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和漢江的水不會融合在一起呢?

純名_亦


長江與漢江(漢水)是幹流與支流的關係,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漢江在入長江初期是不會融合的,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大多與流速、流量有關,到後來還慢慢會融合一起的,黃河上游也有這種類似情況,下面我們看一張圖片,洮河與黃河最初也是不能融合。

洮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流經區域是半乾旱的黃土高原區,平時洮河水是清澈見底的,可是到了夏季,降水量突然增多,河流泥沙含量就高了起來,河水就開始變的渾濁起來,在入黃河時,洮河就開始“溜邊”,而不能馬上融入,呈現明顯的差別。為什麼支流相遇幹流時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過類似這方面的體驗,駕車入高速時,主幹道上車道多,車流大,我們只能“溜邊”提速,當速度與主幹道上的速度接近時,才開始融入主車道,實施變道,超車等操作。

回到正題,對於漢江與長江也是如此,長江主幹道上流量大,所具有的能量大,而漢江的河水水量少,所具有的動能要遠遠低於長江,當能量少的漢江與長江交融時,干支流水具備不同的能量,速度不同,在最初的交界面產生切變,出現顏色差,我們就感覺兩河之間不融合了,這在洮河與黃河特別明顯,而漢江與長江因兩河的泥沙含量相差不大,表面上看起來不是很明顯,但兩條河流最終也是很難融合的。

由於河水所具備的動能與流速有關,當支流流速特別快(動能),或存在著高差(勢能),支流的能量與幹流接近時,支流很快就融入幹流,當支流能量超過幹流時,可能“截斷”幹流,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

兩條河流相遇後,交匯處幹流被支流所“拖累”,幹流能量不斷消耗,能量值接近,兩河水漸漸融合在一起了。

此外兩條河流不融合與密度也有關係。漢江與長江同處於一個氣候區,流域內相距不大,蒸發量也不會有很大差別,河水的理化性質接近,應不是造成兩河流不融合的原因,這方面可能忽略。但在黃河水與海水相融時就應該考慮這方面因素了。


地理縱橫


感謝提問,這個問題按道理應該有“科學”或“科普”的標籤才科學。不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關於長江和漢江的一些基本知識。

我們都知道,長江發源於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北側,最終在崇明島以東注入東海,它是我國第一長、世界第三長的河流,總長達6300餘公里,由於長江流域面積(匯水面積)廣闊,約為180萬平方公里,因此水資源十分豐富,年徑流量約9600億立方米,據我國各大河流之首。

經常聽到關於湖北省會城市武漢的介紹,其中比較經典的是“世界第三大河流長江流經湖北境內1061公里,長江及其最長的支流漢江交匯於此,將武漢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通過這句話即便是對自然地理不甚瞭解的人也能知道漢江與長江交匯於武漢。

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的陝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境內,先後流經了陝西和湖北兩省8個地級市【漢中、安康、十堰、襄陽、荊門、孝感、武漢(副省級)】,在漢口龍王廟一帶匯入長江,河流全長1577公里,作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流量最大的支流是岷江、流域面積最大的是嘉陵江),漢江總流域面積達15.9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約為245億立方米,並且由長江與漢江沖積而成的江漢平原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

講了這麼多,我們再結合相關地形圖,關於為何長江和漢江的水不會融合在一起的答案就會一步步明朗起來。

上文講到,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既然是支流那麼漢江的水自然而然就會匯入到長江,並且最終兩江之水會融合在一起,只不過在融合之前會水的流速、受到地形、河道(河堤)摩擦等因素的影響。

首先,漢江位於長江的左岸(北岸),雖然長江與漢江交匯處的江漢平原地勢低平,但長江徑流量是漢江的40餘倍,因此長江之水的流速自然要比漢江水流速度快得多,假如設長江水流方向為正東,漢江水流方向為垂直於長江水流方向,由於長江水流流速快,受其影響匯入長江的漢江水的流向會向東偏,通俗的講就是漢江水被長江水帶著走。

其次,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漢江與長江干流交匯處的河道並非垂直,而是呈一個大約60度的夾角,即長江自進入武漢市漢南區之後直到青山區江段大為西南東北流向,而漢江與長江相連的河道大致呈東偏南10度左右,由於長江此江段較為筆直,河流流速也相對較快,而此時的漢江水在匯入長江之前受南岸河堤的阻擋流速有所降低。

