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為何要殺袁崇煥?

六六經史


崇禎與袁崇煥是一個由愛及恨的故事。

“寧遠之戰”袁崇煥憑藉自己的決心與天才般的指揮戰勝了後金軍,大名鼎鼎的努爾哈赤敗給了毫無名氣的袁崇煥,從此袁崇煥名聲大噪。第二年又打敗了皇太極(寧錦大捷),一下成為了明朝風雲人物,但就在此時袁崇煥提出了辭職,原因很簡單就是朝廷有人彈劾他,其次是魏公公有意打壓他,人家拼死拼活地打了勝仗,論功行賞時魏公公的功勞反而最大,而袁崇煥只升了一級,一氣之下袁崇煥乾脆不幹了。


崇禎重新任用袁崇煥

直到崇禎登基,袁崇煥才被重新任用。袁崇煥也沒想到崇禎實在太夠意思了,將他直接認命為兵部侍郎兼薊遼督師,這個官不是很大,而是特別大。袁崇煥接到聖旨後,立馬進京與崇禎相見。

好一個“聊慰上意”

這次見面史稱“平臺召對”,對話前崇禎狠狠地褒獎了袁崇煥一下,而袁督師也特別興奮,興奮了就會上頭,上頭了就會要命,袁崇煥激動地對崇禎說:“計五年,全遼可復”(給我五年時間,就能收回遼東失地)。崇禎聽了十分開心,說袁崇煥是大明的恩人,只要好好幹,他是不會虧待袁崇煥的。會談就在這種融洽的氛圍中結束了。但還是有清醒的人,當時兵部給事中向袁崇煥討教如何五年平遼,袁督師答到:“聊慰上意”(隨便說說而已,讓皇帝開心開心),這可把給事中嚇壞了。到了寧遠,袁崇煥想要什麼崇禎就給什麼,想換官員就換,只要他想要的崇禎一律滿足他。但不是無條件的,條件就是五年平遼。只可惜崇禎認真了,而袁崇煥只是隨口說說。


擅自殺毛文龍

當時在遼東還有一個狠角色――毛文龍。毛文龍在東江鎮雙島就是一個土皇帝,經常偷襲後金,實行遊擊戰術,讓後金特別難受,朝廷封他為平遼總兵。在經過多次勸告後毛文龍還是不聽從袁崇煥,最後袁崇煥之後拿出尚方寶劍殺了毛文龍。這麼大一個武官,袁崇煥在沒經過崇禎同意,就將他殺害,即使有尚方寶劍又如何?最終解釋權還不是崇禎。袁崇煥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立馬就給崇禎認錯,說願意接受處分,處分?殺人就得償命。崇禎不愧是老牌政治家,不僅沒有處分袁崇煥,還將他表揚了一番。崇禎這麼做也是無奈,他不可能殺了袁崇煥,因為他還等著這個人給他收復遼東。


反常表現

崇禎二年,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通過蒙古發動對明朝的進攻。蒙古邊界明朝沒有堅固的城樓,沒有大炮,很快就兵臨北京城下。但袁崇煥面對敵軍只追不擊,就這樣袁崇煥幾萬人跟著皇太極十萬人在北京城周圍逛了一圈。袁崇煥這幾天的表現讓後人爭議了幾百年,裡面住著的可是皇上,你只追不打,究竟想幹嘛?但崇禎召見袁崇煥後並沒有職責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褒獎,當然這是表面工程。此時袁崇煥如果能向崇禎認錯,我相信他的結果都不會那麼慘,袁督師不但不認錯,還說了句要命的話:“我的士兵連日征戰,希望進城休整”。沒救了,你的士兵進城幹嘛?造反?篡位?崇禎堅決不同意,總總跡象表明袁崇煥離死不遠了,只需要一根導火索就足以炸燬袁崇煥了。

打傷滿桂

很快皇太極又發動了一波進攻,駐守南門的袁崇煥成功擊敗了皇太極,此時的袁崇煥還洋洋自得。北門的滿桂雖然擊敗了敵軍,但被大炮打傷了,讓人想不到的是滿城流言都說是袁崇煥開炮打死了滿桂,當然這是一個巨大的鍋。鍋不鍋都無所謂了,重要的是袁崇煥打死了滿桂。



該算賬了

崇禎在平臺召見袁崇煥,夢開始的地方,也是夢碎的地方。崇禎問了他三個問題:你為什麼殺毛文龍?敵軍為何長驅直入,進犯北京?你為什麼要打傷滿桂?很快袁崇煥就被打入大牢,之後被凌遲。

