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皇后下葬當天,大雨傾盆,朱元璋大怒,一個和尚說了什麼話,救了大家?

福垊


明太祖朱元璋與皇后馬秀英的愛情傳奇,堪稱古代帝王婚姻之典範。然而這位助力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的結髮之妻,卻沒能陪伴對她愛戀極深的朱元璋到最後。五十一歲便撒手人寰,給朱元璋留下了無盡的思痛。

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髮之妻,原名叫馬秀英,歸德府宿州人,是朱元璋上司郭子興的養女。至正十二年(1352年),在義父郭子興的主持下,將二十歲的馬秀英嫁給了時任紅巾軍將領的二十四歲的朱元璋。

馬秀英與朱元璋的感情很深,在朱元璋日後平定天下的過程中,馬秀英作為朱元璋的內助是居功至偉。朱元璋在參軍之前,家中親人已所剩無幾,晚輩中僅剩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馬秀英將其收養視為己出。

朱元璋受到郭子興猜忌的一段日子裡,馬秀英不離不棄,將自己的私房錢送給養母讓其給朱元璋說好話。朱元璋被圈禁起來後,還是馬秀英為其備食送水。馬秀英的對朱元璋的患難之情,深深的觸動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南下打天下之時,馬秀英將後勤事務打理的井井有條。每每在危難之時,馬秀英都能挺身而出,穩定軍心民心。在物資最貧乏之時,馬秀英變賣家當來犒勞將士。為朱元璋打下大明天下,立下不朽功勳。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馬秀英被冊封為皇后。馬皇后在和平年代同樣是朱元璋不可或缺的幫手,她對所有的養子都視為己出,對所有的後宮嬪妃都視為姐妹,就連朱元璋的膳食也是親自操辦。

每次在朱元璋因繁瑣政務而生氣時,馬皇后都是悉心勸導。在她的委婉勸阻之下,有許多大臣將領免遭朱元璋處罰。如李文忠、宋濂、沈萬三等人,都是因馬皇后而得福。在愛民如子上,馬皇后要強於朱元璋。

馬皇后一生勤儉持家,即使到後來貴為皇后,也是親自帶領後宮嬪妃刺繡和紡織。朱元璋雖然跟著馬皇后也是粗茶淡飯,但對這位樸實的夫人是敬佩有加、感情甚篤。深受感動的朱元璋將其比做東漢明德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突然抱病不起。朱元璋非常著急,命太醫全力醫治,否則統統問罪。馬皇后雖然重病在身,但還是力勸朱元璋不要怪罪太醫們,她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話讓朱元璋老淚縱橫。

四個月後,醫治無效的馬皇后病逝,享年五十一歲。一個月後葬入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馬皇后的病逝,對朱元璋來說就是個晴天霹靂,這讓朱元璋因傷心過度而病倒。從此以後,朱元璋再也沒有立過皇后。

對於這位結髮之妻的喪禮,朱元璋以超規格來辦理,足以說明二人之感情。根據史料記載,馬皇后的喪葬儀式是按照宋朝儀式進行的。馬皇后的守喪期為27天,喪事的整個程序比較複雜,各種規矩與細節都很多。

不但王公大臣要為馬皇后披麻戴孝,就連普通百姓也要禁止屠宰四十九天。馬皇后是八月初十病逝的,九月下葬的。根據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一書記載,在馬皇后下葬的當天,發生了天氣反常的神秘怪異天象。

就在馬皇后的靈柩準備運往應天東郊的明孝陵下葬那天,一大早還晴空萬里的天氣,突然變得狂風大作,電閃雷鳴,且伴有瓢潑大雨。這讓當時的送葬隊伍和抬靈柩的槓夫極為狼狽,大家都擔心朱元璋會暴怒殺人。

為何說當時的天氣反常呢?對於農曆九月份的應天,也就是現今的南京來說,這種電閃雷鳴的大雨天非常少見,幾乎可以說是沒有。朱元璋本身愛疑神疑鬼,再加上悲痛欲絕的心情,這讓朱元璋很是生氣。

於是將送葬隊伍中誦經唸佛的大師宗泐(lè)叫過來詢問緣由,宗泐先是給馬皇后誦了一段經,以便馬皇后能安心的葬入明孝陵。然後對朱元璋悲痛的說:“雨降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

這段話的意思是,對於馬皇后的病逝,上天也極為悲痛,降下了雨淚,以鳴雷的方式來悼念馬皇后,就連西方諸佛都是前來相送。說來也巧,宗泐大師話音剛落,怪異的天象瞬間全無,這才讓大家懸著的心放下。

朱元璋龍顏大悅,命人立即“詔賜白金百兩”。正是宗泐大師的一席話,才使得朱元璋的心情有所放鬆,也穩定了送葬隊伍的人心。至於說是不是救了大家,這個已無法考證,我想朱元璋還沒有糊塗到這種地步。

馬皇后臨終時對朱元璋說:“死生,是命運的安排,祈禱祭祀有什麼用處呢!希望陛下能求取賢能,聽取別人的意見,百姓都能夠有所依靠。”致死都不忘惦念朱元璋,這也是朱元璋能接受宗泐大師開導的原因。


野史也是史


洪武十五年(1382)農曆八月丙戌日(八月二十四),馬皇后因病逝世,享年51歲,殯葬這天大雨傾盆。

朱元璋望著天空長嘆:“老天啊!您到底啥意思呀?能不能讓我把我心愛的皇后下葬了再下雨?”朱元璋望著陰暗的天空,聽著嘩嘩的大雨更加悲傷。


他忍不住又一次想起往事,邊哭邊自言自語。自己家世代農民,從小家中貧寒,給地主家放牛,當過和尚,要過飯,非常悽慘。特別是小時候父母雙亡,失去親人的創傷久久不能癒合,萬幸投靠了郭子興,才幸運地在1352年娶到了馬秀英這個好妻子,讓自己重新得到親人的關愛。

