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吳三桂兵力是清軍的2倍之多,為何最終選擇投靠清朝?

無聊芒果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當年吳三桂兵力是清軍的2倍多,吳三桂選擇投靠清朝,那隻能說吳三桂是腦子進水了,明明自己比別人強還要投降對方。

實際情況是,當時的吳三桂的兵力最多隻有5萬人左右,其中最為精銳的關寧鐵騎應該在1萬人左右,其他的部隊都不是戰鬥力特別強悍的部隊,至少跟關寧鐵騎比起來差的很遠,憑藉著這樣的一支軍隊,根本對抗不了李自成的大軍,所以才選擇了找清朝幫忙,但一開始也只是想找清軍幫忙而已,並不是要投降清軍。

一切,還要從1644年李自成滅亡明朝的事件說起。

明朝的滅亡和吳三桂的抉擇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轉折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裡發生了很多大事都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首先是李自成攻下北京滅亡明朝,其次就是山海關大戰。

1644年初,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從西安出發進攻北京,一路上李自成的大順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攻下了北京,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上吊自殺,明朝就此滅亡。

佔領了北京城後的李自成,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是非常有希望實現改朝換代的,按照中國的歷史週期律,一個王朝一般300年左右,明朝到了當時的時機也是“氣數已盡”的狀況,而李自成代表的新興勢力取代了明王朝,再加上李自成本身是漢人的身份,也非常符合傳統思想中“正統”的取代條件,所以幾乎可以說是眾望所歸。

當時的形勢來說,吳三桂一支孤軍駐留在山海關,憑藉自身的力量是無法對抗李自成或者是清朝的任何一方的。李自成順利取代了明朝,對於吳三桂來說,投靠李自成是他的不二首選。畢竟關外的清朝從觀念上來說是漢民族的敵人,也是吳三桂多年的敵人,吳三桂首先並沒有想到要投靠清朝,甚至合作也沒有想。

佔領了北京的李自成當然也想到了吳三桂這支軍隊,他派人去招降吳三桂,使者到了山海關,吳三桂馬上答應了投靠李自成,並把山海關也交給了李自成派來的唐通,率領山海關的守軍趕赴北京。

我們可以肯定,如果事情照著這個情況發展下去,清軍沒有入關的可能。山海關是天下第一大關,易守難攻,清軍在此之前多次進攻山海關都無功而返,為了進攻北京只能採取繞道的方式。只要李自成能夠在北京地區站穩腳跟,經營一段時間,那麼一個新的王朝就此誕生。

有組織無紀律的農民起義軍

然而,李自成並不是一塊能夠建立新的王朝的料。我們可以看下以往農民軍起義建立新王朝的開國皇帝,如劉邦,進入關中地區之後和關中百姓“約法三章”,迅速穩定了關中的局勢,收取了民心;朱元璋建立南京政權之後,任用大量的文臣來治理他統治的領土,穩定民心,鼓勵生產。而李自成的軍隊進入北京之後,部隊剛開始幾天還能夠嚴明軍紀,但是後來由於籌集不到軍糧,就開始搶奪百姓的財物。

李自成的部隊本身就非常渙散,沒有統一的組織,很多士兵也是臨時拼湊而來,就想著打下北京之後帶著一大筆錢財回家當個大爺去了,沒想到要去治理天下。他手下的大將們更是窮瘋了一般,大量抓捕了明朝的舊官吏,對其嚴刑拷打,逼著他們交出自己的家產,因此大發橫財。主持拷打官員的頭,就是李自成手下的大將“權將軍”劉宗敏,李自成管束不了他,任由他胡來。

可是胡來也該有個限度,劉宗敏連吳三桂的老爸都抓起來嚴刑拷打,看到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長得貌美,也就順便霸佔了陳圓圓。對此,李自成也找過劉宗敏,要他放吳三桂家一馬,但是劉宗敏不從,李自成也沒有強來,就不了了之了。

得知自家被抄家,老爸被拷打,愛妾被霸佔的吳三桂,大驚失色,此時他正在回北京的路上。對於此時的吳三桂來說,還有什麼好抉擇的呢?自己剛投降李自成,還沒有交出兵權,自己就被李自成這樣對待,如果自己交出了兵權,就只能被李自成宰割了。換了是任何人,都不會選擇投降李自成了,除非這個人真的腦子進了水。

如果能單獨對抗李自成,吳三桂也絕不會去找清軍,問題是吳三桂單獨對抗不了李自成,實際上,吳三桂的部隊應該是在3-5萬人左右,其中1萬的關寧鐵騎和其他的雜牌部隊,而李自成呢?進攻北京的時候號稱百萬大軍,這個數字可能是誇張了,但是在當時的吳三桂看來,即便沒有百萬,有四五十萬也是可能的。

尋求合作

吳三桂在得知情況後,當機立斷,帶領部隊返回了山海關,並迅速攻下了山海關,趕走了唐通。

在趕走唐通的那一刻,吳三桂知道之後李自成的大軍肯定會來,而自己根本對抗不了李自成,需要找人幫忙。

他只能找誰?只能找清軍,關外的清軍。

於是他到關外去找了多爾袞,清朝的攝政王,當時軍政上實際的一把手。多爾袞對於吳三桂的請求一開始是非常懷疑的。畢竟山海關是他哥哥皇太極多次都沒有攻下的堡壘,吳三桂突然過來要他幫自己打李自成,這點本身就很值得懷疑。多爾袞完全有理由相信吳三桂可能是想引誘清軍主力進入山海關地界,然後設下伏兵把他們一網打盡;但是如果是真的,那麼就是他入關的絕佳時機,如果屬實,自己看著吳三桂覆滅,以後恐怕就沒有機會入關了。