袁崇煥死的不冤。崇禎可以給你一切寵愛,但前提是你要給他辦事。而袁崇煥只享受權利,卻不履行義務。袁崇煥被殺也是意料之中。


雁城流浪僧


袁崇煥是明朝末期著名的軍事將領,中過進士。萬曆47年在明朝廷為官,曾經取得過寧遠大捷。由於受到魏忠賢等人的排擠,辭官不做。後崇禎帝繼位後,得到重新啟用。

袁崇煥作為軍事領導者,確實有著很高的軍事素質,曾經大敗努爾哈赤,令皇太極也懼怕袁崇煥三分。可是就是這樣一個神勇無敵的大將,也有著其自身不足的一方面。

下面我們看看袁崇煥自從被崇禎啟用後在哪些方面給自己召來殺身之禍。

袁崇煥在指揮軍隊作戰方面有著很高的藝術性,在計謀上也是老謀深算,當年在和皇太極作戰的時候,出於戰略上的需要,袁崇煥在作戰間隙,曾數次和皇太極打著和談的幌子有過書信往來,其實這只不過是袁崇煥的緩兵之計,目的是為了贏得更多時間,重新加固自己的城防,使得其縱身防禦能力更為穩固。剛開始與皇太極有書信往來時候,袁崇煥並沒有和崇禎及時彙報,而是自作主張擅自行動。後來崇禎帝知道此事頗為不滿,認為袁崇煥有通敵的嫌疑。

袁崇煥在和同事的合作方面也是詬病很多,比如在和毛文龍合作過程中,發現毛文龍有在經費方面浪費驚人,甚至有貪汙軍餉的行為。另外毛文龍有時對袁崇煥的命令出現過牴觸情緒,甚至有不聽其調遣的個別行為。其實,毛文龍的這些行為罪不致死,但是袁崇煥還是用手中尚方寶劍殺死了毛文龍。並且是先斬後奏。雖然崇禎嘴上沒說什麼,但在內心裡面對袁崇煥的行為大為失望。

袁崇煥在和皇太極作戰的這些年中,皇太極始終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後來皇太極利用崇禎皇帝的多疑,在軍中散佈謠言,假說袁崇煥準備投降大清,並把偽造信件送往明朝廷。其實這只是皇太極的一個反間計罷了。

崇禎皇帝開始還是對袁崇煥充滿了信任之情。可是後來隨著袁崇煥多次在重大事情上對崇禎皇帝採取不及時彙報的態度,以及後來的驕傲自滿,逐漸讓崇禎皇帝對袁崇煥有了殺機。皇太極的反間計只不過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罷了。





折返888


因為崇禎太信任袁崇煥了,幾乎把大明王朝的命運壓在他身上,可是他還是要崇禎失望了。

先看看給袁崇煥的判決書:“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隠;以市米資盜,以某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這個審判長達八個月之久,每條罪名反覆審理,最後才定了這幾條罪名,這可比毛文龍幸運多了,連走程序的機會都沒有。


以市米資盜說的是蒙古的一些部落投降了後金,袁崇煥還賣給他們糧食,崇禎下旨禁止這麼做,可袁崇煥依然這麼做;

以某款斬帥,說的就是為了跟後金議和殺掉了毛文龍;他沒有把毛文龍抓住送到北京;而是自己製造緊急情況,利用崇禎給自己的特權,殺掉毛文龍。崇禎給袁崇煥特權只是為了方便抵抗後金,而沒有要他帶著尚方寶劍去殺毛文龍。袁崇煥把這兩件事混在一起說,難免會要人覺得殺毛文龍是崇禎的意思;如果真是崇禎的意思,崇禎不會反覆問袁崇煥為什麼殺毛帥。


殺掉毛文龍沒幾個月,皇太極直接越過長城,兵臨北京城下;擁有阻截指揮權的袁崇煥,卻要後金不費一兵一卒,直接到達北京城下;朝野都懷疑袁崇煥已經通敵。到到北京城下又要求帶一個喇嘛進城,這個喇嘛十分可疑,袁崇煥進北京,不需要帶喇嘛,有人推測這個喇嘛是皇太極的使者,來跟明超高層商議和談事宜。可當時崇禎明面上是禁止和談的,不允許袁崇煥私下跟後金和談的;如果這件事不被揭露出來,袁崇煥興許死不了。而這件事被捅了出來,崇禎感覺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邊將不請旨,私自與敵國和談,這估計每個皇帝都忍不了。


