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曾說過“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您怎麼看?

聖圖書畫


我認為陳丹青說得不對,畫油專業的不願畫國畫作品,應該有影響吧?陣丹青的國畫作品在哪裡丟人獻眼。可以說攝影影響了國畫,忘卻了素描,你看一個個稍有名氣的畫家,都喜歡照相機隨身裝味,創作的作品讓人們讀不懂,這類病態繪畫藝術,弄幾個名頭罷了!

很多書法家,筆墨轉變為國畫,就是不夠聰明細弱者,雖然素描也是畫出來的,但國畫是寫出來的,章法不同,永遠走不到一塊,我之見解也……!


楊毅水墨行


任何事情都有他的兩面性。徐悲鴻先生引進素描後,確實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新東西。但傳統的國畫韻味卻彷彿丟失了,甚至有的感覺是用國畫顏料一味的仿製素描樣式去作畫。雖然是一種創新,但過於強調素描基礎也未必是好事。我們國畫同樣可以練習造型功底,同樣可以勾勒草圖,為何不取之傳統,再創新呢?非要把素描強加於說是繪畫基礎,並且現在高考都是必須考素描而並非可以選擇國畫。我覺得陳丹青先生說的是有道理的,因為過於刻板的東西是很難打動人心的。素描引進也是有他的好處的,畢竟現在有很多油畫學者,油畫上還是需要講究一定的素描功底。對於國畫學者,寧願多進行一定的國畫創作創新。不應該把素描學的太死,靈活對待素描。陳丹青先生恨考前素描的形式,這樣說也不為奇。







藝起聊Art


中國畫和西方繪畫完全不同,透視不同,用色不同,筆法不同,情趣不同。中國畫講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油畫注重寫實或抽象,講現實主義,超現實主義。西畫必須學習素描,素描是西方繪畫的基礎,中國畫不一定學素描,寫意是中國畫的根基。


中國畫的傳承都是從先人的作品臨摹開始,學百家筆墨,成就個人章法。百年前的中國畫學人都沒有學習素描,尊重中國畫的法理,照樣出大家,齊白石沒學素描,黃賓虹沒學素描,試想下,如果他們學過素描,那還有他們嗎?


確是,自徐悲鴻先生開素描教育以來,中國畫品味不是那麼太正統,創作上也不是那麼重寫意,造型雖好,氣息差也!我想,陳丹青先生可能是從這方面考慮的。

我覺得,事情都有個正反面,學習山水花鳥可以不學素描,人物吧,還是得學學,造型重要啊。不管學與不學,中國畫的氣韻得延續,還得發揚光大。


陳會衡山水畫家


我要明確的表示,我不同意此觀點,我認為這提法太過偏激、狹隘!一個人,如果你被“歷史”淘汰了,你能怨“歷史”嗎?你憤憤不平,說:我不想被淘汰,可是歷史影響了我。這似乎說不通,不是嗎?新時代之所以“影響”了你,是你的思想落伍了!那不是時代的錯。說什麼“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這與理不通。如果換了馬桶,你無法出宮,那不是馬桶的事。

熟習我們傳統民間音樂的人都知道,我們的傳統音樂音節是:“宮,商,角,徵,羽”。也就是所謂的:五聲音階。而西方音樂是七聲音節,也就是:do-re-mi-fa-sol-la-ti”。與西方的音樂相比,我們的傳統音樂少兩個音,就是說,我們的民間音樂中沒有“半音”結構。用簡譜來表示,就是:1、2、3、(4)、5、6、(7)、“民樂”沒有“發”和“希”。西方的音樂建立在“管風琴”也就是後來的“鋼琴”的基礎上,鍵盤上有“半音鍵”。我們傳統的管絃樂沒有七聲音節記譜,但不代表我們不能演奏,七聲音節記譜的曲目!七聲音節的引入,並沒有成為我們“民樂”創作的阻力,而是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民間音樂!曾經有西方音樂專家斷言,四根弦的小提琴遠勝於我們民間“兩根弦”的二胡,認為二胡不具備“豐富”的素質。而我們的二胡名家在國際音樂舞臺上,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讓我們的民族樂器“亮了”,引來西方名家起立鼓掌,那掌聲經久不息………從此,我們的“兩根弦”名揚國際樂壇。