有一次自己受誣陷被郭子興禁閉在空室,飢餓難忍,是自己的結髮妻子馬秀英偷餅子給送了過去,熱騰騰的脆餅把肉都燙焦了。(“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明史》)。她又不惜錢財買通她的義母和義父郭子興,讓我老朱脫離了那個小密室,從困境中走出來。朱元璋想到這裡已是滿臉淚水。


在平定天下、創建帝業的歲月裡,妻子馬秀英追隨左右南征北戰與自己患難與共不離不棄。

善良的馬秀英還多次相勸我老朱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她還親手為將士們縫衣做鞋。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陳友諒率兵東下,直逼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郊),強敵兵臨城下,官民都準備逃跑,眼看軍心不穩,她卻鎮靜自若,散盡自己的小金庫,犒賞將士穩定了軍心,這才讓我老朱打了勝仗!


有一次,自己在與陳友諒對戰時,一不小心被陳友諒追擊受傷,大腳的馬秀英背起我就飛快地跑,累的幾乎無法呼吸,幾次差點跌倒,這才讓我這條老命得以存活。

後來她被立為皇后仍然操持著我老朱的一日三餐,無微不至,多次用各種手法勸阻我老朱不要濫殺大臣,救了很多的官員。對後宮嬪妃非常友愛,把其他皇子視如己出。

特別是她病危的那段日子,讓我老朱心焦,又無可奈何,她竟然拒絕吃藥,對我的苦苦相勸她竟說:

“死生,是命運的安排,……況且醫生又怎能使人活命!如果吃藥不能見效,恐怕會因為我的緣故而降罪各位醫生吧?”

她在人生的盡頭,還在為諸醫著想,並希望我老朱能夠招賢納言,讓大臣和百姓好好生活。難得的好皇后啊。

想到這裡,朱元璋已經無法控制自己,淚流滿面痛哭不止,險些昏厥,哭著說:“老身何以為懷”(沒有你我以後該咋辦?!)

眼看送葬隊伍就要出發了,大雨還是下個不停,朱元璋由悲痛變的惱怒起來說:“如果葬禮不能順利舉行,所有人員都要陪葬!”此時的朱元璋正準備讓太監擬聖旨。

在場的人都被嚇傻了,頓時哀嚎聲、痛哭聲震耳欲聾。就在這緊要關頭,一個和尚站了出來,他是僧錄司右善世高僧宗泐(le)大師,他對朱元璋說: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因為馬皇后的賢良淑德感動了天上的神仙,眾佛眾神都為馬皇后掉眼淚,他們在為馬皇后送行,馬皇后母儀天下,慈德昭彰,不捨得離開黎民百姓。她在流淚和我們告別呀,有這樣的好皇后是天下萬民的福氣。

朱元璋本身就是和尚出身,崇信佛教,他認為高僧說的很有道理,又一想如果馬皇后活著也不希望看到自己濫殺無辜,於是就赦免了所有人的死罪。

文章資料出自:剪勝野聞 (明)徐禎卿 撰

太祖嘗自敘朱氏世德之碑,其文曰:「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 受詔應聲曰:「雨降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

小姐姐講史


孝慈高皇后馬氏(1332年一1382年),馬秀英,安徽宿州人,滁陽王郭子興的養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馬皇后享年五十歲,下葬時,大雨傾盆,朱元璋以為是凶兆,恨天恨地,想殺人殉葬以瀉心頭之恨。

就在朱元璋心生殺機之際,他和馬皇后恩恩愛愛30年的情景,浮現在了眼前。

想當年20歲的馬秀英,在義父郭子興的主持下,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他。

兩個苦命的人從此連在了一起,妻子馬秀英本來家道殷實,但是因為父親樂善好施,散盡家財,日子捉襟見肘。



後來為了躲避仇人的追殺,馬秀英之父把馬秀英託付給好兄弟郭子興後,客死他鄉。幸好郭子興對馬秀英視如己出,並收為養女,盡心培養得馬秀英能作詩作畫,知恩圖報,心地善良。

而他更是苦命的娃,小時候什麼苦都吃過,放牛,要飯,出家。在父母雙亡之後,沒錢沒地讓父母安葬,幸好有一個小地主劉繼祖可憐自己,仗義疏財,贈墳地,自己才葬了父母。當然他後來回報劉繼祖,給他追封官位,給他子孫土地與錢財,讓他家世代享受朝廷的恩惠,那是後話。

後來娶了馬秀英,他才有了家,才過起了有人疼有人愛的日子。

想當年他馳騁沙場時,馬秀英不離左右,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在迷茫彷徨的時候開導他,在手足無措的時候,給他出主意。

想起當年,郭子興愛聽信讒言,對他經常疑忌,曾經把他投放到監獄裡,並且不給飯吃。馬秀英把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妾張氏,讓他們幫著說點好話。



那次馬秀英還把一張剛烙好的大餅放在自己的懷裡,偷偷的送給他吃。大餅再熱,即使燙壞了馬秀英的皮膚,她也沒有拿出來,直到送到他手裡。

同時馬秀英還勸他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

在征戰的年代,馬秀英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秀英鎮定如常,把自己的金帛全都拿出來犒賞士兵,穩定軍心。