自從乾隆對《明史》大修改後,袁崇煥的偉大形象就出爐了;他沒錯,他是含冤而死的英雄;他做的都是為大明,只是不被崇禎理解。


有爭議,是因為不同的史料對同一件事記載卻不同,難免會有爭議。


過去即歷史


袁崇煥是作死的,作為明末的鋼鐵長城,袁崇煥有起有落,他在仕途上還算是比較順利的,從小小的知縣,成長為最高軍事指揮官(除皇帝外)。

袁崇煥也確實是位帥才,有他固守在北方,金人真的沒有一點辦法,努爾哈赤從心裡服袁崇煥。說袁崇煥是一個偉大的軍事家,這個一點都不過分。如果要說他是政治家,這就有點牽強附會啦。指揮軍隊袁崇煥行,玩政治他不行。

明熹宗時期,魏忠賢掌權,政局對於袁崇煥的影響還不是很大。雖然魏忠賢在歷史上是上了壞人榜的,但對於抵抗金人的侵略九千歲還是很支持的,要人給人,要錢給錢,甚至連自己腰包裡的錢都捐給了前線,這一點袁崇煥也是非常感謝魏忠賢的。要人也給人,當然九千歲會安排一些自己的人去到袁崇煥的手下。

說實話堂堂九千歲,朝廷大事都是他說了算,安排幾個人到軍隊那還不是很正常的事。可袁崇煥心裡老不舒服,想方設法想把別人弄走,於是上書明熹宗,訴說自己的痛苦,這樣算是把魏忠賢徹底給得罪了,後果可想而知,袁崇煥被迫辭官回鄉。

公元1627年,明熹宗駕鶴西去,其弟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也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後一任皇帝崇禎。崇禎皇帝繼位不久,就幹了一件大事,消滅了魏忠賢。對於魏忠賢的專橫跋扈,很多人看不慣,崇禎的這一做法簡直是大快人心。

袁崇煥聽到這一消息,也是開心得不得了,隨口就唸道: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他彷彿迎來了另一個春天。

果不其然,袁崇煥的春天來了,崇禎在呼喚袁崇煥,意氣風發的袁崇煥東山再起,被崇禎皇帝委以重任,並讓袁崇煥談談未來的規劃。袁崇煥滔滔不絕的大談自己的規劃,說五年內就可以滅掉金人,崇禎皇帝聽了十分開心,對於袁崇煥提出的要求一概答應。

從很多跡象表明,崇禎皇帝是非常信任袁崇煥的,對他的支持力度也很大。可為什麼在公元1630年,袁崇煥卻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了呢?罪名是通敵叛國。這一罪名多少有點讓人想不到,鋼鐵長城轟然倒塌,大明江山也在搖搖欲墜。

對於袁崇煥的通敵叛國罪,我覺得是不可信的,袁崇煥為官兩袖清風,物質對他沒有什麼吸引力,他最在乎的就是自己的名節,所以不可能叛國。

先不說袁崇煥是因何而死的,我來分析一下他的性格。

第一、剛愎自用,這是袁崇煥最大的缺點,有了點成績後,就覺得天下興亡,捨我其誰,目中無人。

第二、心胸狹窄,袁崇煥不善於容納他人,沒有海納百川的肚量,所以總想排擠他人,這就為自己樹了不少敵。

第三、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崇禎皇帝很信任他,賜給了他尚方寶劍,袁崇煥沒有拿尚方寶劍作為自己的保護傘,擅殺島帥毛文龍,引起朝野震驚。

第四、沒有親和力,人際關係極差。好像跟誰都合不來。

綜合分析後,我個人覺得袁崇煥的死跟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罪名完全是莫須有的,外部有金人的離間,內部有小人的陷害,勤勞而糊塗的崇禎竟然相信讒言,自毀大明的長城,袁崇煥被殺14年後,公元1644年明王朝滅亡了。






史道驛站x


袁崇煥,廣東東莞石碣人,生於萬曆一十二年(1584年),於萬曆四十七年考取進士,後自薦前往遼東邊關任職,孫承宗讓他鎮守寧遠以示器重。

在抗擊後金的戰爭中,袁崇煥表現出過人的軍事才能,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崇禎皇帝朱由檢上位後也對其信任無比,甚至還將他升任為薊遼督師,執掌軍事大權。

然天有不測風雲,崇禎三年(1630年),袁崇煥的末日降臨,他被朱由檢處以凌遲的極刑,期間承受三千餘刀才痛苦離世,那麼問題來了——明朝已經危在旦夕,可為什麼崇禎還要殘忍殺害抗金大將袁崇煥?

