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比李治更有才能,李世民也更欣賞李恪,為何李治卻當了太子?

嵇志浩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李恪不能當太子主要原因是身世不好和朝中沒有實力;李治之所以能當太子就是因為沒有其餘合適的人選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李恪雖好,勢力一般

在李世民所有兒子當中,李世民曾說過李恪是最像自己的一個人,文武雙全、足智多謀,可是李恪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個悲劇的下場。

李恪註定從出生的一天開始,就是一個悲劇人物,當不了太子,也不可能被重用。這是因為李恪是隋朝公主和李世民所生的兒子,帶有純正的隋朝皇族血統。


隋朝又是李世民他們想方設法滅掉的,好不容易建立唐朝,要是讓一個帶有前朝血統的兒子當太子,那不是明擺著想把自己江山再還回去麼?

萬一李恪被有心之人利用,搞個反唐復隋,那不是一切努力前功盡棄?這是兵家大忌,聰明的李世民自然會考慮到,哪怕李恪再優秀,也不可能成為太子。

除此之外,因為之前太子一直都是李承乾,東宮實力雄厚,剩下的皇子實力較差,在李治和李恪之間,李恪可以說勢單力薄,李治卻有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帶隊支持。

要是選擇李恪做太子,必然引起一場軒然大波,李世民肯定不可能讓李恪成為太子。


二、李治一般,運氣爆棚

李治能成為太子,從歷史而言就是運氣爆棚。


首先按照當時的繼承製度就是嫡長子繼承太子之位,也就是之前的李承乾是按照正常繼承製度做的太子。

如今李承乾自己太作,想效仿老爸李世民來個政變逼宮,結果東施效顰搞得事情敗露,最後被李世民廢了太子之位。

只是廢了太子貶為庶民,已經是對李承乾最好的待遇,要不然造反肯定得殺頭。

李承乾被廢之後,按照繼承製度來該輪到李泰來做太子,而且李泰能力出眾,很是得到李世民喜愛。


原本太子之位肯定是李泰的了,偏偏李泰要去李世民面前大表忠心說如果自己當太子,願意把兒子殺掉,以後傳位給弟弟李治。

李世民一聽驚呆了,這麼殘忍,連自己兒子都可以殺掉,要是你做了皇帝,還不得連我都殺了,何況你的哥哥弟弟們,更是難逃毒手。

李世民開始對立李泰為太子有些動搖,這時候李泰又跑去嚇唬膽小的李治,把李治嚇得哭著去找李世民。

李世民一看情況不對,還沒讓李泰當太子,就已經這麼殘忍,要是當了太子還得了。於是李世民就不想再立李泰為太子。

李世民跑去找大舅子長孫無忌商量對策,李世民說立李治為太子好呢還是李恪?

長孫無忌果斷告訴李世民立李治才符合繼承製度啊,怎麼能立李恪呢?

於是李世民回家仔細考慮一番,發現李治雖然能力一般,可是仁義孝順,現在國家太平,適合他來做這個太子。

最終李治莫名其妙成為太子,舅舅長孫無忌為了排除隱患,找藉口將李恪也處理掉,才保證李治順利成為皇帝!


李治之所以成為太子,就是裝傻充愣、舅舅支持、繼承製度輪到他,要不然這樣一個普通人也不會成為太子!


結語

綜上所述,李恪因為血統問題以及無人支持註定沒法成為太子,而李治則是各種先天優勢集於一身,不成太子都困難。

在古代歷史上,面對立太子這件事情,確實很複雜,要考慮因素太多,也許我們今天看問題更清楚明瞭,但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畢竟當局者迷!



