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網絡上受歡迎的總是“陰謀論”,覺得什麼都應該是“背後有鬼”,所以在空襲珍珠港這個事情上很多網友還是傾向於美國所謂的“苦肉計”。但是這些所謂“苦肉計”很多方面是經不起推敲的,或許說美國人當時確實是在等一個參戰的機會,甚至說確實嗅到了日本會在太平洋進行一系列大規模軍事行動,但是突然造成這麼慘重的傷亡和損失確實是美國沒有預料到的。

大家總是站在現在的立場以及已知戰爭結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但是美國人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假設美國是真的搞“苦肉計”,但是1941年的美國人知道後來自己會在什麼時候翻盤嗎?對當時的美國來說搞這麼大的“苦肉計”完全是在進行一場沒有未來的豪賭,只要稍有差池就有崩掉整個太平洋的危險。我們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某國想要教訓日本,但是沒有理由,為了達成目的搞一個苦肉計,先讓日本先把某國在太平洋方向的三大艦隊主力全部消滅,然後以這個藉口參戰???這不是“苦肉計”,這是腦子有問題,為了找藉口參戰先讓對方把自己的主力幹掉??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正在遭受空襲的珍珠港


我們把這個問題談的具體一點:

第一個問題:航空母艦到底在哪。

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一共擁有3艘航空母艦

CV-3“薩拉託加”號:1941年1月返回美國本土西海岸大修改造。1941年12月7日當天還在聖迭戈接收艦載機大隊。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第二天)啟程開往珍珠港,12月15日抵達珍珠港。當時“薩拉託加”號還搭載了部署在瓦胡島的陸戰隊VMF-221中隊14架F2A戰鬥機。

CV-2"列克星頓”號:1941年12月5日前往中途島運送陸戰隊VMSB-231中隊18架SB2U俯衝轟炸機。12月7日當天“列克星頓”號位於中途島東南500海里處。

CV-6“企業”號:1941年11月28日前往為可到運送陸戰隊VMF-211中隊12架F4F-3戰鬥機。12月7日當天“企業”號距離珍珠港80海里。但是我們要注意:“企業”號原本計劃於12月6日(最晚7日)返回珍珠港,只是因為半道遇到風暴減速航行(總不至於美國人的苦肉計連風暴都製造出來了吧)。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1941年在聖迭戈的CV-2“列克星頓”號航空母艦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1934年CV-3“約克城”號航空母艦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1939年CV-6“企業”號航空母艦

所以很顯然,美國對於太平洋艦隊的航空母艦調動並不是刻意為了規避所謂“日本空襲”,甚至如果按照美國的正常計劃,空襲珍珠港時“企業”號應該在港內遭到轟炸才對,風暴幫“企業”擋了一槍而已。至於“薩拉託加”的調動是在11個月前的事情,當時日本連珍珠港計劃都沒制定出來。而"列克星頓”號的出港完全是因為“企業”號可以在6號返回珍珠港,這樣就能保證珍珠港內有1艘航空母艦可以隨艦隊調動。問題就是出現風暴上,這導致“企業”號回港了耽誤了半天的時間才導致了珍珠港內出現了航空母艦的短時間空缺,而日本空襲時剛好遇到了這個空缺,所以造成了“美國把航母刻意調走”的錯覺。

第二個問題:珍珠港事件時航空母艦到底是什麼地位。

很多朋友看到了二戰的中途島海戰、萊特灣海戰、馬里亞納海戰還有二戰後大大小小的局部戰爭和衝突,知道航空母艦是艦隊的核心。然而珍珠港發生的時間是1941年年底,在那個年代航空母艦並不作為艦隊核心來使用,戰列艦仍然是大艦隊作戰的主力,所以根本不存在美國將作為“主力”的航空母艦提前調走用於反攻這種說法。

從1936年-1940年期間,美國批准了2艘“北卡羅來納”級、4艘“南達科他”級6艘“衣阿華”級共12艘戰列艦的建造計劃。而同期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只有6艘,數量只有戰列艦的一半。雖然美國在1940年6月批准了《海軍擴軍法案》並在1941年多次追加包括11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在內的艦艇建造數量,但是至1941年12月7日時,美國海軍的現役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數量為17:7,正在建造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為15:11。也就是說當時美國仍然以戰列艦作為海軍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不是航空母艦,至少沒有明確航空母艦一定會作為艦隊核心。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至空襲珍珠港時美國海軍現役及正在建造的艦艇數量

而在20年代-40年的幾次“艦隊問題”演習中得出了一些對航空母艦比較“不友好”的結論,這體現了當時美國的“航空兵派”和“水面艦艇”派之間的一些矛盾。比如1928年“艦隊問題9”演習

“航空兵已經在艦隊裡找到了位置,其角色的重要性也毋庸置疑,但是關於‘艦問九’的分析尚無力動搖以下結論:戰列艦才是海軍命運的終極裁判者。”

1930年“艦隊問題11”演習

“雖然空戰技術的進步和空中艦隊的優異性能在剛剛結束的演習體現無疑,海軍軍官們仍指出,厚甲重炮的戰列艦,這種唯一能夠在給予打擊的同時承受住打擊的軍艦,仍是艦隊的中流砥柱,她們在未來多年內將一直存在,除非因為國際條約而在萬國海軍中一同廢止。”

