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醫學院校畢業生幾十萬,醫院也就三萬醫生,畢業生都去哪了?

用戶6020645478461


這個問題還可以這樣問:生物每年畢業幾百萬。世界基本都找不到工作,都跑哪裡去了?一句話:都轉行了。

醫學院每年是不是畢業幾十萬,我對這個數字存疑,不是說這個數字多了,而是你這幾十萬可能是21萬,也可能是99萬。而你說的醫院三萬醫生,這個數字也有疑問。三萬平均到每個省,大概就業人口是1000,這個比例有點問題,醫學院不可能每年就業地與1000人的。否則醫學院的本碩博畢業不是失業了大半?

首先我要說,醫學院專業很多,不是隻有臨床醫學和口腔醫學

很多人想到醫生,就以為是臨床醫生,其實醫學院培養的有醫生,更有輔助性專業,比如護理學,藥學,基礎醫學,影像學,預防醫學,檢驗學。這些專業很多畢業生不一定喜歡去醫院,比如藥學專業的畢業生,如果去三甲,只能淪為抓藥的富士康工人,不如自己去醫藥公司闖蕩,或者直接路邊開個要點,工作輕鬆又不累。

而很多專業不但可以去醫院,也可有考衛生相關的公務員啊,比如各級衛計委,各級疾控中心,這類行業公務員。

學醫很多人可以只創業,開個診所,比如學口腔的,學中醫的,開個診所,輕鬆又賺錢,不知道多爽。

醫學院就業現狀

醫學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也是一個近親繁殖嚴重的行業,當然說好聽點叫:講究傳承。所以基本上所有的醫學院,都是本地接近就業。你協和博士厲害吧,到了安徽省,說不定幹不過安徽醫科大學畢業的博士。

基本每個省總有那麼一個醫學院處於壟斷地位,這個省的所有三甲基本都是這個醫學院的畢業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團體,而且這些醫院也都是醫學的實習基地/教學醫院,所有就業都照顧自己人。

比如**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要招聘人,雖然公開是面向所有院校,實際上呢,內部規定,咱醫科大學畢業的優先,因為研究生就是這個醫院培養的,難道知根知底的不用,讓自己帶的碩士博士失業,去要別的院校?

所以你想在安徽就業,就上安徽醫科大學,想在河南就業,就是鄭州大學,想在北京就業,上首都醫科大學/北醫/協和。

舉個例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再說一次,醫學院本科生就業是比較困難的的,三甲的門檻就是碩博。下圖是同濟醫學院的就業興趣,醫學院總共畢業博士421人,碩士715人,總就業率97.71%

看就業分佈:

對比發現,博士去醫療衛生單位的有93人沒有去醫療衛生單位,碩士也是。這些碩士去哪裡呢?很多行業,不一定非要一棵樹上吊死。主要就業單位:

看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畢業生,主要都留在武漢了,在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省婦幼保健院,中南醫院,人民醫院,中心醫院,第一醫院等三甲醫院,當然去其他省市的人數比較少就沒列進來。

再比如

安徽醫科大學本科生,近2000人,700多考研,500多去醫療單位,其他人去了國有企業,三隻企業,部隊,城鎮社區等,

而安徽醫科大學研究生,去醫療單位的佔到81%,其他各行各業的都有。

基本上90%都在醫療衛生領域工作。其他到教育、科研等行業,


老鐵們,覺得有用,就點個關注點個贊


高校專業那些事


每年的醫學院校畢業生幾十萬,這個數目確實不少,但是醫院只有三萬醫生,其他的人都去哪裡了?

首先,當醫生並不一定都得在醫院,比如全國各地那麼多的私立診所,也是可以去的。而且在診所裡面的收入,並不一定比在醫院裡面的收入少,我朋友兩口子都是口腔畢業,在一個私立診所幹了三年,收入不菲,比起三甲醫院裡口腔科醫生要多。

然後,這學醫出身的,也並不一定都會去做醫生。比如我們班級裡面一百多號人,有的成了心理諮詢師,有的去做了醫藥代表,還有開藥店,還有的下海做生意,還有人開飯店,總之各行各業,大家各有選擇。

我們同宿舍的姑娘們,目前只有我還有另外一個姑娘在臨床,她們有的當了老師,輕鬆享受寒暑假,有的做了公司職員,過上了白領的日子,雖然看起來也是比較繁忙,但是應該沒有醫生這麼辛苦。

醫學院畢業,並不一定就得當醫生,怕苦的怕累的暈血的,不好好學習考不上證的,嫌棄醫生工資低想要謀求掙大錢的,覺得工作環境差怕捱打呢,人家就不打算走這一條路了。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每年醫學院校畢業生幾十萬,醫院也就三萬醫生,畢業生都去那了?

