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她用自己的優雅、大度、仁愛平衡著天子身後女人們的明爭鬥,使得太宗後官的流能夠平緣。在中國曆代的皇后中,長孫氏絕對不是最有勢力的,但卻是最受尊敬和愛戴的賢淑、優雅。智慧、寬容……史書的記載中,她是一個如此完美的女子。那麼,長孫皇后為何被給予如此高的歷史評價?

她是一個什麼樣的女子,甚至在玄武門的刀光劍影之中,也被她的丈夫帶到現場。在那場決定命運的拼殺中,他們的性命其實懸於一線之間。李世民可以放下秦王府的一切,然而,他放不下長孫氏,在這個兇險的時刻,他已經決心與她生死與共。而她呢?她害怕嗎?她婀娜曼妙的身姿穿行在玄武門的將士之間,心中一點懼意都不曾閃現。頷首、微笑,所有的兵士都被端莊賢淑的秦王妃的威儀鎮住。她堅定、自信的眼神,讓他們的熱血也跟著沸騰起來。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高祖建立唐朝以後,作為一個父親,在李家兄弟的權力爭鬥中,李淵基本是站在長子李建成一邊。雖然秦王李世民功高蓋世,然而,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沒有人有勇氣去打破。李家兄弟之間,因為皇位的爭奪,親情的裂痕正越來越大。長孫氏深知平靜的水面下,所隱藏的洶湧和不安。為此,作為秦王妃,她奔走宮中,恭敬地對待高祖和他身邊的嬪妃,盡心彌補那正日益擴大的裂痕,為丈夫消解誤會她也真心地希望能夠“相逢一笑泯恩仇”,希望消解丈夫和他的兄弟之間的仇恨。

然而,在血腥殘忍的皇位大戰中,為了攫取最高權力,所有人都在不遺餘力地拼殺著。在越來越清晰的現實面前,秦王李世民意識到:也許,只有武力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當世民向長孫氏說出心裡的想法時,從來被稱為“動循禮法”的她,沒有蠢笨地用封建禮法阻攔丈夫選擇暴力。當秦王和他府裡的謀士暗夜裡出謀劃策的時候,她總是默默地在門外守候,不著一言,以她慣有的姿態。

她所做的,就是默默地為他備好戰衣。然後,自己也跨上戰馬,策馬馳向玄武門。是生?是死?她要勇敢地和秦王去面對屬於他們的命運。

最後,天意憐之!他和她,在玄武門昏天黑地的廝殺中,贏得了整個天下。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兩個月後,李世民登基,史稱唐太宗。長孫氏也位立後宮之首,被冊封為大唐的皇后。那個時候,他們不知道,他們將迎來整個民族的光輝時代一貞觀之治。他們留下的這個時代,讓後世的子孫引以為傲!

長孫皇后的名字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但很多人都說她叫長孫無垢。

另據記載,長孫氏小名叫“觀音婢”,因祖先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後改姓“長孫”。她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在隋朝做的是右驍衛將軍,也是一位傳奇人物。長孫晟曾在突厥沙缽略可汗面前力挽長弓,一箭射落雙鵰。他也因這神奇的箭術被突厥人敬之為神,“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長孫家因此有了“霹靂堂”這個稱號。長孫晟還擁有超人的智慧,他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之策,幾乎讓稱霸大漠多年的突厥土崩瓦解,為中原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巨大威脅。

這樣一個人物卻英年早逝,把一對小兒女棄在塵世間,但他所生下的子女,當然也不同凡響。長孫晟去世時,長孫無垢才八歲,長孫晟的前妻留下的兒子長孫安業把長孫無垢和長孫無忌趕出了長孫府。無奈之下,兄妹倆只好暫時棲身舅舅高士廉家。一夕之間,八歲的長孫無垢讀懂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不過,在舅舅家的生活至少讓他們姐弟倆暫得庇護。

從此,她就和弟弟長孫無忌寄人籬下,在舅舅家慢慢地成長著。

這個善良的女子,父親過世後,那段辛酸遭遇,並沒有讓她從此對那些傷害過她的人抱有太多的敵意。甚至對她那個同父異母的哥哥長孫安業,她也沒有記恨。

從八歲到十三歲,長孫無垢逐漸長成了一個優雅、知性的女子。舅舅高士廉很欣賞這個外甥女,他認為不能隨便把她許人。高士廉是個很有眼光的人,他發現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不僅英姿瀟灑,而且膽識過人。於是,他就給李淵提出,要把外甥女嫁給李家。李家也對長孫無垢相當滿意。於是,十三歲的時候,長孫氏被許婚給李世民。唐朝建立以後,她成了秦王妃,當秦王做皇帝的時候,她成了長孫皇后。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在短暫的一生中,長孫氏用女性特有的溫柔用心呵護每一個人,甚至包括那個曾將她掃地出門的長孫安業。