嗔痴歷史觀


李恪比李治差得遠。

很多人認為李恪優秀主要是因為李世民那句“李恪像我”。

考慮到這是在評價兒子,李世民這句話真的是好話麼?李世民自己是什麼人?政變殺害兄弟上位,逼老爸退位,李世民說李恪像他,是何居心?就憑這句話,李恪是不是死路一條不好說,立儲是不可能了。

站在李恪的對立面,甚至是李世民的對立面,李治堪稱聖君。

很多人認為李治闇弱,這是小看了他。李治打贏了所有逆風仗。

一位封建帝王,登基後立刻娶了自己後媽,這是多大的膽子?李治就是敢!就憑這一點,李治就是個色膽包天的真男人。我們有理由認為,這是愛情。

李治輕鬆擺平了扶自己上位的勳貴集團,進一步瓦解世族政治。如果沒有李治搞垮長孫無忌等人,大唐很有可能走上大隋的路,被門閥門拆解。

大唐在李治手中達到了版圖的極大值,包括讓楊廣和李世民頭疼的高句麗。

李治有生之年,武則天只是李治的打手,李治唯一的缺點,是命短。


尹瀟深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李恪比李治更有才,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李世民更欣賞李恪。李治能當太子完全是因為他的兩個哥哥失去了做太子的資格,所以太子之位才落到了他的頭上。至於李恪,或許在沒有李治存在的情況下有可能做太子,但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在李承乾意圖謀反案發後,李世民第一時間想的是讓嫡次子李泰做太子,畢竟這個兒子確實很聰慧,很得他心,但是褚遂良卻點醒了李世民,李泰絕不是合適的太子人選,況且李泰本身就有謀嫡之嫌,倘若真的讓李泰做了太子,並做將來的皇帝的話,李世民辛苦保下來的李承乾根本沒有活命的可能,當然李治這個嫡三子的處境也好不到哪裡去。

所以李世民才開始尋思讓李治做太子這件事,越想越覺得合適,李治仁弱,對父母孝順,與兄弟友愛,是最合適的人選。於是在一個早朝之後,李世民留下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績等人,然後拿劍橫在脖子上威脅大臣們,李治的太子之位就這麼定下來來,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李恪什麼事。太子之位定下來了,李世民自然就開始對李治提出了高要求,最起碼要做一個合格的太子。

在這個過程中,李世民難免會失望,因為李治的性格有些綿軟,說難聽了就是比較懦弱,尤其是在李世民這個馬上皇帝面前,李治更顯得懦弱無比。所以李世民就在尋思這個太子到底是合適呢還是不合適呢?但是他也知道,即便不是那麼合適,也不能換掉,不過倒是可以發發牢騷。

於是有一天,李世民就對長孫無忌說:“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資治通鑑》載)長孫無忌自然表示反對,易儲是大事,並不是隨隨便便說換就換的,況且李治並沒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

然後李世民就不再說什麼了,這裡李世民提到想立李恪為太子,實際上只是一種無奈的牢騷話,在他的本心裡,並沒有想過真的廢了李治,否則他就不會對著最支持李治的長孫無忌來說這話了。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為隋煬帝女兒楊妃所生,一生下來就註定與皇位沒有多大的緣分,這裡並不是說他是前朝公主的兒子這個身份成了他的障礙,而是指他的庶子身份,他是李世民的庶子,李世民的庶長子李寬早夭,所以李恪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庶長子。那時候的繼承製就是嫡長子繼承製,立嫡立長,倘若李世民沒有可以選擇的嫡子的話,李恪無疑會是第一人選,但是很不幸的,李世民還有李治這個嫡子。

所以說,李治能做太子而李恪做不了太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嫡庶有別,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事實,至於說到李恪的才能,實際上史書上對此也只是說李恪有文武才,但具體的能證明他才能的例子卻是沒有,相反的,他在治地犯的錯倒是有好幾次。

實際上,李世民的兒子中,有“紀、越”之稱的第八子李貞和第十子李慎倒是真的比較有才能,而李恪只能說是在李治繼位之後,才逐漸成熟穩重起來,併成為李唐王室的重要力量,只是這股力量成為長孫無忌的障礙,所以在653年的由長孫無忌主審的房遺愛謀反案中,李恪就成了被屈死的那個。

而說到李治的仁弱,則完全是李世民過於擔心了,李治在政治上的所為絕不能用仁弱來形容,比如房遺愛謀反案,李唐王室幾乎被清洗乾淨,李恪、李元景被處死,三個公主和他們的駙馬被處死,還有李道宗在流放路上死亡等等,這其中固然有長孫無忌的陰謀,但最後點頭處理此案的還是李治,而李治並沒有心軟。