曾經在戰場上,他受了傷,馬秀英背起自己狂奔而去,而救了自己一命。

他與馬秀英育有五子,幼子朱橚最讓人不省心,性格放蕩,被封為周定王。馬皇后便派江貴妃隨往監督,還把自己的舊布衣脫下來交給江貴妃,並賜木杖一根囑咐:

周定王有過錯,可以披衣杖責。如敢違抗,馳報朝廷。"

自此,朱橚見著慈母的舊布衣,便生出敬畏之情,不敢胡作非為。即使對待他的義子沐英、李文忠等,馬秀英也慈愛有加,視為己出。

馬秀英考慮事情周到細緻,曾經有人告密說參軍郭景祥的兒子拿著槊想殺他的父親,朱元璋就要殺了這個逆子。

馬秀英說,郭景祥只有這一個孩子,先弄清事情的真相吧!朱元璋認真瞭解情況後,發現他果然是冤枉的。

如此種種,歷歷在目,馬秀英大愛天下,勤儉節約,盡心盡力的輔佐自己,教育子女,愛護群臣。即使在病重時,馬秀英也拒絕吃藥,原因就是怕醫生治不好自己的病,他怪罪醫生,遷怒於醫生。



馬秀英真正稱得上是母儀天下的皇后。陪葬幾個又如何?想到這裡朱元璋正要宣佈找幾個人陪葬。

這時,高僧宗泐(le)大師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對朱元璋說:今天天降大雨,是上天也被感動了,這是上天的眼淚,是感動於馬皇后的賢良淑德,天上的神仙和地上的人們一起來給馬皇后送行。這是吉兆呀!預示著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朱元璋才轉陰為晴,下令繼續送葬。所有的人也都長出了一口氣,在心中默唸了一句“阿彌陀佛”。


歷史漫談君




馬皇后下葬當天,滿朝文武大臣相送,隊伍浩浩蕩蕩,朱元璋獨自坐在馬車裡,悲慟萬分,黯然神傷。

當殯葬隊伍出到南京城門,朱元璋聽到街道兩道傳來哭天搶地的聲音,詫異地掀開馬車的簾布向外看,只見街道兩旁站滿老百姓,身穿孝服,哭泣不已。

朱元璋問馬車旁的丞相李善長:“愛卿,緣何京城百姓如此孝義,夾道相送,如喪考妣,甚感天動地。”

丞相李善長回覆說:“皆因馬皇后母儀天下,仁慈大愛,往日好善佈施,寬容百姓,懂其悲苦,常濟其於水深火熱,極得百姓愛戴,今馬皇后薨逝,故於此自覺夾道相送。”

朱元璋聞罷,肝腸寸斷,回憶起與馬皇后患難與共的時歲,回憶起馬皇后的賢惠與慈悲,更是哀嘆不已。



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共患難生活。

朱元璋幼年,父母雙方,家境貧窮,當過放牛娃,當過和尚、乞丐,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直到二十五歲才投到郭子興的起義軍,並拜其為義父。

而馬皇后出世不久,母親因病逝世,父親殺人避仇,將她送給郭子興照顧,逃亡他鄉。郭子興收其為義女。

在郭子興的撮合下,1352年,二十七歲的朱元璋與二十歲的馬皇后成婚,並生下了朱標,一家三口在戰亂中生活,艱難萬分。

郭子興脾性暴躁,生性多疑,有次怒罵朱元璋,並囚禁起來,不許進食。馬皇后為救朱元璋,偷偷摸摸的“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為他送食,同時散盡自己的積蓄,送給郭子興的妻妾,請求她倆在義父面前說些好話,這才使得朱元璋得以釋放。兩人相見時,擁抱而泣,身無分文,而身旁的朱標在嗷嗷待哺,餓得哇哇哭叫。

馬皇后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一邊細心照顧著朱標,還有朱元璋的侄子、義子,上上下下幾十號人,一邊幫助朱元璋處理來往的文書,在朱元璋焦躁不安時,心平氣和地安慰他,在朱元璋心灰意冷的時候鼓勵他,甚至能獻謀獻策,替朱元璋解決很多難題。



朱元璋登基之後,馬皇后不忘初衷,母儀天下,仁慈善良,將後宮之事處理得妥妥當當。

馬皇后對待嬪妃,從不擺架子,一視同仁,以身作則,勤勞節儉,教育孩子們時,無論是自己的子女,還是嬪妃的子女,甚至朱元璋的侄子、義子,她都是告訴他們戒驕戒躁,重視仁義禮智信。這一切讓朱元璋能集中精力處理朝政,朱元璋常感嘆,自己前世不知如何修來的福,得此賢妻。

馬皇后對待開國功臣更是仁義,深知朱元璋多疑,她常及時出手,挽救無辜大臣,免受毒害,比如劉伯溫。朱元璋也常是感激馬皇后的冷靜與仁慈,讓自己的錯誤不致於陷得太深。

愛民如子是馬皇后的一向作風,朱元璋輕易要處死的臣子,在她看來,罪不及死,於是苦口婆心勸導朱元璋,使得郭景祥的兒子、李文忠、宋濂等人保得性命。而對待普通老百姓上,她更是好善佈施,送衣送糧,常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使得百姓對朱元璋的印象褒揚有加,頗讓朱元璋感激涕零。



馬皇后葬禮當天,大雨傾盆,朱元璋大怒,眾人險些掉腦袋。

當朱元璋還在沉浸在痛苦之中,突然電閃雷鳴,滂沱大雨,這在當時九月份的南京而言,非常反常,朱元璋大怒,馬皇后與自己一世患難夫妻,豈容葬禮之上,雨淋悲慘,便找來相關官員,呵斥緣何選此不良之日進行葬禮,若說不出正當理由,立即問斬。