雖然從1929年的“艦隊問題9”演習成功讓航空母艦從僅僅作為偵查輔助工具走上了前臺,也開始出現航空母艦獨立作戰演習的幾次嘗試並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演習結果。但是考慮到早期航空技術的不足,技術性能落後的艦載機在30年代早期並不能對戰列艦構成致命威脅。而且當時僅有的3艘航空母艦在數量上也夠不成對戰列艦編隊的壓倒性優勢。

所以一些技術上的問題、航空母艦如何編隊問題、兩派的思想理念鬥爭問題,直到1937年“艦隊問題18”演習中還是將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組成一個捆綁編隊的“半特混艦隊”。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1929年美國僅有的3艘航空母艦:“蘭利”、“列克星頓”、“薩拉託加”

雖然到1941年美國下了11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訂單,但是考慮到當時戰列艦訂單也增加至15艘,所以只是認為航空母艦訂單數增加一方面是平衡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數量、另一方面是美國意識到與日本在航空母艦方面可能會出現軍備競賽的下風。

所以11艘“埃塞克斯”的訂單這並不能證明美國當時已經將航空母艦正式確立為海軍的主力和核心。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CV-9“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 1942年12月服役

從造價來看,1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造價只有“阿拉斯加”大型巡洋艦的51%,是“蒙大拿”級戰列艦的19%,僅與“巴爾的摩”級重型巡洋艦造價差不多。但是如果美國早早的將航空母艦作為核心,那麼有了“物美價廉”的“埃塞克斯”後為什麼還要堅持要將“阿拉斯加”完成建造?

而“蒙大拿”的建造計劃也一直堅持到1943年才正式取消?這從側面印證了美國至少在1941年甚至是1942年初期一直沒有確立航空母艦為核心的問題。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被取消的“蒙大拿”艦模型

所以我們說,在1941年的美國海軍中,航空母艦至少不作為艦隊的核心存在且當時的戰列艦地位確實要高於航空母艦。如果要珍珠港時確實要調走主力的話,那麼應該也是將戰列艦調走而不是航空母艦。

所以將“航母不在港內”就斷定是美國故意調走的這個結論顯然是不對的,這與當時美國的海軍的思想存在矛盾。

第三個問題:如果這是美國的“苦肉計”代價有多大

其實核心問題已經討論完了,但是我們再繼續從這個“苦肉計”到底有多“苦”進一步認證這個問題的正確與否。

實際上,在1941年12月7日空襲珍珠港中一共有8艘戰列艦,其中“俄克拉荷馬”、“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西弗吉尼亞”、“內達華”被擊沉;“馬里蘭”、“田納西”中等傷害;“賓夕法尼亞”輕傷。這樣看來當時在珍珠港內的戰列艦無一倖免,“亞利桑那”和“俄克拉荷馬”是永久性損失,其他的戰列艦雖然也開始維修和打撈,但是最快的也是1942年才重新投入服役。也就是說在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是沒有主力使用,只能利用當時僅有的4艘航空母艦(由大西洋艦隊調來“約克城”號進行補充)維持太平洋地區的局勢。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遭受攻擊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 該艦陣亡官兵1147名 永久沉沒

除了8艘戰列艦的全部受傷或沉沒之外,太平洋艦隊還損失了超過2500名經驗豐富的官兵,這是一筆更大的損失。也就是說美國這是拿自己的在太平洋上的全部“家當”在給日本當“誘餌”,這可能嗎?如果美國想要參戰的話那麼更應該的是把自己的主力保留下來而不是給日本“送人頭”,在之後的珊瑚海海戰中美國還將“列克星頓”號航空母艦損失,這就等於當時太平洋上只剩下3艘航空母艦可以使用,面對擁有至少10艘艦隊級航母、11艘戰列艦的日本聯合艦隊很有可能把自己輸掉。這種“苦肉計”未免也太“苦”了吧,已經與“參戰”的意圖向背,如果連主力的送掉還美國人還打什麼呢?在1941年敢主動放棄戰列艦那麼美國人可能是真瘋了。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遭受重創的“列克星頓”號

其實美國想要參戰沒必要將自己的胳膊“砍掉”,這個代價太大了。參考美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無限制潛艇戰”和美西戰爭“緬因”號裝甲巡洋艦在哈瓦那沉沒,其實對美國來說想要參戰藉口不必於這麼的“興師動眾”,這簡直就是在拿自己在整個太平洋的利益當藉口。貢獻出2艘戰列艦甚至重巡洋艦以及幾百名官兵就足夠讓美國對日全面開戰。

珍珠港是美國的“苦肉計”?其實航空母艦不在港內真只是意外而已

ACR-1“緬因”號裝甲巡洋艦


所以對於珍珠港是美國的“陰謀論”其實很多都是站在現在我們已知歷史的前提下去考慮的,站在那個年代誰會知曉未來到底會怎麼樣呢?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站在已知的立場去評價當時的決策,就像以前寫過一篇中途島海戰南雲的決策問題,其實站在我們現在已知海戰結局的角度去考慮南雲確實指揮的太沒有“遠見”了,甚至會罵他是“廢物”,但是如果把你放在1942年中途島戰場你會比南雲做出更有實力的決定而翻盤嗎?顯然在密碼洩露且不知道美軍是怎麼個情況的前提下沒有幾個人會做的比南雲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