同樣的,過了不幾年,李治又把自己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一家處死的處死,發配的發配。這件事雖然是武則天讓人陷害的長孫無忌,但是李治卻是早就有收拾關隴貴族的心,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能心軟。所以這樣看來,李治的心狠絕不在李世民之下。


蕭曉四姑娘


大唐逸事——李世民家裡的糟心事兒!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老爸李淵一生氣,撒手不幹了,回後宮專心致志的造小人。

位登九五後,李世民幹得著實不壞。短短四年,便擊倒了草原世界的霸主東突厥,不但找回了渭水之盟的面子,也成就了“天可汗”威名。

至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治下的唐帝國,已在漠北設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單于都護府,成了一個南至羅伏州(今越南河靜)、北括玄闕州(後改名餘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區)、西及安息州(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臨哥勿州(今吉林通化)地闊萬里的龐然大物。

一路走得順風順水的李世民,有沒有煩心事呢?

當然有了!即便位列最頂級的君主,李世民也逃不開丈夫、父親的標籤。

令李世民這位“興風狂嘯者”躊躇煩惱的,也是家裡的“小於菟”,關鍵他家裡的“小於菟”不是一個,而是一群!

《答客誚》--魯迅

“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玄武門之變後兩個月,唐高祖李淵禪讓,李世民登基改元貞觀,他馬上立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時年僅八歲。

當時的李承乾聰明可愛,史書記載其“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被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寄予厚望。

為了將李承乾打造成一個成功的君主,李世民特意遴選了眾多牛人來教育他,李綱、房玄齡、魏徵都曾做過太子太師。

而李承乾也表現的很出色,對老師極為尊重,李綱為師時已年過七旬,且不良於行。每次乘轎入宮,李承乾都親自在殿前恭候,禮數甚周。李綱去世後,他還親自主持為老師立碑紀念。

為了從小鍛鍊李承乾的執政能力,貞觀四年,李世民便下令讓太子在尚書省聽訟(“宜令聽訟”),逐漸接觸治理帝國的規則,這時的李承乾不過12歲。

公元635年(貞觀九年)五月,李淵病逝。居喪期間,李世民令太子監國權知軍國大事,李承乾表現的“頗識大體”“頗能聽斷”。

一次,李世民有意考校兒子的治國的策略,結果李承乾揮揮灑灑寫滿了三頁紙。李世民看後老懷大慰,拿著兒子的作品向群臣炫耀,“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可以說,直到貞觀十三年(639年)前的李承乾,都是李世民心中皇位繼承的不二人選。

如果這時有人跟李世民說,他兒子有朝一日會向他學習,發動謀反幹掉老爸和親兄弟,李世民肯定會誅其九族。

但李承乾的人生在二十歲時,突然來了個180°的轉折,從一個尊師重道、少年老成的儲君,變成了性格癲狂、刻薄寡恩的太子。

我們甚至無從得知轉變因何而來,唯一能夠看到的證據就只有一隻腳,李承乾的一隻腳。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李承乾的足疾越發嚴重,漸漸變得不良於行,但足疾本身,並沒有讓他的地位受到削弱,李世民甚至專門下令准許其在宮中乘轎。可弟弟們的迅速成長,成了他心中揮之不去的夢魘。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共有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承乾(嫡長子)、魏王李泰(四子)和晉王李治(九子)。其中,嫡次子李泰才華橫溢,“聰敏絕倫”,寫得一手好書法,深得李世民喜愛。

尤其是,他主持編撰的《括地誌》完成後,唐太宗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秘府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

而另一邊,李世民卻找了一大堆老學究來規範李承乾的行為舉止,這些老臣就是上殿面君時都不太給李世民面子,更何況是對著一個毛頭太子?

