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製造業向創新和效率優勢轉變 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既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綜合體現,也是製造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眼下,我國製造業面臨的國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變化,製造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

總體來看,當前我國製造業的比較優勢從成本競爭優勢向創新和效率優勢轉變,從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從主要競爭優勢來看,一是擁有近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規模,具備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和配套能力。二是企業創新能力逐步提高。我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部分企業進入行業技術前沿。高技術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增長快於工業平均增長。三是人力資本質量不斷提升。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居世界前列,我國每年還有約800萬新增大學生。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本比較充足的優勢,把勞動力成本優勢儘快轉為人力資本優勢。

我國製造業向創新和效率優勢轉變 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當然,也需要看到的是,我國製造業發展還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難題,比如,缺少關鍵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基礎工業薄弱,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勞動力成本增長較快,新一代勞動人口的擇業標準變化,製造業招工難,高技能人才短缺;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作用有待加強;企業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要素成本增長較快,低成本優勢削弱;等等。這些問題必須依靠技術進步和創新來化解,從而全面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關係到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局。我們要從製造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來認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內涵。我認為,所謂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不是僅僅指要構建高質量產品體系,而是指更廣義的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用較少的投入形成更多有效產出;二是增加有效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優化經濟結構。

而要實現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創新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

為此,第一,構建制造業的創新體系。合理確定大學、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定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同時加強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構建產學研用密切合作的行業共性技術平臺,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共性技術供給能力。

第二,加強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培育新型產業。要加大智能化裝備和綠色技術的研發投入,增加技術供給能力;大力發展自動化和綠色發展的專業服務業,為企業自動化和綠色發展,提供從設計、製造到安裝、售後服務的一體化服務,提高企業自動化和綠色發展的效率;建立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提高企業質量管理能力和水平。

第三,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在於夯實人才基礎。建立多層次人才政策,改進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用人機制,發揮市場和用人單位在評價和引進人才中的作用。培養新一代製造業職工隊伍,改進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培養適應新技術變化的人才。

第四,營造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建立激勵創新、包容審慎的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標準、檢驗檢測和認證體系,以環境、安全、質量等標準為市場準入和監管的手段,提高製造業發展質量,促進技術進步和推廣新技術。同時建立健全公平、公開透明、可預期的創新政策環境,加強創新導向的普惠性政策,切實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