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到了中年後就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了,為什麼?

叛逆期的媽


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愛獨飲。 人到中年 唯將心事付酒說 僅此而已


Ksy1177


有沒有發現,越是在六七線小城市、小縣城,愛喝酒的中年人越多。

我有個朋友,是小縣城的公務員,人到中年,工作、生活都很安穩,唯一的愛好就是喝酒,除了白天在單位沒辦法喝,晚飯自己一個人,也要整上半斤白酒。我見過他喝酒,就像喝白開水一樣,倒進茶杯,咕咚一下,半杯就下肚了。

他應酬多,每逢出去吃飯,總是大醉而歸。家裡人都很煩他,可是也拿他沒辦法。他自己也知道喝酒傷身體,可就是戒不了。越喝,癮越大,最後喝到酒精中毒。

小城市生活的特點是安逸、單調。 和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生活圈子小,而且比較固定。和你打交道的,來來去去就是這些人,而且有可能要打一輩子打交道的。在小城市,喝酒是一種重要的社交方式。

生活太平淡、乏味了,朋友們就聚在一起,喝個小酒,吹個牛皮,感覺生活有滋味了。時間長了,彼此就成酒友了。

和朋友聚會時,如果你不喝酒,其他人就放不開,有些話也不好說了,酒場上的氣氛就會顯得比較緊張、尷尬。

有些愛喝酒的人,把不喝酒的人視為另類,見不得酒桌上有人不喝酒,你說喝酒對身體不好,他就說你怕死。你說有胃炎,不能喝,他就說酒是消毒的。他們總是把“只要喝不死,就往死裡喝”這句話掛在嘴邊。

所以,有些人,本來打算戒酒,但是在朋友的影響下,發現根本就戒不了,如果戒了酒,就意味著會失去朋友,後來索性就不戒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你同意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

我是天山小白楊!活在當下,感悟生活!


天山小白楊


中老年人喜歡喝酒,這的確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我身邊五十多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不少人每天都喜歡整二兩。 這究竟是為什麼?我在這裡舉出生活中的三個例子,也許大家都會明白。



1、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老張,工資收入還比較可觀。再過幾年,他就要退休了,他的一個兒子已經成家,因此他也沒有什麼負擔和追求了。穩定的生活,殷實的家境,讓老張便常常產生小酌兩杯的慾望。每天晚上下班到家後,老伴會準時為他準備了兩個可口的下酒菜。他打開酒瓶,也不喝多,每天只喝二兩。



2、今年61歲的蕭師傅,退休一年來,很少參與社交活動,平時的熟人也聯繫不多。他喜歡獨處,不喜歡熱鬧。但平常就愛喝兩口,這樣的習慣已經有十幾年了。他喝酒也不講究,一把花生米,就能下去二兩酒。每天中午和晚上,他都要喝一點。按他的說法,喝酒就是一種享受,誰知道那一天會去見上帝,痛快一會是一會。



3、老鐘的喝酒純粹是一種排遣。他今年58歲了,數年前,他一直是酒場上的活躍分子,他基本上沒有不參與的酒攤。進入中老年以後,身邊的年輕人擔心老鍾喝酒發生意外,聚會時也就很少叫他了,平常結識的那些狐朋狗友,也開始與他疏遠了。他漸漸感到了寂寞和空虛。從前年開始,從來不會獨自喝酒的老鍾,也開始慢慢自飲自酌了,到現在,他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每天不喝一點,渾身就感到不自在。

(圖片來自於網絡,與文章無關)


九味羹


人到中年,已不在乎酒的味道,在乎的卻是喝酒的心情,品嚐的是生活的煩惱與憂愁,喝下去的是生活的無奈。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三五好友聚在一起,杯起杯落,暢談生活的酸甜苦辣。