吳三桂給的條件是,如果清軍願意出兵相助,將來願意和清朝平分天下,對此多爾袞做了個穩妥的決定:答應了吳三桂出兵的請求,但是要求吳三桂向清朝剃髮稱臣,宣誓效忠清朝。吳三桂沒有答應剃髮稱臣,於是他就家裝答應吳三桂會出兵相助。實際上,他命令軍隊開到山海關附近待機,靜觀情況的變化,但吳三桂是不是會和李自成真的打起來,如果真的打起來再出兵,如果不打起來,就說明山海關是個陷阱的猜想就是對的。

吳三桂在得到多爾袞答應出兵的承諾後,回到了山海關積極備戰。

山海關大戰

得到唐通被趕出山海關的消息後,李自成知道山海關一戰已經不可避免。儘管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他管不住劉宗敏,既然管不住,那麼就必然會打了,其實這也怪不得吳三桂。

李自成在戰前進行了動員,駐紮在北京附近的農民軍於是浩浩蕩蕩地殺向了山海關。當時進攻山海關的李自成部隊人數,歷史上眾說不一,最少的有說10萬人的,最多的也有40-50萬人,但根據各種史料綜合來說,應該在20萬人左右。

李自成大軍於1644年4月21日到達了山海關,當天就和吳三桂發生了激烈的大戰。吳三桂軍拼死抵擋李自成大軍的進攻,抵擋了一天,基本也快支持不住了。

吳三桂見狀,知道如果清軍不加入戰鬥,自己必然全軍覆沒,於是在22日清晨出關趕往了多爾袞的大營請求清軍出兵。

此時的多爾袞基本已經知道了山海關的戰況,他也可以肯定吳三桂和李自成不是假打,是真打(畢竟大戰一天屍橫遍野了),於是還是提出了吳三桂剃髮稱臣的要求。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沒有任何退路和選擇,立馬答應了剃髮稱臣的要求。在得到了這樣的許諾後,多爾袞放心地命令八期騎兵趕赴山海關,但是要他們不要馬上加入戰鬥,而是等吳三桂確實不行了的時候再殺出來。

吳三桂回到山海關,繼續和李自成大戰,雙方繼續開打,一直打到了23日上午8點鐘左右,吳三桂眼見就要支持不住了,此時在一旁觀戰的多爾袞才下令清軍出擊。

頓時,飛沙走石,無數的滿清辮子軍出現在了戰場。

李自成由於連續兩天和吳三桂死磕,投入了全部的兵力,眼見突如其來的滿清騎兵,沒有了後備部隊,大軍抵擋了一陣子後終於潰敗,李自成不得不放棄了山海關的進攻,回到了北京。

最終投靠了清朝

自此,清軍正式入關,進入了中原地區。

吳三桂此時已經沒有了退路,只能當了清朝的馬前卒,不斷地為清朝攻城略地。

回到了北京的李自成匆匆稱帝,並於第二天就往西安撤退,當然臨走的時候也沒有放過吳三桂,把他全家老小34人全部斬殺。

失去了主子,失去了家人的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吳三桂,沒有了任何選擇,他仇恨李自成,也只能帶著部隊不斷地追殺李自成,以發洩心中的憤懣。

他從山海關一路最終打到了雲南,成為了清王朝的平西王,至於“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傳說,也只能由後人去評說了。


老威觀史


因為吳三桂有病。

明明有兩倍於清軍的實力,還要委曲求全,主動做清朝的奴才,這不是有病,這是腦子徹底秀逗了。

如果吳三桂連這點腦子都沒有的話,他就不配成為明末清初的風雲人物。

1644年3月17日,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於煤山自縊身亡,大明帝國轟然崩塌。而此時的吳三桂除了假惺惺的悲痛欲絕,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前途問題。

雖然吳三桂駐守的山海關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且手下還有數千人的關寧鐵騎及幾萬吳家軍,但吳三桂卻笑不出來。

因為明朝滅亡後,李自成進入北京,整個北方地區全部落入李自成之手;崇禎自縊後,包括朱由崧、朱由榔等明朝藩王在江南地區自立門戶,建立南明政權,但他們首先不是明朝正統,內訌不止且與吳三桂相隔千里,根本指望不上;更要命的是,在吳三桂的身後,十多萬八旗軍隊虎視眈眈,正在尋找機會奪取中原。

留給吳三桂的時間和機會已經不多了。

但很明顯,此時的吳三桂並沒有投靠任何一方的打算,畢竟作為明末最重要的軍閥之一,吳三桂手下的關寧鐵騎確實有相當的戰鬥力,這使得吳三桂自我感覺有割據稱雄,甚至奪取天下的資本。所以吳三桂首先想到的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但是,無論李自成還是多爾袞都沒有給吳三桂這樣的機會。