素描算什麼?不就是一種光與影的應用嗎?走出狹義“素描”的詞義,也不過就是西方焦點透視和形體內在結構的運用,還有什麼呢?我們的“國畫”就如此脆弱的“被影響”了?那隻能說我們自己無能!創作是一種內在思想形式,而非外在的框架方式,你沒有了思想,你的創作就已經死了,還談什麼“影響”。



詩畫同源


“素描影響了中國畫創作”,如果僅僅指傳統中國畫,說的完全正確。其一,透視問題,中國傳統畫沒有透視概念,後人安了個名詞“散點透視”,能說的過去,傳統中國畫內在意境,點和線條能辦到的事,就不會考慮面的事,更談不上立體了;其二,繪畫就是視覺藝術,客觀說,中國傳統畫,我怎麼也看不到立體效果,也許層次不夠,但是你不能讓人慢慢靜下心,品著茶或小酒耗著光陰趕著鴨子上架往上貼著去想“意境”吧!其三,發展觀看問題,民族性是風格,但是風格必要條件是世界大同,中國畫是自己的,但是在世界藝術之林中,認同的有多少?就是按人口計算,我們十三億人都認為中國畫領先西畫,剩下的三十多億人都認同嗎?

回到正題,傳統中國畫因為點、線、皴、擦、染來表現,在主觀上更多是花鳥畫講意境,人物畫講神韻,山水畫講揚,老祖先們做到了,現代畫家也做到了,但是,比較西畫還是遜色!因為用視覺來欣賞藝術,是人的本能,所以西畫必須具有良好的素描基礎,中國傳統畫沒有必要去學西畫的素描。

但是中國畫如果墨守成規,不吸取西畫的營養,只在線條上精雕細琢,步入世界藝術之林,肯定說:沒有可能!曬幾幅我的畫作如圖











畫渣石華


陳丹青說“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是從國畫的審美特性來說的。在我的印象中,除過陳丹青外,還有幾位畫家說過相類似的話。

以我對國畫的理解,若在國畫創作時,把素描關係放在首位,即對造型和光影的刻意展現,勢必會影響國畫發揮筆墨趣味的自由,國畫始終是依靠筆情墨趣來體現審美理想的。

眾所周知,國畫是以整體氣韻和骨法用筆來展現獨特味道的,這是國畫區別於西方繪畫最獨特的外在視覺感受。

整體氣韻就是指,欣賞國畫時,首先從整體來感受畫面的氣勢和韻味。若是山水畫,若能感受到畫面具備如群山那樣延綿不絕的氣勢,深遠的空間感,以及符合自然地貌的特徵,具有可賞,可遊,可住的感覺,那麼,就是一幅好畫。

骨法用筆是指,畫中的山體,石塊,樹木,河流,瀑布等物象的輪廓線,是造型的基礎,只要這些輪廓線看起來蒼勁老辣,剛柔相濟,如書法線條那樣耐看,在用筆用墨的品味上,就沒有問題。


若是一幅花鳥畫,除過跟現實物象具有幾分相像外,更要體現出筆墨的生動性和空靈性,墨色看起來是活潑的,而不是死板呆滯的,如同一團團墨疙瘩。

若是人物畫作品,則要通過線條和筆墨的靈活運用,體現出人物的精神狀態,呈現出惟妙惟肖的神韻,是欣賞者從主觀意識中感受到的一種客觀真實。

說到底,造型一直是國畫所忽視的,國畫如同紙上的音樂,筆墨的濃淡乾溼,輕重緩急,就是它的音符,依靠筆墨狀態體現內在審美韻味是國畫的本質。

素描是一種科學造型手法,不但要強化形象的完整,更要體現光影明暗關係,以及空間層次的關係。如果國畫按照這些要求來畫,肯定要犧牲筆墨和線條的變化,讓它們失去了自由發揮的餘地。

