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現在不怕人

走進黃河源區,一些平時難得一見的珍稀野生動物隨時便撞入眼簾:一頭邁著紳士的步子昂首走過的藏野驢、一群悠閒自得低頭覓食的藏羚羊,也看到一隻角百靈、三兩隻棕頸雪雀,它們是這裡的“土著”留鳥,就像這裡的牧民一樣繁衍生息在這片土地上,偶爾,還看到一些沒有飛往越冬地而留在這裡的候鳥——一隻在湖邊的淺水中閒庭信步的海鷗,抑或是一對形影不離的赤麻鴨夫婦。

它們現在不怕人

對這些見得多了,人們也不再感到稀奇,當一群藏羚羊出現在離公路只有二三十米遠的地方,或是一頭藏野驢緊挨著汽車橫跨公路揚長而去時,我們的眼光也就像是看到了一群家畜一樣平定淡然,見慣不怪。而家畜,一群犛牛或者十幾匹家馬也真的出現在這裡,它們和那些珍稀野生動物混雜在一起,早已經和平相處,相安無事了。不遠處,還有一頂寫著“民政救濟”四個大字的牧人的帳篷,一縷炊煙正在帳篷頂上嫋嫋飄散,鼻息間便聞到一股淡淡的幹牛糞燃燒時的草香味道。

它們現在不怕人

襯托著這一切的,則是黃河源區13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土地。在這片土地上,碧藍的湖泊星羅棋佈,就像是一隻藍孔雀開屏炫耀著它的翅翎——黃河,藏語叫“瑪曲”,孔雀河的意思,故名。時值十月下旬,這片土地上的牧草已經枯黃,呈現出陽光般的金黃色澤。幾天前的一場薄雪覆蓋在牧草上,尚未融化,牧草與白雪便形成了相互間雜的斑駁樣子。牧草、雪痕、湖泊,三種不同的顏色相互糾纏、滲透、浸染,營造出黃河源區初冬的模樣。

它們現在不怕人

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之初,青海省委省政府就把如何將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融合在一起作為首要問題去思考,去實施,通過移民、減少載畜量等措施儘量使脆弱的生態不再遭到破壞的同時,也有意讓部分牧戶帶著他們的家畜,勞作、生活在公園之內,沒有讓這裡成為缺少人文氣息,沒有人間煙火的“空谷”,而是以“天人合一”思想推動自然與人文的相互輝映,渾然天成。正是這樣一條思路的貫穿實施,使得這裡的生態得到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得到一定恢復。源區管理人員遵循野生動物習性,在源區內設立鷹架,利用動物生物鏈和共生關係平衡生態,效果顯著。而生活在公園區域內的牧民也以他們生活、民俗中樸素的生態理念,諸如“不殺生”等行為,使得這裡的野生動物得到了保護。如今,他們成為了這裡的生態管護員。

它們現在不怕人

如今,包括黃河源區在內的國家公園區域內,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不再緊張。十幾年前,野生動物見到人類便倉皇逃竄絕塵而去的現象已成為歷史,這裡的動物已經接納人們對它們的友好,只要不去靠近或追趕,不去大聲喧譁,在這裡,拿著手機也能拍下野生動物的美片。正如這裡的一位領導幹部所言,這裡已經成為一個由大自然打造出來的自然人文生態博物館。(人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