關於崇禎殺害袁崇煥流傳最廣的版本就是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但實際上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離間計生效的基礎是君主昏庸無能無法明辨是非,而崇禎雖說能力平平卻又勵精圖治,為了復興明朝嘔心瀝血,他穿著打滿補丁的內衣就是想省下錢財補充軍費,因此勉強算一個“好皇帝”,如果袁崇煥真的是復興明朝的希望,朱由檢自然不會不顧全大局將其殺害。

袁崇煥被殺的真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 擅作主張殺害大將毛文龍。毛文龍是明末著名抗金將領,他年少時遊手好閒,一朝頓悟後便加入軍營,憑藉著自身的才能毛文龍立下赫赫戰功,最高位列平遼大將軍,遼陽淪陷後,他率軍退守鴨綠江口的皮島。
  • 儘管身處海外不受約束,但毛文龍依舊對於明朝忠心耿耿,在糧餉不濟的情況下他甚至自行發展海上貿易補充軍費;每當後金大軍進犯關寧錦防線之時,毛文龍都會通過“圍魏救趙”的方式來達到牽制的目的,正是由於毛文龍的存在後金才不敢大肆進犯明朝。
  • 崇禎對於毛文龍亦是無比信任,不但無視朝廷重臣的批判詆譭,還時常寫信勉勵對方。可袁崇煥在就任督師後便找個藉口將毛文龍先斬後奏,這不但是對崇禎皇權的挑釁,更是讓抵禦後金大軍的一股力量化為烏有。當然在非常時期崇禎還是能分的清大是大非,如果袁崇煥能守好關寧錦防線這件事情也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明史》記載了崇禎對此事的態度:
帝驟聞,意殊害,念既死,且方倚重崇煥,乃優旨褒答。
  • 只是毛文龍死後僅僅幾個月,京都就被後金大軍包圍了,事實證明袁崇煥無法單獨挑起守護明朝的大梁,所以崇禎對他的忍耐也越來越低,以至於最後非殺不可。


  • 在京都危難之際撤軍。當後金大軍突破重重阻礙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便以瀆職的罪名將袁崇煥逮捕入獄。當然儘管袁崇煥的罵名已經傳遍整個京城,可崇禎出於大局考慮僅僅只是將他囚禁起來,這時關寧鐵騎的指揮權落到祖大壽的手中,只要他解決京城之圍就能替袁崇煥證明清白,至少是將功抵過。
  • 但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祖大壽不僅眼睜睜看著金軍在北京城下肆意劫掠,而且直接率領大軍離開京城,這讓崇禎和京城百姓恨得咬牙切齒,祖大壽此番舉動進一步證實了袁崇煥“通敵叛國”的罪名。
  • 古語有云: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古時候將領的生殺予奪權完全掌握在封建帝王手中,帝王要他們往西,他們絕不能向東。同理在崇禎皇帝生存存亡的關頭,以祖大壽為首的關寧鐵騎應該義無反顧衝上來解救他們的君主,哪怕取勝的概率微乎其微,可祖大壽撤軍的做法是在用皇帝的利益換取關寧鐵騎的保全,這已經徹底觸及崇禎皇帝的底線。
  • 此時的關寧鐵騎更像是一隻地方軍閥部隊而非政府軍,僅僅聽令於他們的直系領袖,皇帝只不過是個擺設,這讓崇禎如何能忍受?把王朝關寧鐵騎硬生生變成軍閥部隊,始作俑袁崇煥自然是難逃其咎,最後被處以凌遲也是順理成章。

(關寧鐵騎)

