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在鴻門宴上如果殺了劉邦,歷史結局會怎樣?

韋金俠


關於“鴻門宴”的爭議,從發生那一刻起就沒有停止過,很多人都認為正是由於項羽在“鴻門宴”上的“婦人之仁”才導致後來的“楚漢之爭”,如果當時能當機立斷,也就沒劉邦什麼事了!



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假如項羽當時真的殺了劉邦,就能一勞永逸、安枕無憂,甚至是坐取天下嗎?我們如果看一下當時的背景,就會明白,放劉邦,應該是項羽做的最英明決斷之一

當時劉邦、項羽都是共同輔佐楚王孫雄心,當時的項羽只是宋義手下的副將,而范增是宋義的軍師。在伐秦開始時,兵分兩路,分別由宋義和劉邦統率,懷王還與二人約定:誰先入關,誰就可以在關中稱王!!

可是在進軍途中,宋毅突然起了心思,停兵不進,隱隱有坐觀天下成敗、擁兵自立的意思。於是項羽和范增合謀,除去了宋義奪得了軍權。然後破釜沉舟,渡河與秦軍在鉅鹿一戰大獲全勝。在率眾進軍關中的路上。因為發現有些投降的士兵並不甘心,於是坑殺了,秦軍將士20萬人。



當兵臨函谷關時,他們發現劉邦已經進入關中。當時項羽的部隊達到40萬人,劉邦的只有10萬人左右。因為劉邦率先入關,項羽耿耿於懷,偏偏此時,劉邦的手下、左司馬曹無傷到項羽那告密說“劉邦圖謀不軌”,這就有了利用宴會除去劉邦的計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鴻門宴。

關於鴻門宴的故事,大家都已經知曉,我們就不再重複,為什麼項羽沒有殺劉邦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項羽此前殺宋義,有范增與全軍將士的支持;坑殺20萬秦兵,有各國諸侯的幫助,現在要殺劉邦,諸侯們幫他嗎?不會,因為那時候,項羽劉邦都是懷王手下的將軍,都是楚軍,而且矛盾沒有公開化



其二:劉邦親自到鴻門宴謝罪,並把滅秦的所有功勞與稱王的資格拱手相讓給項羽,這讓劉邦在輿論上得到其他諸侯的支持。若項羽一意孤行殺了劉邦,除了影響自己的生育外,也沒法向懷王交代;

其三:劉邦的實力並不弱於相遇。表面看劉邦只有10餘萬人,而項羽有40萬人,但是項羽的軍隊中,諸侯軍隊佔了一大部分,若這些人繼續做壁上觀,那麼項羽和劉邦,也只能說是勢均力敵。即便項羽能勝,也將導致自己元氣大傷;



當時對於項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殺掉劉邦,二是趕緊利用自己的聲勢抓住時機、分封諸侯、拉攏人心、成就霸業,尤其是項伯對他的那句勸告----今人有大功而殺之,不義也!!!所以,項羽出於對大局的考慮就放棄了殺掉劉邦的念頭,因為殺了劉邦的話,他根本沒把握控制住局勢

項羽一生殺人無數,只有鴻門宴一次正確的選擇了忍住不殺,卻被後人嘲笑為“婦人之仁”,霸王心裡苦啊!!!


回眸滿清


項羽在鴻門宴上如果殺了劉邦,可能暫時能自我陶醉幾天:原來劉邦和我爭天下,現在他沒了,天下一切都是我的了。但他高興不幾天,漢軍那邊可能會再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領,整頓兵馬,向他挑戰。只要沒什麼意外變故,最後項羽照樣玩完。

項羽的身材不是一般的魁梧,比一般的壯漢大幾號。膂力超人,體能異常,若參加現在的散打或摔跤比賽什麼的,冠軍非他莫屬。連最後“四面楚歌”被困住時,他向部下顯示武力,上馬後一會兒就能撩倒漢軍將卒們一片。但項羽只能算是一個勇士,一介武夫,“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是對他最確切的評價。打天下坐天下需要政治頭腦,他根本不沾邊。軍事奇才韓信明明在他那裡,可最後轉入劉邦糜下,幾個回合把他幹倒了。忠心耿耿、老謀深算的範曾被他晾在一邊。項羽常常自以為是、天真行事,以致兵敗身亡。

劉邦那邊則人才濟濟。張良是天才的政治家,蕭何智謀過人,韓信是罕見的軍事家,還有足智多謀能獨擋一面的陳平。若其中的一位繼任首領,其他人忠心一致,照樣幹倒項羽。





徐文山


項羽設鴻門宴起初就是要殺了劉邦,最後很多原因沒殺成,一失足成千古恨,劉邦最後殺了項羽。力拔山河氣蓋世,可嘆一代霸王命喪烏江!

假設時光倒流或者有人穿越到了鴻門宴上把後事告訴項羽,那麼劉邦是比死無疑了。劉邦死後樊噲必定以死血戰可惜寡不敵眾最後戰死,剩下的幾個劉邦心腹依我看做鳥獸散,張良蕭何之輩是文臣估計不敢和項羽硬碰硬,剩下的武將自知不是霸王對手,有人想既然主公以死,和不投靠項羽,但項羽,范增心胸狹隘難以容人,所以最後大家鳥獸散了。劉邦死後項羽掃清六合,一統天下,唯我獨尊。二,大家都知道韓信吧,另外一種可能是,項羽還是像當初一樣自封霸王沒當皇帝,後來韓信離開楚軍四處奔波遇到了在山上佔山為王的張良蕭何等人,蕭何看出韓信的才華,拜韓信為大將,韓信開始收攏劉邦舊部,此時項羽等人醉生夢死,藐視天下群雄,范增年老舊病復發,當他得知劉邦舊部在外造反但他根本沒有把這幫烏合之眾看在眼裡,於是派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將軍前去討伐,無奈千里送人頭,被韓信一一打敗,韓信走了自己的根據地後,沒幾年發展壯大,項羽等到回過神來這才感覺到韓信的可怕,最後韓信打敗項羽,稱帝。但是歷史就是歷史在這裡就是一種假設,或者多種假設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瞭解去假設一種故事,好了就聊這裡吧,沒事編一個小故事大家一樂就行了。


