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腦”教材將鴉片戰爭變“貿易戰”香港校方承認老師失誤

“洗腦”教材將鴉片戰爭變“貿易戰”香港校方承認老師失誤

網上流傳一份來自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中史教材,竟指鴉片戰爭源於兩地出現政治、貿易體制和司法制度衝突,市民看後無不嚇驚\\網上圖片

網上流傳一份來自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的中史教材,竟指鴉片戰爭源於兩地出現政治、貿易體制和司法制度衝突,隻字不提英國大量輸入鴉片令中國大量白銀外流、鴉片毒禍令中國人沉淪,反指中國“傲慢”,疑將戰爭合理化,令人震怒。校長陳偉佳向《大公報》證實該閱讀材料由校內老師所制,承認老師在處理伸延閱讀材料時有不足,引起家長及公眾誤解,會嚴肅跟進。\\大公報記者 紫 菀

涉及的中國歷史科九年級閱讀材料《為什麼中英爆發鴉片戰爭?》近日在網上流傳,全篇隻字不提英國大量輸入鴉片令中國大量白銀外流、鴉片毒禍令中國人沉淪,反指中國“傲慢”,將戰爭化為兩地政治、貿易體制和司法制度衝突,市民看後無不嚇驚。

市民怒問:鴉片去了哪裡?

有人留言怒問“鴉片戰爭裡的鴉片呢?”Vicente Lee留言表示以前學的是英政府因中國禁鴉片而開戰,看到這份教材後慨嘆:“我會考A level中史都攞A、而家再考可能F。”

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陳偉佳校長表示,經向該校科任老師及相關同事瞭解,涉及的閱讀材料,屬於教科書以外的額外補充材料,讓同學從多角度甚或相反角度換位思考,以立體化地瞭解歷史事件,老師會在課堂上引導同學討論。

陳校長說,老師在處理伸延閱讀材料時確有不足的地方,對解說及運用可以進一步優化,因此引起了家長及公眾的誤解,校方會以專業的態度嚴肅跟進相關事宜。陳偉佳重申,平日的教學會按教科書內容及歷史科教材教導學生有關史實,例如這個題目也有教授鴉片在戰爭中的角色及鴉片的禍害及影響,沒有偏離歷史事實。

教評會:換位思考非如此

教評會主席何漢權表示,“無徵不信,孤證不立”,單面敘述當時中國之腐敗,卻不提19世紀之大英帝國的霸道、東印度公司之橫行、重商主義之貪婪、殖民主義之跋扈,試圖得到“中國被打是理所當然”的結論,“不是這樣換位思考”,他認為歷史科在整理文件、文獻上有嚴格的要求,不是提供如此單薄的材料,將一些講述“中國如何黑暗”的個人看法放進教材內,這樣實在有欠專業。

教育局表示,已初步向學校瞭解情況,該校表示有按課本教授鴉片戰爭的歷史,包括西方向中國銷售鴉片的禍害;而網上流傳的資料則為額外閱讀材料之一,旨在讓學生參考不同的看法,立體地瞭解歷史事件。

教育局重申,整全的教學材料,以及教師如何使用有關材料引導學生作客觀分析及多角度思考同樣重要,對於學校教學的評論亦應基於較全面的事實。

話你知:林則徐銷煙 英發動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以前,白銀不斷地從英國向中國輸出,為了扭轉這種逆差,英國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獲取暴利。鴉片貿易令不少中國人成了癮君子,中國大量白銀外流,禁止販賣和吸食鴉片禁之不絕,導致國家財政拮据,百姓生活惡化。清道光皇帝遂於1838年底決定嚴禁鴉片,欽命大臣林則徐南下廣東銷煙,他迫使以英國為首的外商繳出大量鴉片,並於虎門全部銷燬。

禁菸運動激怒英國政府,1840年6月派遠征軍到達廣東封鎖珠江口,主力則於七月攻陷浙江定海,其後抵達天津海口,直逼北京。

英軍向中國遞交了首相巴麥尊的函件,其中五分之三的篇幅是對林則徐禁菸運動的指控,其餘則要求中國割讓土地、賠償軍費和煙價等。

道光帝將林罷免,但英軍突然重啟戰事,中國節節敗退,結果中國只好議和。

中國並於1842年8月29日被迫與英國政府代表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包括將香港島割讓與英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