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老街,不同於新城它總是寄託著人們的鄉愁和懷念今天我們來挖掘無錫人自古以來的“吃貨”本質用無錫地名來烹製一桌美食!

豆腐弄

南門大公橋附近有條豆腐弄,而在100多年前,這裡原本被稱做低田下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相傳有個名叫孫王大的人被招為女婿到這裡,開起了豆腐作坊。而他所做的豆腐又白又嫩,四鄉八里,婦孺皆知,遠近聞名,久而久之,這裡也就叫做豆腐巷了。

腐乳浜

2009年運河西路上新架一座橋叫腐乳浜橋,因為此橋跨腐乳浜,長11米,寬32米。

據說盛岸裡的腐乳早在明末清初就名揚全國,出產的“盛岸腐乳”與紹興腐乳媲美,盛譽江南數百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解放前夕,盛岸裡有百分之八十的家庭以製作腐乳為生,擁有三十六個作坊、五百多名工人,被人稱為“腐乳浜”。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盛岸裡生產的腐乳營養豐富,鮮美可口,品種有紅、白兩種。後解放公社紅五月腐乳廠採用半機械化方法生產腐乳,年生產能力約為七萬壇。

醬園弄

無錫“米豆之業甲於省會”,從清乾隆起就先後創辦了胡萬和、陶東昇、右豐、陶謙益、昌升等眾多醬園糟坊,代表無錫民族工商業早期發展的雛形。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當時南北四城門均有醬園坊,醬園弄就位於火車站的漢昌路和交際路附近。而在小木橋附近的醬油浜,至今還有廠家用傳統的方法制醬,無錫市場上銷售的不少豆瓣醬即出自此廠。

蓮蓉橋

北塘大街一直往前走,就到了蓮蓉橋。其原名芙蓉橋,跨京杭運河之上,連接北大街與北塘大街,俗稱大橋。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此橋因此地河、浜、塘多,形似蓮花而得名,又因為地處竹場巷,也被叫做“竹巷大橋”。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魚腥巷

現學前街與昇平巷之間的魚腥巷,其名是清光緒年間才出現的。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原來這條巷子不叫“魚腥巷”,而叫“籬篠巷”。因為靠近城內直河,河中常有漁船來往,漁民將捕到的魚在這裡出售,日久便成為魚市場,這條小巷也就真正成了“魚腥巷”。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如今,這裡已成市中心的黃金地段,面貌大變,但居民小區仍叫魚腥巷。

藕塘

江南水鄉無錫,除了魚多,也多蓮藕。所以在地名中,與藕有關的不少,藕塘便是一例。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藕塘曾為鄉名,又是橋名。橋在地名志上記載為“跨陽溪河口,清道光二十年重建。”而解放初設藕塘鄉,新長鐵路、錫宜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藕塘鄉位於市區西10公里,跨洋溪河西岸,因有藕塘而得名。

曬麥場

在北塘荷葉村南側龍船浜上有座拱形石橋,叫做泗堡橋,大約初建於明末清初,歷史上幾經興廢重建。因此處三面環水,形似堡壘,又由楊、蔣、尤、徐四姓籌資建造,故名。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泗堡橋附近有條叫做“曬麥場”的里弄,從前,這裡的小麥倉庫經常在場上曝曬小麥,故得此名。

四沿河:麻餅沿河、芋頭沿河

在北門外,尤其是明清時期,蓮蓉橋一帶沿河的山貨行連成一線,購銷兩旺的場景不亞於三里橋米市。

在不少老無錫眼中, 蓮蓉橋附近有四條沿河,分別為麻餅沿河、北塘沿河、茅篷沿河、芋頭沿河。裡面不少就與食物有關。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 麻餅沿河,以麻、植物油餅貿易集散地得名,過去是出售米油、豆餅、醬油的地方;

◆ 芋頭沿河因為經常停靠大量的運芋頭船隻而得名,就在老的中百一店身底下;

◆ 桃棗沿河,以多桃棗等南北貨店而得名,位於蓮蓉橋南堍。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炒米浜

與北門相對,南門外有地名為炒米浜,據說住在那兒的人解放前都靠爆炒米為生。

一看到無錫這些老地名,我就餓了,特別是第九個

當年不少江蘇北部的老鄉逃荒過來,在南門外搭個小草棚子,落下腳,為了養家餬口,不少人挑起了炒米擔兒,漸成一幫。看完是不是嚥了咽口水趁著有時間不如把這些老地方走一走心裡想象著當年祖輩們忙碌的景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