由於吳三桂常年工作不回家,老爹、老婆和孩子都在京城居住,所以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時,吳三桂的家眷自然而然地落入李自成手裡,這讓吳三桂在針對李自成時有了更多的顧慮。

而事實上,李自成也正是利用手中的吳三桂家屬牌來要挾吳三桂,迫使吳三桂投降大順政權。

雖然吳三桂寡廉鮮恥,在國家危難時置皇帝安危於不顧,比如勤王時故意慢騰騰,導致北京輕而易舉被李自成攻破。但在有國無家的大是大非面前,吳三桂還是挺有原則的。小妾陳園園被搶佔沒啥,但老爹的生命是一定要考慮的。畢竟臉可以不要,但面子總是要的。

根據野史記載,正當吳三桂猶豫不決時,李自成手下桀驁不馴的將領劉宗敏強行霸佔了陳園園,這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憤而投靠多爾袞,成為被世人唾罵的大漢奸。

但從吳三桂後來的表現來看,這個位高權重的軍閥不會為了一個小妾而做出遺恨千古的事。能讓他徹底變得不要臉的,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和李自成集團翻臉的最終原因,是李自成在進入北京城後掀起的轟轟烈烈的追餉運動。

正是這場追餉運動,讓吳三桂家族多年來的貪汙成果毀於一旦,而且讓吳三桂看清了大順政權的真面目。

歷朝歷代但凡新朝建立,為鞏固統治,對前朝的地主階級都要大力籠絡,而李自成的這種做法無疑是自尋死路。此時的吳三桂深知,追隨李自成絕無成功可能,所以吳三桂堅決與李自成劃清界限。

但是,夾在李自成和多爾袞之間的吳三桂太過尷尬。雖說山海關固若金湯,四五萬的關寧軍戰鬥力強悍,但當下的吳三桂連吃飯問題都難以解決,何談自立門戶,統一天下?

而這時因吳三桂不合作而惱羞成怒的李自成,正率領20萬大軍向山海關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吳三桂依靠山海關天險成功阻擋李自成,甚至以少勝多將李自成擊敗。但自身必定元氣大傷,多爾袞趁虛而入簡直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所以與其坐以待斃,不如主動出擊,以自己的山海關和手上的關寧軍作為交換條件,換取與清朝平分天下的交易,在吳三桂看來簡直是相當划算。

從吳三桂向多爾袞寫的兩封求援信中,可以得出他和清軍交易的底線是將黃河以北割讓給清朝,換取清朝出兵擊敗李自成。很顯然,在如此優厚的條件下,多爾袞沒有理由拒絕吳三桂的好意。

但吳三桂的悲劇也不可避免地到來了,因為一片石大戰空前慘烈,雖然大量消耗了李自成的力量,但關寧軍也元氣大傷。在這樣的情況下,突然殺出的清軍在關寧軍損失殆盡的情況下,反客為主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等到李自成匆忙退出北京,吳三桂率領吳家軍和八旗軍隊殺入中原時,前明舊臣望風歸附。而最令吳三桂始料未及的是,成功入關的多爾袞迅速將順治皇帝接到北京,宣告清朝成為天下之主,吳三桂無形中成為清朝征服天下的馬前卒。

因為中原地區地主階級的望風歸附,所以人在囧途的吳三桂如果此時反水與多爾袞談條件,不是不可能,而是根本不可能。

吳三桂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衝,在漢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成為雄踞東南的平西王。

明末清初的歷史變局,是吳三桂改變命運的歷史機遇,可惜有國無家的吳三桂不僅背叛了國家,更背叛了自己。為能名垂青史,反而遺臭萬年。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與清朝合作,是吳三桂當時可選擇的最佳方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後,崇禎上吊自殺,明朝已經滅亡,吳三桂獨守著山海關。南邊面對李自成的威逼利誘,北邊面對清朝的軍事壓力,吳三桂進退兩難。

山海關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不論是清軍南下還是中原政權禦敵國門之外,山海關都是一定要拿下的關口。吳三桂若處理不好,容易腹背受敵。

在當時的情況下,可供吳三桂選擇的方案無非就三種。

方案一:投降李自成

李自成代表的是農民階級,率領的是一群烏合之眾,攻陷紫禁城後勸降過吳三桂。吳三桂是地主階級,雙方立場不一致。

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如同土匪進城,到處燒殺搶掠,對待明朝舊臣毫不留情,這就足矣讓吳三桂感到憂慮。在勸降的過程中,李自成殺了吳三桂父親,縱容手下奪取陳圓圓。吳三桂面對亡國之痛、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註定難以與李自成合作。

兩邊都不投降,依舊奉明朝為正統。

如果吳三桂實行方案,拒不投降,與明朝共存亡。那會面對南北夾擊,最後以身殉國。

明朝末年,文臣武將大多已經斯文掃地,難有忠義的氣節。

此方案,可留名千古,但吳三桂是機會主義分子,沒有精忠報國的決心和勇氣。

方案三:投降清軍

清朝已經基本完成封建化,成了地主階級的代表,與吳三桂是統一立場。

大樹底下好乘涼,相比李自成的部隊,無疑清軍更為強大。清軍如同團隊,李自成如同團伙。清軍進入中原,勢必橫掃千軍,發展前景更好。

權衡利弊得失後,吳三國選擇了投降清朝。


秋媚讀史


首先,吳三桂的兵力並不是清軍的2倍多。

其次,就算吳三桂的兵力是清軍的2倍多,又能怎麼樣?

