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對外開放新模式

境外經貿合作區——中國對外開放新模式

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國家“走出去”戰略指導下,尤其是在近幾年“一帶一路”建設倡議感召下,國內一批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順應經濟全球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潮流,在有關國家投資建設或與所在國企業共同投資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完善、主導產業明確、公共服務功能健全的產業園區,推動了中外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發展,為當地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和稅收,加快了發展中國家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總數達到113家,累計投資超過400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超過30億美元。同時,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立,也促進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形成了對外經濟政治外交新局面,探索出對外開放新途徑、新模式,不僅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也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和中國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提供了新啟示、新經驗。

境外經貿合作區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配套,是帶動中小企業集群式“走出去”的成功模式

產業發展不僅需要具備競爭力的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還需要具有競爭力的產業配套環境,大企業規模大、人員多、綜合實力雄厚,自身可以形成研發、製造、銷售、物流等內部產業鏈條,形成良好的產業配套小環境。但中小企業由於實力較弱和各種條件制約,往往只能專注於產業鏈條的某一環節,需要與其他上下游企業共同形成產業生態,才能生存發展,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當地產業配套不完善,因此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面臨巨大困難,常常由於難於在當地找到理想的產業而夭折。

境外經貿合作區有效解決了中小企業對外投資產業配套難題。園區經營管理者往往在園區設立之前就提前進行產業規劃,並承擔了招商引資職能,為入園企業提供上下游配套,進而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產業集群,對園區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比如,泰中羅勇工業園以“為中資企業搭建平臺,鼓勵中資企業抱團出海”為出發點,目前已吸引128家企業入駐,入園企業投資規模達到35億美元,入園企業從單打獨鬥走向合作共贏的產業鏈合作,形成了可持續的產業生態環境,有效降低中小企業“走出去”的門檻、風險、成本。廣西農墾集團在印尼設立的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有限公司,對投資入駐企業實行從入駐前到投入生產“一站式”服務,提供從投資前商務考察、投資環境分析、優惠政策諮詢以及入區企業註冊手續等具體事項服務,幫助入區企業辦理廠房建築許可、施工許可證,規劃安排廠房施工招投標進程、廠房建成後的驗收執照等;為入區企業提供招聘當地員工諮詢、員工崗前培訓以及協助辦理勞工證等服務。先期入駐園區企業,尤其是一些龍頭企業,在自身進行投資的同時,也牽線搭橋、呼朋引伴,結伴集聚,自然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中策橡膠在入駐泰中羅勇工業園之後,吸引了一批在經營上有關聯的上下游企業進入園區。

境外經貿合作區複製了中國產業園區成功經驗,營造了良好的企業海外發展小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長期高速發展以及不斷轉型升級,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實施一條成功的園區發展戰略,建立了大量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各類功能區。作為發展中國家,從整體上看,中國的營商環境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但集中優勢資源在一定區域內實施優惠政策,集聚要素資源,優先開放開發,在小範圍內率先打造一流的基礎設施和政策政務環境,形成產業集群和規模經濟優勢,可以形成產業發展高地。這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成功經驗,目前中國已通過境外經貿合作區這一載體成功地把園區發展經驗,結合各國實際情況和具體要求,複製推廣到更多國家,使各國能夠分享中國經驗,在經濟發展中少走彎路,在發展中國家總體較弱的營商環境中形成了相對良好的小環境,推動經濟加快發展,大大縮短了各國工業化、城市化和國際化發展進程。

一是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境外經貿合作區通常位於交通便利之地,離市場中心、機場、港口、高速公路比較近,甚至在兩國或多國交界處,確保其市場腹地廣闊,比如中白工業園、羅勇工業園、西哈努克經濟特區等。從基礎設施條件看,大多比較完備,既能夠滿足入區企業提供基本的基礎設施條件,比如水電路氣等,也能提供技術含量較高的基礎設施條件,比如通信、互聯網服務等,還可以提供一些生活配套服務基礎設施條件,比如教育、醫療等。

二是為入園企業提供優惠政策。通過中國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東道國一般都會為合作區提供較好的稅收、土地、用工、資金扶持等方面的條件。比如在中白工業園,白俄羅斯政府為園區不僅提供了良好的區位和充足的土地,還出臺了相應政策,為工業園開發建設制定了專門的法律,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是為入園企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土地等資源,發展潛力和投資潛力巨大,但不少國家也存在清關慢、水電供應難、政府管理和服務效率低下等問題。境外經貿合作區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提高管理效率,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完善公共服務,幫企業發揮優勢,補足了東道國中管理和服務方面的一些短板。