我們不是統計局業內人士,對於每年從醫學院校畢業生去向的具體數據不由得知。只知本地從醫學院畢業後有的進醫院當醫生、護士,有的自己開個私人診所,還有的到藥店去售藥或者進衛生防疾部門工作,從來沒有人找不到對口專業工作崗位。

我老婆有三個侄女,三個姐妹在醫學院畢業後全部在長沙縣工作,因為她們學的是藥劑專業,所以都在藥房售藥。大侄女已在長沙十多年了,目前雖未成家但也算半個長沙人了吧,二侄女來長沙也快十年了,成家後在長沙縣城安了家,三侄女南來北往在各地藥店打工,大前年才來到長沙某藥房上班。

一次閒聊中大侄女說在醫學院的同學大部份都去藥房上班,有部份人去醫院藥房上班因工資太低了,辭職後又去私人藥房打工。

有些人說從醫學院校畢業後從事不對應的工作,這也沒辦法呀,畢竟全國每年從醫學院校畢業出來那麼多學生,不可能人人都去當醫生吧。有些有背景的學生當然極易被安排進醫院工作,其他的不太容易,除非自己有特別的專長或且從大專院校畢業。假如條件允許,在街道、農村開辦個私人診所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茶油師


首先,醫學院出來的畢業生不一定都是醫生,醫學院一般都設有醫學系、藥學系、護理系、醫技系等等。培養出來的,除了醫生,還有藥師、護士、醫檢師、康復師等等職業的人才。

其次,很多人畢業出了社會,從事的職業不一定跟職業相關,就像我吧,讀的是新聞專業,從事的卻是管理工作。我有個朋友以前也是臨床專業的,現在從事的是外資企業的行政工作。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機遇與命運。學校學習的只是基礎,只有進入社會後,才是真正的起點,這時候開始學的東西才是最實用的。

所以,一些進入社會後,仍不忘充電的人,往往會越混越好!


湛江吳志賢


因為在醫學院讀了8年的書,又經歷了3年的規培,我就從自身的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您說的“醫院只有幾萬醫生”,其實在大多數人眼裡,在門診坐診的,在住院部管床的,會看病的,治病的才是醫生。這些會看病的醫生基本都是臨床醫學出身,但是臨床醫學專業只是醫學院校其中的一個專業。

在醫學院裡還有其他很多專業:

比如藥學系: 畢業後可以去大型醫藥公司;可以去醫院的藥學部;可以繼續讀博深造以後搞研究、留院當老師等等。

比如法醫學專業: 就業方向基本是在公安、政法機關、司法鑑定機構和保險公司從事法醫學檢案鑑定工作。

比如檢驗學專業: 可以在醫院檢驗科;也可以去公司從事檢驗的工作。

比如基礎醫學專業: 從事基礎研究,以後可以留校當老師,或者進醫院當研究員。

比如預防醫學: 以後可以做研究;可以去疾控中心之類的地方;

比如護理學系: 在醫院從事護理工作,雖然在醫院工作,但並不是醫生。

……

所以,醫學院校每年畢業幾十萬人,但是實際上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就沒有那麼多人了。

二、就臨床醫學專業來講,因為學醫週期很長,最基本的本科5年+規培3年;更別提本科5年+學碩3年+規培3年;本科5年+專碩3年;或者再繼續讀博士,又是3年。三年三年又三年……所以學臨床醫學的同學可能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產生了厭倦,或者發現自己不適合做醫生,就索性一畢業就轉行了。

比如最近大火的《哪吒》的 ,他就是華西藥學院畢業的,直接轉行了(他還不是臨床專業的,是因為個人興趣愛好轉行。大家可以想想比藥學專業更辛苦的臨床專業,專業人才的流失率可能會更多);

