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普通話念作“拉幾”,閩南語唸作“笨所”,客家話叫“踢色”,那您家鄉話怎麼說呢?

賴韋


我83年的,在我的印象中,我們小時候沒有垃圾這個詞,估計大概得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時94年(早一些或晚一些,我們在農村信息轉變會傳遞的遲一些),有了很多塑料袋,然後書、報紙、電視、新聞上才慢慢有垃圾這個詞。我小時候,要不然說灰塵、髒東西。掃地掃出來的樹葉、塵土,叫碎沫子。剩飯菜叫惡水。沒用的東西還有爛菜葉子等都是直接叫它本來的名字。那時候沒有統一的“垃圾”這個詞。後來有了這個詞,就直接用“垃圾”這個詞,沒有當地的土話。


何日能笑看風雲


南昌人從不把"垃圾"叫作"拉幾",而叫"厄些"一"扼,餓,哦,峨,e些"平聲,倒(到)厄些,掃厄些,厄些疼(筒),厄些香(箱)…

小失(時),小該(街)小行(巷),每尼(日)清屎(晨)蠻早,竄該走行倒厄些差(車)幾(子)會停在巷頭該尾,有一清潔工一手搖著銅鈴鐺,一邊呼叫著:

"到(倒)厄些囉,大銀(人)細牙子快來到厄些!鵝(我)要走了,快些哩。"

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鐵皮拉幾香(箱)還沒有在巷口街面設立時,拉裝厄些二輪木板香(箱)子差(車)幾(子),一天早中晚有三趟快差(車)。

人們都習慣這種倒(到)厄些快動作生活,時間從聽到鈴鐺響,到作業完成,也只有二三分鐘,要麼推厄些車子一遛煙就走了,他要走很多大街小街小巷裝運上班。

那時沒有城市垃圾中轉站,要運送到城郊農村垃圾堆放地,厄些可是農人的農家肥寶,撿翻盤垃圾人也有不少,靠撿厄些這行活命的人尚有不少,厄些差幾一來,還會發生拱掄,產生口角。


易家巷


“垃圾”在粵語中的發音是——la se,類似於普通話的“拉色”二字。

“垃圾”是中性詞,但在粵語中還可當貶意詞使用。不僅指髒,亂,差的廢棄物,也可以用來形容討厭的其它東東,如垃圾人,垃圾建築,垃圾書藉等等。加之粵語發音的多元,“垃圾”一詞被人當做口頭禪也是常有的事,是表達情緒生動的詞語之一。

粵語(Cantonese)俗稱廣州話,是一門很難學習的中國方言。許多國人一聽到粵語都是一個頭二個大的表情😜😜。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電影,歌曲進入內地,影響了許多的年輕人,粵語普通話版開始在內地流傳,如餐廳結帳變成了埋單,出租車被叫成的士,T恤取代了外套等,一直延用至今。歷史上廣東人不畏堅辛下南洋淘金,跨越太平洋去美洲採礦修鐵路等,都使粵語在海外廣泛傳播。直到今天,據說無論是在哪裡的唐人街,只要懂粵語,就不會餓死。

以致有外國人以為粵語就是中國的國語。

有一段子,說中原某地聘請了一名外教。外教來前還去香港學習了中文以便日後溝通。來到中國,在隆重的歡迎儀式上,外教用新學的中文致辭,原以為能在現場形成互動活躍交流,結果中方人員一句沒聽懂!原因是外教說的並非普通話,而是粵語廣州話。


輝味人生


我們義烏話“垃圾”一詞叫“le(第2聲)事”,有時也叫“齷齪”,發音為“o(第1聲)zo”。

據百度,《漢語辭海》裡發音為:la ji;垃圾一詞出現在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河舟》裡,即“更有載垃圾糞土之船,成群搬運而去。”

《重編國語辭典》裡發音為:le se。也寫做拉颯、拉撒,《晉書·五行志》:“京口謠曰:黃雌雞,莫作雄父啼,一旦去毛衣,衣被拉颯棲。”