當眾人嚇得不知所措時,負責法事的高僧宗泐大師出來說:“此乃吉兆,馬皇后一生篤信我佛,如菩薩慈航倒駕,愛民如子,普濟眾生,功德無量,人神共敬,此雨乃神佛之淚矣”。

說罷,宗泐大師與眾和尚繼續念著佛經,並且說“雨降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

須臾,雨停了下來,且天空祥雲繚繞,七色彩虹橫跨,非常祥和。朱元璋一看,倍覺馬皇后不凡,如天仙降世輔助自己成就大業,於怒火方停了下來,免了眾人死罪。


我就是竹韻


馬皇后是朱元璋平生喜歡的人,二人從年輕時候走到了一起,共同經歷了幾十年的時光,期間一起征戰,經歷了許多生死時刻,她甚至還救過重傷之中的老朱。倆人的感情早已不止是夫妻,那是比親人還要親密的人。

在她死後,當天竟然下起了大雨,甚至不能順利下葬,於是老朱大怒,揚言要斬殺隨行的大臣,幸虧有位和尚聰明非常,一句話救了周圍的大臣。

和尚到底說了什麼,能救下這麼多人?

在我國,人們娶親、下葬,那都是要根據人的生死時間來選擇時候的,特別是在帝王家,講究更多。就算是現在,在很多地方都普遍認為,不管是娶親還是下葬,晴天那是最好。

如果娶親的時候,一直閃電不斷,大雨傾盆,那兩家人必然會感到擔心,如果是人死後下大雨,人們就會認為這人壞透了。而且除了這種認識外,如果下葬的時候下雨太大,墓室裡面會倒灌雨水,不利於棺木、屍體保存,甚至在埋下不久後會發生坍塌。

於是當時老朱越想越生氣,這是老天故意和自己作對,不讓他把老婆順利安葬嗎?他心中怒火沒地方發洩,於是農民的兇狠此時就表露了出來——今天不能下葬,我就殺光你們!

老朱是個很能殺的人,當年不但殺盡蒙古人,擊殺陳友諒等勢力,開國了還殺了很多大臣,他說殺,那肯定是要殺了。

於是大家都緊張起來:下雨這種事,我們要怎麼管?一時間氣氛緊張,人們都在想對策。就在大家沒有對策的時候,突然做法事的和尚想到了一個法子,他走上去和老朱說了一句話。

“陛下,這雨其實下得很對。皇后這麼賢惠,前半生和您打天下,後來默默地為您主持後宮,平時還那麼節省,一定是她的美德感動了上天,上天這是在流淚,所以才下個沒完啊!”

老朱一聽,心裡很是高興。其實他剛才說了狠話也後悔,真要砍了這麼多大臣,恐怕朝廷要動亂了。於是他趕緊下坡:確實啊,皇后那麼好,老天一定是為她的死而傷心流淚!於是他也不說殺人的事情了,一幫大臣這才撿了一條命。

那麼,朱元璋為何這麼疼愛皇后呢?

首先,皇后是在他身份低賤時候嫁給他的,多年來一直支持他,是個賢賢惠的老婆。其次,有一次老朱重傷,沒人去管他,最後還是老婆揹著他逃了出去,救命之恩,沒齒難忘!

最後,朱元璋稱帝后,後宮也有一堆,皇后卻沒有吃醋、反對,而是一直幫他穩定後宮。

所以,這是一個非常賢惠的老婆,而在她彌留之際,她自知沒法救治,還拒絕了治療,表現出了豁達的態度。正是因為這樣,在她死後,老朱因為懷念他,此後近20年餘生中,再也沒有立過皇后,對她的感情由此可見一斑。

正是因為他愛皇后,所以和尚為皇后說好話,他立馬就原諒了所有人。


小小嬴政


歷史上的孝慈高皇后(1332~1382)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民間親切的稱她為“馬大腳”馬皇后,她是一個平民皇后。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在沒有任何徵兆情況下突然去世,享年51歲。

此時朱元璋悲痛萬分,說實話,誰會想到皇后會突然去世,老朱在前年(即1380年)才動心思建造明皇陵,第二年誰知皇后就……

“皇后跟我受了多半輩子苦,剛享了幾年福就去了,說好了天長日久,現在你撒手人寰,這讓我如何面對”。朱元璋越想越傷心,竟嗚嗚哭出了聲。



皇后對自己的深情厚意,像放電影一樣歷歷在目。

人在失去親人時會不由自主想到親人的好,皇上也概莫能外。朱元璋想到了過去,想當初自己犯錯被關禁閉,馬秀英放下少女的矜持,怕自己餓著懷揣熱餅偷偷送來。

當放下熱餅時,看到未婚妻的皮膚被燙的通紅,朱元璋心疼的直掉眼淚。

說實話,歷史上皇后死後皇上另立皇后的不在少數,然而老朱自從馬皇后去世後就再也沒立皇后,由此可見夫妻情深。

馬皇后以“孝行”影響著老朱,用自己的柔情和慈愛化解老朱和群臣之間的矛盾。

比如曾為老朱修建南京城牆做出貢獻的沈萬三,由於出言不慎惹怒了朱元璋。

原來沈萬三想犒勞三軍,老朱心眼多了,以為沈萬三想收買軍心,決心要殺沈。




馬皇后得知消息後,勸老朱說:“一個人富可敵國是不祥之兆,上天早晚會懲罰的,皇上把他流放就行了”。老朱接受了皇后的建議,最後把沈萬三流放到了雲南。

就在老朱沉浸在回憶往事時,丞相徐達進來了。他是老朱的發小,當看到老朱不住的落淚,於是勸道:“陛下節哀順變,當務之急是為皇后舉行一個隆重的葬禮,畢竟人死後要入土為安”。