像中西結合的那種人物畫,乍看之下覺得畫得很像,很真實,但畫面缺乏靈魂,缺乏讓觀者審美再創造的空間,若一眼就看完了,不再會引發其它思考。


鴻鵠迎罡


陳丹青說的沒錯!素描是影響了中國畫的創作。素描並非是中國畫體系中的東西,它是西方繪畫藝術體系中的一部分,本是一個基礎性的技能,是培養初學繪畫者的造型能力的,後來也成為了一個畫種。

陳丹青說素描影響了中國畫的創作是非常正確的,因為中國畫有自己的繪畫藝術的體系,而素描不是中國繪畫藝術體系中的東西,所以影響了中國畫的創作是自然的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的繪畫教學中把素描作為了必修課,學習中國畫也是如此,這是錯誤的,是教學上的錯誤。可以這麼說教學上的錯誤幾乎毀了中國繪畫藝術的民族特徵和藝術個性。中國繪畫藝術體系中的基礎練習是白描,白描是中國繪畫藝術的造型基礎,也是學習中國畫之中的造型練習的基礎,它即是中國畫的基礎技能,又是一箇中國畫的獨立的畫種稱為白描畫,其根本點就是用線條來塑造形象,在白描畫上歷史上有大家大作,如吳道子,李公鱗等等,他們為中國畫的白描畫創作出非凡精彩的經典之作。

中國畫的個性風格是以線條表現物體形象,在漫長的歷史上形成了中國畫的獨自的風格個性,創造出來獨特的中國繪畫藝術的非常精彩的美!這個美具有世界性的代表性,中國繪畫是世界繪畫藝術之中的傑出的一個代表,代表著東方繪畫藝術的最高峰,也是東方繪畫藝術的代表!由於藝術對個性化要求比較高,所以藝術要堅持保持自己的個性風格就非常的重要,因此,對於很多中國繪畫教學之中棄白描或輕視白描,而把素描作為了基礎課頂替了白描,由於素描與白描的根本不同性,白描以毛筆和墨畫的線條為主,而素描以鉛筆炭條畫面為主(素描以光線為視覺形象的根據,這是西方繪畫藝術之中的基礎)

我們要知道中國繪畫藝術的學習,必須也應該以中國繪畫藝術的基礎知識來學習練習,學中國畫卻用西方油畫之基礎課的素描課來作為了中國畫的基礎課?這顯然是不對的!必須也是應該用中國繪畫藝術的基礎課白描才行啊!這是一個原則,我認為一切中國繪畫教學必須更改錯誤,必須以白描為主要的中國繪畫教學的基礎課。否則,對中國繪畫藝術的影響將會是不利的,其傷害性有可能是根基性的,可能破壞中國繪畫藝術的藝術個性風格,可能羊不羊狗不狗的樣子。

我希望中國繪畫藝術保持自己的個性風格保持本質本色的傳承下去,千萬別在我們這一代把中國繪畫藝術的根基給毀了,那就是犯罪啊!祝願我們中國繪畫藝術永遠保持自己的風格特點傳下去!


吉利7702


陳丹青這句話從中國畫的根本性質上點出了問題,雖然陳氏是個有成就的油畫家,還不是一個專門的國畫家。

中國畫的特點與西畫是完全不同的,或者說是從根本上有區別的,雖然都說是繪畫。

中國畫尚意,藉助筆墨,或者說藉助形象書寫心意,書寫情緒,書寫意趣等等意識形態方面的內容,而不是以形象塑造的正確與否為能事。

中國畫的這一獨有特點不是憑空出現的,與我們這片土地上的生活狀態,意識形態,以及審美習慣,審美判斷的標準有關,是整個中國文化的一個部分。比如我們的中醫,我們的戲曲,我們的曲藝,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漢字,它們中有很多與中國畫同曲同工的意象,會意,借代等等的因素。