還有我身邊就有好幾個,臨床專業本碩博出來的非常優秀師姐,直接去了大型醫藥公司做醫學顧問去了;還有一個臨床專業的博士師兄,去了丁香園做程序員(因為感興趣,編程是自學的)。

……

所以臨床醫學專業的人轉行的比率也不少。

因此,綜合起來就產生了這樣一種狀況。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點贊後轉發;

如果您有任何疑問,請關注後留言。


醫生阿丹


基本上都被淘汰了

就談談中醫吧

我本科時候一個班45人

針推班哦

國家重點學科

能熟練針灸的就我一個

能熟練推拿的有兩個人

你說他們畢業了敢從醫嗎

最後大部分考研

我覺得他們學術可以

談到治病就差太遠了

還需要好多年的學習

反正中醫教育我覺得很失敗

可能在培養中醫的掘墓人吧

沒有中醫思維

不斷的在被西化

沒有古文功底

壓根汲取不到能量

沒有哲學思想

成不了名醫

中醫成長難

有的考到中醫學也不是自己意願

轉行的轉行

有的考個編制混日子

現在真正從事中醫的也就6-7個人



驢兒笑


現在專業不僅是最容易掛科的專業,最難的專業,找工作也是一大愁事!因為現在學醫的學生真的太多了,已經大大超過了崗位需求。醫學生出了醫院,其他的大部分去了私人診所、藥房,還有很大一部分就直接轉行了。

第一:社區衛生院,藥房是醫學生經常工作的地方,一些家裡有礦的同學,還可以自己經營一個連鎖藥房,開一個小小的診所。

第二:考研或考博:讀研讀博之後,競爭力會大大增加,要想之後有一個更好的平臺讓自己大展拳腳,那深造是必須的。特別是外科醫生,本科學歷根本沒用,都要讀到醫學博士才行。

第三:醫藥代表、醫藥銷售。醫藥銷售這個行業可不是普通的銷售能夠勝任的,得有專業基礎,並且這個行業待遇優,做得好的月入2W+。因此也有部分醫學生畢業後從事這一行。

第四:轉行的。這個就太多了,有去學校當老師的,也有考公務員的等等。


小蘇說教育


事實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醫學編制太難考,而同工不同酬的“臨時工”,並不是這些畢業大學生的目標工作。對於醫學生來說,從學校出來後,就業是一個大問題。除重點學校的學子就業相對簡單外,其他畢業生想就業就非常難了。

所以為了提高就業競爭力,許多學生寧願頂著壓力去考研,但普通家庭的醫學研究生想要對口就業又談何容易呢。面對有限的崗位編制,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一個比較客觀現實的問題。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初讀醫學院並不是自己的初衷。由於這是一個受歡迎的專業,所以必然會有許多學生盲目地填上了“隨機”的志願。有一些則單純是因為家裡人希望自己成為醫生,從而選擇進入醫科大學。

但進入學校後,很多人發現醫學內容十分困難枯燥,而自己本身就沒有什麼興趣。久而久之,成績跟不上,順利畢業已是僥倖,就業狀況就不用多提了。

第三個原因就是基層醫療就業對這些畢業生沒有吸引力,他們更向往的是城市的中大醫院。所以他們並非不能找到工作,只是他們並不願意下基層而已。當然下基層是比較辛苦的,這些大學生不願去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說到底,這個跟基層待遇跟不上也有很大的關係。

進大醫院又不可能,進鄉鎮醫院又不甘心,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前提下,所以大批醫學生寧願改行了。那改行去哪裡了?具體不知道,除了自己開診所外,反正賣藥、賣房、銷售、司機、做小生意甚至美團騎手都有了。

另一方面:

儘管醫學畢業生仍然大都選擇了醫療相關工作,選擇了醫療單位和醫生這個職業,但就業不均衡問題愈發凸顯——大醫院人才需求飽和,基層少人問津。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金昌曉表示,他們醫院每年要招五六十人,但應聘的畢業生有幾百人。“在這種激烈的競爭下,最後進入我們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80%都是博士畢業生,因為他們有一定的臨床經驗,能夠很快參與科室工作。”他說,大醫院只要碩士和博士,全國大都如此。

