生的兒子都是嫡子,都有繼承權。

五宮中皇后、淑妃無子,宸妃海蘭珠的兒子早夭。剩下的只有貴妃之子博穆博果爾和莊妃之子福臨,按照五宮排序貴妃在莊妃之前,看起來博穆博果爾更尊貴一些。

另外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年紀最大且軍功在身,也有一爭的資格。但是皇太極的母親被努爾哈赤勒令休棄,在出身上矮了一截。

二、親貴大臣的支持。

在這一點上博穆博果爾沒有任何優勢,貴妃是二婚,原來是林丹汗的大福晉,此時林丹汗的兒子仍在世且受到優待,但是親貴大臣仍有警惕之心,他們不會讓林丹汗的異父兄弟登上帝位,且受漢化影響,二婚太后也實在不夠體面。

三、母族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爭奪是在福臨與豪格之間。此時福晉的母族背景起到了作用,莊妃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崇德五宮中三人都是科爾沁且為親姑侄,這種安排本來就凸顯科爾沁的聯姻地位。宸妃海蘭珠的兒子本來是要立為太子的,只是早逝而已。

而豪格的母族早就被滅,成了當時清國的一分子,根本沒有後臺的支持。

此時後宮的皇后是科爾沁的哲哲,為了科爾沁的利益,必然要將福臨推上帝位,況且莊妃實在是有大智慧的女人,在其中肯定除了不少力。

四、各方利益的角逐下,福臨是最好的選擇。年紀小容易控制,出身高貴有體面。





月滿西樓呀


呃,博穆博果爾有個致命缺陷。

他有異父長兄,就是林丹汗的兒子阿布奈。

博穆博果爾母親是囊囊福晉,林丹汗正妻。

1635年,後金包圍林丹汗部落,已是寡婦的囊囊被迫投降,向皇太極呈奉北元玉璽,隨後皇太極納其為妃,第二年冊封麟趾宮貴妃,1642年生博穆博果爾。所以,皇太極死的時候博穆博果爾只有2歲。

滿清歷以武力決定說話份量。皇太極死後囊囊福晉無兵無權,誰會支持博穆博果爾?

豪格擁有正藍旗,得兩黃旗支持,掌握117牛錄,多爾袞擁有兩白旗98牛錄。所以偏向於皇太極的鑲藍旗主濟爾哈朗提議,豪格與多爾袞均不當大汗繼承人,選擇皇太極幼子。

當時有資格成為繼承人的——實際只有福臨。畢竟福臨姑祖母是皇太極的正妻哲哲,生母是莊妃布木布泰,擁立福臨,自然令沒有兒子的哲哲利益得到最大化。

若博穆博果爾當大汗——他的異父哥哥阿布奈必定在滿清獲得特殊政治地位,生母是太后,弟弟是大汗,滿清宗親還混什麼,不等於滿清天下成為林丹汗的?


四川達州


說到皇室的鬥爭有的時候是真的挺複雜的,也非常的殘忍,就拿博果兒來說吧,其實前期他能登基的幾率更大,但是最後卻是福臨登基了,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背後又有什麼故事呢?下面我們一起繼續分析揭秘看看吧!

一、皇太極時期滿清還沒有入關,當時還遺留著女真時期的婚姻制度,他們是一夫多妻制,皇太極冊封的“崇德五宮”原則上都是妻子,她們所生的兒子都是嫡子,都有繼承權。

五宮中皇后、淑妃無子,宸妃海蘭珠的兒子早夭。剩下的只有貴妃之子博穆博果爾和莊妃之子福臨,按照五宮排序貴妃在莊妃之前,看起來博穆博果爾更尊貴一些。

另外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年紀最大且軍功在身,也有一爭的資格。但是皇太極的母親被努爾哈赤勒令休棄,在出身上矮了一截。

二、親貴大臣的支持。

在這一點上博穆博果爾沒有任何優勢,貴妃是二婚,原來是林丹汗的大福晉,此時林丹汗的兒子仍在世且受到優待,但是親貴大臣仍有警惕之心,他們不會讓林丹汗的異父兄弟登上帝位,且受漢化影響,二婚太后也實在不夠體面。