於是,正處於青春期的李承乾身邊,時時刻刻圍著的都是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徵這幫老頭,把他噴的頭暈腦脹。

可能在李世民心裡,對兩個兒子有明確的定位。

身為國之儲君的李承乾,將來要將整個國家扛在肩上,所以必須要謹言慎行,做事百般考慮。

而李泰則可能是李世民心裡,用來彰顯王室文化造詣的樣本,完全用不著這麼緊張,吟詩作對、風花雪夜便挺好。

但問題是,年輕的李承乾感受不到老爸的苦心,他能看到的只有老爸對弟弟無限溺愛,而他覺得這是自己地位不保的前兆。

到最後,老臣們的直言勸諫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諫諍逾切,承乾不能納”。心理逆反的李承乾開始對這一切產生了仇恨,居然想派刺客殺了老師張玄素。(“玄素諫之,承乾不納,乃遣刺客將加屠害”)

但這時,李世民依舊沒有易儲的打算。

李承乾因男寵被殺鬧情緒,連續幾個月不上朝。大臣拐著彎對李世民說:“太子國本也,伏願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

李世民也只是說:“你的意思我知道了,太子雖然腳有毛病,但依然是嫡長子,怎能廢嫡立庶呢?”(“上曰: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可惜,李承乾卻沒有感受到老爸的良苦用心,在斜路上越走越遠。

他又找了幾個刺客,準備幹掉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弟弟李泰,也算李泰運氣好,刺客又沒得手。(“又嘗召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

連續兩次刺殺失敗,讓李承乾感到刺客不太靠譜了,成本高收益低,很不划算。不如干脆來一票大的,把老爸和弟弟一勺都燴了,畢其功於一役。

陳國公侯君集

他開始暗中聯絡漢王李元昌(李淵第七子)、城陽公主的老公杜荷、陳國公侯君集等人,但這個玄武門之變的復刻版很快就露餡了。

他的侍衛紇幹承基因為犯別的案子被抓,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將李承乾謀反的計劃和盤托出。

陰謀敗露後,李世民也很為難,雖然兒子罪在不赦,但畢竟是親生兒子,實在不忍心一殺了之。

他將這個難題帶到了朝堂上,扔給諸位大臣參議。

大臣們都是混成了精的人物,謀逆之罪按律殺李承乾自己都是輕的,當誅九族。但九族之一的老爸,在龍椅上坐著呢,誰敢這麼說?!

最後憋得實在沒招兒,通事舍人來濟出來打圓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李世民一看有臺階,馬上表示這個意見好,就按你們大家的意思辦。

於是,在大臣們的“一致要求下”,參與第二次玄武門之變的罪犯,漢王李元昌被賜令自盡,杜荷、侯君集被殺,太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廢承乾為庶人,徙黔州;元昌賜令自盡,侯君集等鹹伏誅。”)

而給了李世民臺階的來濟,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官職不斷升遷,不久就考功員外郎,次年升為中書舍人。

太子被廢后,魏王李泰變得炙手可熱,身邊迅速聚集起了一票政治人物,宰相劉洎、岑文本、房遺愛、杜如晦之弟杜楚客、柴紹之子柴令武都是其入幕之賓。

嫡次子李泰也覺得太子之位手拿把攥了,因為同為嫡子的弟弟晉王李治,和自己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自己才華橫溢、譽滿朝野,深得老爸李世民喜愛,而李治呢,則一直都是個唯唯諾諾的打醬油角色,看不出有什麼才能。

為了儘快搞定儲君的地位,李泰居然開始和李世民玩起了心眼。

他找了個機會,趴在李世民懷裡說道:“如果我繼承大統,百年之後將殺了自己的獨子,傳位給弟弟晉王李治”。(“臣唯有一子,臣百年之後,當為陛下殺之,傳國晉王。”)

李世民剛聽此言,心裡非常寬慰,但越想越不是滋味。這時,一直站在李治背後的褚遂良,默默補了一刀。

他悠悠的說道:“魏王李泰掌權後,為天下之主,怎可能殺自己愛子將皇位傳給晉王李治?!早前,陛下立李承乾為太子,卻又專寵李泰,禮數甚至超過了太子,導致良莠嫡庶不分。現在既然想立李泰,那就趕緊給李治找個安身之計,保全他的性命。”

(“安有陛下百年之後,魏王執權為天下之主,而能殺其愛子,傳國於晉王者乎?陛下昔立承乾為太子,而復寵愛魏王,禮數或有逾於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殷鑑不遠,足為龜鏡。陛下今日既立魏王,伏願陛下別安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其實李世民心裡,太子人選並不只有李泰和李治,還有庶出的兒子吳王李恪。

李世民在感覺到李泰心思太深後,曾一度傾向於李治。但他始終擔心李治性格太弱,做不了好皇帝,便詢問長孫無忌:“你勸我立稚權(李治)為太子,稚奴懦弱,恐怕不能守的住國家,吳王李恪英武之風很像我,我想立他為太子,如何?”