戰爭的勝負在於有多少人民跟隨,從來也不在於有多少軍隊。

吳三桂之所以投靠清朝就在於他沒有人民和土地,他只有暴力機器——他的軍隊,那麼軍隊吃什麼?喝什麼?

吳三桂投降之時,清朝政府早已經跨了,吳三桂的幾萬大軍連發餉的地方也找不到了,難不成去搶嗎?只要他動手去搶,他就是“匪”了,軍隊一“匪化”,也就收拾不住了,軍隊會散。

為了吃飯生存,不投降又能怎麼樣呢?

上面說的是內在邏輯,事所必然。

當時!
吳三桂迫在眉睫需要處理的是怎麼扛過去李自成和大清的內外夾擊。

山海關他是守不住的,關內李自成,關外大清朝,非此即彼,難不成吳三桂獨挑大明旗幟嗎?挑不動的,吳三桂日思夜想也一定是獨挑大明旗幟,挑不動的。

為了不被殲滅,只有投靠一方,要麼李自成,要麼大清朝。

而,李自成剛剛逼死了吳三桂的主子崇禎帝,吳三桂投降李自成那真是奸臣了,那個時代,漢奸比奸臣要不能讓人接受。

其時,大清及時伸出了一個梯子,打出了為“崇禎帝復仇”的口號,就是說,大清以前是大明的臣下,現在決心再做大明崇禎的臣下,替他復仇,打死李自成。

於是,吳三桂投降了大清朝,收到了大清朝的巨大糧草援助,把東北做了根據地,策馬奔騰於早就殘破不堪的中原去了。

糧足馬精人強的吳三桂秋風掃落葉一直打到了雲南,皆依賴於大清的後勤支持。

吳三桂沒有後勤的。


葭明通半瓶歷史


這數據是錯的!吳三桂的真實兵力不會超過4萬人,累計10萬人跟著投降是包含山海關的其他軍戶居民。當時的山海關是軍事重鎮,朝廷除了派重兵之外還會派後勤補給人員給山海關輸送糧草,這部分大約有20000多人;明軍是衛所制度,也就是建設兵團。明朝為了保證前線軍隊的給養還遷入了8000戶軍戶,大約有40000多人,這些人平時負責糧食生產,戰時則負責搬送巨石滾木等等城防武器。

吳三桂的軍隊組成大約是一個騎兵衛,也就是一個戰鬥旅,按著當時的兵力推算大約是4800~5800人之間;步兵5個衛,總兵力大致在27000左右;山海關城防兵3千戶,也就是大約3600人,這是山海關的固定駐軍;吳三桂自己的親兵大約有兩個千人隊,當時的每個千人隊大約是1200人,合計2400人。所以疊加起來山海關軍力在37000~39000多人之間。

清朝在入關以前總兵力大約是123000人左右,這是純戰鬥部隊,大約是吳三桂的三倍。其中包含滿八旗騎兵8個旗,總兵力在59000人左右;蒙古旗兵4個旗,總兵力19000人左右;漢軍旗8個旗,總兵力39000~40000左右;朝鮮高麗軍5000~8000人左右。


優己


吳三桂是個漢奸混蛋無疑,但是他的兵力要是真有清軍的兩倍多,那麼也不會投降了。

清軍入關是順治五年,也就是公元1648年,這個時候八旗壯丁共346931人。其中滿八旗壯丁55330人,蒙古八旗壯丁28785人,漢八旗壯丁45849人,另外包衣阿哈尼堪壯丁216967。八旗雖然做不到全民皆兵,但是兩丁抽一還是沒問題的,必要時候還可以三丁抽一,這樣清軍即使只算八旗,也可以抽出6、7萬戰兵,加上包衣,那就是16、7萬人了。

而吳三桂的的部隊根據史料記載是有“五萬眾”,不過這個是總兵力,戰兵的話佔比一般不會超過一半,那麼最多就是2.5萬的戰兵,此外吳三桂當時還招募了鄉勇3萬多人,這樣總兵力大約8萬,不過鄉勇的戰鬥力比較差,實際派不上什麼用處。

當然,多爾袞入關的時候並沒有大規模動員,他所率部隊大約是10萬人。如果吳三桂依託山海關等要塞,加上大炮,而且明朝沒有滅亡,有關內的不斷增援,那麼擊退清軍進攻問題不大的。不過在李自成進京以後,依靠山海關這個孤城是沒可能長期抵抗的,軍心士氣不去說他,武器和彈藥也是問題,所以吳三桂必須在降清還是降順之間選擇一個。

開始吳三桂還是多少要點面子的,畢竟投降韃子太難聽,不過李自成在京城拷掠明朝降臣後,吳三桂就迅速反轉,改投了清朝,這也是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至於陳圓圓什麼的,不過都是藉口而已。


