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工作狂父親”形象 日本推動“家庭主夫”浪潮

外媒稱,如今“家庭主夫”在日本變得很常見,這一角色重塑了日本傳統家庭的生活。不過這個改變過程必然是緩慢而漸進的。

據拉美社10月24日報道,日語“家庭主夫”的英文拼法是“ikumen”,是日語“照顧孩子”的英文拼法“ikuji”和英語“男人”的組合。這是一個由日本厚生勞動省於2010年創造的詞彙,目的是鼓勵男性更多地參與家庭生活。主夫的主要任務就是留在家裡照顧子女,承擔起過去家庭主婦的責任。

官方將其定義為“願意養育子女,並通過撫養子女不斷成長的男性”,或者“未來希望這麼做的男性”。簡言之,就是指留在家中的父親角色。

據報道,爭當“家庭主夫”在日本已經形成一場全國性運動,也成為日本政府出臺的社會福利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日本男性勞動者可以享受陪產假,這與日本男性都是遠離家庭生活的“威嚴父親”或者“工作狂父親”的陳舊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拉美社稱,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表的一項有關世界兒童福利政策的報告,日本的這種陪產假制度被認為是全球最好的兒童福利政策之一。

然而,報道也指出,這種新生現象尚未得到日本社會的廣泛認可,特別是思想更保守的老一輩人,因為在日本社會中父權思想依然存在。

報道稱,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享受陪產假的男性勞動者依然很少。在2017年,只有十分之一的日本男性勞動者提出休產假申請。為什麼在日本休陪產假的男性比例這麼低?而且不出專家所料,願意扮演“家庭主夫”角色的大多數是年輕一代呢?

專家認為,各個年齡層的日本人在看待父親角色的問題上存在代溝。老觀念是,在日本社會,父親的主要作用是在經濟上支持家庭。據估計,上世紀80年代,平均每位父親在平均工作日與子女互動的時間少於40分鐘。在子女心目中,父親是可敬而不可親的形象。子女尊敬甚至懼怕父親。

報道指出,這種觀念態度對日本社會的新生兒出生率產生了影響。在日本社會中,女性在生育後重新找工作非常困難,這也導致許多人不願走進婚姻的圍城。

“家庭主夫”現象的出現對日本父親產生了影響。過去日本父親更多專注於工作,不願打破性別角色的陳規舊俗,從不願意親手撫育子女,而是讓孩子母親一人擔起重任。而今日本社會的新目標就是打破陳規舊俗的束縛,鼓勵男性積極參與撫養孩子的過程。

然而,這個改變過程必然是緩慢而漸進的。在2002年只有0.33%的男性勞動者在孩子出生後休了陪產假;2012年這一比例為1.9%,而在2017年,這一比例上升到了5%。

據報道,日本政府通過開設研討會等形式促進社會觀念的改變。與此同時,媒體也通過將“家庭主夫”塑造成英雄形象為政府的政策助威。在媒體報道中,照顧孩子的“家庭主夫”儼然都是充滿陽剛之氣和男性魅力的真漢子。

儘管如此,很多日本職場男性依然將休產假視為職業生涯的終結。因為參與家庭生活很可能佔用工作時間,讓他們很難應對更高的職業挑戰。

拉美社指出,為了幫助男性工作者協調工作和家庭生活,日本政府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未來仍將在推進陪產假制度上繼續前行。(編譯/劉麗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