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看着上影厂电影长大的”这是对七十年上影最大的鼓励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歌曲旋律响起的时候,黑白影片《铁道游击队》浮现在眼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影片《女篮五号》登上大银幕;反思“文革”的高峰力作《芙蓉镇》,至今仍是“推动思想解放”的里程碑之作;如同一首清丽忧伤的散文诗,《城南旧事》是改革开放后首部获国际电影节大奖的中国电影……

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记忆里都存储着一段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影厂)编织的光影回忆。也许一串音符、一段台词、一张剧照就能将它唤醒。

与共和国同龄的上影厂,是新中国建设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者,身上满载着与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时代印记。

“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普通民众,大家都有一句话‘我是看着上影厂的电影长大的’。”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仲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这句话就是对我们七十年历史最高的褒奖。”

领风气之先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895年,世界最早的电影在巴黎诞生,仅一年后电影就出现在上海徐园。

1935年,国难当头,抗日战争一触即发。一部由上海电影人摄制的电影《风云儿女》上映,该片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风云儿女》一经上映,主题曲便在全国传唱。无数热血中华儿女唱着这首歌,奔赴抗日战争前线。

历史的硝烟远去,电影却凝聚起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伊始,《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

同年11月,上影厂成立。

在任仲伦看来,上影厂的成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事件,它传承了上海在上世纪30、40年代优秀的电影人才,并且成为新中国一个重要的电影生产基地。“这七十年,上影厂生产了820多部电影故事片,电视剧800多部,还不包括美影厂、译制片厂等上影集团其他下设单位的产量。”

“始终出好作品,是上影七十年最重要的贡献。”任仲伦表示,“从1949年我们的第一部作品《农家乐》开始,到今年的《攀登者》,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代表作出现,而且在当时都是开风气之先、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上海电影人寄明写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最早是上世纪60年代上影厂电影《英雄小八路》的主题歌,后来成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作为“文革”后中国国内公映的首部爱情电影,《庐山恋》诉说了中国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纯真向往,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效应。自有正式票房纪录以来,在2000年,上影厂贡献了中国首部票房过亿的影片——《生死抉择》……

“上影厂很大程度上与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很像——开放。”任仲伦分析道,“80年代初期的时候,类型片已经很丰富了,如科幻影片、警匪片,谍战片、爱情片,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作品,领风气之先。2013年我们建立了上海电影博物馆,是由衷的想对几代艺术家的不断探索表示一种敬意。”

2003年,上影经历了转企改革、建立产业链,任仲伦提出“开放逼改革、合作促发展”,传承上海电影人开放、创新的精神,以此聚集华语电影的各种优秀力量,并且不断探索产业化改革。“直到今天,我们还和王家卫、李安、徐克、贾樟柯等优秀电影人不断合作,大家都是看重上影的历史地位、现实影响和它遵守契约的合作精神。”

“始终以作为一名导演而骄傲”

不久前,电影圈传来一个悲伤的消息,吴贻弓导演去世了。

“吴贻弓导演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上影海燕电影制片厂,他一生主要在上影厂进行创作,执导了《城南旧事》《巴山夜雨》《姐姐》《少爷磨难》等九部电影,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任仲伦说,“他的电影有诗一样的表达,传承了中国电影最本质的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开启了电影影像语言的最初探索,在电影的艺术创新里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者。他还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曾任中国影协主席、两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产业界、政界担任要职,但他始终以自己是一名导演而骄傲。”

“像吴贻弓导演这样的电影大师、大家,上影厂还有很多,孙道临、谢晋、张瑞芳、赵丹、秦怡、牛犇、吕奇民……他们的名字汇聚起来,就是中国电影最灿烂的星空。”

“建设社会主义电影强国,这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电影人的使命。我们这代电影人遇到了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勇敢担当。”任仲伦认为。

而不可否认的是,经历了前些年的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整个电影市场出现了票房增长下降、观影人次下滑的现象。“有些指数在下降,在我看来是发展中遇到的正常波折,中国电影发展还是在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不仅体现在票房和影片数量上,更体现在整个产业链的完整上。”

今年,任仲伦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一片森林里,需要那些最高的树,电影业需要一批杰出的电影企业。“要进入一个大公司时代,呼唤一批强大的电影企业成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

美国五大电影公司的票房占北美市场的85%,占全球市场的26%。而中国电影经营规模名列前茅的电影企业,年营业收入常常为100亿元左右,净利润为10亿元左右。这无疑有很大的差距,但也表明中国电影企业有着广阔的成长空间。

“中国需要有5~10家的电影企业成长为航母级的大公司,成为中流砥柱,整个行业才能扛得住电影高风险、高投入的特征。”任仲伦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隶属于上影集团的上影厂成立70周年。在中国电影由大国向强国发展的进程中,我们立志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影企业,成为中国电影那些最高的树。”

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