朱元璋一想確實如此,人死不能復生,再難過也沒什麼用。老朱摸了一把眼淚。

徐達對朱元璋說:“陛下,馬皇后以孝行治天下,修建的明皇陵就命名為「明孝陵」吧?我看先把皇后下葬到地宮,你看行嗎?。

當時明孝陵剛剛修建好地宮,其他工程還在進行中。朱元璋點了點頭。心想,也只能這樣了,等明孝陵完工後,自己百年以後再合葬在一起。




大約一刻鐘後,徐達起身告辭,他要去看看明天下葬皇后的各種儀式是否準備好了,這幾天可忙壞了徐達。

等到第二天皇后下葬時,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當時自發為皇后送葬的百姓被淋的像落湯雞。

剛開始老朱並沒在意,以為等一會就會風停雨住,誰知大雨越下越大,眼看皇后的葬禮無法進行。

此時朱元璋覺得臉上無光,尤其在眾多百姓面前老天爺不給面子,有失皇家威嚴。加上老朱失去了皇后心中難過,各種不順利趕在了一起。

朱元璋越想越火大,怒火無處發洩,於是對送殯的滿朝文武吼道:“如果大雨不止,你們都tm的去陪葬”。群臣一聽嚇得一個個放聲大哭,心裡明白老朱說到做到。



群臣哭得越厲害,雨下得越來越大,毫無停歇的意思,就在人人自危時,一個和尚一番話化解了危局。

只見這個和尚雙手合十,口中唸唸有詞:“阿彌陀佛……”,他走到朱元璋面前,深施一禮。

朱元璋一看,這不是得道高僧宗泐(le)大師嗎?朱元璋稱帝后,專門在宮中設立了負責祭祀的高僧。

朱元璋問大師有什麼事嗎?宗泐大師言道:“今天的大雨,是皇后的孝行感動了上天,對於皇后的去世,老天爺也在傷心落淚,皇后的恩德感動了眾神,都來為皇后送行,山河為之落淚,豈不是皇后積善蔭德的造化嗎?皇上應該為此欣慰呀!



短短的幾句話打動了朱元璋,朱元璋本來就信佛,他之前做過和尚,對和尚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對大師的話深信不疑,於是收回成命。

宗泐大師的一番話最終救了眾人,人們都說是馬皇后顯靈了。


秉燭讀春秋


大明王朝洪武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382年農曆八月初八那天,大明王朝的馬皇后病故,時年五十一歲。馬皇后不僅在當時,直至今日,諸多官方史書,對馬皇后都不吝溢美之詞,而實際上,馬皇后也當得起這些稱讚。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身邊多了很多女人,她們年輕、漂亮、溫柔,可是不論什麼時候,馬皇后中宮之主的位置穩如磐石,在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一生不立皇后。

(馬皇后當有如此慈悲)

朱元璋的出身,可謂是底層中的底層了。元朝曾經分過社會等級,九儒十丐,朱元璋就做過乞丐。出人頭地,他想都沒有想過,至於家庭的溫暖,他也沒有感受過。他都25歲了還沒能娶妻,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大的年紀了。馬秀英能夠給予朱元璋的,已經超出了夫妻情分太多了。不管朱元璋坐到了多高的位置,他的赤子之心永遠都留在馬皇后那裡。

所以,當馬皇后去世,朱元璋的痛苦難以名狀,輟朝三日,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在數月之前,他的皇長孫也病逝了,如今他的髮妻也走了。朱元璋那年已經55歲了,他即便手握生殺大權,卻終不能讓他們起死回生。他的傷心是情真意切的,因為他雖成了天家,卻更有普通人的情感,只有馬皇后一輩子叫他“重八”。

馬皇后是安徽宿州人,按照漢族北方習俗,出殯時,棺材放進墓穴,永遠再也見不到死者,只能看到死者的墳墓。出殯之前,佛教相信幸運的人能夠一下子昇天。但是,絕大部分的人們是沒有那麼幸運,需要至少7天—49天靈魂才能夠找到歸宿。

文武百官自然知道朱元璋對馬皇后情深義重,逢此國喪,喪事辦理的也是格外隆重。皇子皇孫哭祭,文武百官守孝,整個南京城一片肅穆。

(朱元璋哀痛不已)

出殯當日,卻突然下起了暴雨。按照習俗,出殯是人死後魂魄歸於另一個世界,而出殯儀式就是送“它”。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逝者的靈位或者遺體被雨水淋著,那麼就會導致逝者不能安歇。後代子孫就不會受到先人的護佑,還會輩輩受苦,出現連續的窮人。所謂“雨淋靈,輩輩窮”,這種情況的一旦發生很難破解,畢竟古代也沒有人工干預天氣的技術手段。

朱元璋說自己是淮右布衣,做過農民,自然知道這裡面的說法。他暴跳如雷,作為皇帝倒不是說害怕“輩輩窮”,而是擔心影響了馬皇后的安息,不能好好地送她最後一程。眼看著雨越下越大,禮部和內務府的人都趕來進諫朱元璋另擇吉日出殯。朱元璋一生好強,如何能肯?他拿出了皇帝的威風,頒下旨意,如果雨不能停,所有操持喪葬事宜的人一概處死。