境外經貿合作區帶動了國內產品出口,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發展

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立,使中國企業不僅降低了生產經營成本,還帶動了國內產品出口,通過境外經貿合作區所在市場輻射周邊國家和地區,擴大了市場影響力,促進中國企業成功開拓國際市場。

一是境外經貿合作區可以有效疏解國內產能過剩壓力,規避國外貿易壁壘,促進中國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投資方紅豆集團負責人認為,選擇柬埔寨主要基於其良好的投資環境及巨大的發展空間。柬埔寨勞動力成本較低,2018年柬埔寨最低工資標準為170美元/月,加上各方面福利約為200多美元/月;同時,柬埔寨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一方面東盟成員相互之間零關稅,進入柬埔寨就等於進入東盟,另一方面柬埔寨作為欠發達國家,可享受歐美等發達國家給予的特殊貿易優惠政策及額外的關稅減免優惠。越南龍江工業園的建立為中國企業優化產業佈局,規避歐美國家貿易壁壘、減少貿易摩擦,充分利用國外原材料資源、帶動國內出口,為國際產能合作作出了貢獻。例如,四川通威公司利用越南魚粉、玉米等原材料,生產畜牧業飼料並在當地市場銷售,很好地利用了當地資源和市場,優化了產業佈局;廣東佛山廣上不鏽鋼公司是生產加工不鏽鋼管產品的高能耗金屬加工企業,該公司投資龍江工業園後,產品可順利出口歐盟、土耳其市場,不受反傾銷貿易壁壘影響;為充分發揮越南及湄公河流域的巴沙魚原材料等優勢,四川重慶禾康公司在龍江工業園進行投資,工廠主要加工成魚油、高級食用明膠等產品再出口返銷中國,該投資項目的成功也帶動了當地巴沙魚養殖產業鏈的發展;生產電腦支架的寧波樂歌科技公司把國內的鋼材、塑料等出口到越南後,在龍江工業區進行加工成成品再出口歐美市場,有效規避了貿易壁壘。

二是境外經貿合作區發揮了貿易投資相互促進效應,帶動了國內產品出口,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由於塔吉克斯坦尚未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但其礦山開發在“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的帶動下迅速發展,園區設備、配件基本由中國進口,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消耗型備品備件也由國內供應。因此,中塔工業園區的建立也帶動了國內礦山設備及其零部件出口。烏茲別克斯坦鵬盛工業園自建園以來,園區建設、生產所用物資絕大部分進口自中國浙江,累計帶動中國出口約2.2億美元。一些當地優勢產品,比如皮革、銅製品、寵物食品、腸衣等也通過園區企業出口到中國,瓷磚、水龍頭閥門等還出口到周邊國家和地區,出口總額累計約1.9億美元,為兩國經貿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是境外經貿合作區拓展了中國企業的市場空間,擴大了中國產品的國際市場影響力。江西(馬來西亞)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位於馬來西亞東馬沙撈越州首府古晉,周邊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文萊五國大市場,對農產品、食品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沙撈越地區還是清真食品認證發源地,清真食品消費者高度認可原產於此地的各類食品,在園區大力發展農產品、清真食品國際貿易得天獨厚;馬來西亞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也被各國普遍認可,原產於此地的商品出口歐美市場,在關稅、技術標準等方面享有優惠。匈牙利地處中東歐中心,中匈寶思德經貿合作區、匈牙利中歐商貿物流合作園區的建立,可有效輻射周邊一千公里範圍市場;在進出口貿易上與國內相比時間短、速度快、週轉次數多,尤其匈牙利在歐洲屬申根國家,貨物一旦進入匈牙利,就可隨之輻射歐盟。因此,合作區的建立加深了中國與歐洲的經貿合作。再比如,白俄羅斯是歐亞經濟聯盟的成員國,地處歐洲腹地,位於歐亞經濟聯盟和歐盟的交界地帶,是“一帶一路”通往歐洲的門戶,每天有12列往返的中歐集裝箱班列過境。中白工業園入園企業的產品可以免關稅銷往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市場,涵蓋人口總數超過1.7億。

境外經貿合作區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社會發展,強化了中外關係,成為經濟外交新模式