不沉的經遠


根據史料記載,山海關之役前,吳三桂手下所掌握的兵力大致是五萬左右,而滿清的兵力則為十餘萬,並沒有說吳三桂的兵力是清軍的兩倍。

吳三桂的選擇


就在李自成從陝西發兵,橫掃山西,河北之時,崇禎就不得不下令讓吳三桂放棄寧遠,率部入衛京師,可還沒等吳三桂的兵馬到來,北京城就已經落入李自成的手中。

崇禎既王,吳三桂就不得不重新開始考慮自己和整個關寧集團的出路了,此時的吳三桂,只佔據山海關一隅,夾在清順兩大勢力之間,如若繼續對抗,無異於以卵擊石,最終難逃覆滅的命運。吳三桂不得不在兩個勢力中做出選擇,由於常年和滿清作戰,再加上關外本是異族,自己的家人也都在北京,投降李自成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吳三桂把山海關防務交給前來接收的唐通,自己則帶領部隊準備去接受新主人的覲見。行至永平,吳三桂獲悉自家被李自成的部隊“追贓助響”,老爹也被逮捕,更可恨的是,李自成大將劉宗敏盡然將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佔為己有,吳三桂大怒,深知跟著李自成這幫人沒什麼好果子吃,甚至有可能身家性命都不保,一怒之下吳三桂重新奪回山海關。

投降滿清

剩下的路自然沒得選了,既已把李自成得罪,剩下的路就只能倒向滿清了,為了對抗李自成,吳三桂不惜和自己曾經的敵人勾結在一起,向多爾袞“乞師來援”,最終在滿清和吳三桂軍隊的打擊之下,李自成戰敗,天下就此易手。


九州史冊


這裡先要說明的是,但是吳三桂的兵力並不是清軍的2倍還多,而是清軍的數量是吳三桂軍隊數量的2倍還多。

明清之間最後的決戰,松錦大戰期間,由於吳三桂沒有按照洪承疇的部署,現行離開戰場,就此引發了明軍一連串的潰退,這也直接導致了明朝主力在松山被全殲,主將洪承疇、祖大壽等人被俘後投降。而此時,率領著關寧鐵騎最後3萬人的吳三桂退守寧遠孤城。

在李自成即將打到北京的時候,崇禎皇帝急領吳三桂放棄關外地區的全部領土,回京勤王,但是吳三桂一路“緩兵慢性”,還沒有到達北京的時候,北京城就已經被李自成攻破,崇禎自縊,明朝滅亡。此時的吳三桂又重新退守山海關。

之後,吳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率兵前往北京,但是路上接到家人遭到李自成迫害的消息後,是降而復叛,帶兵重新奪回了山海關,並收拾明軍舊部,此時吳三桂的兵力在6萬人左右。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背叛了自己的消息,隨即親率6萬大軍,號稱二十萬,殺奔山海關而來,吳三桂向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多爾袞“借兵”支援,接到吳三桂消息的多爾袞,安排少數兵馬拱衛盛京,其餘八旗子弟,包括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及漢軍八旗共計十多萬人,疾馳趕往山海關。山海關大戰即將展開。

而此時,多爾袞率領的清軍,是吳三桂的兵力的2倍還要多。


吳三桂的投降是當時他必須要做出的選擇,而他也是經過了從“借兵”到“復仇”再到“投降”的一整個過程後,最終歸順了大清。

吳三桂對李自成降而復叛,進而向多爾袞“借兵”。

重新佔領山海關的吳三桂所要面對的,一面是李自成的大順,一面是滿清,夾在中間的吳三桂只能選擇其一奉為新主,要麼就只能率軍南下突破李自成的重圍與此時在山東和蘇北的義軍匯合再圖他法。

已經佔領北京的李自成也非常明白吳三桂和山海關的重要意義,所以通過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對吳三桂進行招降,並且也許以了吳三桂高官厚祿。吳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隨即拔營動身,前往北京去朝拜他的“新君”李自成。

就在吳三桂走到行至永平西沙河驛時,吳三桂遇到了從北京成功出逃的家僕,同時也收到了三個令他極為震怒的消息:自己的家被抄了,一家老小全部被關了起來;自己的父親遭到了劉宗敏的嚴酷“拷掠”,已經是遍體鱗傷,奄奄一息;自己的愛妾陳圓圓也為劉宗敏霸佔。而這便有了那句經典的“吳三桂衝冠一發為紅顏”,直接怒斥“李賊自送頭來”,就此與李自成反目。

在得知吳三桂降而復叛的消息後,李自成親率大軍征討吳三桂,而吳三桂一面一邊讓李友松、譚邃寰、劉泰臨、劉台山、黃鎮庵、高選等六人前往李自成營中,與李自成談條件的同時,也是在拖延時間,一面與清朝這面的多爾袞進行接洽,向打著為崇禎報仇的旗號,向滿清借兵,並許諾將與滿清“劃長江而治”。

然而多爾袞根本不買吳三桂的賬,執意要求吳三桂剃髮投降,而此時的吳三桂名義上歸順了清朝,確實打著為“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

山海關大戰爆發之後,李自成和吳三桂的軍隊陷入了苦戰之中,大戰進行的是異常的慘烈,吳三桂固然是精兵強將,但是李自成這面是人多勢眾,雙方都已經是精疲力竭,都在苦苦支撐,只有多爾袞率領著滿清大軍在坐山觀虎鬥。

而已經支撐不下去的吳三桂最終也接受了多爾袞的條件,剃髮稱臣,正式投降了滿清,隨後多爾袞率軍直撲李自成大軍而來,瞬間扭轉了戰局。李自成大軍根本無法招架八旗鐵騎的衝擊,全線潰敗,主將劉宗敏負傷,不得以只得逃回了北京,在草草舉行登基大典之後,便率部撤出了北京。

