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何要拼命拿下西域?西域有那麼重要嗎?

犀木鞦韆


其實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正兒八經對西域行使統治權的朝代是少之又少,完全可以一把手數的過來。

西域的地理位置一般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

對於“西域”的這個稱呼,最早來源於秦漢時期。當年漢武帝想要消滅匈奴,便派出張騫出使西域,說服大月氏和漢朝東西夾擊,一舉剷除匈奴對中原的威脅。從此“西域”一詞便為世人所熟知。



後來,漢武帝將匈奴趕跑之後,西域(玉門關以西新疆大部分地區)便屬於漢朝管轄,最著名的便是“絲綢之路”的打通,為進一步管理和控制西域奠定了基礎。再到漢宣帝時期西域都護府的設立,西域被完全納入漢朝的管轄之下。

但到了西漢末期,由於王莽亂政導致西漢覆亡,匈奴在這一時期又乘機而起,重新佔領了西域地區。東漢建立後,由於西域國家不滿於匈奴的暴虐統治,便派人請求光武帝劉秀重新設置西域都護府,但遭到了劉秀的拒絕,於是西域的事情便一直擱置了下來,這一時期,西域還是被匈奴所控制。

直到漢明帝時期,西域各國相繼叛亂,都護府已經名存實亡。再到漢和帝時期,歷史上著名的班超出使西域,平定了西域的內亂之後,重新設置都護府,班超遂返回洛陽。


然而,班超返回後不久,公元107-123年,西域又亂了十幾年,後來班超之子班勇又出使西域,再次平定了西域內亂,重新設置都護府。

可以說,班超、班勇兩父子為西域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縱觀漢朝四百餘年的歷史,對西域的管轄也只有為數不多的時期。


後來漢朝滅亡後,到了三國、魏晉南北朝再一直到隋朝建立,中原王朝的勢力根本達不到西域地區,更不要說對西域行使管轄權了。

就算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隋朝,對西域地區也僅僅是名義上的管理,起到的是調解糾紛的作用。更何況這一時期在西域還盤踞著西突厥這樣一股強大的勢力。

唐朝時期,在李世民、李治兩位帝王的統治之下,唐王朝版圖達到了極盛,這一時期對西域的控制相比於之前的其他王朝是空前強盛的。公元640年,侯君集滅高昌,唐朝遂在西域設立西域都護府。這一時期,西域諸國基本上都成了唐王朝的小弟,每年都要給唐朝進貢,聽命於唐朝。



但唐朝中期,安史之亂爆發後,西域便與唐朝失去了聯繫,因為前往西域的道路被吐蕃佔據著,而吐蕃也已經覬覦西域已久,但那時的唐王朝已經無力在管轄西域,西域在不久以後便被吐蕃佔領。

宋朝時期,想必很多人都很清楚,宋朝連自己都保不住,哪還會有能力去管轄西域。所以這一時期的西域從宋朝開國一直到滅亡,一直牢牢地被外族所控制。


後來,成吉思汗在征服中原王朝的過程中,率軍進入西域,將今天的新疆一帶封給了他的次子察哈臺,建立了察哈臺汗國。但察哈臺汗國是又以元朝為宗主國,所以本質上來說西域在這一時期時完全歸元政府管轄的。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西域(主要以現在的新疆為主)大部分地區正式被納入元朝的統治之下,聽命於中央政府。

明朝建立後,雖然西域地區並沒有直接歸明朝中央政權管轄,但卻在我國境內的少數民族蒙古族的一支統治之下。

清朝建立後,西域經過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努力到乾隆時期,平定了準格爾和大小和卓叛亂之後,中央王朝在新疆建立統治。此後直到清末,一直對新疆進行著穩定的統治。

雖說在清朝末年新疆差點被英俄等國分裂出去,但幸好左宗棠率軍收復了新疆,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是為“新疆省”。

因此,通過梳理“西域”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歷史上對西域的控制只有在王朝強大的時候才得以實現,而到了王朝分裂或弱小之時,根本難以達到對西域的完全控制。

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正兒八經拿下西域的王朝是屈指可數的,今天的我們之所以有西域一百六十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得感謝元朝和清朝。


秦皇唐宗


這個問題有個謬誤,那就是歷史上只有清朝通過開疆拓土的戰爭完成了對西域,也就是天山南北的實際控制。因為只有清朝在新疆駐軍負責防務並派遣各級官吏負責行管理政、司法等活動,同時清朝也在新疆核查戶口、發行貨幣並徵稅,新疆的各色案件還要上報中央的刑部備案,還從新疆各民族當中抽丁成軍。而且清朝也改變了北疆的人口成分,漢人開始湧入新疆。

其他的諸如漢朝、唐朝只不過是放了一個武裝使團,負責保衛商路罷了。因為不管是漢朝還是唐朝,西域都有一堆依靠沙漠綠洲建立的城邦國家,而且這些小國依然維持獨立,只不過是表示承認帝國的權威罷了。另外,由於漢朝和唐朝重點都在內地,所以不能過分分散注意力和財力,所以只要能夠保衛商路安全就是最省力的選擇。