境外經貿合作區是在中外雙邊在自願基礎上建立的,適應了東道國經貿發展和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需求,使中外雙方同時受益,充分體現了工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踐行了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奮鬥目標,受到國際社會的讚譽和東道國的歡迎。比如,尼日利亞萊基自貿區契合了中尼兩國深化經貿合作的需要,一方面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正在尋求經濟多元化和加快工業化進程,另一方面中國正在積極深化經濟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兩國經濟領域合作潛力巨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拉加德認為,中資企業在埃塞俄比亞的投資創造了很多就業崗位,提升了當地工人的技術水平,幫助埃塞對外貿易可持續發展和經濟轉型。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預測部負責人哈立德·侯賽因認為,埃塞俄比亞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包括投資增加以及國內工業園的建設。

一是境外經貿合作區推動了東道國產業轉型升級。合作區建設有力地推動了東道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特別是農業、輕紡、家電、鋼鐵、建材、化工、汽車、機械、礦產品等重點產業發展和升級,有效地促進了東道國經濟發展。莫桑比克—中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為當地農民提供的玉米種子,種植後每畝玉米棒的鮮重達到2000公斤,品種味道好,深受市場歡迎;番茄畝產量達到4000公斤;辣椒畝產量可達到4000公斤;大白菜畝產量達到10000公斤,均高於當地蔬菜產量,帶動當地農民提產增收;帶動當地農戶種植優質稻5000公頃。園區還選取符合條件的莫桑比克農民進行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整田、播種、水肥管理、機插機收操作技術和農機維修技術等。承建贊比亞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的中國有色礦業集團為當地員工提供各類教育與培訓機會,通過短期培訓、手把手傳授、高級進修、學歷教育和選派員工赴中國學習等多種方式,提升本地員工的專業技能。埃及蘇伊士經貿合作區、埃塞俄比亞東方工業園、尼日利亞萊基自由貿易區等這些境外經貿合作區都有力地推動了東道國工業化進程和相關產業發展。烏茲別克斯坦鵬盛工業園充分利用當地優勢資源,結合中國成熟的技術和裝備進行生產。其中,瓷磚、水龍頭、衛浴、寵物食品等產品替代了部份進口產品,填補了本地製造業乃至中亞地區的空白,使得產品市場價格大幅度降低,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社會穩定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二是中資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中資企業主動參與公益活動,為東道國捐助資金,贏得了廣泛讚譽。《中國“一帶一路”境外經貿合作區助力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88%的中國境外經貿合作區要求其公司為當地僱員提供社會和健康保險並確保工作安全,93%通過入區企業僱傭當地員工的方式加強與社區的聯繫,79%向當地社區的發展項目捐資。贊比亞的公共基礎設施比較薄弱,中國有色集團在中國經濟貿易合作區基建投資約2億美元,建成園區及生活區修建道路20公里、超過6000平米的辦公設施、53000平米的標準廠房、17000平米的住宿設施和酒店服務區。中國援助的中贊友誼醫院佔地面積6公頃,24小時開診,醫療設備齊全,平均日門診量達180人次。年門診量已經達到60000人次。近幾年來,合作區不斷加大對醫院的資金投入,先後引進了核磁共振、體外超聲碎石機及數字X光機。中贊友誼醫院的先進性成為同行業的風向標。

三是境外經貿合作區還促進了東道國可持續發展。一些合作區在環保、節能、清潔能源、扶貧等可持續發展方面作出了成績,為東道國有效落實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積極貢獻。比如,中國·越南(海防—深圳)經貿合作區規劃建設融入了高端產業園區的設計理念和時尚元素,突出綠色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產業發展定位以輕工製造為主,重點引進有品牌知名度、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科技企業。

四是有些園區還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通過促進產城融合,提高當地民眾福利和社會發展水平。中資企業建設的萊基自由貿易區園區總體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產業定位是重點發展以裝備製造、通信產品為主的高端製造業,以交通運輸車輛和工程機械為主的產品裝配業,以商貿石油倉儲物流為主的現代物流業,以旅遊、賓館酒店、商業等為主的城市服務業與房地產業。先導產業為商貿會展物流業,優勢及基礎產業為產品加工製造業,支柱產業為房地產開發業,配套產業為金融、休閒旅遊等其他城市服務業。園區功能定位是,拉各斯都市衛星城、充滿活力的商貿城、現代化的工業新城和環境優美的宜居城。

總之,境外經貿合作區的建立促進了中外雙邊經濟、政治、外交關係發展。通過合作區建設,有關國家從中更多瞭解到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理念和模式,成為借鑑“中國經驗”的重要途徑,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和相關國家的認同與歡迎。

(作者單位:劉英奎,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投資研究部主任、研究員;王雙,山東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