(上疑太子仁弱,密謂長孫無忌曰:“公勸我立雉權,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欲立之,何如?”)

長孫無忌馬上表示堅決反對,李世民不無揶揄的說道:“是因為李恪不是你外甥吧?!”(“公以恪非己之甥邪?”)

這話其實已是誅心之言了,但長孫無忌也是千年的老狐狸,沒接話茬兒,而是淡淡說道:“太子仁厚,乃守成之君;如此重要的位置,怎麼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

(“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儲副至重,豈可數易?願陛下熟思之。”)

貞觀十七年(643年),下定了決心的李世民,帶著李治駕臨兩儀殿,在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等一干重臣面前,老戲骨著實秀了一把操作。

他先是滿懷悲憤的回顧了,自己迫不得已幹掉兄弟的歷史,說到痛處拔出寶劍要抹脖子自殺。被大臣攔住後,李世民又眼淚吧擦的表示,絕對不能讓黑歷史重演。

大臣們趕緊出來表示,堅決擁護“歷史不能重演”的偉大理論,堅決認為李治就是太子的最佳人選。

怎麼突然就達成一致了呢?

這不廢話嗎?李治就在一邊站著呢!

而故太子李承乾被廢后,幽禁在黔州。一度大熱的人選李泰,也被貶為東萊郡王,理由很有趣,“若立泰,則是太子之位可經營而得”。

應該這麼說,李世民誅殺建成、元吉子嗣時下刀毫不手軟,但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還是很寬厚的,想各種辦法給兒子留條活路。

之所以選了李治作為接班人,也並不是看中了他的治國能力,而是覺得李治性格綿軟,能容得兩位兄長,安全活到死。

對此,在兩唐書和通鑑裡說的非常明白,“泰立,則承乾與治皆不全;治立,則承乾與泰皆無恙矣。”

長孫無忌畫像

只可惜,在英明的君主也管不了身後事,李世民倒是一心想著護佑子嗣周全,但給李治留下的兩位託孤老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卻變著法兒,要把諸王早早送去見老爸。

李治繼位僅僅四年,高宗朝天字第一號大案爆發,長孫無忌馬上抓住了這個機會,大肆清除異己。

荊王李元景(李世民六弟)、吳王李恪(李世民三子)、高陽公主(李世民愛女)、巴陵公主(唐太宗的七女,柴令武之妻)、武安郡公薛萬徹(右武衛將軍、駙馬都尉)涉案被殺。

蜀王李愔(唐太宗六子)、江夏郡王李道宗(李淵的侄子)、安國公執失思力(駙馬都尉、左驍衛大將軍)、譙國公柴哲威(安西都護)、宇文節(宰相)均被流配,多死於流地。

而李世民寄希望保護諸子的接班人李治,只能哀求大臣,“朕兄弟不多,荊王是朕長叔,吳王是朕兄,雖犯國經,欲就公等乞叔及兄姊等命”。

當長孫無忌默不作聲,兵部尚書崔敦禮以“陛下豈可屈法申恩”為由硬撅了回來後,李治只有默默流淚。

性格仁厚的李治確實沒想過對兄弟下手,但他也沒能力阻止別人下手。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我來解答。

李承乾和李泰相繼被廢后,李世民可選的皇位繼承人有兩個,一個是25歲的三子吳王李恪,一個是16歲的晉王李治,李恪是楊妃生的,庶出,李治是長孫皇后生的,嫡出。根據嫡長子繼承製,李治是法定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李治有兩個問題,一是年齡小,一是柔弱,李世民怕他當了皇帝后成為傀儡,鎮不住跟著自己打天下的這幫驕兵悍將,甚至被權臣推翻。所以李世民準備立楊妃為皇后,再立李恪為太子,李恪果敢英武,性格很像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想把皇位傳給他,但是被長孫無忌勸阻了。李世民說,你是因為吳王不是你外甥所以反對嗎?我看吳王當了皇帝也不會對你咋樣壞。長孫無忌說,太子仁慈厚道,是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位置這麼重要,怎能隨便改變?希望陛下深思熟慮。李世民於是作罷。