西域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

因為如果把新疆放在中亞地圖中來看,你會發現新疆是溝通中亞和西亞的重要交通節點,控制了新疆就等於是控制了商路,因為不管是北部的七河流域還是南部的綠洲城邦都是重要商路,所以保證商路的安全就成了漢朝和唐朝的重中之重。畢竟中亞來的貨物在上流社會還是很受歡迎的,還有今天的很多水果、蔬菜都是從西域進入中原的,另外,軍事技術也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商品。

不過,對於漢朝和唐朝來說,正是由於兩個都護府都是武裝使團的性質,使得其沒有對西域實際控制,所以王朝衰落之後也都放棄了天山南北,因為實在是力有不逮。不過雖然放棄經營西域,但是商路依然還在,畢竟要抽稅。

另外,新疆連通東亞和中亞,不管是哪個王朝只要獲得了新疆,就可以通過新疆向中亞甚至南亞施加影響力。這也是為什麼國外反華勢力會支持新疆的民族分裂分子,因為自從蘇聯這個邪惡帝國完犢子之後,共和國就利用新疆的地緣優勢向中亞施加影響力。而且,對於共和國來說,利用新疆進可控制中亞,退也足夠自保。


至於元朝,雖然成吉思汗征服了西域的西遼和畏兀兒,並在中亞開疆拓土,但是出於分封制以及行政效率的考慮,成吉思汗把天山南北以及河中地區分封給了次子察合臺,也就是察合臺汗國。但是察合臺汗國自從忽必烈繼位以後一直和

元朝若即若離,不過由於商路的原因大家都沒撕破臉,畢竟不管是元朝還是察合臺汗國都依賴商路吸血以及向阿拉伯商人徵收商業稅。

不過,後來察合臺汗國分解為東西兩個汗國,西察合臺汗國被中亞的帖木兒征服,東察合臺汗國也淪為帖木兒的附庸。

不過,到了清朝,由於準噶爾汗國的崛起,清朝也不得不重視天山南北。因為清初重點工作在於恢復內地的經濟生產以及消滅殘餘的反抗勢力,因此對西北方向並不是特別感興趣,或者說對北方邊疆興趣都不大。因為清初東北方向邊防在寧古塔一帶,而北方只到了內蒙,喀爾喀三部還只是清朝的附屬國,西北也沒有衝出甘肅。但是準噶爾汗國崛起之後,由於其同清朝爭奪蒙古的宗主權,導致清朝不得不在西北方向用兵。
由於國力和軍力的優勢,清朝一直掌握著戰爭的主動權,並藉機開疆拓土,外蒙古、烏魯木齊以東以及青藏高原先後被納入帝國版圖。而且清朝在抗議年間就控制了烏魯木齊,並在烏魯木齊駐軍、築城、移民,該地區民政事物歸陝甘總督管轄,防務則由烏魯木齊都統管理。烏魯木齊都統地位很高,可以不經過伊犁將軍直接向中央彙報。

到了乾隆年間,也就是康乾盛世的頂峰,清朝的國家和武力都達到了全盛,因此清朝最終滅亡準噶爾汗國,之後就是做掉忘恩負義大小和卓,將天橋南北正式納入版圖,並設置伊犁將軍負責軍政事務,並在南疆回部八大城派遣辦事大臣和領隊大臣管理當地事務,受伊犁將軍節制。

而清朝為什麼一定要滅亡準噶爾汗國,實際控制天山南北?

第一、準噶爾同清朝爭奪蒙古的宗主權。如果任由準噶爾吞併喀爾喀和漠南的內蒙古,那麼不僅會損害清朝的權威,還對清朝的國土安全構成威脅。第二、如果清朝不征服準噶爾,那麼沙俄將會繼續蠶食蒙古。所以為了防備老毛子這個純種的強盜國家,清朝必須要以蒙古來作為緩衝。第三、利用天山南北對中亞施加影響力。畢竟大清還是沒有脫離古典王朝萬國來朝的藩籬,中亞諸多小國向清朝稱臣,用乾隆的話說,就是自古不通中國之地,悉為大清之臣僕。雖然這個影響力是為了面子工程,但是寫在史書裡好聽啊。第四、移民固邊。新疆不僅有商路可以抽稅,其自身也是個聚寶之盆,如左文襄公所言: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所以這麼好的一塊地方正是清朝安置流民的好去處,畢竟在之前乾隆都曾經默許關內流民到口外謀生,甚至允許將逃荒到黑龍江、吉林的流民在當地就地編戶齊民,以解決人口爆炸帶來的人口壓力。



雖然清朝幹翻準噶爾、搞死大小和卓的過程有點磕磕絆絆,但是結局堪稱完美。從此,天山南北正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而之後清朝平定張格爾之亂、驅逐阿古柏匪幫,也是在建立在國土安全的基礎上,因為一旦新疆假於人手,先不說這是對中國的地緣損失,更是讓中國西北方向的邊防向內地收縮,因此陷入被動。正如左文襄公說的那樣: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所以,從中國的國土安全角度來說,新疆的地位十分重要。而清朝雖然也和歷朝歷代一樣都是農業帝國,但是清朝皇帝由於其少數民族的出身使其戰略眼光並不侷限於內地,而是將中國放在了一個更大的空間去理解,也因此清朝達到了古典時代的巔峰。

所以還真就是應了一句調侃:天不生大清,萬古如長夜難明。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中原王朝曾經失去西域一千年,所以“拼命”是談不上的!