  • 崇禎皇帝的徹底失望。袁崇煥被殺說到底還是源於崇禎皇帝的徹底失望,常言道:“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當崇禎認為袁崇煥失去利用價值時一切期望都將化為怨恨,所以他的結局才會如此悲慘。
  • 崇禎上位後不久,袁崇煥便誇下海口“五年之內平定遼東”,為了復興明朝朱由檢幾乎將所有籌碼都壓在袁崇煥身上,不但把最重要的關寧錦防線交由他把守,就連其私自處死毛文龍一事都沒有被定罪,因為朱由檢知道自己已無路可退。
  • 不僅如此,當時的崇禎已經一窮二白,為了籌措軍餉他放下顏面向大臣百姓發起募捐,甚至還在眾臣面前流淚,《慟餘雜記》如此描述明朝亡國時國庫空虛的狀況:
“闖賊西奔,括宮中得金銀七千餘萬兩,駝載而去,天下聞而惑之。以為先帝宮中有藏金如許,足支數十年,而顧以二百四十萬練餉之加,失天下心,致成瓦解。即甚昏愚,亦不至此。吳喧山曰,吾嘗司計,請發內帑,上令近前密諭曰,內庫無有矣,遂墮淚。”
  • 這次籌集軍餉,崇禎和廣大百姓幾乎拿出一切能夠動用的資源,可以說是孤注一擲了,但袁崇煥是如何回報大家的人?不僅沒有抵禦住金軍的入侵,還將關寧鐵騎變成軍閥部隊,使得它在京城最危及的關頭毅然撤退,這一切的一切都昭示著袁崇煥不可能成為明朝的救世主,曾經所有的努力與犧牲都是徒勞的,此刻崇禎和百姓對於袁崇煥的殷切期望徹底轉化為失望乃至怨恨,所以後來袁崇煥被凌遲三千多刀,沿途百姓一個個群情激憤,甚至還有人花錢買下他的血肉生吞下去,其中的“深仇大恨”可見一斑!

(崇禎皇帝朱由檢)

其實在分析崇禎處死袁崇煥的原因之時,很多還還考慮到“東林黨與閹黨相互競爭不可一家獨大”和“崇禎生性多疑”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不可否認這些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想在危急存亡的明朝末年它們絕非主要原因,所以筆者就不多加贅述了。

總而言之,袁崇煥會死還是由於他沒找準自己的定位,身為人臣卻信口開河、越過皇權先斬後奏、降低朝廷軍隊的忠誠性增加其獨立性,這早已超出一個臣子應該做事的底線,我想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光武帝劉秀這樣的明君也不會放過他,諸位讀者,你們怎麼看?


執筆灬寫史


說到明朝,很多人總是會為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但同時也會對明朝最後一任帝王“崇禎皇帝”詬病不已。

就如我們小時候看過的金庸小說《碧血劍》裡,故事的主線講的是明末被冤殺的大將袁崇煥之子袁承志及其師門華山派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復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爭奪交織在一起。

這時,我們不免疑惑,如此忠君愛國的袁督師,為何會被崇禎所殺?

但長大之後,瞭解過當年的歷史環境之後,不得不說袁崇煥死的不冤,下面今古就為大家簡單分析一下崇禎皇帝殺袁崇煥的幾大理由:

首先,好大喜功,空許五年平遼

袁崇煥在崇禎登位之後,就極為積極的尋求遼東任職的機會。當崇禎問及幾年可平遼的時候,袁崇煥直接就對崇禎許下五年即可平遼且不需增加糧餉的承諾。

但袁崇煥轉頭在給同僚的回答,卻是“聊慰上意”,這就是純粹的給崇禎說好聽的,並不是真的認為自己五年就能夠做到平遼。

其次,私下與滿清議和,使明朝失去朝鮮

當袁崇煥剛到遼東上任的時候,袁崇煥便在趁著弔唁努爾哈赤的機會,與後金議和。這個在當時的可信度還是相對較高的。

當時剛剛取得後金統治權的皇太極,為解決糧食危機和朝鮮的側翼威脅,發兵攻打朝鮮。但此時袁崇煥所控制的關寧軍在後金主力盡空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作為,反倒是毛文龍的遊擊軍四處出擊,給後金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第三,擅自賣糧與喀喇沁蒙古,間接資助滿清

袁崇煥在督師遼東的同時,還曾經將遼東軍糧私下販賣給喀喇沁蒙古,給出的理由是喀喇沁蒙古缺糧,如果不賣,就會倒向後金。

但打臉的是,喀喇沁蒙古在取得袁崇煥的明朝軍糧之後不久,就直接成為了後金的蒙古八旗,更是及時緩解了後金當時的糧食危機。而毛文龍所在的東江鎮遊擊軍,卻由於得不到袁崇煥的軍糧而挨餓受凍。

第四,擅殺毛文龍,至遼東局勢奔潰

當時明朝在遼東主要是採用關寧明軍主力配以東江毛文龍的遊擊相結合的戰略,總體來說有著毛文龍的東江鎮的存在,滿清尚且不敢大肆侵擾明朝,遠離自己的遼東老巢。

但是,由於毛文龍自領東江鎮,雖然隸屬於袁崇煥的指揮,但在許多戰略方針方面並不與袁崇煥相一致,這使得袁崇煥在後來假借朝廷的名義將毛文龍誅殺,致使東江鎮崩潰,其後失去對東江鎮控制的袁崇煥,乾脆就將東江鎮給予取消,毀掉了毛文龍多年辛苦建立的皮島根據地。