隨後的吳三桂跟隨英親王阿濟格一路南下,追擊李自成,終於將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徹底覆亡,而他也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的,得以 “復君父之仇”,自己也可以告慰崇禎的在天之靈。

在這之後,吳三桂才真正的將“明朝忠臣”的幌子摘下,成為了清朝滅亡南明小朝廷的先鋒。

已經成為大清平西王的他,轉而成為滿清大軍南下,蕩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鋒,親手埋葬了明朝最後的殘存力量。特別是在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親率大軍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流亡在緬甸的南明永曆政權的皇帝朱由榔,吳三桂更是將朱由榔及其家眷全部勒死在了雲南昆明的篦子坡,至此,明朝的皇統全部滅亡。

吳三桂用永曆皇帝朱由榔的性命作為了自己效忠於大清王朝的“投名狀”,更是給剛剛繼位的康熙皇帝送去了一份厚重的禮物,而吳三桂也憑藉擒殺永曆皇帝的功勞,晉封為親王爵位,鎮守雲貴,自己的兒子吳應熊還迎娶了皇太極的女兒建寧公主,吳家的權勢也就此達到了巔峰。


歷史證明,吳三桂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賭徒”。

早在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前,崇禎皇帝一直在等著吳三桂來親王護駕,但是吳三桂竟然從寧遠到山海關,120公里的路走了整整14天,眼睜睜的看著明朝滅亡。隨後對於李自成是降而復叛,對於清朝也是降而復叛,發動了“三藩之亂”,之後更是自己稱帝,過了一把皇帝癮。

這些都證明吳三桂是個徹底的“賭徒”和機會主義者,當機會到來的時候他就會將自己的一切全部押上,以換取權勢、地位與財富,所以在當時實力對比中,清朝的既有實力要強過李自成和張獻忠,南明政權又是前途未卜,所以投降清朝也成為了吳三桂必然的選擇。


雍親王府


關於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事情,之前冷研正好科普過。

簡單說一下這其中的幾個問題:

第一,當時吳三桂、李自成、清軍的兵力比是多少?

吳三桂在決定與李自成作戰之後,山海關守軍與遼東軍總共集結5萬人。

李自成的可戰兵力大約15萬人,分為三部,第一部先鋒大約6萬人。

清軍則是傾巢而動。當時以范文程、洪臣疇為代表的一批漢臣的力主下,順治皇帝授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偕英王阿濟格,豫王多澤統兵12萬,後增加為14萬,急行軍抵達山海關的兵力為6萬。

可見,這三方中,吳三桂的實力最弱,李自成兵力略多,但精銳程度不如清軍。所以從戰場分析,吳三桂如果不想投降李自成,唯一的選擇就是投靠清朝。

第二,吳三桂為什麼要投靠清朝呢?

實際上,吳三桂一開始沒想投靠清朝,只是想“請兵”。

李自成進北京後,吳三桂從家將傅海山的口中,得知大順軍在北京城內進行拷掠追贓,甚至吳襄也遭到了拷打。大順軍還搶了吳家的五千兩白銀。這讓吳三桂大為震怒。而明朝在山海關當地囤積了大量的物資。如果此時投降大順軍,那這些物資就等於白白送給了大順軍,這是山海關當地官紳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原屬遼東軍“監紀同知”的童達行向吳三桂提出了向清軍“借兵為崇禎復仇,事成割讓黃河以北之地作為酬謝,並立太子於南京,存續國脈,與清朝南北分治”這個獻議。當時的薊遼總督兼兵部尚書王永吉與吳三桂,於是起草了一份以吳三桂的名義向清朝提出了借兵的“請兵書”。這裡王永吉耍了個心眼,只以吳三桂的名義提出“請兵”。其實就是讓吳三桂背黑鍋。

第三,吳三桂的請兵為什麼變成了投靠了?

首先,多爾袞並不信任吳三桂。他很擔心吳三桂會不會和李自成合謀,想一舉誘殺八旗軍主力。多爾袞曾經對英王阿濟格、豫王多鐸說過:“豈三桂知我南來,故設此誘耳?”

因此,直到吳三桂與李自成激戰了一天,前者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多爾袞才趁機逼迫吳三桂簽定城下之盟,逼迫吳三桂投靠清朝。吳三桂此時還是掙扎了一下的。他跟多爾袞達成協議:“毋犯陵寢,訪東宮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不侵犯百姓,不強迫漢人剃髮、穿戴滿清衣冠,清兵不能過黃河等等。”可笑的是,這些滿清都違反了。


冷兵器研究所


反正和陳圓圓沒關係。

吳三桂並沒有兩倍於清軍的兵力,即便有也打不過清軍,更何況當時清軍的火炮部隊,無論裝備質量、數量、銃手專業性(葡萄牙銃師培訓一年),都已經絲毫不遜於明軍了,火銃、佛郎機也是如此。