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失去了西域,直到清朝中葉摧毀了準噶爾汗國,才再次把西域納入到中原王朝的統治之下,這期間經歷了唐代中後期、宋、元、明以及清朝前期,整整一千年。特別是號稱最能打的元朝,也沒有把西域拿下,當時的西域雖然是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可是卻不是在元朝的統治之下。


所以,這一千年,中原王朝就沒有拼命去拿下西域,宋朝大家看不起,他就算拼命,恐怕也拿不下西域,元朝和明朝的實力,如果真拼命,拿下西域應該不成問題,但是他們卻捨不得到西域去拼命的。


為什麼宋、元、明沒有去西域拼命呢?因為對於他們來說,西域並沒有那麼重要。


在近代以前,農業時代,西域的經濟收益低,成本高,漢唐為了控制西域,在西域的綠洲裡種點田,是根本不敢中原駐軍在西域的開銷的。要控制西域,只能是從中原運送補給過去,西域與中原的距離又遠,交通和補給的成本高得嚇人,可以說漢唐經營西域,是損耗了大量的國力的,是以中原農業經濟的收益去西域的搞消耗戰,中原經濟最後會被拖垮的。安史之亂就是因為唐朝長期在西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致於中原農業結構下的府兵制無法維持,不得不走上募兵制的不歸路。


既便是清朝,在前期,對西域基本上也沒什麼興趣,只要準噶爾不鬧事,清朝也懶得管他,拿下西域,對清朝來說是迫不得已,因為準噶爾汗國內亂,他自己的統治崩潰了,準噶爾的貴族跑來要乾隆出兵,乾隆這才出兵拿下西域,注意,拿下西域,清朝根本沒有拼命,面對內亂而分崩離析的準噶爾,清軍打得真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的!


西域最後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因為他重要,而是因為他在古代中國的歷史結構中不可分割。


一個地方如果因為重要,你就要拿下,那是什麼道理!!!這是強盜邏輯!是帝國主義的霸權政治和強權邏輯!中國古代的歷史結構,是中原為核心,農業為基礎,古代中國不是商業社會,而是農業社會,沒有太多的外向型發展傾向,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而且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很挖掘的潛力,根本沒有必要去外面搞事情。


可是中國不是隻有中原,中國還有青藏高原、還有蒙古高原,這些地方的遊牧經濟非常不穩定,流動性高,而且不能自給自足,決定了他一定要向外發展,獲得中原農業區的補助,否則你他們自己搞,是搞不下去的,這樣中原與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就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結構,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的人群,一定會往中原發展,大家不可能不相往來,恰恰相反,是一定要往來,打仗也好,做生意也好,甚至是吵架也好,就是分不開,這是一個基本的大勢,也是古代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結構。


西域其實不重要,西域的經濟結構、人口規模都不行,自然資源雖然豐富,但在古代也沒有什麼用,古代的需求和技術,挖礦還挖不到那麼遠的地方去,但西域恰恰處於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聯接點上,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勢力強大之後,一定要先控制西域,所以匈奴強大了,要拿下西域,吐蕃強大了也要拿下西域,漢朝和唐朝經營西域,不是對西域本身有興趣,而是為了跟匈奴、跟吐蕃硬扛,但中原的勢力要去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長期搞事情是做不到的,怎麼辦?這時只能去西域搞事情,因為中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三者的交匯處就是西域。所以大家都跑到西域搞事情,西域也就在古代中國的歷史結構中和中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結合在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strong>


只愛潘多拉


這個問題是典型的找抽,我中華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哪一寸不重要?

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不僅是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也是最早納入我國版圖的非漢區域。早在前138年,漢武帝就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史稱“張騫鑿空”,而其後漢朝對西域的經營逐漸增強。

以前60年漢宣帝設置西域都護府開始,西域正式納入我國版圖,隨後經歷了近2000年時間的得失易手,最終成為我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從地理位置上,西域深入中亞、距離中原千里之遙,在管理成本上註定入不敷出。但現實情況是小農經濟支撐的中原王朝即便勞心費力也對此矢志不移。

那麼問題來了,西域有怎樣的戰略價值?為何歷朝歷代都要爭奪這裡?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反制草原勢力的需要

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尋找被匈奴從河西走廊趕到西域的月氏,目的是聯合月氏夾擊匈奴。

經過70多年的臥薪嚐膽,漢武帝雖然具備了反擊匈奴的實力,但馳騁草原的匈奴居無定所,採用“打不過就跑”的策略,令漢武帝十分頭疼,所以漢武帝想到了聯合西域大月氏夾擊匈奴,“斷其右臂”的宏偉戰略。