三、母族的力量

所以真正的爭奪是在福臨與豪格之間。此時福晉的母族背景起到了作用,莊妃是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崇德五宮中三人都是科爾沁且為親姑侄,這種安排本來就凸顯科爾沁的聯姻地位。宸妃海蘭珠的兒子本來是要立為太子的,只是早逝而已。

而豪格的母族早就被滅,成了當時清國的一分子,根本沒有後臺的支持。

此時後宮的皇后是科爾沁的哲哲,為了科爾沁的利益,必然要將福臨推上帝位,況且莊妃實在是有大智慧的女人,在其中肯定除了不少力。

四、各方利益的角逐下,福臨是最好的選擇。年紀小容易控制,出身高貴有體面。


含視涉影


先來說下答案,皇太極死後沒有宣佈儲君,那麼誰能登上皇位就要各憑本事了,誰的拳頭大聽誰的,其實這個問題落在中原王朝身上很簡單,就是嫡長子繼承皇位或者是皇后的兒子繼承,但清朝不同,皇太極在時還沿用的是滿族的那套習俗——一夫多妻制,每個妻子在名義上都是正妻,地位相同,這樣一來就只能是拳頭見高低了


皇太極一共有十一位皇子,雖然說地位相同但真正有能力爭奪皇位的只有三人——大皇子王豪格、九皇子福臨和十一皇子博果兒,其中大皇子在皇太極去世時已經三十四歲了,同時還是正藍旗的旗主,無論是在哪一方面都不會輸給兩個小屁孩,當然大皇子也是狼子野心,想要登上皇位。

當時大皇子也是受到了幾位旗主的支持,但相反卻因為太多驕縱受到了多爾袞等人的反撲,最終落選,這裡面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皇子的母親被皇太極休掉了,所以在尊貴方面還是差人一等。



然後我們來看最小的一個皇子博果兒,博果兒其實是很熱門的一個人選,但差就差在他的母親娜木鐘是二婚,曾經是皇太極的敵人,後其丈夫死後主動獻城投降才能存活,之後被皇太極納入了帳中,另一方面就是她曾經還生過一個孩子——阿布奈,這人的定位很麻煩,蒙古外藩,假如說博果兒繼位後那他就是當今皇上的親哥、太后的親兒子,所以所於那點兒都不行。


最後來看看我們的順治爺,其實新皇的確立還要得到一個人的認可,那就是多爾袞,恰好,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還算不錯,多爾袞在多方考慮後選擇了福臨。


歷史伶俜者


正式立"大清"為國號的崇德八年。滿清入關前的第二位皇帝一一清太宗皇太極,毫無徵兆地猝死於盛京宮中。

正值壯年,年僅52歲,由於生前未明確誰是皇位繼承人,所以對皇位由誰繼任,引來後宮、朝野的混亂和爭執聲。


當時最有實力和資格奪皇位的有兩位:一位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撐有正白、鑲白兩旗,還有同母弟多鐸相助;而另一位則是皇長子豪格,掌握正黃、鑲黃、鑲藍三旗。



兩人旗鼓相當,爭奪皇位己呈白熱化,殊死的大戰在即。

但令人驚奇的是,關鍵時刻兩人都退出了帝位競爭,而改由新帝從皇太極其他兒子中產生。候選人最後鎖定了兩位,一個是福臨(其母莊妃一即後來的孝莊皇太后),一個是搏果兒(其母屬貴妃一級)。

兩人都是幾歲的兒童,但在當面考核中,表現大相徑庭,搏果兒常語塞木訥,而福臨則聰慧從容。福臨勝出,即了帝位,也成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一一順治帝。

後來豪格遭多爾袞暗算,不久多爾袞也意外墜馬身亡。
人們對這一段歷史一直存疑,因為清史稿記載很含糊,似乎隱藏著一些不可示人的重大秘密。種種跡象都與莊妃有關係。從後來她輔助順治、康熙兩朝皇帝,說明她確實具備這種能為。

睿智地逼退豪格、多爾袞是她的離明的手段。至於讓福臨和搏果兒競爭中勝出,她有能力左右這個局面。

她與多爾袞是否有一腿,從多爾袞從皇叔攝政王變為皇父攝政王己說明了問題。她死前不願與皇太極合葬也是一大證據。

入關幾十年後的大清,已全面融入到華夏文明之中,康熙本人就是四書五經無一不通的典範。對曾經的習俗和事件加以掩飾,也情有可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