中國畫正是這個以意為勝的大家庭中的一員。中國畫寫意,寫神,不求工整,所謂“求神遺貌”,“得意而已”,“寫其大意”等等都是它的理論體系的聲張,它追求的境界。

中國畫的修養追求不在外在的形和像的精準與科學,不在吸引眼球的色彩和光影。中國畫正是在精神層面的修煉與追求。

比較中西繪畫的區別,西畫則是以形象刻畫表現為目標,並且也形成它的體系。它依據科學的視覺原理,光影原理,來如實地完成事物客觀狀態的再現。它以不失真為能事。

當然,很多西方藝術家其實已經與我們的一些人相反的走在了吸取東方文化,東方藝術或者說在探求東方的審美理念,意識形態的表達方法的道路上。

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吸收本來沒有問題。但是如果捨本求末,甚至取代,則中國畫從根本上失去了自己。中國畫以意為尚變成了如西畫般的寫實為能,其實是一種由高就低,是一種悲哀。而這個始作蛹者就是在國畫中引進了寫生,將素描,畫準畫象作為必修。這,也確實是對中國畫從根本上的危害。

(泊廬小品)


錢塘泊廬


說“素描影響了國畫的創作”,那麼這個影響是好的還是壞的呢?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好的影響”。

第一,西方繪畫和國畫之間的主要區別。

素描和國畫,一個西式一箇中式,而且在各自的理論上也有所不同,素描在最初的時候主要是作用於記錄,也比如說最早的洞穴壁畫,裡面的內容就是為了記錄每天的生活或者某一些大事,和藝術本身並沒有關係。到中期還是隻用於配圖和說明,而它單獨作為藝術形式是在後期了。

那麼如果作為記錄和配圖說明的話,素描就要以“寫實”形式為主,能讓人一眼看清楚是什麼,所以寫實就是素描最為主要的特徵。

其實咱們得國畫在最初也是以記錄為主,這種方式一直貫穿始終,比如說到了明代李時珍時期《本草綱目》裡面還有大量的配圖說明,那是因為咱們得國畫形式比較單一,這主要原因在於工具。


咱們得繪畫工具一直以來都離不開毛筆、宣紙和水墨。當然早期的時候在絹和綾上面作畫主要是紙張製作技術還不夠完善,大家仔細研究一下就能發現,宋代以前的國畫主要是在綾上面的。

工具的單一導致國畫的藝術形式不如西方繪畫豐富,但是論道寫實咱們也不比他們差,咱們的工筆畫在具象方面也是相當的厲害。

第二,素描對國畫的影響。

素描進入國內主要還是在上個世紀,由徐悲鴻等一批留學國外的藝術家發起,後來被逐漸發展成現在美術教學的主要基礎內容,所以說起來素描在本土真正的普及也就這100年左右的時間。

素描以具象、寫實為主,這是咱們本土的國畫藝術所不具備的,當然工筆畫也能做到很真實,但是和素描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劣勢,比如說攜帶性和易學性。素描理解起來非常簡單,這是國畫不具備的,所以它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理解。



素描理論對國畫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傳統國畫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想要有所突破,必須又要一個新的形式,而和素描相結合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向,而且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在於對線條的運用。在本質上他們並非完全的不同,所以一直以來都有人在研究兩者的融合。


藝術作為文化,它的多樣性本身不會起到壞的影響,更多的時候它是一種相互借鑑和融合的作用,所以說,我個人認為素描對國畫的影響是好的影響,謝謝!


萬物皆明


首先我覺得不是,不太認同這個觀點。

素描是學畫時的基本功,基本功打的好,可能按照理論講的那些話來說,型就比較準,透視也會準,明暗調的運用也會好。但是每個人在繪畫過程中都在成長,也在不斷的摸索,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風格。

可能有的人會一直聽老師的話,一板一眼的照搬全收,那樣沒有個人想法的人才會受一些影響吧。其他大多數我覺得不至於連自己想法都沒有。即便他們會遵循一定的理論去完成,但是後面肯定會不斷的有自己的新的想法,風格出現的。

反正我身邊都是學美術的人,每個人的風格都不同,都是一個老師教的,所以說素描雖然是基本功,會受一些啟蒙時的影響,但是每個人在不斷的創作過程中會有改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