不過被匈奴打怕的大月氏對漢朝的“邀請”不感興趣,漢朝只得繼續自南向北反擊匈奴。

不過隨著反擊匈奴戰爭的展開,漢朝在收復河西走廊後,加入到和匈奴爭奪西域的過程中。對於漢朝而言,搶奪西域,可最大限度削弱匈奴勢力。同時因為西域地處亞歐大陸溫帶草原的中央地帶,是匈奴西遁的必經之路,所以佔據西域的漢朝也等於封死了匈奴西逃的退路。

事實證明,正是奪佔西域這一高瞻遠矚的戰略,使得漢朝最終徹底擊敗了為患北方數百年的強大匈奴。從此但凡中原王朝能夠控制西域,必然能夠對蒙古高原上的遊牧勢力形成強大壓制。

2、溝通西方世界的需要

西域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原王朝想要走向世界,比如將其作為跳板和中轉站。

作為四大文明中唯一不曾斷代的文明,我國除先人的自立更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原王朝的地形相對封閉。

因為青藏高原的存在,雖然使得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肥沃的魚米之鄉,但也使得東西交流的通道必須向北移動。

而因為蒙古高原的存在,東西交流的通道又必須向南移動,最終使得河西走廊成為東西交流的必經之地。而從中原地區經河西走廊後的首站就是西域。

在技術條件並不發達的古代,想要穿過長達千里的河西走廊然後跨越萬里橫穿亞歐大陸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理論上說中轉站極有必要,樓蘭、高昌等國家就是這樣崛起的。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如果不將這些邦國握在手中,遲早會被東部的蒙古高原和西部的中亞勢力所侵佔,所以中原王朝必須確保在這一地區的存在。

事實證明,只有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絲綢之路才能暢通無阻。

3、保護中原地區的需要

作為兩次收復新疆的王朝,清朝對於新疆戰略價值的理解更為深刻。

清朝前期,準噶爾汗國就勾結沙俄在西北興風作浪,除不斷侵擾喀爾喀蒙古,威脅中原腹地,還南下侵佔青藏高原,威脅雲貴川等地區,所以即便西域遠在千里之外,清朝仍然用70年時間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將西域納入版圖。

而隨著沙俄侵佔中亞,英國自南亞北上,新疆再度成為列強虎視眈眈的區域,在浩罕國侵佔新疆數十年的情況下,清末重臣左宗棠指出,新疆的得失,關乎蒙古、陝甘以及京師的安危,於是慈禧太后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粉碎了英俄帝國主義企圖以新疆入侵我國的野心。

事實也證明左宗棠設想的無比正確,因為新疆失而復得,臨近新疆的蒙古和青藏高原等蒙古區域得到了充分鞏固,為今日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的奠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在經歷了民國時期的動盪後,新疆終於獲得瞭解放,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省級行政區域。

2000多年來,先人對新疆的執著經營最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回報,今日的新疆不僅僅是我國的資源寶庫,也是我國參與中亞事務、推動一帶一路的重要支點。

向張騫、班超、蘇定方、兆惠、左宗棠、王震將軍等為經營和鞏固新疆的先烈們致敬!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西域地區大抵是從玉門關走河西走廊到新疆南部的區域,廣義上也延伸至中亞地區。

該地區主要位於荒漠化和半荒漠化地區,氣候條件非常差,人口也比較稀少,但中國古代的帝王卻非常重視該地區,一般的強盛王朝都派兵控制該地區。

西域有何重要性呢?


古代中原王朝第一次和西域建立聯繫是西漢時期,主要是當時西漢在面對北方強大的匈奴時,有巨大的壓力,需要幫手,而西域地區的大月氏也深受其害。於是漢朝決定派使者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

但是因為匈奴對該地區的控制,使者歷經很久才到達大月氏的國土,大月氏此時已經遷移,不想和匈奴為敵,聯合對抗匈奴的計劃落空,但促成了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

漢武帝時期結束了漢對匈奴戰爭的守勢狀態,匈奴被漢打敗後,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漢朝在當地的影響力大為增加,在西域設立西域都戶府,管轄西域地區,協調西域各國關係。


從以上情況看,重視西域地區的首要原因是王朝自身的安全,尤其是定都長安的王朝都重視經營西域。

比如唐王朝,西域地區是王朝西部邊界的門戶,西域如果丟了,沿著河西走廊就會威脅長安,控制住西域,王朝的威脅會小很多。

古代王朝重視西域地區的第二個原因是西域出產名馬。

古代戰爭戰馬很重要,但中原地區大部分屬於農耕區,不產戰馬,而北方遊牧民族大都覬覦中原,與他們的戰馬交易明顯要少於西域。

西域戰馬聞名,現在的中亞國家也出產名馬。保住了西域,就保住了自己的馬場。

重視西域的第三個原因是絲綢之路。

雖然古代並不重視商業,但隨著絲綢之路的開展,中原地區引進大量動物和農作物,還有商品,豐富自己的生活。

絲綢之路成為中國中原王朝對外貿易的主要途徑,它的關鍵是西域地區,而且當時是唯一通道,如果沒有控制住西域,遠自歐洲和阿拉伯地區的商品就很難進入長安,統治階級為了需要必須保住西域地區。