有人說如果李世民執意廢李治立李恪,區區一個長孫無忌能攔得住嗎。其實阻止李世民換太子的不是區區一個長孫無忌,而是傳統和規則。自從周公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孔子又背書之後,這套規則就一直延續了下來,上到皇帝的皇位繼承,下到小民的家產繼承,都是嫡長子繼承製。紅樓夢中同為賈政的兒子,為何紈絝子弟賈寶玉就能呼風喚雨萬千寵愛於一身,賈環卻連晴雯襲人等丫鬟都要欺負他,就是因為其母並非正妻。所以李世民如果想廢掉李治,李治就得有像李承乾李泰一樣的謀逆大罪,否則何以服眾。因此陳寅恪先生解讀李世民在廢李治立李恪的問題上也就是說說而已,這個解讀是正確的。李世民也知道此事很難辦,所以長孫無忌一勸阻他就打消了念頭。


唐風宋月


唐太宗時期,在太子李承乾謀反未果,被廢后唐太宗便面臨新太子該認命誰的問題。唐太宗和長孫皇后一共育有三子,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李泰性格兇狠,害怕若李泰繼位後會將李承乾和李治處死。故長孫皇后的兒子中,李治是最合適的人選。而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還育有一子李恪,唐太宗也甚是喜愛。最終的太子人選在李治和李恪搖擺不定。

李恪性格剛毅,英武果敢,適合君臨天下。李治性格軟弱但愛民如子。這二人都有唐太宗欣賞的地方。但是李治有兩個明顯的優勢,一個就是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后,他屬於是嫡出。在古代那種社會出身很重要,他在這方面佔了先天優勢。另一個優勢就是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位居宰相,長孫無忌聚集了朝堂上一群大臣,一起勸諫唐太宗立李治為太子。長孫無忌帶頭以血統論來勸諫唐太宗,同時又在朝堂上讚美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

唐太宗李世民仔細考慮了長孫無忌的想法,認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決定最終立李治為皇太子的想法還是主要出自唐太宗其它方面的考慮。首先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為皇太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嫡子的未來就很難有所保證了,這一點唐太宗顯然比長孫無忌更為擔心,如果立李治就可以保全李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另一個就是考慮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如果立李治為太子,後續登基為帝后,這些大臣也會積極奉獻,好好輔佐李治,對大唐維護統一及團結方面更有利。

正是因為以上考量,唐太宗李世民最終還是選擇了立李治為太子。





史說天下古今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個開創貞觀盛世的政治家,對於國家來說,首先考慮的是政局的穩定,特別是李承乾、李泰爭儲事件之後,立儲問題就成為剛剛經歷政治波瀾的唐王朝如何穩固國本的大事,李恪的才能在李治之上,而且是文武全才,李世民心裡固然有數。那麼為什麼李世民最終選擇了李治而不是李恪呢?我來分析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唐朝是關隴貴族建立的政權,從一開始就是門閥士族的天下,李世民要想國家穩定,必須考慮門閥士族的利益。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是關隴貴族的核心人物,建立唐朝之後,門閥士族的勢力迅速發展,掌控各個要害部門,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清楚的意識到關隴貴族的重要性,如果想要國家長治久安,就必須依靠門閥士族的支持。這也是李承乾被廢后,立儲問題的強大政治基礎。長孫皇后的孃家長孫家族是門閥士族的重中之重,立儲問題肯定要在長孫皇后生的皇子中選擇。即立嫡不立庶。

第二,李治的背後是門閥士族的代表長孫家族,強大的政治勢力是能否坐穩皇位的關鍵。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也是整個關隴貴族的代表人物,他背後是整個門閥士族的龐大隊伍。長孫無忌的意見,具有強大號召力和濃重的政治色彩。長孫無忌主張李治為太子,李世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了政局的穩定和穩固整個唐朝的政治前景。李治如果能即位,背後是支持他的強大關隴貴族集團。而如果李恪即位,門閥士族們不會認可他,他的皇位也坐不穩當,唐朝統治階級必會陷入一片混亂,甚至是內戰。