前前後後忙活喪事的人,不分職位高低,等級貴賤,約莫有一千餘人,如果天公不做美,這些人斷然沒了活路。這些人跪求上蒼,哭哭嚷嚷,可是一點用處沒有,雨還是越下越大。

馬皇后性情仁孝,見不得人受苦受難。在她病重時,朱元璋召來了全國名醫給她會診,可是她都拒絕了。宮人不解,哭求皇后就醫。馬皇后說:“我自知大限將至,恐不得免。如果讓這些醫生醫治,我死後,他們必然會被皇上遷怒,招來殺身之禍。”

如今,朱元璋因出殯事而遷怒眾人,或將不可免,如果慈悲為懷的馬皇后知道此種情形,想必更不得安息了。

正在眾人惴惴不安,擔心性命難保時,一個和尚站了出來。


(當時的得道高僧宗泐)

這個和尚叫做宗泐,是明朝初年著名的僧人,名望重於一時。他八歲出家,十四歲剃度,二十歲時至杭州淨慈寺。此後成為江南名僧。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為息兵江南,懷柔遠人,徵江南有道僧人。宗泐應召稱旨,住天界寺,朱元璋因此認識了他,後來還打算讓他做官,宗泐婉拒了,說自己想終老佛門。

朱元璋沒有強求,就讓他在1378年去西域求經,到中土弘揚佛法。他一去五年,路途十四萬八千里,終於取得了《莊嚴寶王》、《文殊》、《真空名義》等經。由此,名聲大振,成為當時有名的得道高僧,受到朱元璋的熱情接見,還做詩送給了他。朱元璋小時在皇覺寺出家,對於得道高僧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

宗泐歸國不久,就趕上了馬皇后國喪。有皇家上賓之禮的宗泐,深知馬皇后慈悲,朗聲說:“今天之所以下雨,那是完全是因為馬皇后的賢德感動了上天,就連上天都為皇后掉眼淚啊,各路神仙都來送皇后上路呢。”

(馬皇后一生保護了很多人)

朱元璋情緒平復之後,雖然心情悲痛,但是也知道遷怒無辜人等不對,見宗教屆領袖宗泐如此說,就順勢免除了眾人的罪過,出殯在雨中完成,也是遂了馬皇后的最後一件功德。

馬皇后去世後,朱元璋深坐宮中,感到無比的淒涼孤苦,他說:“老身何以為懷?”天家威嚴,此時也化為了高處不勝寒。驀然回首,已經無人再敢叫他“重八”,他的仁慈的那一半,也隨著馬皇后去了。以後的大明王朝,在他的鐵腕治理下,掀起了腥風血雨。大明王朝“剛烈”的秉性,就此塑造完成。

如若馬皇后能與朱元璋偕老終生,大明王朝的氣質會不會有不一樣?不服來戰的鐵血氣質成就了最有骨氣的大明朝。可惜過剛易折,大明王朝後來栽的幾次大跟頭也都與此有關。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腳馬皇后由於其寬仁、平民、賢內助的形象,在民間的聲譽絕對不低於朱元璋。

馬皇后本名在正史裡並沒有被記載,但是民間傳聞為馬秀英。馬秀英本是安徽宿州新豐里人,祖上曾是當地富豪,到了其父馬公(正史同樣沒有留下具體名字)這代,家道已經開始敗落,但與人為善、樂善好施的家教卻傳承下來了;其母鄭媼(老婦女的意思),元至順3年(1332年)生下馬秀英不久後就去世了。

馬秀英自幼聰明,能詩會畫,尤善史書,性格也頗倔強。其父在外做生意,客死他鄉,她便由其父生死之交郭子興代為撫育,因而成為郭子興的義女。

在元末明初那個年代,一般起事的人都會大量收養義子、義女,目的就是以備將來的不時之需。上陣父子兵,打仗要有乾兒子出頭,自然比給別人放心的多;養義女目的就似乎為了拉攏“義婿”。後來朱元璋也這麼做過,整個明朝收養義子義女,就跟收徒弟一樣流行。明朝的宮廷裡,太監最愛收義子;到了明末李成梁的也有個著名的義子叫努爾哈赤。

至正12年(1352年),郭子興為了籠絡義子朱元璋,將義女馬秀英嫁給了時為紅巾軍將領的朱元璋。然而這個舉動,也徹底成全了這對“創業夫妻”。

首先,夫唱婦隨,維護丈夫朱元璋,化解郭子興的猜忌,居功至偉。

婚後,馬秀英與朱元璋感情深厚、患難與共。由於朱元璋的能力遠遠超過郭子興,多次受到郭子興的猜忌,而馬秀英從中,維護朱元璋,化解猜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馬秀英將自家財產送給養母張夫人和郭子興的妾氏張氏,求她們在郭子興的耳邊多吹吹枕邊風,給乾女婿朱元璋說點好話,以彌縫裂痕,最終使得朱元璋多次化解危機,脫離困境。

最著名的就是某次朱元璋被抓後,馬秀英為了給朱元璋送吃的,硬是把滾燙的燒餅揣在胸口,悄悄送給朱元璋,結果把胸脯都燙壞了。

其次,作為朱元璋的大秘,彌補了朱元璋少文的劣勢。

但是如果說馬秀英就這點夫唱婦隨的本事,還是不足夠的。之所以叫“創業夫妻”,朱元璋南下之時,馬秀英還曾是朱元璋的貼身大秘,負責往來文書的撰寫和保管。因為負責文書,還替朱元璋籠絡了很多文人,比如著名的劉伯溫,這就彌補了朱元璋少文的劣勢。