最後一個原因,佛教的發展和交流需要西域。

佛教作為外來宗教在中國遍地開花,風頭壓過本地的道教。後代的統治者大部分信仰佛教,尊佛成為風氣。

而佛教的發源地在古印度地區,而著名的玄奘大師西行印度就是走的西域。試想如果西域地區不被中原王朝控制,去往印度的路,只能通過海上,而航海業比較發達至少要到宋朝,古代的船隻也很難經得起大風大浪,因此還是陸路安全。



西域地區作為中原王朝西部的門戶,地理位置特別重要,為了王朝自身安全必須加以重視,同時,絲綢之路的興起,對戰馬的需要以及佛教傳播等因素促使統治者更加重視西域地區,在當地軍隊補給困難的情況下,仍加強軍事部署,可見其對王朝的重要性。


歷來現實


單純的對中華帝國的經濟來講,西域的作用並不大,歷史上打通西域的王朝也是寥寥無幾,不過是大漢大唐大清,還有個沒統一的魏朝也和西域有著密切的聯繫。



對於古典中國來說,能從事農業生產的土地才是對王朝有用的。而就西域而言,更多的是戈壁和沙漠,能用來耕種的土地少之又少。雖然今天的新疆盛產瓜果,但是在古代,新疆地區的種植技術落後,而且當時新疆地區的水果種類並不像今天這般繁盛,可以說西域真切是一個比較荒涼的地方。


此外,西域的民族,同漢人不論是文化還是相貌都相差甚多,這就增加這種民族間的隔閡。再加上西域距離中原距離遙遠,一路地勢崎嶇,這就增加了中央對西域的控制上的難度。

正是因為這種種困難,就造成了古中國事實上並沒有多麼重視西域。宋朝以前,古代中國吞併西域更多的是為了彰顯皇帝本身的功績,並擴招新的附屬國。而在控制力上,漢唐的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也只是一個象徵性行政機構,實際上的影響力是由駐軍多少來決定的。一旦中原王朝權勢衰微,西域很快就會脫離控制。但是這畢竟曾經也歸中國管過,要是在哪個自尊心極強皇帝手裡丟了,自然是死要面子的也要打回來。



至於清朝吞併新疆,原因是對準格爾汗國的不放心,生怕他們野火燒不盡一直惹亂子。之後設立的伊犁將軍也只是比羈彌統治要略微強化一些,這點從1820年英國人繪製的大清地圖就可以看出,清朝對新疆的統治就像蒙古和西藏一樣,只是牢牢的控制住了,但是沒有直接的採用什麼法規。一直到沙俄大舉入侵新疆,清政府才開始重視對新疆的行政統治。


火器工坊


在說西域的重要意義之前,我來給大家說一說西域的定義,因為大多數人對這個定義都是有些模糊的,古代的西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廣義上的西域,就是河西走廊以西的廣大土地,狹義上的西域,指的是河西走廊以西,天山以南,青藏高原以北,蔥嶺以東的那塊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的土地,說白了就是今天的南疆。可以看出,今天這個問題問的是狹義上的西域。

那麼西域究竟對我國古代具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以至於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要拼命把西域握在手中呢?其實主要是其戰略作用,我們接下來從它的歷史變遷中就能大致看出一二。

對於古代的中國來說,最強大的外敵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即漠北,比如匈奴,蒙古等。遊牧民族統治者一貫的作風,一般是通過聯繫青藏高原的部落,以獲得對中原西部和北部地區的扼制。所以,西域將他們分開,還有利於減弱中原大地受到遊牧民族的侵略程度。

最先打開這一戰略計劃的是漢武帝,在控制了西域之後,經過之後漢朝歷代皇帝的開拓,西域已經完全落到了中華民族的手中,而漢朝時期的匈奴在失去了西域之後,開始步步走向衰弱。雖然到了三國時期,天下很亂,但是中原王朝依舊是輕鬆繼承了西域的統治權。


南北朝時期,西域落入少數民族手中,漢人王朝一直都是佔據被動。而到了隋朝,雖然隋朝已經開始逐漸控制西域,但由於在我國曆史上存在的時間太多,還沒來得及對實施對西域的征服計劃,就滅亡了。

接下來就到了唐王朝時期,而唐朝也是繼漢朝之後,完美再對西域實施戰略計劃的朝代。在當初隋朝滅亡之際,西域一度落到了突厥人的手中,接下來,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聯繫了起來,對唐朝產生了巨大的遏制力。

在穩定了國內局勢之後,唐太宗時期,開始對西域實施完全性質的征服,成功將這裡納入大唐領土,而李世民也被他們成為“天可汗”,在西域甚至是少數民族政權中享有最高地位。


不過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河西走廊最終不復所有,雖然唐朝一直沒有放棄過對西域的收復,但還是在唐宣宗時期西域徹底失去了。

在大唐丟失了西域之後,西域先後被各個民族佔領過,契丹人、蒙古人、回鶻人,隨著不同民族的人增多,這裡開始出現了宗教文化,比如伊斯蘭文化,而這些種種都讓宋無法收復這裡,而西域的無法收復,導致宋一直佔據被動。

後來的元朝,本來就是遊牧民族蒙古人建立起來的政權,對這裡的統治自然是非常便利,這個不說。

我們接著說明朝,雖說明朝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強盛的王朝,但西域卻始終落在少數民族蒙古人的手中,這讓它把問題留給了清。