她不僅大度地寬恕了他,還給了他一個品級不低的武職,彷彿這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從來沒有對不住她。在追查義安王李孝常陰謀發動叛亂的過程中,身為監門將軍的長孫安業也被捲入這個驚天陰謀。這一次,這個恩將仇報的哥哥再沒有任何理由乞求妹妹的原諒。可長孫皇后還是流著眼淚懇請丈夫留長孫安業一條性命。看在妻子的面上,唐太宗勉強放了長孫安業一條生路,將他流放巂州。

作為至高無上的皇后,長孫氏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她憑著自己的端莊品性,無言地影響和感化了整個後宮的氣氛。唐太宗的後宮,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平和後宮。而作為一個兒媳,對年老退位的太上皇李淵,長孫皇后仍然十分恭敬而細緻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她以她的真誠和魅力,感染著很多人!

因為長孫皇后的所作所為,唐太宗對她十分器重。太宗每次退朝回到後宮,總喜歡和她談起一些朝政大事。長孫皇后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她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有一次,唐太宗堅持要聽她的看法,她執拗不過,沉思了很久,才說出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他的妾就不瞭解了。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皇后的這兩句話。並且,在日後的治理朝政中,時時謹記著皇后的這兩句諍言。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太宗時常在處理完政務以後,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依據。有人提醒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因為按歷朝規定,一般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然而,太宗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太宗的作為,讓手下的文武百官深受感動,人人都受到皇上的激勵,不敢放鬆警惕。因此,在貞觀時期,唐王朝兵精馬壯,絲毫不怕外來的侵犯。

貞觀的輝煌,不是太宗一個人的功勞,亦有他所有朝臣的努力。當然,也不能忽視了長孫皇后的作用。

太宗有一匹駿馬,他特別喜愛,總在宮中飼養。有一天,這匹馬卻無病而暴亡。太宗對養馬的宮人非常生氣,一怒之下想殺掉他。長孫皇后直言道:“過去齊景公以馬降罪於人,晏子云:你養馬而死,是罪責之一。如果你因馬殺人,百姓知道,肯定抱怨你,這是罪責之二。諸侯國聽了,必然輕視吾國,這是罪責之三。齊景公這才沒有殺人。陛下讀書熟知此事,怎麼會忘記呢?”聽完皇后的話,太宗怒氣頓消。事後,他還對房玄齡說,皇后拿平常事啟發我,真使我受益匪淺啊。長孫皇后對自己的兒子要求非常嚴格。

長孫皇后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張。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后面前要求增加東宮的費用。但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並不因為太子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便與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越功勳。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后卻奏稱:“妾既然已託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位列朝廷,以成一家之相,漢代呂后之行可作前車之鑑。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長孫無忌的功勳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但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係,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掌上明珠,從小深得父母的寵愛。公主快要出嫁時,太宗給她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妹妹,出嫁的時候,恰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嫁妝因此比較簡樸。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分。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不一定非要死守陳規。長孫皇后知道後,不僅稱讚魏徵,而且還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長孫皇后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時候讓太宗很生氣,太宗卻只能忍住。回宮後,唐太宗在妻子面前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怒氣。他惡狠狠地說,總有一天要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當然心知肚明,一定又是魏徵在朝堂上不留情面地當眾指出唐太宗的過失。在唐太宗憤怒地控訴魏徵的種種無禮情狀的時候,長孫皇后安靜地扮演著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聽完太宗的怨氣以後,她知道,魏徵是對的。等太宗漸漸平靜下來後,長孫皇后沒說什麼就退了下去。片刻之後,她換了一身盛裝,回到唐太宗面前。在皇帝驚訝的目光注視下,長孫皇后從容地解釋道:“我聽說‘主明臣直’,現在,魏徵敢於直言正是因為陛下聖明。所以,我要穿上出席盛典才用的服裝,鄭重地向皇上表示祝賀。”

很多年以來,長孫皇后盛裝的故事被人反覆地講述。那盛裝背後,是長孫皇后母性和妻性的一面。作為一個母儀天下的皇后,她所做的,既讓魏徵得到悉心的關照,又對唐太宗是溫柔的提醒。

在男性無情的政治世界中,我們從長孫皇后的盛裝中,感受到溫柔的力量。在風雨如晦的歷史中,從來不缺少魏徵或貌似魏徵的直臣,但是卻缺少了長孫皇后那種母性的關懷,缺少了貞觀時代君臣之間據理力爭的和諧。貞觀以後的一千多年裡,皇帝寶座下的大臣們,在帝王面前失去了他們直言的權利,失去了他們直諫的動力。然後,惡性循環,大臣們在皇帝的廷杖和斥責下失去了僅有的尊嚴,失去自尊的大臣們反過來又用極端的方式來對付他們的皇帝。於是,歷史的悲劇一輪又一輪地重演。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貞觀八年(634年),長孫皇后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發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大赦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以此來為母后祈福祛疾。所有的大臣也感念皇后的盛德,對這個意見沒有反對,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后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因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行事。