藍色天空194475094


第一,項羽的性格和背後的利益集團決定了,他殺不殺劉邦,他都是悲劇英雄。正因為其悲劇,他才會被人們永遠記住,有的時候,偉大的失敗和偉大的成功,從歷史的維度看,價值一樣。

第二,秦始皇的基業並沒有因天下大亂受到根本性的破壞,歷史的趨勢在於,你可能不喜歡、甚至不接受,但是它滾滾向前,任何力量都無法阻礙。郡縣制產生的新地主取代了分封制世襲貴族,就像資本家讓資本稱王,取代了傳統的血統統治,其道理一致。

第三,劉邦、項羽雖然都不讀書,都不喜歡讀書人聒噪,劉邦甚至躺在女人大腿上見酈生,往儒生的帽子裡撒尿。雖然劉邦草根出身,但是明白事理,形勢逼人強。

不喜歡不代表不重用,劉大量啟用了被打擊的知識分子。不恰當的比喻一下,就像馬雲在氣場上討厭小張一樣的精英,但只有那些人才能是合格的接班人。

第四,捨得。這倆字99%的人明白,但是做不到。劉邦也不捨得,創業骨幹韓信要求股權激勵的時候,劉邦也想罵娘,但劉邦忍了,該給的給了,沒有搞婦人那一套,痛快給。也給其他的合夥人帶來了盼頭。

第五,漢朝也好,天朝也罷。成功是一個團隊,路子對了,這個劉邦沒有了,這夥子人還會找出新的領頭人,事業依然往前。當然在創業中,帶頭大哥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環。

第六,中國社會的權力結構的四個力量,宗室、官僚、軍事、民心,劉的一系列操作,控制了中國社會的四條板凳腿,順利拿了三個,軍事不過是政治的延續,政治上的勝利,必將決定軍事,至於將領的能力只不過是時間的快慢。


時空旅行者曹小白


如果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那他就少了一個主要對手。因為劉邦善於領導人,招攬了一批文臣武將,後來又拜韓信為帥,在楚漢爭霸中取得了勝利。

項羽則是匹夫之勇,過分相信自己的能力,驕傲自大,不願下黑手,暗箭傷人。但他若採納了范增的建議,除掉劉邦。那其他對手如彭越、英布等還不如他,韓信也許還在他手下,項羽極可能一統天下,建立王朝。

當然,項羽的驕傲自大是他的弱點,沒了劉邦,如果劉邦陣營再出領軍人物,或者是韓信,項羽能不能抵擋也不好說。

但歷史沒有假如,不能重寫。




瀾石記


歷史沒有假如。首先,項羽剛愎自用的個性使他不屑於去幹掉一個比他弱小的多的潛在對手;其次,項羽的婦人之仁使他不忍心去殺一個無辜之人;第三,張良成切策反的臥底項伯成了劉邦的救命稻草。


用戶2015788782366張


首先當時赴鴻門宴的有劉邦,樊噲,張良以及百餘眾劉邦軍隊的將士。如果項羽要殺劉邦勢必不會放過樊噲,張良等人。

那麼劉邦陣營少了劉邦和張良勢必會立蕭何為新統領為劉邦和張良報仇。因為在劉邦還未起義時蕭何乃是他們中間的“蕭大人”,蕭何為漢初三傑之一,也是有這個能力和資歷的。

那麼為了報仇,勢必會宣揚項羽的弒殺兄弟之罪,因為劉邦和項羽乃是結義兄弟,將項羽描述成一個不義之人,同時大肆宣揚項羽坑殺秦軍之過,讓項羽背上不仁不義的罵名。

再聯合各路諸侯討伐項羽,而且師出有名,而且是正義之師。至於戰爭的結局就難以預測,但是項羽一定會背上不仁不義的罵名。


心咫尺愛天涯


項羽在鴻門宴上如果殺了劉邦,在當時還能安定幾天,過幾天漢軍又會推出新的統領,繼續和項羽作戰,戰火還會連續不斷。根椐項羽以前的表現,不聽忠言,不納良策,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還將敗下去,但不一定在烏江自刎,可能在別的地方。而漢軍的新統帥將繼續扛著劉邦的太旗,指揮著劉邦人馬,和項羽爭天下,直到滅亡楚軍,建立新的王朝,

那就不一定是漢朝了。


孫立國


都不消胡扯得,項羽殺了劉邦,咸陽就收不回了,起義軍就會馬上內亂,項羽的核心部隊只有三萬人,其他的都是各路諸侯得人,劉邦死了,他手下的人肯定會拒守咸陽和項羽軍死磕,說不定各路諸侯還會幫他的,鴻門宴放劉邦走是當時正確的決定,和後來劉邦能得天下沒有一毛錢關係


困龍得水196


假如劉邦被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的軍隊可能會被項羽的軍隊擊潰然後吞併。跟著劉邦一起混的那些人也會被項羽殺死。但項羽的觀念在當時還是落後,只想分封天下,而不是統一天下。 他自己的底盤還比較偏,沒有地利優勢。憑藉他的武力只能鎮住一時,而且太過狂傲。所以後期各諸侯還是會互相攻閥,並挑戰他的權威,並在最後將他打敗,統一當時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