清朝建立之後,雖然征服了西域,由於長時間失去了的對這裡的控制,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大小和卓的叛亂,以及後來張卓爾等人的叛亂,甚至是阿古柏的入侵,都給清政府的統治帶來了巨大危機。


其實縱觀西域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漢與唐是對西域處理最好的,而與此同時也是對待遊牧民族制約最為成功的。

所以西域的重要性主要是從戰略意義上來講,歷史上的西域可以完美的將青藏高原和北方漠北大地分割開來,這讓他們這些少數民族之間無法密切聯繫,或者是讓其無法從西與北兩方面對中原王朝進行包夾。

漢與唐正是因為完美的掌握西域的緣故可以有效的將這些少數民族部落逐個擊破,從而鞏固自身統治,而其他朝代就相當難了。


夏目歷史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本人先簡單地解釋下何為西域。

西域是個籠統的,不明確的對古代中國西部地區的泛稱,不同的朝代對西域都有著不同的定義。


漢朝時的西域多指天山南麓玉門關、陽關以西的諸多國家和地區,隋朝唐朝時的西域擴大,北道至拂菻,中道至波斯,南至婆羅門,元朝時更將歐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包括在內。

清代的“西域”的範圍位東起敦煌以西,西至巴爾喀什湖及蔥嶺,南至拉薩界,北至俄羅斯及左右哈薩克界,青海西南地域、西藏北部地域很多也在其中。

縱觀古代中國,除了秦朝,宋朝,明朝之外,其他的朝代對西域的態度,可以說是達到了敲黑板劃重點的程度,漢朝時設置了西域都護府,唐朝時還設置安西都護府,元朝的時候,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在西域還建立了察合臺汗國,清朝在西域直接建立了新疆省,就是當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雛形。


到這有人就有疑問了,不也有別的朝代不重視西域嗎?為啥秦朝,宋朝和明朝為啥就不拿下西域呢?

秦朝你們可以這麼理解,始皇帝剛建立一個大一統的國家,剛剛派出蒙恬的蒙家軍打得匈奴不敢還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還沒太站穩腳跟呢,15年就二世而亡了,哪有空拿下西域呢?倘若再給秦朝幾百年的時間,也不一定搞不定西域。

宋朝的話,對不起,這個朝代除了有錢啥都沒有,遼國金國都整不明白呢,哪有能力去拿下西域。


明朝,一說起這個朝代,第一個想到的就一句話“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就這麼一個硬氣的朝代,硬氣得過了度,除了漢族一律不跟你套近乎,於是西域也就不拿下了。

可以說除了明朝這個奇葩而硬氣的朝代,其他朝代,有能力的憑本事平西域,沒能力的,至少還有一個拿下西域的夢想。

西域有那麼重要嗎?

沒有“嗎?”西域就是那麼重要,既然歷朝歷代都要把拿下西域提上日程,說明西域對於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朝代來講,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乍一看,西域那個地方,荒無人煙,鳥不生蛋,收個農業稅都費勁,裡面是有豐富的礦藏,可是在古代憑他們的技術也開採不出來啊,顯然是一點經濟價值都沒有。

然而西域卻有著保護中原王朝的地理價值,維護政府統治的外交價值,和豐富多彩的文化價值。

保護中原王朝的地理價值

雖然說不同的王朝對於西域的定義不同,但大體上都是當今中國版圖的西北部地區,再加上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等斯坦國家和俄羅斯的一部分,如果看過地圖,不難發現,這些地區,緊挨著就是中原王朝的疆域。


再準確點說,緊挨著就是中原王朝的國都(比如秦朝的咸陽,西漢和唐朝的長安,明清的北京),如果當時西域拿不下,那很容易就會落入胡人,匈奴人,突厥族等外族的手裡。

倘若真是這樣,中原將無險可守,儘管修過萬里長城,不過長城這個東西,治標不治本,防一時而不能一勞永逸。與其修長城,還不如再開拓一塊防護中原的領地,正所謂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維護政府統治的外交價值

拿漢朝舉下例子,西域就存在著很多小國家,小政權,比如樓蘭古國,再比如成語“夜郎自大”裡面的夜郎國,等等很多個小國家。


漢朝有一點和當今中國的外交決策差不多,就是搞絲綢之路,即古代版的“一帶一路”,再說的直白點就是維護周邊國家的外交關係。從而間接,無暴力地由外而內地維護了自己政府的穩定。

當時的局勢是,匈奴來勢洶洶,西域的小國家都盡受其欺凌,漢朝的出使西域,一來搞好和周邊國家的關係,二來打擊大家共同的死對頭匈奴,三來可以間接震懾這些小國,讓他們心服口服,敬畏大漢。可以這麼說,搞定西域,一舉N得。

豐富多彩的文化價值

這個就很簡單了,文化交流嘛,中原向西域輸出了自己的漢族文化,絲綢製品的同時,也換來了不少西域傳過來的東西,比如說咱們現在人人都能吃到的西瓜,這個就是古代西域傳過來的。