過去理它作甚


首先我得告訴大家,我是四川古藺人,用我們古藺人的方言來說“垃圾”,最常見的就是“渣渣”。我們家裡打掃衛生後,有很多渣渣需要拿撮箕或者洋鏟來裝倒掉,這些渣渣都是生活中產生殘餘,比如菜腳葉、煙鍋巴、包裝紙等這些看鬥很煩躁嘞東西都是渣渣。為什麼我們要把這些渣渣剷掉呢?因為它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容易滋生細菌影響我們的健康。

垃圾庫裡裝的渣渣都是要拖到其他地方去處理的,有的是用火燒,有的是填埋,我建議還是拉到火電廠去燃燒了發電是最好的辦法。

現在說到渣渣,想起了兩個新名詞“渣男、渣女”,渣男、渣女,豈不是就罵別人垃圾嗎?對應的就是垃圾男人、垃圾女人,實際就是指某人很讓人厭煩。在我們古藺罵人“你就是那種渣渣”,說白了就是說你是生活中人來很討厭的東西,沒有人喜歡你。

希望我們四川人都是棒棒噠,不要隨便亂扔渣渣,影響市容市貌,不要給環衛工人增加麻煩,更不要做人類的渣渣……


吳氏家族文化


我們浙江東陽話 , 方言稱呼垃圾為le se 也可以稱呼為樂色! 雖說浙江方言眾多,隔個幾里地也聽不太懂了!但是我認為基本的語句構式還是沒有什麼差距的!個人感覺東陽話和上海話非常像,有些詞語和我們的音譯是一樣的!聽上海話基本的能聽懂。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a53ec40130a1f20835aa3f73e587b179\

茂行日誌


我們這裡叫垃圾,既叫垃圾,又叫渣渣,還有叫渣子的。

造句:

把那些渣子(渣渣)拿去倒了。

你看這屋頭的渣子(渣渣)都堆滿了。

走的時候,記到把渣子(渣渣)拿出去丟了。

這些渣子(渣渣)都發黴了,好臭,快點走過去。

渣子(渣渣)最遭蒼蠅蚊子了,不要放久了。

注意,不要把渣子(渣渣)弄到水溝裡去了,那要把水整髒的。

......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方言,這就是一種文化的差異,也就是一種語言表達的形式。留意觀察,即便是一個地區,或者是一個縣都有一些細小是語言差異,許多可以發聲在當地又能聽得懂意思的語言,都是沒有文字表達的。


河堤鎖岸


(一)

在湖北荊州市城區方言中,表述“垃圾”這個含義時,對應的詞是“渣滓”。應用實例:“丟渣滓”(意思是“扔垃圾”);“倒渣滓”(意思是“倒垃圾”)。

(二)

與“渣滓”稍稍相似的當地方言詞還有“渣貨”、“荒貨”。“ba渣貨”(ba讀第一聲),意思是“收破爛”。“收荒貨”,意思是“收破爛”。

(三)

近年來,當地人受普通話影響,也普遍採用“垃圾”這一詞語。


曉帆輕舟


閩南話裡,“笨所”是“糞素”的讀音,不是“垃圾”的讀音。儘管有部分閩南人習慣用“糞素”指代“垃圾”。垃圾兩字的讀音應該是“辣s∧o”。。其實閩南話裡的垃圾跟粵語的垃圾讀音有點像,他們對應的是“垃圾”兩個字的本音(le se樂色)。以前教育不普及,很多人望字生音錯讀成了(la ji),讀成(le se)的反而小眾,於是將錯就錯,把(la ji)收入了字典。


格瑞姆地獄咆哮


我們那裡農村很早以前就沒有垃圾這個名稱。基本上都是物盡其用。比如洗鍋水餵豬了,草木灰漚肥了,燒炭灰用篩子過羅後上面的又燒了,下面的灰做肥料了。西瓜皮醃菜了,西瓜子炒熟吃了,瓜子皮燒火了。如果非要對應垃圾一詞,那就是灰渣,惡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