第三,漢江流域面積相對較小,且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較好,水土流失相對較小,因此漢江水多數是碧波盪漾,甚至在襄陽及以上河段達到了國家二級水質標準,而長江匯水面積廣,且上游多為植被稀疏的高山高原區,含沙量較高且呈濁黃色,因此在漢口龍王廟一帶也就上演了長江版的“涇渭分明”,由於漢江水清、長江水黃濁,自然而然給人的感覺就是兩江之水互相不融合。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長江,我國第一長河,世界第三長河,長度為6397公里;同樣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年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公里,約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20%左右。其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源頭被稱為沱沱河,屬太平洋七大水系之一,注入我國東海。長江呈“W”型,自西向東流淌,流經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11個省(市,和自治區)。其主要八大支流有:雅礱江、漢江、岷江、嘉陵江、烏江、沅江、湘江、贛江。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萬平方公里的支流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而雅礱江是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年徑流量大的;漢江是支流中長度最長的支流。這裡我們著重介紹一下漢江,漢江又被稱為漢水,長1577千米,為長江最長的支流;漢江流域面積在原來是長江支流中流域面積最大的,但是由於氣候環境發生變化,流域面積縮小,被雅礱江超越,退為次席。漢江發源於陝西省漢中市,由於上游植被茂盛,漢江是中國中部區域水質最好的大河,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有“亞洲天池”之美譽,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


漢江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但是在此出現“涇渭分明”的奇觀,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長江水和漢江水在此地有明顯分界線,我們用肉眼都可以看出,這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由於水的溫度、含鹽量、含泥沙、含有生生物成分等多少不同,會出現這種兩水不相融的現象。像黃河與支流洮河、黃海與東海、大西洋與太平洋、大西洋與印度洋等等都有“涇渭分明”的奇觀。長江水與漢江水在漢口龍王廟交匯,黃顏色的長江水與綠顏色的漢江水互不相融,給人一種視覺的震撼感覺。長江與漢江水不能融合在一起,“涇渭分明”的原因如下:

第一、長江水變“混了”

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區,長江中上游支流眾多,不乏有幾條植被不好,水土流失嚴重的河流,長江年含沙量為4.68億噸,由於年徑流量為9600億立方米,因此長江成為了我國第二大含沙量的河流,但是年徑流量是黃河的十幾倍。由於人口激增,人類活動加劇,尤其是長江水源區,“三江源”地區水土流失嚴重,主要原因是水力侵蝕為主,其次為風力侵蝕包括草地退化和沙化等,我們已經加大了對“三江源”地區的保護,恢復植被。加上長江上游各支流開荒、濫砍濫伐、工礦資源的開發和道路工程的興建等等,環境植被遭到破壞,加劇了長江干流含沙量增多,長江開始變“混”了。



第二、漢江水一直清澈

漢江,發源於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長度1577公里,漢江年徑流量為517億立方米,年含沙量為1.3噸,比長江少三分之二還要多。漢江是長江最長的支流,古代漢水位置極其特殊重要,與長江、黃河、淮河、並列,合稱“江淮河漢”。漢江上游植被茂盛,是中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有“亞洲天池”之美譽。其實任何河流都存在水土流失問題,只是漢江上游水土流失較少,河流攜帶泥沙量不多,大部分又都被攔截在了丹江口水庫內,水庫作用不僅僅是調節水量,防洪排澇,對於清淤排沙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經過“過濾”後的漢江水顯得尤為清澈見底。



綜上所述,在漢口黃色長江水與清澈的漢江水顯得格格不入,但是時間長了,在流經一段距離後,同一河道中的長江水還是會融合在一起。謝謝閱讀。


這麼近那麼遠F4


長江漢江的水終究會融合在一起的。漢江上游環境保持得好,是南水北調中線的取水地,水質相對清亮。長江上中游流域面積很大,從青藏高原經四川、雲南、貴州、重慶、湖北、還有湖南全省的水在武漢與漢江匯合。既然有那麼大面積,又是降水量多的區域,上游還時有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使得流域水質變混濁一些,這就形成長江與漢江匯合處有明顯的清黃藍白分界線,但隨著水流繼續往下游流去,在波浪滔滔江水中還是混合在一起流入東海的。



手機用戶山正饒


我不是地理和水利專家,不宜信開河。


齊聲喚賢


武漢長江漢江交匯處出現“涇渭分明”的水上奇觀由於漲水含沙量較高,長江水呈現濁黃色,而漢江多數時日碧波盪漾,漢口龍王廟前兩江口出現“涇渭分明”的水上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