還有王之渙涼州詞裡面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裡面的葡萄酒,葡萄也是漢朝的時候就傳來了,後來成了三國時期,曹丕的標配水果。

沒拿下西域的時候也出現過文化交流,比如戰國時期趙國的“胡服騎射”,事實證明,穿上胡人風格的戰服,打仗的時候戰鬥效率確實驚人。在這些種種的文化交流下,才逐漸地形成了當今多民族,多元化,豐富多彩的華夏文化。

最後結論,西域很重要,要不是歷朝歷代都拼命地看重西域,拿下西域,我們很難看到今天的中國。


策神歷史


中國的大一統王朝的國家版圖,曾長時期都是啞鈴形狀的。傳統漢地十八省在東,西域諸國在西,東西之間則有青藏高原與祁連山脈隔出來的2000裡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北面,是蒙古高原上的戈壁灘;在河西走廊南面,是青藏高原的冰川。

中原王朝對傳統漢地完成初步開發,釋放了想當一部分地緣實力的同時,匈奴人在漠北也完成了資源整合,對漢地形成了強大的戰略壓力。這促成了漢朝為了尋找戰略同盟而進行的“鑿空”的外交動作,從而打破了匈奴對漢地的封鎖。


王朝統治者他們所追求的是長治久安,發現了西域這個地方對中原王朝的震撼是巨大的。這是一片相對鬆散的地區,一個強權很容易就可以整合這些零散的資源,形成強權的戰略腹地,對中原王朝進行戰略擠壓。如果中原王朝掌握了西域呢?同樣,就會在東西兩個方向對漠北強權形成威懾。兩漢與匈奴的三百年戰爭最終取勝,奠基於奪取河西走廊,而實際決勝卻在於西域。

基於這樣的戰略考量,以後的中原王朝,但凡是能力所及,又面臨著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壓力的,無一不在積極恢復對西域的統治。明朝在建國初期進行了恢復西域的嘗試,設置了關西八衛。可是同時期的北元勢力很強,明朝在應付北元的攻擊已經力有不逮,無力在西域進行更多嘗試。後來蒙古勢力逐漸恢復,明朝不得不在北方設置軍事重鎮,屯駐大量士兵,耗費了很多的國力。

清王朝借鑑了明朝的經驗教訓得失,在準噶爾部意圖顛覆清王朝統治未果後,康雍乾祖孫三代人連續80多年對準噶爾部進行了打擊,以避免再次1688年噶爾丹帶領大軍扣關北京的軍政危機,最終把準噶爾變成了地理名詞。

(清朝平定準噶爾之亂)

此後,西域在清王朝的統治下,漸漸趨於穩定。直到清朝末年,西域爭端又起。太平天國擾亂了清王朝的全國軍政部署,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匪幫竄入南疆,建立起了殖民政權,並且獲得了意圖在新疆建立傀儡政權的英、俄的承認。為了獲得伊斯蘭世界的支持,阿古柏甚至還派出使者到了已經日落西山的奧斯曼帝國,尋求冊封。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沿海和新疆都處於帝國主義的虎視眈眈之中,朝廷卻有兩派意見。李鴻章主張“海防”,對沿海進行防控。慈禧認為新疆是荒蕪之地,不要也罷。在這時,左宗棠提出了“塞防”觀點,主張力保新疆,並說出了理由,這個可以看作中原王朝對新疆的戰略地位的認識。

“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匪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而況今之與昔,事勢攸殊。俄人拓境日廣,由西向東萬餘里,與我北境相連,僅中段有蒙部為之遮閡。徙薪宜遠,曲突宜先,尤不可不豫為綢繆者也。”

左宗棠指出,新疆不固,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則陝西、甘肅不安,陝甘不安,則京師不安。同時,左宗棠還說了俄國人的擴張已經在北方三面對清王朝形成了包圍,僅有蒙古能夠略做緩衝。新疆若失,蒙古就將失去西北的側翼支持,也將不保。


憑藉堅強的毅力和強硬的作風,60多歲的左宗棠親自掛帥,帶領部隊一次次擊潰入侵者。沒有風,沒有月,也沒有人送行,左宗棠是在一天夜裡出京的。慈禧任命他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他要去蘭州作出徵的準備。

“六十許人,豈尚有貪功之念?所以一力承擔者,此心想能鑑之。”他帶著當年林則徐繪製的新疆地圖,懷著必勝的信念,以及儒者的家國情懷,贏得生前身後名,進行的是正義的收復戰爭。


而知而行的歷史


“狹義”上的西域是指陽關、玉門關以西、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天山之南北的廣大地區,這也是通常意義上所指的地理範圍,比今天的新疆要大得多。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擁有西域,是衡量一個朝代是否強大的硬性指標。中原王朝第一次對西域實行統治是在漢武帝時期,再此之前,中國還處於兼併與統一的戰爭的進程中,秦朝雖然實現了大一統,但是在治理一個大一統國家方面經驗幾乎為零,所以很快就淘汰出局。漢朝建立後的前70年,在應對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戰爭中,基本上是處於被動防禦狀態,連河西走廊都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更不用奢談西域了。