高質量的醫學畢業生都往大醫院和大城市擠,而普通的醫學畢業生去往小城市、小醫院等基層,更多是出於“無奈”。根據北京大學人文研究院一項針對380名醫學本科生的就業意願調查顯示,八成醫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願意去基層的不足兩成。大城市的大醫院根本不缺人,是農村缺,基層缺,而且問題很嚴重。

多年以前,醫學生都是以進公辦、進三甲為奮鬥目標。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下公辦三甲的人才缺口已經難以容納如此龐大的醫學生群體,但醫學生的擇業選擇尚未變化。

據某調查顯示,直接有意向選擇民營醫院就業的醫學生只佔樣本人群的1.2%,而傾向於在公立醫院就業的高達88.5%,可見絕大部分醫學生的就業首選目標就業單位仍為公立醫院。與此對應的是,國務院、衛生計生委多次出臺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辦醫,大量民營醫院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他們苦覓人才不得。


一天兩條


確實,從統計數字上看,每年全國的醫學院畢業生的數量確實遠遠超過醫院新增就業的醫生數量。這樣的現狀其實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 醫學院有很多細分的專業,真正最終的就業方向是做醫生的專業主要有:臨床醫學、口腔醫學、醫學影像學、檢驗醫學、中西醫結合專業等;而有大量的專業,其未來的主要就業方向並不是醫生,而是研究員、管理人員、教師或技術人員,比如:預防醫學、公共衛生學院、醫院管理學院、法醫學、生理學、病理學、組織胚胎學、藥學等等。這些專業的學生也包括在這幾十萬的行列中,他們本身的主要就業方向也就不是醫生;


  • 隨著研究生招生人數的不斷擴大,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數量也不少。其實學醫的,尤其是學臨床醫學未來想做醫生的,很大一部分都不滿足於本科學歷,而是會追求更高的學歷。在211水平的醫學院校中,基本上,一屆臨床醫學的本科畢業生,幾乎有接近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比例有機會被推薦免試碩士研究生,而另外還有至少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的學生會通過全國研究生考試讀研。也就是,在這些學校中幾乎接近一半的本科臨床醫學生會進入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階段,而不會直接就業成為醫生;

  • 如今的就業選擇面越來越廣泛,人才也再不僅僅侷限於某一種單一的職業生涯和模式,不少的醫學生也大膽地嘗試不同的職業規劃路徑,例如,向生物醫藥企業的管理職位發展,或是從事民營醫療機構的管理工作,也有做互聯網醫療工作等等,多元化的職業發展路徑也使得一部分原本打算當醫生的學生最終轉型向其他工作崗位發展。


家有好醫


話說每年學醫的畢業生很多,但是醫院醫生並不多這一個問題,其實我們應當從多方面去看待。



首先,學醫的學生一般本科畢業後都會考研讀博深造。醫生這個行業對技術專業度要求非常高。像一些大醫院的教授主任之類的人員都是博士學歷,大多出國進修過。如果你的技術和經驗還有學習背景不達標是很難成為教授級別的。像華西這種大醫院博士後比比皆是。所以,很對人在畢業後都會選擇深造,或在國內有名研究所,或在國外有名導師第下。



再者,現在的醫院很多的。除了公有醫院,私營的也有很多,這就使得醫生的缺口很大。由於當前科技工業發展迅速,使得環境空氣汙染日益嚴重,人民的體質一年不如一年,這個也催生了很多醫院的成立。醫院多了自然就消耗了畢業生源。

現在比價火的口腔醫學,很對畢業生出來都自己開診所,現在大街上看到最多的就是口腔診所了吧。所以,這裡就會是的極大部分學習口腔醫學的進行創業。而且開一個診所都會是幾個人合夥,大都是同學呀,師姐師姐師弟之類的,這樣又為醫學院畢業生創造了個好的出路。



所以,我的個人觀點是。當前的社會發展遺留下了人們身體素質降低的詬病,催生了醫生這一職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醫學院學子就業機會,滿足了巨大的人員出入口。再者,我們這個世界又離不開醫生,小到小病感冒,大到晴天霹靂的大病,這些都在為醫生這個職業默默地助攻。所以,醫學院生源再多也有消耗完的時候。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