第三,唐初門閥士族的勢力極為強大,長孫無忌力挺李治,目的是為了由關隴貴族掌控朝政,李世民心知肚明。

唐太宗李世民目光敏銳,對現實政治局面非常瞭解,他確定李治為太子,是從政治的高度考慮,門閥勢力已深入唐朝的脊髓,李恪,一個毫無政治根基的皇子接不住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門閥帝國,反而會受其害。因此李世民確立了由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共同輔政的政治格局。由李治即位,可以保證唐朝不會亂,在長孫無忌統領下,對門閥士族也是一種約束。

第四,門閥士族根深蒂固,已成為唐朝的政治頑疾,短時間不能解決,李世民為了國家穩定,只能與長孫無忌達成妥協。

李世民很明白,關隴貴族的高度膨脹,是唐初以來的政治頑疾,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門閥士族一統天下的大勢。只能讓李治即位,先得到長孫無忌的認可,使唐朝不會在短期內出現政治危機。李世民清楚,門閥士族控制國家的各個要害部門,對寒門士子進行種種排擠,把有識之士推出門外,這種寡頭政治必不能長久,由李治即位就是一種權宜之計,是一種妥協,先穩定門閥勢力,達到一種平穩的過度,以期由忠於李治的李世勣等人進行制衡,實現最終打破門閥士族獨家控制朝政的政治目的。

李世民死後,李治即位,很快立武則天為後,廢掉了王皇后。王皇后被廢標誌著唐初以來門閥士族頑固網絡的徹底崩潰,隨後武則天參政,開始重用一直被長孫無忌的門閥士族打壓的許敬宗、李義府等寒門士子,一舉控制朝政,變相的實現了李世民立李治為儲來解決門閥頑疾的政治構想。


優秀的米老鼠96


看過《貞觀長歌》的很多觀眾都對聶遠扮演的吳王李恪感到惋惜,英勇果敢,有文武才,深孚眾望,加上身上流淌著兩代大一統帝國皇室的血脈,李世民說此子英果類我,毛澤東讀唐史時稱李恪為“英物”,而最終卻被長孫無忌陷害致死,令人惋惜。

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不久,就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他之所以這麼急著早定名分,就是害怕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在自己兒子們的身上重演。可是事與願違,太子並沒有因為早早確立儲君的地位而自安,加上父皇對魏王的過分寵愛,最終走上了謀反的道路。唐太宗傷心欲絕,只能同時廢了太子和魏王。

可以說,之前,李世民需要的吳王是“恪”守臣道。只有在李承乾和李泰被廢后,李恪和李治才有了爭奪儲君之位的可能,一個是沒有被廢的皇子中最年長最有文韜武略的,一個是沒有被廢的皇子中唯一的嫡子。那為什麼最終選擇了李治而不是李恪呢?

首先,宗法制社會講究的是嫡庶有別,立嫡以長。嫡子有優先繼承權,在這一點上李治已經佔據上風。

其次,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是患難夫妻,把皇位傳給他們的兒子是他們的心願,加上長孫無忌在關隴集團的領袖地位,如果不立李治難保不會出現動亂。

再者,吳王李恪母親楊妃是隋煬帝女,要知道,朝中很多大臣都是在反隋的道路上走過來的,因此,吳王繼位會讓很多人害怕會清算他們的罪責。

宿命的選擇最終釀成了武周革命,李氏子孫被屠戮殆盡,令人唏噓。試想,如果李恪繼位,是否會讓大唐疆域更加的遼闊,大唐的聲威更加遠播?