漢武帝繼位後,經過文景之治的修生養息,國家國力強大,府庫豐盈,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下決心要解決匈奴問題。他主要從兩個方面,一方面,命衛青、霍去病主動出擊,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命張騫出使西域,尋找盟友。張騫出使西域,一路上九死一生,終於在第十三個年頭回到大漢,並帶回了有關係西域的消息。此舉被司馬遷稱為“鑿空”,意為鑿穿時空,華夏民族終於和河西走廊以外的世界取得了聯繫。此後,漢朝軍隊進入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府,中原王朝第一次對西域實行了統治,斷絕了匈奴企圖聯合西域夾擊漢朝的企圖,而此時漢朝在與匈奴這場擴日持久的戰爭中也開始慢慢佔據上風,最後終於將匈奴打趴。

西域對中原王朝來說有多重要?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來。

以下是西漢時期的疆域圖,可以看到,西域和傳統的華夏勢力區,就像是一副啞鈴,連接兩頭的,就是中間那一條狹窄的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北方,是遊牧民族的天下,而在河西走廊的南邊,也就是現在的青海、西藏地區,是羌人的勢力範圍。如果不能打通河西走廊,那麼漢人政權就會被鎖死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成為不了一個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而且,與遊牧民族的戰火很容易就蔓延到關中地區,直接威脅漢人政權核心地區的安全。而拿下西域後,情況則大為不同,從西域出兵,可直接威脅北方遊牧國家的側翼,而且,還可以聯合西域以西的國家對敵人進行打擊。比如唐玄宗時期,就聯合大食(阿拉伯國家)對北方的突騎施實施東西夾擊,最終導致了突騎施的覆滅。而西域如果被遊牧民族控制,那麼中原王朝就面臨西北夾擊的命運。所以,如何經營好西域,維護中原王朝的生存與發展,成為了歷代中原王朝必須考慮的重大戰略問題。

出了國家安全和軍事防禦,貿易是另一個主要原因。西域在歷史上的價值主要是依託“絲綢之路”體現的。“絲綢之路”作為連接古代中國和西方的主要貿易通道,經過的主要地區便是西域。因此,西域成為了古代歐亞大陸上東西文明的交匯點,在世界歷史上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今天的“一帶一路”戰略,也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展,而古代的西域,如今的新疆,依然佔有重要地位。

從西漢打通西域並納入統治後,西域一直被中原王朝所重視,三國時期,魏國在西域設置西域長史府,即使在十六國時期,十六國之一的後涼呂光在統一西域後,也仿效漢代,在西域設置大都護,行使主權。唐代初年,消滅回紇、突厥勢力後,西域各國均臣服唐朝政府。西域又一次納入漢人王朝的統治。唐朝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將西域劃歸隴右道,自此新疆地區成為唐朝的一部分。

唐朝的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漢人王朝的一個分水嶺,此後,漢人失去了進取心,對遙遠而廣闊的西域再也沒有徵服慾望。

世事滄桑,斗轉星移,轉眼已過千年,清朝乾隆朝時,隨著大小和卓叛亂相繼被平定,中原王朝再一次將古老的西域納入統治範圍,有感於此,清朝將這塊地方重新命名為新疆,意思為新闢疆土。清朝末年,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中國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在西方勢力的支持下,中亞浩罕王國的阿古伯入侵新疆,新疆一度全陷於浩罕王國的。在清朝內部,左宗棠力排眾議,率湘軍收復新疆,之後清政府在此設新疆省,雖然丟失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50萬平方公里領土,但是保住了新疆的絕大部分領土。

民國時期,新疆經歷了楊增新、盛世才等幾任“新疆王”的治理,與中央政府出於貌合神離的狀態。不得不說的是,這一時期,由於西方勢力的介入與策劃,在新疆出現了一套“東突厥斯坦獨立"的"思想理論體系",這就是所謂的“東突”,當時新疆出於軍閥混戰時期,“東突”勢力得以發展。1933年11月,沙比提大毛拉等在喀什建立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不到三個月就被盛世才給滅了,但是,這是新疆第一次分裂,也是日後新疆問題的源頭,直到今天。

1949年,隨著國民黨軍的節節敗退,解放新疆事宜也提上日程。1949年8月26日,新疆的國民革命軍軍政長官陶峙嶽、包爾漢等宣佈脫離廣州的臨時國民政府起義,9月25日,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王震將軍率領下攻佔烏魯木齊,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國沿襲了子漢唐以來的屯墾戍邊政策,駐新疆人民解放軍的大部集體就地轉業,脫離國防部隊序列,組建生產建設兵團,其使命是勞武結合,屯墾戍邊,考慮到建設兵團的官兵大多數未婚,可能會再一次出現屯墾"一代而終"的歷史悲劇,因此,在黨中央建設新疆的號召下,一場轟轟烈烈的參軍狂潮席捲了湖南三湘四水,一時間,激情澎湃的湘女們蜂擁而來,報名參軍,紮根新疆,支援建設。當初,在國家危亡之際,是左宗棠裡力排眾議,率湘軍收復新疆,現在又有“八千湘女上天山”,新疆和湖南這兩個相隔萬里的省份,可能真的是有某種緣分存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