《明季北略》:“吳三桂欲倡義復仇, 以眾寡不敵, 遂親往大清國請兵十萬, 為朝廷雪恥。”吳三桂請兵的數量是10萬,但多爾袞只帶6萬人,滿清騎兵確實戰鬥力爆棚,如果多爾袞玩陰的,6萬人足以把李自成和吳三桂一鍋端,而且真正參戰的只是阿濟格、多鐸各率的2萬精騎,共4萬人。劣勢是一晝夜急行軍,體力消耗過大。

吳三桂的兵力,根據各種史料上的記載是2萬-5萬之間飄忽不定,募兵+潰卒+唐通兵=2萬,我們就算他有5萬兵力,三方勢力中,部隊數量最少,兵勢最弱。兵勢弱也與糧餉有關,雖然李自成剛給吳三桂4萬兩白銀不久,但自吳三桂至底層士兵都對未來感到迷茫,軍心不穩,只是還不到一觸即潰的地步而已。

李自成開往山海關的兵力說法不一,且差異很大,有六萬、十萬、二十萬、三十萬、四十萬之說,莫衷一是,經過深入分析,當時李自成的兵力不會超過六萬。

吳三桂降清,國仇、家恨、陳圓圓都不是必然因素,甚至可以說放在一起都不能算是必然投降的原因,因為哪一樣他都根本不在乎。究其根本在於吳三桂這個人到底自私到什麼程度。雖然表面上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其實誰都明白,吳三桂這個無君無父也不配談什麼愛情的人,腦中都是“自己”的利益,很純粹的“自己”,沒有別人,一個也沒有。

無君

無君在於,崇禎十六年即經祖大壽暗通皇太極,雖未投降,但已經留好後路,話未說死,給了皇太極些許幻想,無異於保命之舉。皇太極當時也並沒有摸準吳三桂的“脈”,低估了吳三桂的野心,以為他是因為忠君而猶豫,其實吳三桂是在琢磨怎樣才能達到利益最大化,皇太極和多爾袞打到山海關也不怕,礙於祖大壽情面,眾多漢臣的關注,多爾袞不好直接動刀,情勢不由人,你勸我就降,自身安全還是有保障的。

無父

無父在於,雖然吳襄被追贓助餉,受盡折磨,沒有受到合作伙伴應有的優待,但好歹一息尚存,更有全家的性命也都攥在闖賊手中,吳三桂不會不知道,一旦他投降大清,李自成的報復手段肯定是滅其滿門。事實告訴我們,很明顯,吳襄的命他非常不在乎,甚至不想冒哪怕一點點的危險再去談和嘗試一下,最後還給將死的老父扣了好大一頂帽子:“父既不能為忠臣, 兒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 請自今日, 父不早圖, 賊雖置父鼎俎傍以誘之, 桂不願也。”我們不排除吳三桂有效仿劉邦救父的意思,很可惜,吳三桂可以學劉邦,但李自成卻不是項羽,親手把父親送上斷頭臺的終究是吳三桂。

不可能具備的“愛”

諸多條件中,陳圓圓這一項其實是最無關緊要的。對吳三桂來說無論父親還是陳圓圓都不比自己的性命和前途重要。衝冠一怒為紅顏?衝冠一怒是有的,自己心愛的小妾被人家免費徵用好多天,哪能不怒,收費也不行!但是為紅顏而降清,絕不至於。吳三桂做為總兵官,軍區司令一般的人物,真沒見過漂亮女人麼。

陳圓圓僅僅是其私利的一部分,同樣是可以捨棄的,簡單地說,有她更好,沒她也行,不影響生存,但是倒向哪一方勢力的問題卻是性命攸關的大事。無非算是錦上添花陳圓圓,並沒有人們傳言的那麼重要。

愛情?您容我扶牆緩一緩。對於崇尚利己主義到極致的吳三桂來說,愛情那東西屬於奢侈品,消費不起,因為他只愛自己。一切種感情都不會影響他的判斷和決定。

李自成招撫不力?

當然有這個原因,其實更多的是誤判:

不能把李自成和劉宗敏的行為完全歸為招撫政策的失誤,因為也有誤判的因素,他們都完全沒有想到吳三桂於無恥方面,根本未設下限,做為大明的守將,把太子拉來沒有震懾力,把你父親的命抵在這兒也沒有威脅作用,大老遠的跑過來你吳三桂還敢遞爪子,打就打吧,最可恨的是打了一天一夜最後好懸被多鐸、阿濟格廢在當場。

吳三桂的野心&多爾袞的狡黠

上文提過,吳三桂在崇禎十六年並沒有接受皇太極的招降,皇太極卻並不是太在意,松錦之戰後,能入眼的對抗勢力基本沒有,相比祖大壽、祖大樂、洪承疇、盧象升、孫傳庭這類軍界大佬,吳三桂只是小蝦米,無足輕重,所以對勸降並不怎麼在意,況且繞入內地多次,山海關形同虛設。

吳三桂當時猶豫則是因為他要的好處太大,他自己心裡也明白自己的分量,要不來太多好處,只能靜待時機,吳三桂的夢想----黃河南北分治。直至多爾袞前來救援,吳三桂還是一如既往的條件,最後放棄是因為實在頂不住大順軍,多爾袞落井下石,讓吳三桂放棄分治的念頭,改為投誠,無奈之下,吳三桂只能同意,還好,多爾袞沒騙他,騙他說可以分治,打跑李自成再反手給吳三桂一刀,那吳三桂哭都來不及,狡黠如多爾袞,還有2萬人沒動吶。