接到朋友的電話,說中午找個地方小酌幾杯。朋友是擺地攤的,關係很好,以前是我的業戶。


中午來到他的攤位,看見夫妻兩個忙忙碌碌。朋友過來讓我選個地方,我說就在這裡吧!還能幫著嫂子賣貨,又能體驗一下露天喝酒的快樂。

簡簡單單的買了幾個小菜,兩瓶白酒,幾瓶啤酒。兩杯白酒下肚,臉色微紅,略帶幾分醉意。

“現在的買賣太難做了,你嫂子我倆起早貪黑也沒掙到錢。”朋友說出內心的煩惱。

“對啊!現在實體經濟都不太好,網購的人很多,通訊這麼發達,人們也都不願意出門了。”我對他說。

“這可怎麼整啊!房貸、車貸、老人,處處都要用錢,又掙不來錢,你嫂子想讓我去掃大街,她自己守著這個攤位。”

“不至於吧!畢竟你還沒老呢!想想別的辦法吧!”我安慰他。

“兄弟啊!你不懂,現在就咱們這樣,出苦大力不行,要技術沒技術,要文憑沒文憑,上哪裡找工作啊!太難了!來,幹了!”朋友無奈的說。

“天老爺餓不死瞎家雀,慢慢來,別上火,幹了!”一杯酒再次見了底。

“不上火是瞎話,這樣的生活真就不是個活法,累啊!”朋友一邊倒酒一邊訴說。

轉眼間,又來了兩個朋友,迅速加入酒局。

“這年頭找個喝點酒的人都沒有,把自己的酒友都混沒了,人生也是夠失敗的。”新來的朋友說。

“喝個屁酒啊!你家有礦啊!天天喝酒有意思啊!生活都快過不下去了,還有心思喝酒啊!”朋友調侃到。

“對啊!昨晚自己在家喝了兩杯白酒,越喝越覺得委屈,生活真是夠累的!想想就想哭。早上起來,睜開兩眼,繼續、繼續!哎!走一個!幹!”新來的另一個朋友一通感嘆。

“自己在家喝點小酒挺好,喝的迷迷糊糊的,能睡個好覺,暫時忘掉一切的煩惱,養好精神,等待明天繼續努力!不錯!”我們之中最有文化的人說。

“以前咱們喝酒,就是那股子好爽勁,啤酒就是一瓶吹,白酒一口就是一杯,現在咱們都穩當了,細品出人生啊!以前酒的味道是苦辣的,現在酒的味道是醇香的,以前喝酒就是單純的比誰能喝,現在喝酒說的是自己的人生。”文化人繼續說到。

“對啊!生活中的煩惱跟誰說啊?媳婦不能說,媳婦也累啊!父母不能說,害怕他們跟著著急上火,親戚不能說,人家才不管你的死活呢!也就咱們這些老哥們兒了!”朋友說。


“喝點小酒,把心裡的苦悶和大家說說,心裡痛快痛快,明天該幹啥還幹啥,別總把鬱悶憋在心裡,哥們兒就是最好的聽眾。”我說完大家“哈哈”大笑起來。

“來來來,再整幾瓶啤酒,今天這小酒喝的舒服、開心、愜意,不醉不歸。”朋友這是喝開心了。

生活就是這樣,閒暇裡,喝點小酒,嘗世間冷暖,品百味人生,慢慢嚥下憂愁與煩惱,喝下人生的無奈。


欣立陪你談生活


我的鄰居年輕時不大喝酒,自從生了二寶女兒,每天是不醉不罷休。

他也有體面的工作,娶了個媳婦,是他的高中同學,兩人高中時互相就有了好感,他高中畢業上了大學,她因為高考失利,去工廠工作。

後來等他大學畢業工作,兩人就結婚了,小日子非常甜蜜,不久,女兒出生了,給家庭帶來了更多的歡樂。

在女兒不到一歲的時候,媳婦所在的工廠倒閉,就在家專職看孩子,由於她是農村戶口,頭胎又是女兒,按計劃生育政策當時可以生二寶,但是他們選擇不生。

公公婆婆一再催促,可他們就是有自己的主見,說什麼就是不生,認為女兒養大教育好,和男孩一樣。

現在放開二胎生育,身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要了二寶,他兩口又想再生二寶,本來打算是生男生女都沒關係,都是女兒的伴兒,結果生了二寶女兒後,他有些想不開了,整天喝的找不到北。