長孫皇后的病拖了兩年時間,在貞觀十年(636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終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她說了很多話,心中念念不忘的,仍然是丈夫的江山和聲譽。她告太宗,一定要相信重用房玄齡,不要重用外戚,最後要求太宗,在自己死後,一定要薄葬。因為在長孫皇后病重期間,房玄齡正因疏失被李世民停職長孫皇后覺得這件事做得不當,臨死還特意提出來。皇后認為,房玄齡為人謹慎,忠心報國,最值得信任。

高宗時期,長孫皇后被封為“文心順聖皇后”如此睿智之後,後世少見。

長孫皇后的遺言,有一點太宗不太明白,在他的時代怎麼會出現外戚干政?對於長孫無忌,他既瞭解又信任不過,太宗至死也沒有忘記皇后的遺囑。他依然重用長孫無忌,但是也不是沒有限制。最後長孫家族在高宗時的覆滅,責任不在長孫皇后,也不在唐太宗。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這個世界上,長孫皇后最瞭解的兩個人,一個是哥哥長孫無忌,一個是夫君李世民。

只有妹妹才知道,在艱難的歲月裡,長孫無忌如何渴望翻身,如何渴望獲得權力,揚眉吐氣。在李世民的高度信任下,長孫無忌完全可以獲得他想要的權力。然而,這在長孫氏看來是可怕的。於是,她在臨死前再次提出這個問題,就是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她當然不會直接告訴太宗:我知道我哥哥有野心。這樣只會引發太宗對長孫無忌的猜忌。這當然也是長孫皇后不願意看到的。唯一的辦法,就是絕不重用,只有這樣,才能平衡這君臣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長孫皇后的聰明之處。

長孫皇后真是用心良苦,但後來悲劇還是發生了。悲劇屬於長孫無忌,絕不屬於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下葬後,宮中女官把皇后編撰的《女則》一書呈給唐太宗,說:“皇后生前把歷代婦人參政得失的歷史編成此書,自覺文字尚不精練,不敢呈獻,不想皇后還沒有來得及修完就”太宗打開書卷,不禁失聲痛哭。很遺憾《女則》沒有流傳下來。根據記載,這部書採集了古代女子的卓越事蹟。長孫皇后常常放在手邊翻閱,以提醒自己該怎樣做個好皇后。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從來被天下人稱為英雄的李世民,當他輕輕翻開亡妻留下的書,撫摸著上面她曾經認真寫下的每一個字的時候,會是怎樣一副讓人悲傷的情景。那已被長孫氏翻得有些發舊的書頁,該讓曠世聖主怎樣的心痛?掩面痛哭的太宗,或許在其中還能感受到皇后的一絲餘溫。然而,他也終於知道,“以後入後宮,再也聽不到皇后的規諫了”。當他向朝臣說起這句話的時候,竟然毫不掩飾地痛哭起來。那一刻,他的心中空空如也,忽然之間好像喪失了依靠。所有的悲傷,在剎那之間洶湧而來!

長孫皇后去世後,埋葬於昭陵。太宗曾建了一座高臺,專門用來眺望昭陵。有時候,退朝的時候,抑制不住內心的思念,他就登上高臺,遙望昭陵而黯然神傷。有一次,太宗引領魏徵看昭陵。魏徵說:“在哪裡啊,我眼睛不好,看不到啊。”太宗就用手指示:“那不就是昭陵嗎?”“啊?”魏徵故意打馬虎眼說:“是昭陵啊,我還以為要看獻陵呢,要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魏徵這話,含義很隱晦。昭陵是唐太宗的陵墓,皇后先死,所以先葬,後來太宗死後與皇后合葬於昭陵。獻陵是唐高祖李淵的陵墓,高祖在貞觀九年(635年)去世,埋葬於獻陵。魏徵的意思是:作為兒子,你不想念父親,單單想念妻子,這讓天下人知道了,可不是一個好榜樣啊。畢竟,我們是以孝治天下啊。魏徵的意思,唐太宗何嘗不懂?後來,他只得下令拆除了高臺。但是,他向昭陵眺望的目光,也許從來就沒有收回來過。因為,於太宗而言長孫無垢是他心中永恆的溫柔存在。即使她已經不在人世,但卻從來不曾從他心中真正離開。這才是愛的極致!

這個女人,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

長孫皇后逝世13年後,唐太宗李世民也魂歸黃泉。這位創下“貞觀之治”的偉大帝王,建立了一個讓後世感嘆千年的王朝以後,卻僅用13年的時間便迅速老去,然後死亡。長孫皇后死後的那13年、動盪不安,發生了許多令太宗想不到的事。彷彿長孫氏一去,他的整個世界便失去了控制,他的生活一下子脫離了正常的軌道,他自己也知道悲傷無益,但是,沉浸其中的他,卻總不能自已。

這個女人,用她偉大的母性溫暖了一個帝王的雄心壯志,也溫暖了一個時代的記憶,給後世留下一代皇后母儀天下的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