再次,替朱元璋撫育了眾多義子,對朱元璋的事業起到了積極作用。

此外,朱元璋自己的子女先不說,光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等20多個義子的生活、教育、婚喪嫁娶,都是由馬秀英負責的,因而那些義子對馬秀英的感情甚至是要遠遠高於朱元璋的。對這幫義子義女的實際控制能力也遠遠超過朱元璋本人。而在朱元璋打天下的過程中,這些義子們立下了汗馬功勞。

最後,多次規勸朱元璋不要擾民,更不要濫殺。

馬秀英為人善良,規勸方式得體,使得朱元璋在很多決策上,放棄採用那些極端的處理方式。馬秀英死後,朱元璋內心的惡魔愈發失去了屏障,到了晚年處理任何事情的方式,都是採取成本最低的模式,直接大肆殺戮。所以越是朱元璋晚年,人們就越發懷念馬皇后。

從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即位,國號大明,建元洪武,冊封馬秀英為皇后;到洪武15年(1382年)農曆八月,朱元璋的皇后馬氏病逝,時年51歲。同年農曆9月葬於明孝陵,諡號孝慈皇后。此後20餘年時間,朱元璋再未立皇后,可見朱元璋對皇后馬氏的感情之深。

馬皇后下葬當天,大雨傾盆,蒼天為之動容。朱元璋不解其意,大怒,然而名僧宗泐一句話,解了諸厄。

“下雨天哭泣,雷鳴地發哀,西方諸衲子,同送馬如來。”

朱元璋大怒的結果,那就是要殺人。自己深愛的老婆死了,天卻下起了雨,這讓朱元璋十分煩躁。但是一代名僧宗泐的這一句話,意思就是說:“下雨就是老天爺在哭泣,響雷就是大地在哀嚎,雲端上的那些神仙都一起現身恭送馬佛爺(馬皇后)了。”

這句話在當時的人看來,並不是一句拍馬屁的話,因為馬皇后在民間的形象就如同如來佛爺。她的死是大明的損失,也是後來悲劇無法挽回時,人們深深的懷念。



炒米視角


馬皇后下葬當天,大雨傾盆,朱元璋大怒,一個和尚說了什麼話,救了大家?

  大凡開國帝后,往往少不了時人與後人評說,貴族世家出身的帝后,政治聯姻的多,比如李淵竇氏夫婦,要說感情吧,肯定是有的,卻因為各種利益,往往很有限,而如劉邦朱元璋這樣的草根帝王,他們的婚姻就沒辦法達到勳貴聯姻這樣的高度,所以,他們之間,感情反而要純粹一些,要不就是如劉邦對呂雉,在漫長的歲月裡,愛情變得稀薄只剩利益糾紛,要不就是情濃到極致轉為親情,比如朱元璋和馬皇后。感情的事情,與他人無關,不好評說,但身為古人,就要有古人的覺悟,就算咱現代人說的朱皇帝這裡那裡不好——來,告訴我們真相啊!

  咱們先來說說馬皇后下葬那天的事情,題中所寫,很明顯,是來自於明代文學家徐禎卿《翦勝野聞》一書的記錄,畫面感很強,咱們一起回顧一下:

  據說馬皇后的靈柩準備運往南京東的孝陵,那天狂風驟雨,電閃雷鳴,這樣的天氣別說下葬了,就是出行都有困難,如果是六七月還算平常,可是馬皇后下葬時節,都是九月了,很反常,很反常,朱元璋很不高興。原文如此說:“時太后既崩,臨葬日,大風雨震雷電,太祖甚不樂。”(沒有大怒,沒有要殺人。)

  朱元璋為什麼會不樂呢?怎麼能樂得起來呢?帝王也是人,也有人的感情,普通人家遇到這樣的天氣,都會心中鬱結,感覺兆頭不好,何況是朱元璋這個暴脾氣的?普通人尚且要傾盡全力想辦法,帝王朱八八自然也不例外,他讓人找來和尚宗泐,讓和尚念念經,宗泐當即念道:“雨降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一陣叨叨,天一下子竟然晴了,即“頃忽朗霽,遂啟靈輛”,朱皇帝龍顏大悅,下詔賞“賜白金百兩。”

  朱元璋龍顏大悅,是因為在他看來,他這一輩子最愛的女人,值得人天地垂淚,值得佛子迎來送往,事實上朱元璋與馬皇后,感情的確很深。

  在朱元璋眼裡,馬皇后是心裡只有他,為了給他帶吃的,年輕的時候,可以不計較自己是否被燙壞的好姑娘,是那個賣掉首飾支持自己幹大事業的姑娘,是願意跟著他爭奪天下不計橫刀立馬的姑娘,無論是當小兵,還是梟雄,還是皇帝,她心裡記著的,都是他這個人,不是他的地位與權勢,哪怕就是登基做了皇帝,她依然一直負責他的膳食,即“上凡御朕膳後必躬自省視”。她是這個世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一個,她是不可替代的,後宮佳麗三千,但是真正能和他並肩傲視天下的,有資格和他站一起的,只有她。所以,晚年的他動不動暴怒,殺人如吃飯那麼平常,但是,只要馬皇后一出馬,他立馬能停止。馬皇后一死,他悲痛之極,感慨“老身何以為懷”?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和尋常老農沒什麼兩樣,失去了你,我該怎麼辦呢?以後再遇到自己衝動時,誰來糾正自己犯錯呢?