大夥見了都勸他,女孩男孩都是自己的親人,都是傳後人。但他不聽,喝了酒去上班,媳婦就在後邊跟著,怕萬一在路上有什麼閃失,後悔都來不及。

有時到了班上,藉著酒勁和同事吵架,人家一看他喝多了酒就讓著他,藉故躲得遠遠的,不給他見面。

時間長了,領導也煩,就悄悄地給他媳婦打了電話,他媳婦說啥他都聽,前提是必須讓他喝酒。

媳婦實在沒辦法,就帶著孩子回了孃家,這下他沒了著落,下班去岳母家,岳母把他說的直點頭。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以後再也不多喝酒了。


嘮嗑拉家常


我到40歲的時候,喝酒有了兩個特點,一是不再喜歡熱鬧的酒席,二是喜歡每天晚飯前自己喝兩杯。

以前是隻要遇見酒場,那肯定是哪裡熱鬧哪裡鑽,有時候一晚上還串幾個場。酒桌上是談笑風生,意氣風發,大到美國攻入了伊拉克,小到小區的衛生已經好多天沒人打掃了,最後把別人喝趴下或把自己喝倒才散夥。隨著年齡的增大,工作的繁忙,壓力突現,自己的性格也有了變化,不愛參加聚會了倒是每晚吃飯時給自己倒上兩杯。她說,以前你是間隔幾天出去大喝一頓,現在是天天窩在家裡喝。我把遇到的壓力給她講了,她理解,何況不再出去喝得酩酊大醉了,正求之不得呢。

網上流傳那些個精闢的語句如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是空虛,是牢騷,是壓力等等,都很形象也很生動。不參加聚會,聯繫的人就少了,加之自己在單位也屬於孤家寡人一類的,有時候整天都接不到一個電話,唯有下班回家路過路口的小超市,進去和好酒的老闆聊起來最近流行什麼便宜又好喝的酒,出來的時候手上就掂了一瓶,遇見熟人問買酒喝啊,我總是尷尬笑著回答紅燒排骨用。到家就忙活開了,炒個笨雞蛋,切盤凍子肉,打開酒瓶,倒在自己專用的紅色小酒杯裡,想著自己工作生活上的種種不順心的地方,舉起輕唑一口,伴隨著辛辣清香的味道眨巴了一下嘴唇,彷彿把壓力統統嚥了下去。邊喝邊想起了某位藝人的那句怒罵:“狗日的中年。”想起了自己面對上司的媚笑,想起了面對生活艱難的苦笑和無可奈何。

中年人愛喝酒無非是尋求個情感上的暫時解脫,把一切煩惱都化解在酒裡。有時候又靠喝下去的酒來給自己增加勇氣,其實就是壯膽,有了和命運抗爭的勇氣。

喝著喝著有時候莫名的想哭,甚至淚水已經在眼眶裡打轉了,頭一仰又順下去一口酒,硬是把眼淚憋了回去,男子漢大丈夫要麼幹要麼死,哭個什麼勁啊。

靠著酒精的麻醉,忘卻了一切煩惱,自己也沉沉地睡去了,等待自己的又是一個壓力四伏的白天。


上官天竹


本人是63年的兔,原本不喜歡喝白酒,只因有一次右腳骨折,聽了骨科醫生的建議“儘量喝點白酒,可以防止靜脈血栓”。

可能是心裡的顧慮太多了吧,自此以後,我還真是每天在家裡(中午、晚上)喝起來啦(每頓不超過二兩,因本人酒量有限,莫見笑),延續至今。

根據這幾年的體驗(獨飲),我的感觸頗多:酒後思緒活躍(本人很喜歡寫作),浮想聯翩並常有寫作的慾望;解乏,入眠較快且睡得香;自身的耐寒能力明顯比以前提高了許多(個人感覺);自律性也提高了,酒杯自動定量(在家裡、或外面應酬時堅決把握)以免酒後失言……