自此,後金軍隊再也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大規模的入寇關內,劫掠明朝的人口和物資來壯大自己。

第五,十萬清軍繞過山海關入寇關內劫掠,遼東督師毫不知情

崇禎二年,降服朝鮮並少了毛文龍這個始終騷擾後金的威脅之後,皇太極舉兵十萬,從遵化、三屯營突入關內,負責遼東一切事務的袁崇煥卻毫不知情。

結語

可以說,雖然袁崇煥說了他五年即可平遼,但是對於崇禎而言,袁崇煥才到任不到兩年,東江鎮就沒了,喀喇沁蒙古也成了蒙古八旗,朝鮮這個鐵桿屬國更是成了後金的自留地,以前一直沒能打到關內的後金騎兵都可以兵圍京師了,更何況還有著袁崇煥與後金私下議和的可能,這一例例、一樁樁現實展現在崇禎的面前,就不由得崇禎最後決定將袁崇煥殺死了。

而袁崇煥的死不得不說,他作為一名守城將或許是合適的,就比如他取得的寧遠大捷,但是如果將一省之地交於他,以他的能力或許就力有未逮了,局勢反而會變得更加惡化。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關注我!


今古言堂


崇禎為何要殺袁崇煥?這裡面的原因有公有私

崇禎帝是明朝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是漢族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皇帝,坦率的說,崇禎是明末諸皇帝中比較有責任心的,在位之後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懈怠,可惜崇禎的能力有限,對於明末積累的諸弊端有心無力,對於手握重權的大將軍又心存忌憚,導致將不能用命,東北三省的局勢也就無力挽回

對於崇禎來說,袁崇煥就是他的長城,至於袁大人被凌遲的罪名,在《崇禎長編》裡記載得很詳細

“諭以袁崇煥吩咐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斥逐,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命刑部會官磔示,依律家族十六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產兄弟於二千里外,餘俱釋不問。”

翻譯一下就是說袁崇煥不聽話,在經濟領域犯了錯誤,用心機排擠其他將帥,而且對於東北各據點的明軍多救援不力,可謂是“十惡不赦”,也許這些事情確有其事,不過袁崇煥的動機會是保家衛國,只不過這些事情碰到了崇禎對功臣忍耐的極限,故而慘被殺戮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袁崇煥是民族英雄,抗擊清軍功不可沒,那麼為什麼和岳飛一樣死於非命呢?袁崇煥之死跟崇禎關係不大,分析如下:

1.袁崇煥是崇禎皇帝親自提拔的,是崇禎皇帝的得力助手,令清軍聞風喪膽,擊殺重傷大清國皇帝皇太極,令其病死,是大明江山的長城,因此受大清國極端仇視,大清國在奪取明朝江山後,肯定對會這位大英雄進行醜化。

2、袁崇煥殺了毛文龍,崇禎皇帝肯定是知道的,而且很有可能是受皇帝安排,殺掉親大清國勢力的代表毛文龍,可保遼東安穩。大清國取的政權後,將此事描寫成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矛盾移花接木,醜化崇禎和袁崇煥。

3、袁崇煥被百姓爭相吃肉,也是極端黑,袁崇煥作為崇禎掃除反對明朝勢力的尖刀,崇禎年少繼位,皇權不穩,權臣干政,政治腐敗,百姓深受其害,儘管崇禎換了好多大臣,兢兢業業,無奈積重難返,內憂外患,內部有勾結大清國的奸臣,外部有大清國的軍事進攻和文化滲透。明朝滅亡後,大清國將明朝百姓對清軍的仇恨轉嫁到昔日的大敵袁崇煥身上,以維護大清國政權。

綜上所述:袁崇煥不是死於崇禎皇帝之手,而是死於漢奸、敵人之手,後人寫史也是春秋筆法,真實歷史自己感悟,史書終究是史書,不可僅僅看歷史文字記載。


道一有三


一般提到大明末期的事,都會想到2個人,一個就是崇禎皇帝,而另一個就是袁崇煥了。很多人都認為袁崇煥是明朝的忠臣,卻被崇禎給殺了,想不通為什麼一個忠臣會被一個有雄心勵精圖治強國的皇帝給殺了,這不是自己斷自己的臂膀嗎?那麼崇禎皇帝為何要殺掉袁崇煥呢?

