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倫布寺步行街:藏傳古藝店釋迦牟尼佛唐卡

藏傳古藝唐卡即用藏傳佛教古老工藝製作的唐卡。在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步行街有一家藏傳古藝店唐卡展廳,據負責人孫紅旗介紹:“藏傳古藝唐卡多為手工製作,工藝精湛,顏料昂貴,有著獨特的民族藝術之美。”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綵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佛教和本教作品。

唐卡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的世界;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製的唐卡色澤鮮豔,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然色澤豔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百科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統唐卡的繪製要求嚴苛,程序極為複雜,必須按照經書中的儀軌及上師的要求進行,包括繪前儀式、製作畫布、構圖起稿、著色染色、勾線定型、鋪金描銀、開眼、縫裱、開光等一整套工藝程序。製作一幅唐卡用時較長,短則半年完成,長則需要十餘年,甚至更長時間。

西藏日喀則步行街藏傳古藝店唐卡展廳展出的唐卡中有釋迦牟尼佛唐卡。

據相關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是佛教創立者。釋迦牟尼的生平,沒有引起早期三藏編者的重視,他們只是儘量詳細記錄釋迦牟尼的言詞,更詳盡的敘述和更傳奇的故事在後來才被精心編造出來。關於佛陀的形象,相對可靠的是一個基本輪廓。

佛滅後,聖典先是口口傳誦,較晚才陸續出現文字經典;原始經典後來又經各部派的重新編纂。這一系列的過程,佛陀的原說一直被加工。所以在全部藏經中,某些法義以略不相同的面目出現。最多隻能在一定程度體現佛陀教說的經典是巴利五部尼柯耶和漢譯四部阿含所代言的“原始佛教”,其內容多為三法印、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三十七道品等。佛陀的根本原理,是成立於無常、無我的緣起,例如舍利弗皈依佛陀前,只需告訴他:“世尊所說,諸法是因緣的生滅”。

釋迦牟尼最著名的開示是即使你沒有財富,也可以給人七種佈施。①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佈施。②言施:向人說好話的佈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③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心的佈施。④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⑤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⑥座施:讓座給需要人的佈施。⑦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方便的佈施。

據相關記載與相關傳說,釋迦牟尼少年時代接受婆羅門教的傳統教育,兼習兵法與武藝,是一個騎射擊劍的能手。相傳釋迦牟尼16歲那年曾駕車出遊,在東南西三門的路上先後遇著老人、病人和死屍,親眼看到那些衰老、清瘦和悽慘的現象,非常感傷和苦惱。最後在北門外遇見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門,從沙門那裡聽到出家可以解脫生老病死的道理,便萌發了出家修道的想法。29歲(一說19歲)時,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毅然離開妻兒,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離家之後,釋迦牟尼先到王舍城郊外學習禪定,後又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每天只吃一餐,後來七天進一餐,穿樹皮,睡牛糞。6年後,身體消瘦,形同枯木,仍無所得,無法找到解脫之道。於是便放棄苦行,入尼連禪河洗淨了身體。沐浴後接受了一個牧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健康。之後他渡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外的蓽缽羅樹(即菩提樹)下,沉思默想。據說,經過七天七夜,終於恍然大悟,確信已經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生老病死的根本是使貪、瞋、痴等煩惱不再起於心頭。這標誌著他覺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為覺者、知者,這一年釋迦牟尼35歲。釋迦牟尼成佛後,開始了他的傳教活動。首先在鹿野苑找到曾隨他一道出家的憍陳如等5個侍從,並向他們講說自己獲得徹悟的道理,佛教史上稱這次說法為 “初轉法輪”。釋迦牟尼不久又到各地傳教,足跡遍佈恆河流域。所到之處,專心講道。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義,並組成了傳教的僧團。弟子據說有500人,著名的十大弟子分別是摩訶迦葉、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舍利弗、羅睺羅、阿難陀、優婆離、阿尼律陀、迦旃延。佛、法、僧這佛教的 三寶 已具備,佛教正式形成。


扎什倫布寺步行街:藏傳古藝店釋迦牟尼佛唐卡

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步行街藏傳古藝店釋迦牟尼佛唐卡(孫紅旗攝影)

西藏日喀則扎什倫布寺步行街藏傳古藝店唐卡,保存完好,礦物顏料手工繪製,其豔麗程度如初,線條流暢,色彩鮮明,人物栩栩如生,充分展示了西藏藏傳古藝唐卡的魅力,展現了神秘的佛國世界,表現了民族藝術之美,是民族藝術的珍品。

作者:邱承彬(傳統文化學者,天珠學創始人,旅遊專欄作家,詩人。《解密天珠》的作者,《中國頌》、《黃河頌》、《雪山聖湖頌》、《泰山頌》為邱承彬著名的頌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