總之吧,喝酒並不一定是每餐必飲,如若喜好,應該是量力而行為佳。小酌怡情,過度傷身;步入中老年的朋友,餘生適當的喝點小酒,自娛自樂吧。

(個人觀點,敬請指教)


dayday56376130


有些人到了中年以後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了,包括我在內。我覺得原因還是害怕孤獨。

小的時候,我是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的,性格比較內向,經常自己在家畫畫,看書,給人比較清高的感覺。

參加工作以後,因為工作需要經常與人接觸,性格有點改變,但都是工作朋友,很少有知心朋友。

因為工作原因,需要經常喝酒應酬。開始對喝酒是牴觸的。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和幾個同學去飯店吃飯,每人喝一瓶啤酒就都醉了,酒量很差。


開始應酬的時候,儘量少喝酒。但隨著工作變動,作為東道主要經常請客,如果自己不喝酒,客人肯定不喝,硬著頭皮逼自己多喝一點,後來慢慢越喝越多。

此時,經常全國各地跑,各地的酒場文化也見了不少,感覺喝酒是對客人的尊重。慢慢喜歡喝酒了。

現在,人到中年,我來到大學當老師,應酬喝酒基本沒有了。我沒有酒癮,平時在家滴酒不沾。但此時感覺有點孤獨,變得很喜歡與老朋友在一起。


老朋友在一起做什麼?當然是喝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也。

喝酒,其實喝的不是酒,而是寂寞,是感情。

去年國慶假期,我和妻子去貴州旅遊,在旅遊團遇到一個內蒙的吳老兄,他原來是公安系統的一個領導,現已退休。和他在一週的旅遊時間裡,我們喝了一路。


我們在火車上就開始喝酒,到貴州以後,每天晚上我們兩家出去喝酒,喝到興奮之時,吳老兄站起來引吭高歌,一首《鴻雁》和《天邊》引起飯店大堂客人的集體掌聲,吳老兄載歌載舞,頓覺人生得一知己。

人生苦短,能夠和好朋友一起喝點小酒,豈不樂哉?


子龍威武煮酒談史


我也發現了,人到中年後一部分人都變得喜歡喝酒了。

人到中年後,家庭、事業、工作都變得比較穩定,閒暇之餘就想喝點小酒。


年輕時,很少喜歡自己一個人飲酒,年輕人都喜歡和朋友們隔三差五小聚一下,一起喝喝酒,吹吹牛。

結婚有孩子後,帶孩子、送上學、輔導作業一些家庭事務的增多,開始和朋友小聚的次數逐漸減少,往往是週末了,約上好友們小聚一下。

和朋友們小聚時,永遠是開心的,但也難免每次會有朋友喝酒喝多,喝酒喝多了會難受,直接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影響工作。

所以人到中年後,身體狀況也開始慢慢走下坡路,胡吃海喝的年代已經過去,很多人都會推掉一些不必要的應酬,但還是想喝酒,就會選擇保持健康狀康的前提下自己在家裡少喝點,很多人都是這樣做的。


記得我年輕時(二十多歲時),自己一個人從不喝酒,和朋友們在一起時才喝酒,但是那時每次喝酒都不多,二人喝一斤,四人喝兩斤,吃著聊著喝著,吃飯時間也長,朋友們也都不會喝暈,最後都安安全全到家。

記得我三十多歲時,應酬變得多了起來,已經不只侷限於朋友們的喝酒,同事在一起也喝酒,朋友的朋友介紹認識了也是喝酒,那時已經不只是每人喝半斤酒了,六兩、八兩都喝過,因為喝酒次數的增多,喝酒量的增加,朋友、同事們也發生過喝酒喝暈了睡花叢中、騎車摔倒、錢財丟失等事情,然後那時每次喝酒都提醒自己要及時踩剎車。