1、袁崇煥辜負皇帝的恩寵,欺瞞崇禎。袁崇煥表示帶領大軍,5年之內收復失地。可是袁崇煥在幹嘛,在固守城池,沒有出戰的意思。一邊撈著崇禎的好處,一邊拖著不辦實事。而東林黨人(世家望族)們又在國內欺壓百姓,魚肉百姓,讓國內形勢更是困苦不看。而因為東林黨人的行為,軍隊得不到有利的支持,沒有軍餉沒有軍糧,軍心渙散,導致軍隊戰力低下,根本擋不住敵人。

2、殺毛文龍,袁崇煥把崇禎的得力大將給殺了。當時,毛文龍才是真正的抗敵人主力,袁崇煥就是個“打醬油”的角色。嫉妒羨慕恨的心裡,讓他一怒之下把毛文龍給幹掉了。沒了毛文龍,大清的軍隊就沒了最後的阻礙,打的明軍跟玩似的。

3、大家都知道,崇禎一上臺就做了一件非常“讓自己暢快”的事,把“9千歲,魏忠賢”給殺了。那個時候崇禎很年輕,年輕氣盛啊。魏忠賢黨羽一完蛋,整個朝廷就基本上東林黨一家獨大了。而他卻無法控制住局面,頒發的各種好的政令,根本得不到支持,從而讓大明滅了國。同時,東林黨人(各個世家望族)是搜刮百姓,強徵土地,讓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讓大明軍隊得不到有力的支持。這就是東林黨人乾的事。但這些和袁崇煥有啥關係呢?沒錯,袁崇煥就是東林黨人所提攜出來的一人才。因此被崇禎殺掉,就是為了打壓東林黨的勢力。

4、因為袁崇煥取得了崇禎的信任,所以對於對於軍糧的控就沒有進行核查了。於是袁崇煥偷偷的把自己國家的軍糧拿去賣掉了,目的就是打壓毛文龍,謀取權利。而毛文龍的軍隊卻不僅沒有錢可拿,就連飯都沒得吃了。營私舞弊,非常的不作為。

綜上可以看出,袁崇煥被崇禎殺掉,真的是罪有應得,死不足惜。


歷史扛把子


崇禎為何要殺袁崇煥?


袁崇煥是明末著名的抗金將領,萬曆時期,曾先後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皇帝,是“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的總指揮。崇禎皇帝上任之初,更是給予袁崇煥至高無上的權利,他把收復遼東乃至於重整大明河山的重任寄託在袁崇煥身上,可是事與願違,僅僅一年以後,崇禎皇帝便將袁崇煥凌遲處死。那麼袁崇煥究竟犯了什麼錯誤,讓崇禎帝痛下殺手,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四點原因:

