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死去活來是種病

在這些年的從業經歷中,我接待過不少這樣的來訪者。

他們在愛中傾力付出,不管男女,都將追求的另一伴或伴侶視作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的人,他們總是能在與異性的交往中將“浪漫”發揮到極致,被追求的對象一般很難抵擋這樣兇湧的攻勢,甚至有時會做出家人都無法做出的舉動,坦白說,被這樣的追求者追求,很難不被感動。如果只是愛情的初始迷戀期,其實這是每一份愛情的天堂,但迷戀與執迷雖然一字之隔,但相差甚遠。兩個人在經過愛情的迷戀期後,開始面對彼此真實的一面,問題也會就此顯露。

被追求者會發覺這樣的浪漫仍然以極端的形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上演,漸漸感覺疲憊不堪、難以招架,最終感覺到,那些曾經的浪漫是需要付出更多虐心的代價,比如:失去自己的私人空間、失去自己的自由意志、被騷擾被跟蹤、甚至對方以生命為代價要挾不能分手。最痛苦的是,越是對這樣的人表示拒絕或者宣佈分手,越是能讓對方拼命死纏爛打,沒完沒了,只能在分分合合的故事裡來回糾纏。

愛的死去活來是種病


如果客觀的評價,這種特質的來訪者本質上都沒有惡意,而且往往在戀愛開始的時候體恤、隱忍、善良的像個完美的戀人。我有時在聽他們的故事時,心情也跟著故事情節坐過山車式的起伏,好像我就像一位瓊瑤電視劇的現場觀眾,精彩地觀賞著一幕幕海枯石爛的愛情故事。而那些相殺相虐的愛情故事背後,都是他們內心對愛的極致渴望。

這些執迷之愛的人們未必從小真的失去了父母才對愛有這麼極端的渴求,很多時候他們只是感覺自己在感情上被拋棄了,由於童年種種創傷的經歷,種下了這樣一個核心的情結。當他們在遇到心動之人時,被愛的渴望再度被喚醒,由於擔心自己再度被拋棄,所以處處逢迎,為了去做那個“唯一的完美戀人”絞盡腦汁。

而如果被對方接納後又提出分手的話,就成功的激活了他們曾經的創傷,這對於潛意識裡就想修復自己創傷的他們是二次傷害,而這也加劇了他們追求行為的極端化。他們會選擇性的關注曾經和伴侶在一起的海誓山盟的部分,也會合理化戀人向他們提出分手的理由,就是無法去反思自己的行為如何激怒對方最後讓對方關上了心門。

因為他們一直陷入在自己追求童年之愛的極度渴望裡,與這點相比,其它一切都不重要,甚至包括他們自己的生命。

當然, 所謂的一個巴掌拍不響。

愛的死去活來是種病


我總是能想起自己十多年前的好朋友小玉,我從她情竇初開開始就是她愛情故事的忠實粉絲,她總是能遇到那些對她好的離譜的男孩,偏偏那些男孩的瘋狂而浪漫的追求行為總是讓我們這些閨蜜們豔羨不已。

但我比其它姑娘們知道的更多的是,她與他們交往後的彼此糾纏的愛情故事。就像是很多女孩子羨慕追她的男孩手捧鮮花站在她樓下暴曬一下午等她,而我知道的是在前一天那個男孩如何因為她多跟鄰座的男生聊了會天而鬧了整個通宵。

很多年裡,我都是她類似愛情故事的見證人,年少的我總是勸她下次要吸取教訓啊再找男朋友要睜大眼睛,但往往這樣的男孩對她有著致命的魔力,令她在被追求之後就撲通一下跳入了同樣的陷阱。

像小玉這樣的“執迷者的目標”往往具有共同的特徵:無視自己的需求、力求證明自己與眾不同、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健康的愛情。他們被定義為“協同執迷者”,如果沒有他們,執迷者也就不復存在。

愛的死去活來是種病

心理學上將這樣彼此在感情中的相愛相殺叫做“施受虐”的關係。

同執迷者一樣,協同執迷者也有內心的創傷按鈕,他們同樣對愛懷著極度的渴望,也同樣來源於幼年時缺失的愛和安全感,由於小時候對父母的“不負責”的行為的印象太深,他們並沒有能力辯別出健康的愛是什麼樣子的,在他們眼裡猜忌、指責、妒忌和愛是一回事。

或者有些協同執迷者已經認識到這份愛情是有問題的,但潛意識裡仍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甚至改造對方,這樣的人,往往是在重複童年時父母的行為:一個善良的母親千方百計去拯救虐待他的父親。很耳熟吧,就是聖母與渣男的故事。

其實每一個去執迷戀情的心理根源,都來自於童年時期被拒絕的心理陰影。所以現在只剩下一件事就是療愈原生家庭給你帶來的問題,運用新的方法去面對健康的愛情。

作為執迷戀情者,你要記得:當一段關係或者感情出現的時候,怎麼知道它是良性的呢?怎麼知道它什麼時候對方來真格的呢?

答案是在最初階段你永遠無法確切的知道,如果一見就開始鍾情,一見就敢斷定他是來真的,你八成就要面臨一場情感傷害。新的關係或者是感情充滿了未知數,如果你們沒有足夠多的時間來了解彼此,如果你沒有機會去探索愛人的內心深處的恐懼和夢想,你就無法確切知道你的愛人是不是在來真的,建立真正親密關係的真諦在於雙方要共同探索和發現彼此。


放棄執著並不意味著放棄激情,而是放棄痛苦,焦慮,混亂,屈辱,嫉妒和佔有慾,如果你能走出這些羈絆,就能解放自己,發現親密關係中最深層次的快樂,最終獲得一份真正的愛情。

我真心希望很多追求執迷愛戀的痴男怨女們,選擇健康美好的戀愛,從我們每個人面對自己的創傷情結開始。

愛的死去活來是種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