在我到40歲前後,已到不惑的年齡,看淡了很多事情,今天暈明天暈實在沒有意義,而且還傷身體,於是就開始減少喝酒的次數,雖然人們常說“不喝酒就沒有朋友”,可是真正遇到事情時,幫助我、鼓勵我的還是我的家人與幾十年交情的朋友。

現在的我已到中年,推掉過很多沒有意義的應酬,與老朋友們小聚時,都知道對方的酒量,喝到一定程度時都不再喝了,而且現在的老朋友小聚也是十天、半個月才聚一次。平常在家如果哪天做了好菜,想喝點酒,就自己倒二兩喝點。


總得來講,人到中年,家庭、事業、工作比較穩定的前提下,是有很多人喜歡喝酒。

每餐二兩挺好。

友情提示:喝酒一定要適量,且不可酗酒滋事!


人在風上走


有些人到了中年後,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這確實很常見,我身邊識得的朋友中也有不少這樣的人。而也有一些人反過來,比以前喝少了的,這種人小年青時酒場滾打太多了,現步入不惑之年,驛動浮躁的心,現已漸漸平靜下來,現正在打字寫文的我就是其中一員。

致於什麼原因,讓一些人變得越來越喜歡喝酒,這因人而異,因為‘’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境遇‘’,歌仔裡也這樣唱。雖是不一樣,但也不外就幾個樣,慶功酒不多,澆愁酒不少,無聊酒更多。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至中年,大多數人都已建立家庭,下有兒女,上有老人。責任感和生理時鐘,會令到有理性的人變得沉穩成熟,告別年少輕狂,看淡看透世情人生。而作為家庭頂樑柱,塵世生活中難免會碰上各種各樣煩惱事,由此帶來的壓力得由他撐起,有時箇中苦楚不知向誰訴說,於是有些人會借酒發洩,或是借酒解憂。其實若非失性酗酒,排解一下壓力放飛一下心情,也比失眠吃藥好,況且適當的社會交際也是少不了的。

喝酒不但各有藉口或原由,喝酒之人也是分層次,分格調的。正是

李白醉酒稱酒聖,凡人醉酒名不正。

英雄好色顯風流,平民好色謂下流。

酒色其實皆人性,為寇因敗王因勝!

富貴貧賤皆愛酒,為君排解許多愁。歷史上愛借酒澆愁的名人還真不少,尤其是那些懷才不遇,或是仕途坎坷和壯志未酬之士,於是就有了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惟有杜康‘’;再有是失意時,想麻醉自己的李白的‘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萬載名’,醉後便可在夢裡‘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還有岳飛‘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喝酒卻無胡虜肉。


可見,詩人英雄皆愛酒,因其愛酒更揚名!跟這些名留青史的名人沒得比,我們這些步入中年的俗世平民,過著默默平淡的生活,有些人在工作上或生意場有些成績,但由此須要出於工作需要和人際交往而去交際應酬,觥籌交錯間難免喝多,慢慢地有些人對酒精有了依賴性,便更欲罷不能了。

還有一部分,是一些家庭不幸人士和離異人士。現在離婚率很高,無家庭的人總易感覺空虛寂寞兼且冷。我有幾個這樣的朋友,只要閒下來就是酒呀酒,作為城門旁的池魚的我便通常也跑不掉了。還有,仗義多從屠狗輩,仗義之人也多愛酒,人以群分,自是容易酒場林立。長期酗酒致有些人沾上酒癮,越來越失去自律自控,通常較為清醒的我看著醉態不雅甚至粗鄙的他們,也是無語!或有時自己也一樣,只是不自知!

喝酒可抒情解憂,可成事交友,亦可壞人前程,毀你人生,酒客當自省!久經(酒精)考驗的我更猶是。正是,

酒能成事亦敗事,錢縱萬能有瑕疵。

人生留得真情在,不懼光陰是短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