一、居功自傲,目中無人
袁崇煥本是一介書生,在知縣崗位上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一名軍事長官,他本人的確才能出眾,又得到得到大學士孫承宗的賞識,不斷提拔重用,屢屢建功,成為當時炙手可熱的軍事奇才。
但與此同時,袁崇煥漸漸驕傲起來,眼裡容不下任何人。他與大將滿桂不和,就上書朝廷把滿桂調走,因副手王之臣勸說幾句,他一氣之下把兩人一起調離。大太監魏忠賢派兩個人在他身邊工作,袁崇煥居然不給面子,堅決反對,只可惜反對無效,當時權傾朝野的魏忠賢別說安置兩個人,就是換掉你袁崇煥也不是多難的事。袁崇煥的驕傲為日後埋下了禍根。
二、欺君罔上,把皇帝當小孩子耍
崇禎帝是難得的明君,勵精圖治,一心想重振大明江山,他相信袁崇煥能擔此大任。崇禎帝召見袁崇煥問他復遼策略,袁崇煥信口說道五年之內可復遼。崇禎大喜,承諾袁崇煥復遼之後封妻廕子,說完崇禎帝暫時退朝休息。這時一位叫許譽卿的官員問袁崇煥,五年復遼的策略是什麼?袁崇煥答只是隨便一說寬慰皇上。許譽卿說,皇上可不是好糊弄的,到時候你完不成任務怎麼辦?袁崇煥愣了半天不知所措。好在他反應還算快,等崇禎回來時他已想好了說辭。
袁崇煥對崇禎說五年收復遼地能夠做到,但是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戶部掏錢,工部提供兵器,吏部選派官員,兵部調遣將領,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生殺大權。崇禎皇帝痛快的答應了,立即傳旨照辦,還賜予袁崇煥一把尚方寶劍和一杯御酒為他送行。
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絕對的信任和支持,而袁崇煥呢,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但是牛皮吹出去收不回來,只得硬著頭皮走下去。他的做法如果對一個普通朋友還好,頂多說你不夠真誠,以後斷交拉倒,可如果是對皇上,那是找死。
三、擅殺毛文龍
這是最嚴重的一條,後面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都與這事有關。
毛文龍,一個小島的總兵,手下兩萬多人,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在金的後方,可以對金起到牽制作用,一直以來,朝廷對這個小島給予特殊的關照,每年花大把的銀子養這個小島。但是毛文龍這個人不怎麼樣,在島上儼然如土皇帝一般,拿著國家的撥款不搞軍事,卻幹一些走私的買賣。以前有人曾建議朝廷撤掉毛文龍,崇禎考慮再三一直沒動。
袁崇煥上任以後,看毛文龍極不順眼,一方面是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另一方面是毛文龍對袁崇煥不夠尊敬,於是,袁崇煥著手辦的第一件事是幹掉毛文龍。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決定,崇禎委以重任是要你收復遼地,毛文龍雖然有錯誤,但沒有對復遼工作造成任何障礙,非但沒有障礙,反而可以牽制敵人,況且毛文龍沒有犯必須裁撤的錯誤,袁崇煥也沒有殺他的理由。
可是,此時的袁崇煥大權在握,想辦你就必須辦你,沒有理由製造理由。袁崇煥以閱兵為由來到毛文龍的島上,毛文龍設宴款待,席間袁崇煥談笑自如,毛文龍沒有感到絲毫異常。袁崇煥勸毛文龍回家養老,毛文龍說島上離不開他。袁崇煥看談判已然解決不了問題,動了殺機,亮出上方寶劍,列舉出毛文龍十二大罪狀,其實都非常牽強,然後咔嚓一下人頭落地。
事後,袁崇煥感到事態嚴重,立即上書向崇禎請罪,因為毛文龍為一品軍官,只有皇帝才可以殺,所謂上方寶劍無非是個形式而已,歷史上沒有幾人真正行使這項特權,袁崇煥卻做到了。
崇禎接到消息後大吃一驚,心裡對袁崇煥極為不滿,但人已經死了,再去追責沒有意義,況且復遼大計還依仗袁崇煥,所以崇禎不但沒有怪罪,反而獎賞了袁崇煥。崇禎心裡是這麼想的,把袁崇煥這筆賬先記著,五年內收復遼地這事就算拉倒,如果沒有做到,咱們一起算賬。
接下來發生的事非常殘酷,毛文龍死後,兩萬軍兵鬧情緒,袁崇煥只得多發軍餉,用錢來擺平,原本以為殺了毛文龍會節省開支,這下反倒多了,崇禎依舊什麼都沒說,把錢撥給了袁崇煥,這樣的領導真是夠意思。
四、己巳之變
沒有了毛文龍在後方牽制,皇太極率十萬大軍傾巢出動,並且繞過寧遠從內蒙進入關內,攻克遵化,直逼北京。
袁崇煥急忙領兵從寧遠趕來迎敵,在北京城外和金軍展開激烈鏖戰,期間,袁崇煥請求進城休整軍隊,遭到崇禎拒絕,因為當時已經很多流言說袁崇煥勾結金兵,崇禎不得不防。袁崇煥在城外和金兵交戰數日,雙方互有勝負,金兵見無法攻破城池,收兵撤退了,京城周圍房屋損毀無數,史稱己巳之變。
這時崇禎召見了袁崇煥,不是從城門走進去的,是坐著筐拽上去的。從這一點即可看出袁崇煥並沒有叛國,如果是的話,不可能上去等著被抓。崇禎皇帝依舊保持理智,回想袁崇煥說過的五年復遼計劃,如今一年過去,寸土沒有收回不算,還讓金兵打到家門口,這個當年威震遼東的袁崇煥也不過如此,枉費了朕一片苦心。崇禎皇帝的心涼了,徹底涼了。
崇禎並沒有馬上處理袁崇煥,因為城外的關寧鐵騎只聽袁崇煥調遣,但袁崇煥勾結金兵的謠言四起,崇禎無論如何不敢再相信袁崇煥了,他把袁崇煥關進監獄。隨後就是調查取證工作,魏忠賢餘黨以及袁崇煥曾經得罪的那些人站出來你一言我一語的,都是對袁崇煥不利的話,最後袁崇煥以擅自與金兵議和,擅殺毛文龍兩項罪名被凌遲處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