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物,吃還是不吃?

炸物,對不少人來說,是一種既愛又怕、心存糾結的食物。愛,自不用說了,炸物太美味了;怕,是因為它被視為影響健康的垃圾食品,吃還是不吃呢?我則屬於少數的不糾結者,想吃就吃,而且毫無顧忌地吃了這麼多年。

許是商家看到了人們對炸物的糾結心理, 號稱“ 健康無油” 的空氣炸鍋問世了, 愛吃炸物又不敢吃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我卻對這款新廚具完全沒有興趣,實在想不通空氣如何使食物產生油炸的美味呢?何況,此鍋的可“炸”之物實在有限。後來有朋友買了個空氣炸鍋,請我去吃炸雞翅,“炸制”過程產生的氣味有些難聞,“炸”好的雞翅吃起來完全沒有油炸的美味。之後瞭解到,空氣炸鍋其實就是利用烤箱的工作原理,加了個熱風循環而已。

糾結問題並沒解決,倒是近來聽到對炸物有了新說法,甚至有實驗數據表明 “油炸”屬於健康的烹飪方式。在我看來,“炸物”是否為健康食品,不能一概而論,所使用的油、對食材的處理方式、油溫的把控,都會影響炸物的品質。

對油炸的烹飪方式,我比較認同邁克爾· 魯爾曼的說法, 這位被譽為“最有廚師靈魂”的美食作家在其書中寫道:“事實上,食物外層是用炸的,內裡是用蒸的。”比如炸雞腿,炸的是外部的麵糊,而雞腿是在麵糊形成的那層殼裡以蒸的方式完成其熟的過程,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營養和滋味。

明白了這些,就不要糾結了吧!想吃時, 可以自己在家做, 這樣可以確保炸物用油的質量,也可將炸制過程的油溫控制在安全的數值內。我有個手持式紅外線測溫儀,油溫控制基本就沒問題了。

魯爾曼說:“油炸食物是最有風味的烹調方式,但也可能是最受誤解、最少在家使用的料理技巧。”我們不妨擯棄誤解,偶爾在家也做做炸物,把這最有風味的美食端上自家飯桌吧!

避風塘大蝦

十幾年前第一次在飯店裡吃到避風塘大蝦,有些驚豔,邊吃邊琢磨是怎麼做的,想著以後在家複製。在沒有菜譜學、沒有師傅教的情況下,我居然在中秋家宴上做出了這道菜。雖是初次試手,味道也還可以。現在我做這道菜不僅是熟手了,而且還有創新,步驟極簡, 味道很棒。

炸物,吃还是不吃?

蒜粒與粗麵包粉混合,加入適量植物油、鹽、胡椒粉拌勻,入烤箱烤酥。烤制的酥粒適量即可,無需像飯店裡堆很多。老虎蝦去頭,連殼開背,加入少許料酒、鹽、胡椒粉略醃;放入混合好的紅薯粉和麵粉裡沾裹,入熱油炸至皮脆撈出;另置一鍋,倒入烤好的酥粒,再放入炸好的蝦兜勻,一盤香噴噴的避風塘大蝦就做好了。

什錦天婦羅

學做天婦羅的念頭起自澳門的一家日本料理店。

傍海,落地窗、榻榻米桌席,看著美麗的大海,吃著精美的食物,很是享受,其中最特別的是天婦羅。

在桌席的一頭擺著一口漂亮的鍋,裡面是清亮的油,廚師現時製作, 不會一股腦兒把客人點的食材都炸出來端上,而是一個一個炸,一個一個端上來,依客人吃的速度把控,以確保入口的都是“新鮮出爐”,這與以往在一般料理店和自助餐吃到的“ 大鍋飯”似的天婦羅完全不是一個等級。

我做的天婦羅食材用了鮮蝦、南瓜、紫蘇葉、香菇、茄子,炸前先撒乾粉,之後裹麵糊炸制。麵糊參照了一位日本廚師的配方:冰水150毫升、低筋麵粉100克、雞蛋1枚;油溫控制在170℃~180℃,食材要一個一個入鍋炸,切不可同時入鍋幾個,這是為了油溫的穩定和炸制的效果。

注意到我做的天婦羅蝦“ 穿著” 美麗的花衣了嗎?這也是向日本廚師學的。將裹了麵糊的蝦入鍋, 炸制過程中,手沾麵糊使其滴落於蝦身,就形成花衣了。

還有,紫蘇葉上薄如蟬翼的那層面糊真是很讚的,家人說紫蘇最好吃。

酥炸茄盒

茄盒的做法有很多,在家常做的有三種:炸、蒸、烤,但我最愛吃的還是炸。茄盒的好吃雖然離不開肉餡的調製,但最關鍵的還是茄盒外那層酥脆的麵皮。

炸物,吃还是不吃?

現在我能做出掛著薄薄一層糊的茄盒,外皮薄脆,內裡軟嫩,極好。這個茄盒麵糊是我多次嘗試不斷改進後的配方:麵粉、生粉、鹼面、水。做茄盒不能像做小酥肉那樣裹著厚厚的糊,唯有薄糊才能突出茄子的味道而不失入口的酥脆。

兩款小吃:椒香炸餃、椒鹽魷魚須

餃子也可以不煮、不蒸、不煎,而用油炸。在炸這碟餃子的時候,我往油裡丟了一把花椒,頓時廚房裡滿是椒香味,餃子炸出來當然也有了椒香,好吃!

炸物,吃还是不吃?

酒樓早茶,椒鹽魷魚須是我必點的。有時在家也會做,很簡單。魷魚須入開水鍋快速焯一下,撈出,用廚房紙吸乾水,加點兒料酒、糖、鹽稍醃,再放入紅薯粉抓勻,然後炸制。盛盤後,均勻撒上椒鹽粉,就可以開吃嘍!

炸物,吃还是不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