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你還會感覺疲憊不堪?深度原因只有一個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大部分的辦公室行政人員基本上都是坐一天,偶爾簽字會去找領導,去財務室會走動幾下,很少有大量的走路或者體力上的勞動。運動量很大的應該是大腦、嘴巴和手,比如思考、溝通、寫作之類,但是一天下來卻感覺身心俱疲!

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家裡大人說,用腦過度也會瘦,意思就是大腦用得多了也會消耗脂肪,其實也算是一種運動量。但是以前是不累的,只是表現得很能吃。現在下班了,基本上都快癱了!是老了?體力不好了?還是其他原因?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你還會感覺疲憊不堪?深度原因只有一個

如果對累進行分類的話,整體上分為兩種類型:體力上的累,以及精神上的累。

體力上的累,這個很容易理解。我老家在農村,家裡有十畝地,每秋秋天全部都會種上麥子。我們小時候,農業機械還沒有那麼發達,割麥子都是用手。每到麥收農忙季,父母早晨3、4點鐘的時候就起床,幹到晚上9、10點鐘才回家。按照父母的說法,回到家一動也不想動,連飯都不想吃,就想睡覺,因為太累了。

像這種累,就屬於體力上的累。而要恢復起來,也很簡單,只需要進行充分時間的休息就可以了。

而職場上的大部分行政人員,都是坐辦公室,所以不存在體力上的累(身體有恙者另當別論),大部分時候是精神上的累,讓你感受到了極度的壓力和痛苦。

為了排解這種壓力和痛苦,有人選擇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比如,選擇一份自己更感興趣的工作。但這能解決問題嗎?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你還會感覺疲憊不堪?深度原因只有一個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A在平面設計公司做設計助理,非科班出身,工作將近兩個月了,僅僅成功完成過一個任務(比較簡單),其他交給他的任務很多都完成得不理想。最近的這次,讓他完成一個工作,用了半個月時間。他也很努力,常常加班,端午節放假在家也用了一天工作,同事也很友好,給了他很多建議,但是因為最初的一步做的不規範,導致後面的都白做了。他很喜歡這份工作,工作之餘也會用很多時間學習,但還是不行。在投入很多之後宣告失敗,覺得對自己很失望,精神壓力很大,也感覺工作起來很累。

又比如,有人選擇了一份熱門的、更有前景的工作,但這能解決問題嗎?我們來看另外一個案例:B是工科碩士畢業,後來轉行在某知名互聯網公司做產品經理,至今將滿3年。將近30歲的年紀,但卻工作得一點都不開心,感覺自己在工作中缺少想法,能力上沒有什麼提高,工作中也沒有勁頭。想過轉行,卻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

還有人說,只要錢給夠了,一切都不是問題。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再來看一個案例:C是某985院校計算機專業畢業,在金融業人人都羨慕的一箇中央級事業單位工作,擔任信息化高級經理的職位,年收入30w+。但是,她卻在這個崗位上感覺極度痛苦,時刻想著逃離。因為她更傾向於從事專業性強的工作,希望能夠安安心心研究和掌握一門技術。但現在的工作卻需要她負責大量的外部溝通協調。但不同的部門有不同的利益,這中間的協調工作做起來非常困難,而她又不願意得罪人,每天工作都不想面對,苦不堪言。

每個人在工作中,既存在消耗,又存在反饋。你所消耗的,是你的體力、精力和時間。而你所能夠得到的反饋,則包括興趣(工作本身帶給你的樂趣)、需求(工作熱門、前景好)、金錢(你所能夠得到的薪水回報)、地位(能夠得到社會認同)等等。

假如你的消耗大於你的反饋,那麼,你就會到累,感覺到疲憊,感覺到強烈的排斥。反之,反饋大於消耗,則說明工作能夠帶給你足夠的動力,支撐你在這個崗位上繼續前進。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你還會感覺疲憊不堪?深度原因只有一個

這裡,我們又需要對反饋進行分類,它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外部反饋以及內在反饋。

外部反饋帶來的是外部動力,內部反饋則帶來的是內部動力。

前面所說的需求、金錢、地位等因素,皆屬於外部動力。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外部動力因素,比如公司的規模和名氣(大公司更吸引人)、公司的企業文化(人性化的公司更容易受到應聘者青睞)、工作的強度壓力(儘量不要加班)、公司內部的晉升空間(能否有機會上升到更高的位置)、直屬上級的管理方式(激勵型的上司更受員工歡迎)、同事的素質水平(大家更喜歡與優秀的人為伍),等等。

大家在尋找一份工作時,往往會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在外部動力因素上。但是,問題往往就出在這裡:興趣、需求、金錢、地位等外部因素,真的能夠成為你在一個崗位上長久幹下去的可持續驅動力嗎?

我們已經通過前面的幾個案例來證明了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它們充其量只是輔助影響因素。那麼,到底什麼才是最核心關鍵的決策因素,影響著你的動力來源呢?

這時候,我們要把精力放到另外一個因素上,那就是內在動力:你發自內心地想幹這份工作,並且能夠從工作本身獲取足夠的動力支撐,並樂此不疲。這種內在動力支撐,蓋洛普公司為它取了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優勢”。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你還會感覺疲憊不堪?深度原因只有一個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 ,文章中對於優勢的定義有詳細的解釋闡明:一種“貫穿始終、並能產生效益的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並且,這種思維、感覺和行為模式是自發產生的本能反應,並不需要刻意練習。(關於這個概念的詳細闡述,請大家參考原文鏈接。)

為了更直觀地解釋這個概念,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

心理學博士李松蔚老師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我在辦公室坐著的時候,大部分工作也是paper work,並不怎麼費腦,然而累得像狗,回到傢什麼都不想幹,有時帶本書,心想「坐地鐵的時候看吧」,實際是一頁也看不進去。做諮詢和講課時用腦的強度明顯更大,但我體驗到的經驗是,諮詢結束或講完課很精神——最多是站得久了導致肌肉痠痛,或是說話太多嗓子疼。但心情是輕快的,晚上回家還能寫點東西,毫不以之為苦。讓我最難以忍受的,倒是看起來最輕鬆的辦公室工作。

對於李松蔚老師而言,最輕鬆的辦公室工作卻令他難以忍受,而消耗較大的諮詢和講課卻令他很精神,感覺愉快,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

辦公室工作並不是他的大腦發出的本能需求,所以並不能帶給他正向反饋;而諮詢和講課卻屬於這種本能需求的範圍內,所以令他感覺非常良好。

為什麼上班都是坐著,你還會感覺疲憊不堪?深度原因只有一個

按照蓋洛普的理論,當一份工作能夠發揮優勢的時候,會從中得到三項正向反饋:

一是能夠從工作中獲取內在驅動力,

你願意從事這份工作,而不是一想起工作就頭疼,或者想逃離。你會在工作之前產生一種主動工作的慾望。

二是上手更快,能夠獲得更好的業績表現。因為出於本能,所以你會更有動力去研究和琢磨這份工作,怎樣才能幹好。

三是能夠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如果還有下次,你依然願意繼續,而不是“趕緊結束,下次再也不想幹了”的狀態。

所以,當你覺得工作帶給你的是疲憊不堪的感受時,拋去身體的健康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考量因素,是這份工作是否能夠發揮你的優勢,是否能夠帶給你足夠的內在動力,讓你從精神/心理層面補充足夠的“燃料”,為你帶來充足的驅動力,以抵消你的消耗。唯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



文|楊毅,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席顧問。原創文章,非經允許,嚴禁進行任何形式的複製、轉載和傳播,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