吳三桂的權衡與決斷

崇禎舉國之力尚且不能應付兩線作戰,自己孤城無援,坐吃山空,軍心渙散無法抗衡任何一股勢力,甚至可以想象多爾袞或者李自成城下納降,關內就有士兵能反,沒有根基難以存活。

當初吳三桂勤王無果,從關外趕來的他,剛剛行進到唐山附近,就收到了北京城破,崇禎殉國的消息,無奈折返佔據山海關。

而李自成部隊開進北京收取造反以來最為豐碩的果實,其間並沒有忘記招降吳三桂,順便提一句,本來吳三桂的野心李自成完全可以達成,因為分治是多爾袞給李自成的合作條件,但李自成未與理會。

吳三桂出於幾點原因最終同意歸順:

  • 投降大清後,地位過低,別說滿蒙漢八旗,就是軍功在身的孔有德、耿仲明之流都比他強得多,更別提洪承疇和祖大壽了。
  • 和大明錯誤的民族政策一樣,對少數民族,心目中的蠻夷還有著不屑。
  • 雖然都是大明勁敵,但是歸順漢族勢力相對心裡壓力較小。
  • 從軍以來,與大清的戰鬥不曾停歇,是敵人,是對手,甚至是仇人,心理負擔偏重。
  • 即便歸順闖賊,最初的心裡還是想著南明王朝,只是因為不可跨越的阻斷,讓他無法聯繫而已。直至他自己決定死心塌地歸順大清,才放棄了扶持太子。
  • 李自成所給的條件不可謂不誘人,不僅高官厚祿,還未正式歸順就給了4萬兩銀子,救了吳三桂燃眉之急,否則恐怕不待大清、大順兩線夾擊,自己的部隊就已兵變四起。
  • 吳襄以及一干眷屬,一眾同僚的書信,讓吳三桂放鬆了警惕,覺得親屬、同僚們貌似過的很好。而一旦不降,親屬們性命堪憂。
  • 吳三桂對大順軍並不瞭解,錯誤的高估了領導層的各方面能力,包括政治統治、資源統籌、人員使用規劃、軍力等等,以為又是一個升級版的朱明2.0,前景一片廣闊。

吳三桂反悔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親人、財物、小妾,而是透過這些事情,看到了大順並非正規有序的成熟政權,比內廷規模較小的關外大清都不如,一盤散沙的管理外加一副土匪作派,坐擁天下了還忘不了搶劫。自己這麼重要的角色,不好好拉攏,能說李自成沒有戰略眼光麼,不久前還要高官厚祿給封賞,到如今連自己的家人都被清算,這嘴可是不大靠譜。反觀多爾袞,沾滿漢人鮮血的暴徒,但是對他吳三桂仁至義盡,說話算話,即便不同意吳三桂的條件也講在明處,如果多爾袞也像李自成這樣,那吳三桂早就不知道死了多少次了。

最重要的是,看這態勢,自己去了也未必善終,李自成所作所為,讓吳三桂感覺到了欺騙。如果李自成夠聰明,還可以緩和一下關係,再次拉攏,隨便找個人背黑鍋就行了。

但是由李自成所做作為和知道吳三桂反悔的後續的舉動來看,李自成真的非常有可能是在欺騙,本可補救但是卻沒有絲毫猶豫的果斷髮兵進攻,完全沒把吳三桂放在眼裡,根本不在乎吳三桂的重要性,由此可知那些所謂的高官厚祿是真是假。只想騙取山海關的他,對自己的軍力太過自信的同時,也讓旁觀者看清了他那充滿虛情假意的欺騙。

為什麼說欺騙?李自成是智障麼?明明知道要招降吳三桂,偏偏這麼縱容下屬殘忍對其家屬下手,擺明了就是假招降,可想李自成心裡是有譜的,而吳三桂一旦到了北京,後果將會非常悽慘。旁觀者清,吳三桂也很明白。

李自成行宮

在吳三桂看來,李自成是不能投靠了,如果也不投降多爾袞,那結果就是被兩面夾擊而死,這還不是最壞的結果,就怕不等來打就被餓死,更怕不等餓死,兵變就會爆發,別說吳三桂是個自私到極致的小人,就算他是天朝第一鐵骨錚錚的漢子,也沒機會戰死城頭以身殉國了。

山海關大戰後,吳三桂已經沒有了挑選的餘地,為了活命,他放清兵入關,也就只能投降滿清,獻關後的他,作用大幅降低,為了體現價值,所以才呈虎狼之勢掃清流寇,扼殺南明。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主要是部隊素質良莠不齊,智囊團更是菜瓜一片。再有類似劉宗敏,只能同患難,不能共富貴,抵制李自成登基,竟然心懷抱怨喊出了“同是響馬,為何......”。

進駐北京後李自成沒有及時調整自己一直以來追贓助餉的行政、軍費來源方式,沒骨頭的官員是多,好歹安撫一下為我所用遠比搶些銀錢意義更為重大,根本沒有政權意識。

攻陷京師後還在進行土匪頭子的行徑,城內不光官員,連帶商賈,富戶,包括大街上長得胖些的人都被抓起來嚴刑拷打搶劫金銀,這種流寇勢力坐不得天下也就不是怪事,同樣也沒什麼可惜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