靖遠0204


相對於李治來說,李恪無論從個人能力,還是性格上來說都要比他強,而唐太宗李世民也曾說過,李恪很像他,那麼為什麼最終李恪也還是沒能被李世民挑選為繼承人,最後還落得一個慘遭誣陷身死的結局呢?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

唐太宗劇照

一,自身身份所限以及母系關係影響,相對於李治來說,李恪的身份其實就比較尷尬了,首先他只是一個庶出子弟,在地位上比不了嫡子出身的李治,而自古以來就有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的說法,所以天生地位上李恪就具有一定的劣勢,另外,複雜的母系關係,李恪的母親雖說是公主出身,但確是前隋公主,固然可能有一定的前隋老臣暗中支持,但必然也會遭受更多跟著李世民打天下的這批老人的抵制,畢竟這種身份本身就是一種危險的信號,若是李恪當上皇帝,說不得在一些人的挑撥之下,會拿他們這些反隋建唐的老一輩問罪處罰,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另外李治的母親所在的長孫家的實力強大,自然不會讓一個沒什麼根基的李恪搶了李治的皇位,而即便是李世民喜歡,面對眾多門閥的反對,也是無可奈何,畢竟那時候門閥的實力還是非常強大的。

二,性格上的原因,李世民自身就是通過政變奪取了江山天下,那麼與他很像的李恪如果真的當上皇帝,之後會不會同樣對待兄弟毫無親情可言,痛下殺手?而反觀李治,雖說才能平平,但是能夠按照他安排好的貞觀之治走下去,繼續貞觀遺風,同時李治的性格溫和,也不像是會狠下心對兄弟下殺手的人,加上李治的母親家族勢力的強大,與李世民的關係更加的親密難分,即便李世民有過將李恪立為皇帝的打算,在考慮過李恪的才能以及長孫家族的反應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應,也只能打消這個念頭。


Y一花一世界YB


李世民的確更欣賞李恪,曾說道:吳王(李)恪英果類我,而李治卻比較仁弱。論個人能力,可以說李恪遠在李治之上,但為何李恪與太子之位無緣呢?根本原因還在於嫡庶有別。

唐太宗李世民一共生有14個兒子,論出身,吳王恪的生母乃是李世民的表妹、隋煬帝之女楊妃。吳王恪可以說是生於兩朝帝室之家,兼具隋唐兩朝皇室的血脈,其血統可是說是尊貴莫比。論才能與品行,吳王恪也可能說是李世民的14位皇子中最為傑出的,可以說是太子的最合適人選。

  

 

但是,這位楊妃卻並非皇后。李世民的皇后為長孫氏,生子三人。即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而楊妃生子兩人,即吳王李恪,另一為蜀王李愔。 

從皇子的命名上,就能看出嫡庶之間的天壤之別。長孫皇后所生的三位皇子。廢太子李承乾、魏王、晉王治,“承乾”有承繼乾坤之意,“泰”有國泰民安之意、“治”也有天下大治之意。這三位皇子的名字,都有恢弘氣度,寓含治國的理念在裡面。

而“恪”有恪守本分的意思在;“愔”是形容安靜和悅,其實跟“恪”的意思差不多,都有要守本分的意思,完全是對臣子的勸導。故而,從李世民給皇子的命名上看,長孫皇后所生皇子與李世民的表妹楊妃所生皇子之間,君臣之分也早就被註定。

  

唐朝政權是脫胎於關隴貴族集團,而關隴貴族集團的特點就是:幾大家族之間,互相聯姻,分享權力。如獨孤信有三個女兒,就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以及唐高祖李淵的父親李昞。除了聞名遐邇的“八大柱國”家族,還有其他的大大小小家族也都是這樣。

  

在此期間的嫡庶之別是最為嚴格的,其背後都涉及到強大的、錯綜複雜的妻族勢力。如李淵有22個兒子,但太子之爭卻只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三人之間,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叫什麼名字,都沒多少人能夠記得。

  

李世民的表妹楊妃雖出身高貴,但隋朝早已經覆沒,沒了任何家族根基。長孫氏的勢力卻很龐雜,其背後就有關隴貴族勢力的背影。所以,當李世民有感於李治過於軟弱,懼其不足以守江山,而想更立吳王恪為太子時。李世民得首先徵求長孫無忌的意見,當然遭到長孫無忌的拒絕,並引起了長孫無忌對吳王恪的嫉恨。在李世民死後,長孫無忌即指使房遺愛誣陷李恪謀反,而致吳王恪含冤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