  極端天氣下,他傷心,和尚一番言語之後,他大悅,高興的不是馬皇后死了,而是馬皇后是成了神佛了,於他而言,這個姑娘,他的女人,哪怕就是另一個世界,也該如此。

  於臣民而言,馬皇后的仁德也足以銘記在心,這個哪怕當了皇后依然能保持本心的大腳女人,很不簡單。她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真正的國母。所以,她死後,朱元璋不理朝政,制定的皇后喪儀,無人抗議。朱元璋對自己的喪事要求從簡,他交待過:“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而對於馬皇后的喪事,則延用宋朝皇后那一套體制,即:“凡內外百官,仍循以日易月之制,二十七日而除。”帝后之孝,都是以日易月,朱皇帝自己的3天釋服,馬皇后卻要27天,除了時間之外,還有許多體例,此處不一一引述,總之,在朱皇帝的心裡,在老百姓的眼裡,馬皇后,的確是聖德仁慈。(文/宛如清揚 圖/網絡)


宛如清揚


朱元璋一路從窮苦百姓做到皇帝,頭號功臣就是他那不離不棄的妻子馬皇后。一個是叫花子皇帝、一個是大腳皇后,在最是無情帝王家留下了愛情佳話。



同甘苦共患難,夫妻情深惹人羨。

馬皇后早年喪母,父親過世後就跟隨養父郭子興生活。郭子興揭竿起義以後,朱元璋成為了他的得力助手,後來一高興便把養女馬氏許給了他。

馬氏自幼聰慧機靈、略讀詩書。嫁給朱元璋後更是盡職盡責的伴其左右。

洪武十五年農曆八月,51歲的馬皇后因病離世。同年九月正準備將其下葬於明孝陵時,一場大雨不期而至。

這可惹怒朱元璋了,憤怒不已的朱元璋險些將送葬官員一行人全都處死。

雖說朱元璋脾氣屬實暴躁,但這次發火也不是沒有原因,因為馬皇后對他太過重要。這裡就給大家講幾個帝后的故事。

史書記載“初,後從帝軍中,值歲大歉,帝又為郭氏所疑,嘗乏食。後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


意思是起義之初,時運不濟。朱元璋又被郭子興猜疑關押在軍營之中,吃不飽飯。馬氏便偷偷到後廚偷來剛烙好的大餅藏在懷中前去探望。

等到給朱元璋打開時,餅還是熱騰騰的。只不過馬氏的胸前皮肉都被燙焦了。朱元璋一看甚是感動,淚流不止。

朱元璋在前線帶兵打仗期間,馬氏就號召起其他在家的婦女。帶著她們在家做飯,縫衣服做鞋子,供給前線打仗的士兵。戰士們打了勝仗,馬氏還會自己準備些獎勵鼓舞士兵 。

聰慧識大體,朝堂之事也敢直言。

從一無所有到問鼎天下,馬氏不僅將朱元璋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朝政上也是幫朱元璋少走了不少錯路。

執掌鳳印後,馬氏依然喜歡讀書,倡導後宮勤儉之風。同時也時刻不忘仁之一字。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歷史上出了名的暴脾氣。動不動就喜歡殺個大臣,馬皇后總會適當阻攔或挽救。比如野史中“一梨兩棗”的故事。

據說明朝開國之初,開國功臣之一著名謀士劉伯溫也曾在朱元璋的斬殺名單之中。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他擔心這些昔日左膀右臂構成威脅,企圖一網打盡。

可此行徑無異於暴君,馬皇后得知後擔心引起民憤。於是一次宮宴之後,馬皇后悄悄叫住了正要回府的劉伯溫,送與他一個籃子,告訴他回去再看。

畢竟,她一個婦人不便干涉朝政,只好作此暗示。劉伯溫心領神會,回到府邸打開一看,籃子中只有兩個棗一個梨。

他身為一代謀士,一看便明白了馬皇后這是在暗示他“早早離去(棗棗梨去)”。一想到當時朝堂局勢,劉伯溫不久便告老還鄉了。

雖說最後難逃一死,可馬皇后也是盡力給了他一個預防針。馬皇后自知沒辦法徹底治好朱元璋隨便殺人的脾性,只好仗著往日情分盡力阻止,好在後宮妃嬪四十餘人,朱元璋偏偏只聽她的。馬皇后病重之時,不想再吃藥,身體狀況也就越來越糟。宮中太醫也是束手無策。朱元璋看著愛妻不見好轉,氣急之下下令處死庸醫。

馬皇后見跪著的太醫們手腳發抖,連忙安慰朱元璋,讓他少動殺機,為自己積點功德。這一句話倒確實保住了這群太醫的命。

高僧一句話,殺機變生機。

得妻如此,夫復何求。所以面臨耽誤下葬的大雨,朱元璋的小暴脾氣自然噌的一下就上來了。

雖然能為之求情的馬皇后已仙逝,好在這次有位機靈的和尚。眼看眾人的腦袋命懸一線時,一位和尚站了出來,說到:

“皇上息怒,這天上下雨其實是老天爺在哭泣啊。說明馬皇后德行感動上蒼,連蒼天都為之動容,此次仙逝,皇后必定能早登極樂啊!”


此番說辭,若是別人聽了可能會以為信口開河。但是朱元璋畢竟出過家,信仰佛家之說,所以聽了和尚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於是揮一揮衣袖,不再降罪了。這時一眾人等才徹底鬆了口氣,畢竟,命保住了。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在朱元璋身旁服侍無異於把腦袋別在了褲腰帶上。所幸帝后二人夫妻情深,馬皇后不似妲己禍國殃民,幸而少了很多冤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