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Oilprice網10月25日報道】上個月,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建造的“羅蒙諾索夫院士”(Akademik Lomonosov)核電站屹立在港口小鎮佩維克(Pevek),該小鎮位於俄羅斯北極地區偏遠的楚科特卡半島上。該核電站的建立將為大約10萬戶家庭提供電力。
該項目的成功標誌著在可再生能源無法使用的地區有望轉向使用核能,並且在對抗氣候變化方面取得新進展。然而,儘管有這樣的承諾,羅蒙諾索夫號還是遭到了反核組織的攻擊。綠色和平組織稱其為“冰上的切爾諾貝利”,並利用這一噱頭大肆宣傳以試圖抵制該核項目。
綠色和平組織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問題,但他們的批評也應該得到回應。環保人士提出問題是正確的,安全應該放在第一位。但正如美國核管理委員會(U.S. 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前負責人戴爾·克萊因(Dale Klein)所說:“反對羅蒙諾索夫號的一系列說辭只是恐嚇戰術,只是讓人們想到某些核反應堆事故。所以,它沒有科學依據。”芬蘭監管機構也表達了同樣的情緒,對反應堆引發的擔憂不予理會。
僅僅因為過去發生核反應堆事故而拒絕使用低碳能源的想法很危險,因為目前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迄今為止,包括三里島、切爾諾貝利和福島在內的所有核災難造成的死亡人數剛不到5000人。無可否認,這是個悲劇,但相比之下,燃燒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和褐煤,每年可導致數百萬人過早死亡。
誠然,歐盟已經有近一半的成員國實現了2020年的可再生能源目標。然而,隨著反對核能的呼聲日益高漲,以及反對“羅蒙諾索夫”言論的煽動,現在迫切需要的是對原子為避免氣候災難所發揮的作用進行真正的評估
困難重重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過去十年中有八年創歷史新高。目前世界上只有一種主要的能源,既能在需要時隨時提供電力,又能中和二氧化碳,那就是核能。大多數能源專家認為,隨著世界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同時降低碳排放的緊迫性不斷增加,核能將發揮關鍵作用。但可悲的是,那些自稱要建立可持續未來的倡議組織,反對核能的同時無意促進了礦物燃料的使用。
德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裡的反核情緒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源。在福島核事故的刺激下,這些反核力量逼迫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在2022年之前逐步淘汰核能——即所謂的“能源轉型” 。儘管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煤電的比重也有所回升。因此,關閉核反應堆使柏林並未實現其2020年減排目標,即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排40%。儘管“能源轉型”計劃存在明顯缺陷,但德國綠黨(German Green Party)仍一意孤行,繼續實施該計劃。最近德國綠黨因推動全球逐步淘汰核電、攻擊英國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核電項目而登上新聞頭條。
從法國的能源結構來看,核能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關係,理論與現實之間衝突更加明顯。巴黎70%的人口依賴核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4.6噸,是發達國家中最低的之一。儘管如此,環保組織還是對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進行了抨擊,指責他不願效仿德國的做法,甚至要求法國環境部長辭職以示抗議。
沒有免費的午餐
說到能源,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它們都是有代價的。天然氣單位能源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少,但甲烷洩漏時有發生;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需要大量有毒化學物質,會對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而風力渦輪機會導致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
核能的優點與可再生能源的優點類似:發電時不排放二氧化碳。同時核能也具有可再生能源所缺乏的關鍵優勢:它不是間歇性的,它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可以適應全天的能源高峰和低谷。它與時斷時續的可再生能源配合默契,保持了電網的穩定和清潔。
但是核事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讓情況更復雜的是核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悖論:它屬於風險非常低的類別,這意味著不太可能發生嚴重事故。但它也屬於潛在後果極高的類別,重大事故如反應堆爆炸可能會產生一系列後果。綠色和平組織這樣的環保組織對其發生嚴重事故的可能性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忽視了這樣一個事實:如果沒有核能,世界將無法實現基本的氣候目標。
故障安全設計和預防故障設計
許多反對核能的人未能理解故障安全設計和防故障設計之間的區別。故障安全意味著如果確實發生了事故,系統將進入安全狀態。舉一個簡單例子:電力保險絲。如果有太多的電流試圖流過保險絲,保險絲就會熔化,電流就會停止流動。現代核電站均採用故障安全設計,這在核能發展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並未實現。
相比之下,環保人士則希望核能設計能夠萬無一失——一個不合理且不太可能實現的標準。因為沒有一種能源是萬無一失的:煤炭和天然氣工廠爆炸,太陽能電池板著火(就像美國多家沃爾瑪商店發生的那樣),大壩決堤,風力渦輪機的旋翼葉片破碎。然而,儘管數據顯示,每TWh(高能量發電站的發電單位)產生的能源中,核能是最安全的,且只有核電站才符合這一標準。
決策者不應該屈服於對核能的深刻誤解所帶來的壓力。不管環保人士喜不喜歡,這項技術是目前唯一有望成功限制碳排放、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的技術。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817,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閱讀更多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